
导读:有两个。一个是李鸿雁。另外一个是马超的妹妹马文璐。赵云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赵云于平定
有两个。一个是李鸿雁。另外一个是马超的妹妹马文璐。
赵云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
赵云于平定益州时引霍去病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又在关羽张飞被害之后劝谏刘备不要伐吴,被后世赞为有大臣局量的儒将,甚至被认为是三国时期的完美人物 。
扩展资料:
生平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刘备在徐州被曹操打败之后前去依附袁绍。赵云到邺城见到刘备,二人同床眠卧。刘备秘密派谴赵云招募兵士数百,对外宣称是左将军刘备的部曲,而此事袁绍并不知情。刘备在汝南侵扰曹操后方失败后,赵云便随刘备来到荆州依附刘表。
赤壁之战后,赵云跟随刘备平定荆州四郡。刘备任命赵云为偏将军,并取代投降的赵范,兼任桂阳太守。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刘备与刘璋决裂,从葭萌进攻刘璋,并召诸葛亮等人入蜀支援。诸葛亮与赵云、张飞等率军溯江西上,一路平定郡县。在攻克江州后,兵分两路,赵云率军由外水深入,攻取江阳、犍为等郡。
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刘备病逝永安宫。后主刘禅继位,赵云由中护军、征南将军,迁为镇东将军,并封为永昌亭侯。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令赵云、邓芝在斜谷道阻挡曹军而自己率领蜀军主力进攻祁山,赵云、邓芝由于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但赵云及时聚拢部队,固守箕谷,没有造成大的损失。
-赵子龙
这个将领是秦宜禄,他之前是吕布的手下,后面投降曹操,期间几度将自己的妻子推给上级,还心甘情愿的在他们手下做事,没有任何不满。
秦宜禄这个人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而且比较懦弱,但是他有一位极其貌美的妻子,竟然受到了他三个上司的喜欢。首先是吕布,本来吕布是不太看重秦宜禄,但是吕布一看到他的妻子杜氏,立马就被迷上了,多次对杜氏动手动脚,吕布知晓他懦弱的性格,因此对他的态度客气不少,表现得很重用他,所以秦宜禄在面对吕布对妻子的骚扰时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还在吕布被围困时带兵援助。
后来吕布战败,秦宜禄投降曹操,当时机缘巧合之下关羽见到了秦宜禄的妻子,心生爱慕,后面出兵迎战的时候,关羽像曹操提出要纳杜氏为妾,当时曹操还需要依仗关羽,所以欣然答应,本来曹操喜欢**,在关羽攻破城墙之后,曹操下令召见了杜氏,也被她的美貌惊艳到,不愿意再赐给关羽,自己纳做了妾室,还很是宠爱杜氏,他的两个儿子也很受曹操重用,自己的官也越做越大,自然是愿意的。
在杜氏跟了曹操以后,秦宜禄还娶了一个妻子,日子过得实在是潇洒,用一个妻子换自己和两个儿子的前途,他觉得是值得的。但是后面刘备脱离曹操的时候,秦宜禄也跟着走了,但是路上突然反悔,一怒之下,被张飞杀死,也是这么结束了窝囊的一生。
问题一:三国时期的赵云的妻子是谁 熟悉三国的朋友大都喜欢赵云,我也是。赵云在三国演绎以及后代一切文学作品中都趋于完美,即使在正史上也是这样,抛开略带争议的功绩问题,就人格而言,赵云无疑是完美的。
我看到吧里许多云迷对赵云妻子身份的问题有疑问,特此说一下。
一般有下述几种说法或者说候选人:
1马超的妹妹马文鹭(马云禄)。
2 桂阳太守赵范的嫂子樊氏。
3貂蝉。
先说文鹭,这个名字是游戏《三国赵云传》上说的,真正应为云禄。我认为这个可能性是没有的,据《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第六》,马超之父马腾被曹操征召,马超独留陇西,“及腾之入,因诏拜为偏将军,使
领腾营。又拜超弟休奉车都尉,休弟铁骑都尉,徙其家属皆诣邺 ”,从这可看出马家都去了许昌,最后都惨死,留下的亲属(也许有女眷),在“ 诏收灭超家属。超复败於
陇上。”这时也全死了,以至于有“ 初,超未反时,其小妇弟种留三辅,及超败,种先
入汉中。正旦,种上寿於超,超捶胸吐血曰:“阖门百口,一旦同命,今二人相
贺邪?””,可见马家的人以很少。
也许有人会说,马小妹失散了,没和马超联系上,那嫁给赵云后,两人应该有机会见面吧,可到马超死时临没上疏曰:“臣门宗二百馀口,为孟德所诛略尽,
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陛下,馀无复言。”马家只有马岱一人了,可见假设不成立。而且在三国志等上也无马超之妹记载,马云禄的真实性值得怀疑(有可能是话本家编的)。可见,赵云的妻子不会是文鹭。
再说樊氏,更简单了,正史上赵云拒绝了,还是蜀书上的记载:范寡
嫂曰樊氏,有国色,范欲以配云。云辞曰:“相与同姓,卿兄犹我兄。”固辞不
许。时有人劝云纳之,云曰:“范迫降耳,心未可测;天下女不少。”遂不取。
范果逃走,云无纤介。
从最后四字上可看出,赵云根本没娶樊氏,赵云传游戏上根据此编了个樊娟出来,很多朋友可能会联系起来,产生误会。
最后看貂蝉,就更没可能了,因为貂蝉本身就不存在,这个人物是元曲家编的,姓任,掌管宫中貂蝉帽得名,不过是虚构的。
还有很多说法,不过大多出自话本或评书,都是一家之言。
也许是爱屋及乌,我们在敬仰英雄的同时总希望其完美,抱的得美人归,历史就是历史,我们不用苛求,不用比较,只要我们每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梦,那就够了。
问题二:三国时期,赵云的老婆是谁赵云有几个儿子 三国时期的著名将军赵云,也是一个名留青史的英雄人物。赵云,男,生年不详,死于公元229年。赵云,字子龙。初从公孙瓒,后归刘备。 赵云的妻子:不详 赵云的儿子:赵统(长子)、赵广(次子) 赵云去世时,赵统曾前往向诸葛亮及刘禅禀告死讯,并和其弟赵广被任命防守安葬赵云的锦屏山。其弟赵广于沓中随姜维北伐时战死。 赵云与其他女人的暧昧情事: 赤壁之战后,赵云跟随刘备平定荆州四郡。刘备任命赵云为偏将军,并取代投降的赵范,兼任桂阳太守。赵范有一名寡嫂名为樊氏,有国色,赵范欲将她许配给赵云。但是赵云不同意,推辞说:“我们是同姓,你的嫂子就像是我的嫂子一样。” 当时有人劝赵云接受这名美女,赵云回答说:“赵范是被迫投降的,心不可测,何况天下女子不少。”不久之后,赵范果然藉机逃走,而赵云则毫无牵涉。赵云的老婆是谁?赵云跟那些女人有关系
问题三:三国中赵云的老婆是谁 《三国演义》中赵云应该是有老婆的,因为他有儿子,既然有儿子,就应该有老婆。可惜没有相关介绍。
1、樊夫人
她是赵子龙罗曼史中
唯一有史书记载的女性。有《三国志》里裴松之的注引《云别传》为证。
书中说,赵范归降,要把有国色的寡嫂樊氏许嫁赵云,赵云婉拒,理
由是相与同姓,汝嫂即吾嫂也,固不敢取,后来旁人也觉得是件美事
而劝云娶之,赵云笑答赵范归降只是为情势所迫,并非真心,
天下女子不少,于是此事作罢。后来范果逃去,云无纤芥。我们可以
说,赵范这个联姻只不过是想用自己的嫂子来捞政治资本,并没有什么
诚意,而以赵云清醒的政治头脑和谨慎的性格,这样的把戏自然是一眼
看穿,为了刘氏基业,也为了自己不受连累,他当然会一口回绝。再说,
赵云和樊夫人又没什么感情基础,何苦去娶一个自己不爱的人?所以无
论从公私哪方面来说,赵云这事都处理得相当漂亮。(当然,樊夫人如
果真是单恋赵云那是比较惨,但这又没法强求,要怪就怪自己小叔子不
会做媒好了)。
《三国演义》里,罗贯中为了让赵子龙更符合自己心中英雄的形象,
让赵云大怒而起:吾岂肯做此乱人伦毁纲常之事乎!咣当一拳打倒赵
范冲出门去,以后又对刘备和诸葛亮说:其妇再嫁,使失大节。实际
上那时还不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礼节上也没那么多臭规矩。这是罗
先生把赵子龙一不留神搁明代了,不过那时的读者应当看不出来。
婚事黄了,以后国色天香的樊夫人又怎么样了呢?不同的书有不同
的设想,大致如下:
⑴被赵范带走,可能又被献给了哪个有权势的人(三国时的妇女多
苦命,如果真是这样,请读者们同为她掬一捧同情之泪);
⑵出家,自此青灯黄卷,花容空老;
⑶自尽(这个结局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相信大家也是,不过好象
电视剧三国原来就是这么拍的,后来删掉了。);
⑷在不久之后,赵云终于认识到曾经以为还有更好的,实际我早
就找到了,一番不亚于言情小说的波波折折后,二人继刘备与孙夫人
后喜结连理(袁阔成的《长坂雄风》是唯一这么处理的,大概袁老也
很同情樊夫人)。
2、马夫人
这位夫人芳名云禄(Sorry,原书最后那个字是马字旁的,字库里没
有),马腾的女儿,马超的妹子,由于自幼随父习武,不但善做女红,而且更
是一身的好武艺,性格豪爽又不失温柔,另外,也是个超级大美人(总之想象
为藤崎诗织好了)。因此马腾爱如掌上明珠,立誓找个盖世英雄的女婿,马家
哥几个也是一天到晚盯着敢来讨打的臭小子,因此她到了二十二岁也没有找到
夫婿,直到那命运中的邂逅为止。。。。。。
先说说《反三国演义》中的安排。
马腾被曹操所害,马家人得知此消息后决意复仇,马超与马岱起大军
向中原开来,云禄**也在其中,并领中军。当时刘玄德正在收川战斗中,马超于
是投奔玄德,以图报仇。马**看哥哥战川兵所向无敌,技痒难耐,也就出手
大战川将,那人哪里是她的对手,急忙逃走,此时--男主角出场!赵云挡住
了那人的去路,云禄一合便活捉了敌人。二人就此相识,彼此眼中都烙下了对
方的白色身影,于是陷入热恋,步入教堂(BGM:婚礼交响曲)。。。。。。
开个玩笑,那时还是讲三荼六礼,明媒正娶的,所以是刘备>>
问题四:正史中赵云的老婆是谁? 一般有下述几种说法或者说候选人:
1马超的妹妹马文鹭(马云禄)。
2 桂阳太守赵范的嫂子樊氏。
3貂蝉。
先说文鹭,这个名字是游戏《三国赵云传》上说的,真正应为云禄。我认为这个可能性是没有的,据《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第六》,马超之父马腾被曹操征召,马超独留陇西,“及腾之入,因诏拜为偏将军,使
领腾营。又拜超弟休奉车都尉,休弟铁骑都尉,徙其家属皆诣邺 ”,从这可看出马家都去了许昌,最后都惨死,留下的亲属(也许有女眷),在“ 诏收灭超家属。超复败於
陇上。”这时也全死了,以至于有“ 初,超未反时,其小妇弟种留三辅,及超败,种先
入汉中。正旦,种上寿於超,超捶胸吐血曰:“阖门百口,一旦同命,今二人相
贺邪?””,可见马家的人以很少。
也许有人会说,马小妹失散了,没和马超联系上,那嫁给赵云后,两人应该有机会见面吧,可到马超死时临没上疏曰:“臣门宗二百馀口,为孟德所诛略尽,
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陛下,馀无复言。”马家只有马岱一人了,可见假设不成立。而且在三国志等上也无马超之妹记载,马云禄的真实性值得怀疑(有可能是话本家编的)。可见,赵云的妻子不会是文鹭。
再说樊氏,更简单了,正史上赵云拒绝了,还是蜀书上的记载:范寡
嫂曰樊氏,有国色,范欲以配云。云辞曰:“相与同姓,卿兄犹我兄。”固辞不
许。时有人劝云纳之,云曰:“范迫降耳,心未可测;天下女不少。”遂不取。
范果逃走,云无纤介。
从最后四字上可看出,赵云根本没娶樊氏,赵云传游戏上根据此编了个樊娟出来,很多朋友可能会联系起来,产生误会。
最后看貂蝉,就更没可能了,因为貂蝉本身就不存在,这个人物是元曲家编的,姓任,掌管宫中貂蝉帽得名,不过是虚构的。
问题五:赵云妻子是哪位? 赵云有两个老婆。第一个老婆叫李鸿雁因黄巾军屠村致死当时妻子已经怀孕所以第一个儿子没出生就死了!后来赵云在常山飞云道长门下学艺!为妻儿报仇!加入袁尚大军讨伐黄巾军闯出了点名堂!后来袁尚大军讨伐董卓的时候认识了马超的妹妹马文璐后来结为夫妻!
问题六:常山赵子龙的妻子是谁啊?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均没有记载赵云的妻子是谁。
不过现在的三国游戏里面普遍流传一个说法,赵云的妻子叫马云禄,是马超的妹妹。据考证,马云J,是民国周大荒的小说《反三国演义》中的虚构人物,马超的妹妹,马腾之女,赵云的妻子。该人物曾在日本光荣公司的《真三国无双3帝国》里作为自创武将出现,《三国志9》及《三国志11》中以女武将身份出场。因为“J”是个少见字,其名经常被误作为“马云禄”或“马云绿”。
问题七:三国中赵子龙的老婆是谁 他有老婆,生了两个儿子,是赵统和赵广,但是这老婆的名字不详
问题八:三国演义中赵子龙的老婆是谁?名字是? 一、《三国演义》中赵云老婆根本就没有出现。二、《三国志 赵云传》中也没有提到赵云妻子。三、马文鹭、字云禄是民国文人周大荒所著小说《反三国志演义》中马超的妹妹,马腾之女,赵云的妻子。这个人物也在后来许多三国相关的游戏如三国无双、三国志等之中出现。 这是一个假想的三国人物。纯属野史乱编的,无据可考。
问题九:赵云的老婆是谁? 《三国演义》中赵云应该是有老婆的,因为他有儿子,既然有儿子,就应该有老婆。可惜没有相关介绍。
1、樊夫人
她是赵子龙罗曼史中
唯一有史书记载的女性。有《三国志》里裴础之的注引《云别传》为证。
书中说,赵范归降,要把有国色的寡嫂樊氏许嫁赵云,赵云婉拒,理
由是相与同姓,汝嫂即吾嫂也,固不敢取,后来旁人也觉得是件美事
而劝云娶之,赵云笑答赵范归降只是为情势所迫,并非真心,
天下女子不少,于是此事作罢。后来范果逃去,云无纤芥。我们可以
说,赵范这个联姻只不过是想用自己的嫂子来捞政治资本,并没有什么
诚意,而以赵云清醒的政治头脑和谨慎的性格,这样的把戏自然是一眼
看穿,为了刘氏基业,也为了自己不受连累,他当然会一口回绝。再说,
赵云和樊夫人又没什么感情基础,何苦去娶一个自己不爱的人?所以无
论从公私哪方面来说,赵云这事都处理得相当漂亮。(当然,樊夫人如
果真是单恋赵云那是比较惨,但这又没法强求,要怪就怪自己小叔子不
会做媒好了)。
《三国演义》里,罗贯中为了让赵子龙更符合自己心中英雄的形象,
让赵云大怒而起:吾岂肯做此乱人伦毁纲常之事乎!咣当一拳打倒赵
范冲出门去,以后又对刘备和诸葛亮说:其妇再嫁,使失大节。实际
上那时还不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礼节上也没那么多臭规矩。这是罗
先生把赵子龙一不留神搁明代了,不过那时的读者应当看不出来。
婚事黄了,以后国色天香的樊夫人又怎么样了呢?不同的书有不同
的设想,大致如下:
⑴被赵范带走,可能又被献给了哪个有权势的人(三国时的妇女多
苦命,如果真是这样,请读者们同为她掬一捧同情之泪);
⑵出家,自此青灯黄卷,花容空老;
⑶自尽(这个结局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相信大家也是,不过好象
电视剧三国原来就是这么拍的,后来删掉了。);
⑷在不久之后,赵云终于认识到曾经以为还有更好的,实际我早
就找到了,一番不亚于言情小说的波波折折后,二人继刘备与孙夫人
后喜结连理(袁阔成的《长坂雄风》是唯一这么处理的,大概袁老也
很同情樊夫人)。
2、马夫人
这位夫人芳名云禄(Sorry,原书最后那个字是马字旁的,字库里没
有),马腾的女儿,马超的妹子,由于自幼随父习武,不但善做女红,而且更
是一身的好武艺,性格豪爽又不失温柔,另外,也是个超级大美人(总之想象
为藤崎诗织好了)。因此马腾爱如掌上明珠,立誓找个盖世英雄的女婿,马家
哥几个也是一天到晚盯着敢来讨打的臭小子,因此她到了二十二岁也没有找到
夫婿,直到那命运中的邂逅为止。。。。。。
先说说《反三国演义》中的安排。
马腾被曹操所害,马家人得知此消息后决意复仇,马超与马岱起大军
向中原开来,云禄**也在其中,并领中军。当时刘玄德正在收川战斗中,马超于
是投奔玄德,以图报仇。马**看哥哥战川兵所向无敌,技痒难耐,也就出手
大战川将,那人哪里是她的对手,急忙逃走,此时--男主角出场!赵云挡住
了那人的去路,云禄一合便活捉了敌人。二人就此相识,彼此眼中都烙下了对
方的白色身影,于是陷入热恋,步入教堂(BGM:婚礼交响曲)。。。。。。
开个玩笑,那时还是讲三荼六礼,明>>
1、樊夫人 她是"赵子龙罗曼史"中 唯一有史书记载的女性。有《三国志》里裴松之的注引《云别传》为证。 书中说,赵范归降,要把"有国色"的寡嫂樊氏许嫁赵云,赵云婉拒,理 由是"相与同姓,汝嫂即吾嫂也,固不敢取",后来旁人也觉得是件美事 而"劝云娶之",赵云笑答赵范归降只是为情势所迫,并非真心," 天下女子不少",于是此事作罢。后来"范果逃去,云无纤芥"。我们可以说,赵范这个联姻只不过是想用自己的嫂子来捞政治资本,并没有什么诚意,而以赵云清醒的政治头脑和谨慎的性格,这样的把戏自然是一眼 看穿,为了刘氏基业,也为了自己不受连累,他当然会一口回绝。再说, 赵云和樊夫人又没什么感情基础,何苦去娶一个自己不爱的人?所以无 论从公私哪方面来说,赵云这事都处理得相当漂亮。(当然,樊夫人如 果真是单恋赵云那是比较惨,但这又没法强求,要怪就怪自己小叔子不 会做媒好了)。 《三国演义》里,罗贯中为了让赵子龙更符合自己心中英雄的形象, 让赵云大怒而起:"吾岂肯做此乱人伦毁纲常之事乎!"咣当一拳打倒赵 范冲出门去,以后又对刘备和诸葛亮说:"其妇再嫁,使失大节。"实际 上那时还不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礼节上也没那么多臭规矩。这是罗 先生把赵子龙一不留神搁明代了,不过那时的读者应当看不出来。 婚事黄了,以后国色天香的樊夫人又怎么样了呢?不同的书有不同 的设想,大致如下 ⑴被赵范带走,可能又被献给了哪个有权势的人(三国时的妇女多 苦命,如果真是这样,请读者们同为她掬一捧同情之泪); ⑵出家,自此青灯黄卷,花容空老; ⑶自尽(这个结局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相信大家也是,不过好象 电视剧三国原来就是这么拍的,后来删掉了。); ⑷在不久之后,赵云终于认识到"曾经以为还有更好的,实际我早 就找到了",一番不亚于言情小说的波波折折后,二人继刘备与孙夫人 后喜结连理(袁阔成的《长坂雄风》是唯一这么处理的,大概袁老也 很同情樊夫人)。 2、马夫人 这位夫人芳名云禄(Sorry,原书最后那个字是马字旁的,字库里没有),马腾的女儿,马超的妹子,由于自幼随父习武,不但善做女红,而且更是一身的好武艺,性格豪爽又不失温柔,另外,也是个超级大美人(总之想象为藤崎诗织好了)。因此马腾爱如掌上明珠,立誓找个盖世英雄的女婿,马家 哥几个也是一天到晚盯着敢来讨打的臭小子,因此她到了二十二岁也没有找到 夫婿,直到那命运中的邂逅为止先说说《反三国演义》中的安排。马腾被曹操所害,马家人得知此消息后决意复仇,马超与马岱起大军 向中原开来,云禄**也在其中,并领中军。当时刘玄德正在收川战斗中,马超于是投奔玄德,以图报仇。马**看哥哥战川兵所向无敌,技痒难耐,也就出手 大战川将,那人哪里是她的对手,急忙逃走,此时--男主角出场!赵云挡住 了那人的去路,云禄一合便活捉了敌人。二人就此相识,彼此眼中都烙下了对 方的白色身影,于是陷入热恋,步入教堂(BGM:婚礼交响曲) 开个玩笑,那时还是讲三荼六礼,明媒正娶的,所以是刘备主婚,孔明和 法正作媒,双方都一口答应。就这样,马超成了赵云的大舅子,赵云成了马超的妹 夫。《反三国》里这一对双宿双飞的将军夫妇建立无数大功,最后刘氏一统天下, 赵云封武成王,马夫人则封敦煌公主扬威将军,一同镇守荆扬第三军 区(别笑,原书这么写的),想来应当一直过着忙碌而甜蜜的日子。 扬州评话三国(张国良著)借用了这个人物设定。西川到手后,蜀中各位 官员都明白自己有了长久的立足之地,纷纷成家立业。张飞的发妻早已亡故, 不免有些冷清之感,赵云看在眼内,就为他介绍了一位沉静贤淑的女性,她是 黄权的妹妹,张飞非常感激,想到四弟也没结婚,就想来个投桃报李。正巧, 马超的妹子来找哥哥,途中又救了遇到危险的张苞的未婚妻,张飞大喜,同马 超商量后保媒拉纤,打消了赵云的"出身不配"(赵子龙白衣起家,而马家世 代簪缨)和"年貌不当"(猜猜书中此时赵云多大?估计大部分人想不到,五 十五!这也有点说不过去,以他的条件应该不会这么晚婚。马** 则是二十七岁,好象是不大配)的顾虑,最终洞房花烛。似乎还没有《反三国 演义》里浪漫,对不对? 不管怎样,马云禄这个人物的出现都说明了人们对三国中不交代赵云 这么一位好将领兼好人的情感归宿的不满,同时真诚希望他能有个贤内助,也从一 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赵子龙的喜爱。相庄伉俪,白头偕老毕竟是中国历来幸福 的标准之一,至少作者们希望赵云能得到这样的幸福。 3、孙夫人 李夫人 现在介绍的两位夫人都是只出现在某一个具体故事中,也就是说 没有前面那二位有影响力,但在各自的故事中还是很活跃的。她们可以说是 色彩各异的美丽花朵,组成了民间故事和戏曲中赵云身边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线。 孙夫人,她是悲惨的赵云血友病传说中的女主角。她身材苗条,面貌娇 美,性格活泼开朗,爱开玩笑。赵云也非常爱自己的妻子,于是将军府内常 常是笑声不断,二人一起安享着短暂的时时面对分离的日子〔很幸福是吧, 我个人认为这是最好的赵大嫂设定,因为它充满了现代味道,而不是过去一 贯的俗套——贤妻良母型〕。有一天赵云征战回来,孙夫人高高兴兴地烧水 让他洗浴,看到丈夫身上一个伤疤都没有,赵云笑答这是自己武艺高超,战 斗中从未受伤的缘故。这时孙夫人眼睛一转,又想和丈夫开个玩笑,就拔了 一根绣花针,说道:“将军从未受过伤?妾今日便让将军带伤!”轻轻地在 他肩头扎了一下。谁知竟一下血流不止,赵云虽然脸色惨白,仍强笑道:“ 谁想我一世常胜,竟死于此小小的银针,罢!这一生也不枉了!”含笑而亡 。孙夫人见自己的一个玩笑害了丈夫,又悲又悔,伏尸痛哭,抽出赵云的宝 剑自刎在丈夫身旁。 有没有几分感动?故事是夸张了点儿(就是血友病患者也不会因那么个 小伤而迅速送命),但那份真情却是各故事中最生动的,就算结局如此,他 们也是一对幸福的夫妇呢。 对了,孙夫人的名字是“软儿”,孙软儿,很不错的名字吧! 李夫人,是河北梆子《青钢剑》里赵云的妻子〔相信这是独一份的资料, 这出戏差不多失传了〕,名字叫翠莲,性情么绝对的贤惠,是个小家碧玉。 剧中赵云长阪大战后又去阻挡追兵(我要是刘备打死也不能让他这么干), 结果与刘备失散,来到西川(啊?湖北到四川!良牙一个!)遇到了翠莲, 二人一见钟情,不久成婚。后赵云出发去找队伍,留下青钢剑作记认。李夫 人在等待中生下一子,取名全定。十八年后刘备进了西川,全定带着青钢去 认父亲,谁知赵云正与诸葛亮打赌,为了不输掉这个赌赵云不认这两母子, 后来全定斩将立功,在诸葛亮与众将的劝说下,终于赵云夫妻相认,父子团 圆。
赵云妻子正史上是樊夫人:
史料中只记载着赵云妻子的只有一个人,叫樊夫人。樊夫人(樊氏),东汉桂阳太守赵范之嫂见《三国志》--裴松之的注引《云别传》。书中说,赵范归降,要把"有国色"的寡嫂樊氏许嫁赵云。
赵云婉拒,理由是“相与同姓,汝嫂即吾嫂也,固不敢取”,后来旁人也觉得是件美事,而"劝云娶之",赵云笑答赵范归降只是为情势所迫,并非真心,"“天下女子不少”,于是此事作罢。后来“范果逃去,云无纤芥”。
赵云
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与关羽、张飞并称“燕南三士”。他被刘备称作“一身是胆”,其“常胜将军”的形象被广为流传。赵云去世后,于蜀汉景耀四年(261年)被追谥为“顺平侯”。
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除了四处征战,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除此之外,赵云于平定益州时引霍去病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又于关羽张飞被害之后劝谏刘备不要伐吴,被后世赞为有大臣局量的儒将。
赵云有两个老婆。第一个老婆叫李鸿雁因黄巾军屠村致死当时妻子已经怀孕所以第一个儿子没出生就死了!后来赵云在常山飞云道长门下学艺!为妻儿报仇!加入袁尚大军讨伐黄巾军闯出了点名堂!后来袁尚大军讨伐董卓的时候认识了马超的妹妹马文璐后来结为夫妻!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追随刘备,功绩卓著,有勇有谋,善始善终,卒于公元229年,追谥为顺平侯。赵云原属幽州军阀公孙瓒,并为刘备主骑兵。 赵云后来追随刘备,在其麾下历任牙门将军、偏将军、翊军将军、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成就一代霸业。蜀后主刘禅继位后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又拜镇东将军。 227年,赵云随蜀汉丞相诸葛亮入汉中,次年出征曹魏,曾于箕谷设置疑兵,牵制魏军主力。诸葛亮北伐失利后,贬为镇军将军,不久去世。261年后主追谥赵云为顺平侯。赵云有两个儿子,长子赵统承继爵位,次子赵广在沓中追随姜维时战死。
赵云
姓名: 赵云,字子龙
籍贯:冀州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
容貌:身长八尺,姿颜雄伟
官至:镇东将军,永昌亭侯,谥曰顺平侯
子女:赵统,赵广
生卒年间:157-229
简明历史传记
赵云开始随公孙瓒征讨,后投靠刘备,当阳长阪坂恶战中保护刘禅和甘夫人脱险。刘备西征时,赵云截江夺回了后主刘禅。后随诸葛亮、张飞等人沿江而上,攻打江阳、资中一带,完成了对成都西南部的包围。汉中争夺战中,赵云以微弱兵势设伏,使曹军撤退。建兴六年,赵云随诸葛亮北伐,在斜谷之战成功吸引了曹真主力,使得诸葛亮顺利夺取了凉州三郡。后云以兵力差距输给曹真,但是由于他和邓芝领兵固守,没有造成蜀军大败,战后赵云请求自贬。建兴七年,卒,后追谥为顺平侯。
赵云品性忠良,直言敢谏,曾力劝刘备将本打算赏赐功臣的土地还与百姓。在刘备伐吴前,又进忠言,劝刘备以国仇为重、私仇为轻。在对他的谥书中,强调了他有贤者之风,能体恤民情,慈爱百姓。其高风亮节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
历史评价
刘备:子龙不弃我走也。 《云别传》
别传:云不用自近,其慎虑类如此。 《云别传》
刘备: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云别传》
刘禅:云昔从先帝,功积既著。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於危险。 《云别传》
姜维:以为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礼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 《云别传》
陈寿: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 《三国志·蜀书六》
杨戏:征南厚重,征西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烈。 《三国志·蜀书十五》
以上是《演义》中关于赵云的一些内容,再看看史实吧。
赵云自追随刘备后,直到刘备当了汉中王,可说是马不停蹄,无役不予。阿斗确是他在长坂坡救出的,史书虽没《三国演义》写得那么玄,但赵云救阿斗不是虚构的。进军西川,是赵云第一次没随刘备行动而留守荆州。可就是这次留守,他又干出了另一件大事,即“截江夺斗”,也是史有明文的壮举。两次三番救了后主刘禅的小命,赵云对蜀汉的汗马功劳还小么?可刘备得了西川后,对赵云就再没重用了。
定军山之战,主谋是法正,而“亲冒矢石”强攻定军山的是刘备本人,赵云根本没上第一线。
一出祁山,赵云也没当先锋,与邓芝领偏师出斜谷策应主力。街亭失守全线大败,而“云与邓芝勒兵徐徐而退,不致大损。”《演义》中的“不损一人一骑”是罗老先生给英雄带的花环。而战后孔明上表检讨,自贬三级,有功无过的赵云却也糊里糊涂地跟着被贬了级。直至去世,赵云也未获封侯。
赵云不得重用,很大的一个因素是他出身布衣,不是名门望族。这与中国历史上产生于西汉后期,东汉时达到高峰,直至唐代才衰落的“门阀制度”有关。
汉末乱世,群雄并起,门阀制度也受到冲击,但其生命力极为顽强。袁绍贵为十八路诸侯盟主,“四世三公”的身世是决定因素。三国之中,曹瞒对门阀制度最不感冒,“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把袁氏的“四世三公”称为“冢中枯骨”。他手下的战将中,除曹氏、夏侯氏外,典韦、许褚是草莽豪强,徐晃、张辽、文聘是降将。而刘备早期无人可用,顾不上讲究门第。但卧龙一到,这套玩意儿就又活了。魏、蜀、吴三国,蜀汉对门阀制度的坚持是最明确的,赵云也就倒霉了。同时,孔明的任人唯亲,也是史有定论的,马谡、杨仪就是例子。难怪在孔明当政的后期,蜀汉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了。
刘备称帝,群臣上贺表,列了前五十个人的名字加上“等一百八十人”。诸位知道领衔的是谁么?“征西大将军都亭侯马超”!没别的原因,“马孟起世代公侯”是唯一的理由。法正列第二,孔明第八。赵云呢?在“等一百八十人”中,连名字都不能列在贺表上。
历来读史之人有“汉家待功臣薄”的感慨,汉高帝刘邦,杀死了韩信、彭越、黥布;汉武帝时有飞将军李广的悲剧。到了最后三分之一的后主时,赵云好歹还是寿终正寝的。
《演义》上写刘禅闻赵云死而大哭,又是罗老先生加的花环。那时的刘禅,早把救过他两次的赵云忘得一干二净了,连点“悼念”的意思都没有。到得后来,不知道怎地又想起救命恩人来了,在给别人封侯时顺带也追封了赵云。可赵云要是知道追封的事,准得气得在坟墓里诈尸不可:那时距蜀汉亡国还剩下不到三年了!
附:演绎赵云
生一世,不过是草木一秋。然而既入俗世,生于天地之间,又会有谁甘于庸碌,虚行此生?即便有谙晓世理,谨守平凡,于平淡中顺从命运之安排者,又何尝不会在心中暗自羡慕英雄,并为英雄身后留下的不同寻常的人生轨迹而浮想万千?
所谓英雄,如同夜空中闪耀的明星,必定要从乱世的黑暗动荡之中,凭借非凡的人格魅力,脱颖而出。三国纷争的年代,中国大陆正是霸王角逐的历史舞台,正可谓英雄辈出,群星闪耀。
在《三国演义》一书中,罗贯中用平实有力的文字,把英雄的故事,经过巧妙的艺术加工,生动地展现于世人眼前。在如同走马灯般时隐时现的众多人物之中,罗贯中塑造了一位几乎完美的英雄。他,就是赵云。
生于汉室倾颓的乱世,对于自己的人生定位,以及凭何安身,借何立命,赵云有着明智的理性思考。古语云: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又有汉伏波将军马援,从君臣双方的角度说过另外一句话:“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君主并非人人可做,对于这一点,赵云非常清楚。他从一开始就为自己定下了人生目标,就是要做辅佐名君的良将,决意横枪立马,效命疆场。至于建功立业,英名著于千秋,则并非他所刻意追求。那些不过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产物。
赵云初在袁绍军中,未受重用,默默无闻。赵云觉得袁绍无忠君救民之心,遂弃之往投公孙瓒。在前往公孙瓒的途中,在磐河附近的山坡,赵云恰遇公孙瓒与袁绍交兵,公孙瓒战败,被袁绍部将文丑追杀得狼狈不堪。于是赵云飞马挺枪,杀走文丑,救了公孙瓒,并投其麾下。次日,公孙瓒整兵与袁绍再战。公孙瓒因初得赵云,不知心腹,故不敢委以重任,只令赵云领后军。两军交战,瓒军大败。绍将麴义砍倒瓒军绣旗,直冲到公孙瓒后军。赵云遇着麴义,数合之间,一枪刺其于马下。赵云匹马杀入绍军,如入无人之境。后终因绍军势众,赵云保公孙瓒突围而走。绍驱兵追赶,被前来救援的刘备率军杀败。瓒绍双方罢兵相持。
刘备一见赵云,即甚相敬爱,便有不舍之心。及至公孙瓒与袁绍罢兵讲和,瓒军班师,刘备与赵云分别时,二人已是英雄相惜,彼此投缘。——刘备执手垂泪,不忍相离。云叹曰:“某曩日误认公孙瓒为英雄;今观所为,亦袁绍等辈耳!”玄德曰:“公且屈身事之,相见有日。”洒泪而别。
世间之事,缘份一说,最是难以索解。刘、关、张桃园结义,“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其中因缘,难究其详。而刘备和赵云,亦是一见倾心。这绝不是用缘份两个字,就可以简简单单说清的事情。刘备和赵云,都不是夸夸其谈,泛泛之辈。二人各有其志。刘备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英雄。而赵云之志,是凭武艺立身。刘备深知欲成大业,虚得良将辅佐;赵云同样清楚欲展武艺,需随名君,否则英雄也不会有用武之地。刘备和赵云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是英雄之间慧眼相识,惺惺相惜,互为倚重,相互依赖的关系。所以当二人分开以后,彼此心中无不牵记对方。
曹操为报父仇,领军攻打徐州。刘备应孔融之邀,往徐州救援。刘备找公孙瓒借兵,点名借赵云同行。吕布袭兖州,曹操撤军。赵云再次与刘备分别,回公孙瓒处。
公孙瓒兵败身死。袁绍多次招赵云。赵云深知袁绍非用将之人,未往。在赵云的心中,其时已全是刘备。而刘备却正栖身于袁绍处。赵云想投刘备,又怕袁绍见怪,只好四海飘零。天地虽大,却无容身之地。赵云听说张飞在古城,前去相投,在卧牛山杀了欲夺其马的裴元绍。刘备离开袁绍,会合关羽后,遇见周仓。周仓引刘备往卧牛山。赵云和刘备终于得以再次相见。二人心中大喜,各表衷言。——玄德曰:“吾初见子龙,便有留恋不舍之情。今幸得相遇!”云曰:“云奔走四方,择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今得相随,大称平生。虽肝脑涂地,无恨矣。”
自此,赵云方和刘备共处一室,始为一家。这里我们可以想象,当赵云四海飘零之时,在其孤独的心中,不乏忧伤。然而赵云寻找刘备的行动,又极为坚定。在赵云的身上,不仅有依附于他人的个性,同时又具有独立的果决气质。一旦认准了方向,就决意前往,不管前途是何等渺茫,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誓不回头,这种韧劲是赵云身上最为突出的地方。也正是因为具有这种个性,所以赵云在拼杀于战场之时,才会全无惧意,胆气过人。
赵云跟随刘备以后,除了领军破敌,行将军职责,实际上他还担负着一个重要的职责:做刘备的亲随,负责保护刘备以及家小的安全。毫无疑问,这是极其重要并且十分艰巨的工作。赵云也确实没有让刘备失望。当阳长坂,单骑救主;截江夺阿斗;刘备东吴成亲,赵云行诸葛锦囊之计,保护刘备。赵云无不舍身忘死,尽于职守。在当阳长坂坡一战中,赵云孤身一人,行走于百万军中,心中全无惧意,一心只想救回刘备家小。
——却说赵云自四更时分,与曹军厮杀,往来冲突,杀至天明,寻不见玄德,又失了玄德老小,云自思曰:“主公将甘、糜二夫人与小主人阿斗,托付在我身上;今日军中失散,有何面目去见主人?不如去决一死战,好歹要寻主母与小主人下落!”回顾左右,只有三四十骑相随。云拍马在乱军中寻觅
——我上天入地,好歹寻主母与小主人来。如寻不见,死在沙场上也!
——云插剑提枪,复杀入重围,回顾手下从骑,已没一人,只剩得孤身。云并无半点退心,只顾往来寻觅;但逢百姓,便问糜夫人消息。
“这一场杀:赵云怀抱后主,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
我觉得对赵子龙用四个字评价他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最合适——“孤胆英雄”(至于是不是统帅能力造成他只有“孤胆”,就不是本文考虑的问题了,反正这样更衬托他的武力一流)。想一想,一出场就是单枪匹马斗文丑,后来单枪匹马杀裴袁绍占山寨,汝南单骑挑高览,又单枪匹马闯曹营,保诸葛祭周瑜,保刘备娶老婆,单身劫江夺阿斗,即使七旬还孤身力杀五将。真是“浑身都是胆”的武将!但其一生的战绩还是以长坂坡最为著名。
这一场杀,赵云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可以说,一路狂飙,所向披靡,阻者即亡,让者能生,上至将军,下到小校,望见赵云,如同瘟神,排山倒海,营帐相冲,即使张合,也不能敌,落入陷坑,平地跃起,剑斩拳打,血染征袍,翻身上马,再冲敌阵,曹公见之,爱才心起,不许放箭,赵云得免,将军奋勇,一往无前,怀抱幼子,单骑突阵,枪挑剑砍,五十四将,砍旗两面,夺槊三条,将军神勇,曹军无颜。
当赵云拼死救回阿斗,见到刘备时,不表有功,却言有过。其谦逊之心,一致于此,实令人落泪。也难怪刘备接过阿斗后,竟会掷之于地。刘备和赵云之间,原本就不仅仅是君臣之情,同时有着朋友之义。赵云沥胆忠心的表现,当然会使刘备有些手足无措。诗云: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儿掷马前。
刘备得荆州后,征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赵云领军取桂阳。赵云捉陈应,放回。赵范投降。
——赵范与赵云,二人同乡,同年,又同姓,遂结拜为兄弟。范嫂樊氏,有倾国倾城之色。寡居。范劝其嫂改嫁。其嫂云:“若得三件事兼全之人,我方嫁之:第一要文武双全,名闻天下;第二要相貌堂堂,威仪出众;第三要与家兄同姓。”因此赵范欲将其嫂说与赵云。赵云闻言大怒:“吾既与汝结为兄弟,汝嫂即吾嫂也,岂可作此乱人伦之事乎!”夺门上马出城。
赵云重新夺取桂阳后,刘备与孔明亲赴桂阳。
——云迎接入城,推赵范于阶下。孔明问之,范备言以嫂许嫁之事。孔明谓云曰:“此亦美事,公何如此?”云曰:“赵范既与某结为兄弟,今若娶其嫂,惹人唾骂,一也;其妇再嫁,使失大节,二也;赵范初降,其心难测,三也。主公新定江汉,枕席未安,云安敢以一妇人而废主公之大事?”玄德曰:“今日大事已定,与汝娶之,若何?”云曰:“天下女子不少,但恐名誉不立,何患无妻子乎?”玄德曰:“子龙真丈夫也!”
赵云不娶樊氏,所说的理由中,第三条可见赵云谨细而慎重。而一、二两条,如果换作今时,不知会遭到多少人的蔑视。但在当时,赵云的想法,却合乎正统。孔明对赵云之言,恰恰说明孔明有着圆滑变通的处事方略,这和孔明多智慧擅狡计的性格相符,也与其军师身份相符。刘备亦然。赵云虽无变通,却以其正行,赢得了刘备的赞许。
刘备得西川,领益州牧,封赵云为镇远将军。
——刘备欲将成都有名田宅,分赐诸官。赵云谏曰:“益州人民,屡遭兵火,田宅皆空;今当归还百姓,令安居复业,民心方服;不宜夺之为私赏也。”刘备大喜,从其言。
此处大喜二字,含义深远。刘备想收买军心,故欲赏官;同时,刘备又怕失去民心。赵云揣摩刘备心中之意,故谏,可见其智。这里也许是二人演的双簧戏,也未为可知。但是赵云之正名,丝毫无损。这也许是赵云少有的参政行为。
定军山一战,老将黄忠斩了夏侯渊。曹操自领大军二十万,来与夏侯渊报仇。黄忠领兵深入曹境烧粮,被张郃、徐晃大军包围。赵云引军杀透重围,救回黄忠。曹兵追来,赵云设下埋伏,匹马单枪,立于营门之外。张郃、徐晃领兵追至,见此情景,犹疑不前。曹操亲到,督军向前。赵云全然不动,曹兵翻身就回。赵云把枪一招,壕中弓弩齐发。赵云领兵大败曹操。刘备细知此事后大喜,欣然谓孔明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刘备称汉中王,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赵云位列其三。
刘备称帝,为报关羽之仇,欲伐东吴。
——赵云谏言: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今曹丕篡汉,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若舍魏以伐吴,兵势一交,岂能骤解。愿陛下察之。又言: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
刘备伐东吴,被陆逊火烧连营,大败而逃。吴将朱然引军追赶。赵云赶至救援,一枪刺朱然于马下,杀散吴兵,救刘备回白帝城。
刘备临终,托孤于孔明,言:“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后,汗流遍体,手足失措,叩头流血。刘备又嘱赵云:“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云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马之劳!”(刘备临终托孤,可谓思虑周全,面面俱到。先安孔明之心,复嘱赵云尽忠为制。刘禅之君位,可谓稳若泰山。)
孔明七擒孟获,平定南方后,作《出师表》,出师伐魏。其时赵云已老,年过七十,故孔明不用。赵云请命出征。
——孔明曰:“今将军年纪已高,倘稍有参差,动摇一世英名,减却蜀中锐气。”云厉声曰:“吾自随先帝以来,临阵不退,遇敌则先。大丈夫得死于疆场者,幸也,吾何恨焉?”孔明再三苦劝不住。云曰:“如不教我为先锋,就撞死于阶下!”孔明乃令邓芝为辅。
赵云兵出凤鸣山,杀韩德四子:韩瑛、韩瑶、韩琼、韩班。邓芝贺曰:“将军寿已七旬,英勇如昨。今日阵前力斩四将,世所罕有!”云曰:“丞相以吾年迈,不肯见用,吾故聊以自表耳。”再次交战,赵云又刺死韩德。夏侯茂听从程武之计,将赵云重重围困。赵云见形势危急,仰天叹曰:“吾不服老,死于此地矣!”(这也许是全书之中,赵云唯一一次面对险境,不得不放弃的描写。)后赵云幸被孔明派为应援的张苞和关兴救出。
马谡失街亭,孔明摆空城计,吓得司马懿回街亭。孔明回军。赵云、邓芝伏兵于箕谷道中,以为断后。魏军追来,赵云杀死苏颙,败走万政,护送车仗人马,退回汉中,沿途并无遗失。孔明对赵云倍加钦敬。
孔明计议二次出师伐魏。赵云长子赵统、次子赵广前往,报赵云病故。
——孔明跌足而哭曰:“子龙身故,国家损一栋梁,吾去一臂也!”众将无不挥涕。后主闻云死,放声大哭曰“朕昔年幼,非子龙则死于乱军之中矣!”即下诏追赠大将军,谥封顺平侯,敕葬于成都锦屏山之东;建立庙堂,四时享祭。后主思念赵云昔日之功,祭葬甚厚;封赵统为虎贲中郎,赵广为牙门将。
在三国人物中,曹、刘作为君主,擅使权谋。曹操奸险,刘备善伪;瑜亮统军,而兵行诡道,故多有诈计。孔明智高,多有机关,周瑜雄才,心窄气隘;关羽义薄云天,失之于骄;张飞勇猛豪爽,失之于暴躁;马超英明神武,少于计谋;黄忠老而弥坚,可惜年高唯有赵云,集他人之长,却无他人之短。赵云一生,以其胸中正气,行得端、立得正。既有忠君之心,亦有爱友之义。拼杀战场,舍身忘死。身为武将,专尽职守,不参政事。功高不自傲,有智却深藏。以善始,得善终,英名从未受挫。
世人多喜赵云,盖因其一言一行,无不正义凛然,威风凛凛,更兼有君子谦谦姿态。赵云,矫龙出于乱世,实英雄也!
试作一诗,聊表敬慕之意——赞赵云:
乱世出英雄,君与别不同。
百万军中走,无意名与功。
当阳救世子,谢君情义重。
浑身正气胆,常山赵子龙!
一
历史上的赵云,初属公孙瓒,后归刘备,“为先主主骑”(卫队长),逐步成为蜀汉集团的重要将领之一。平心而论,在那个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时代里,豪杰竞逐,猛将如云,赵云并不算其中最杰出的人物。谓予不信,有史为证——
论武勇,赵云不及吕布、关羽、张飞、马超、黄忠、魏延等人。吕布“便弓马,臂力过人,号为飞将” 。关羽、张飞都号称“万人之敌”,被目为“虎臣” 。马超被诸葛亮称为“雄烈过人,一世之杰” 。黄忠“常先登陷陈(阵),勇毅冠三军” 。赵云呢?其勇敢是毫无疑问的。在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之役中,他从容拒敌,以少胜多,被刘备称赞为“一身都是胆”,并从此号为虎威将军 。这与张辽在合肥大败孙权,使孙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 ,甘宁以百骑劫魏营,使曹军“惊骇鼓噪” 可相媲美;但综观其武艺和威名,在当时仍比前述诸人略逊一筹。
论功业,赵云也不如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等人。关羽在刘备创业的过程中,每每担任方面重任,可谓刘备的得力助手。早在建安四年(199)刘备重新占据徐州时,就派关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赤壁之战前,刘备的军事实力主要有两部份:一部份是刘琦率领的江夏军队万人,另一部份就是“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大战后,刘备夺得荆州数郡,即“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刘备西定益州,又“拜羽董督荆州事”,足见倚重之深。而关羽在荆州败曹仁,降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以至“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真可说是功绩赫赫了。张飞功业亚于关羽,亦为刘备股肱。赤壁大战后,“以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独当一面;刘备夺取益州后,又“以飞领巴西太守”,处于与新占汉中的曹军对峙的第一线;他大败曹军名将张合,为刘备巩固对益州的统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马超虽然迟至建安十九年(214)方归顺刘备,但他的剽悍善战早已闻名遐迩,所以他一到刘备军中,就使被刘备围在成都的刘璋失去斗志,开城出降,从而为刘备立了一大功。黄忠于建安二十四年(219)亲斩曹军名将夏侯渊,为刘备夺取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魏延从建安二十四年起镇守汉中,挑起了屏障益州,经营北伐前进基地的重任;刘备去世后,他更以蜀汉第一员大将的身份,南征北伐,出生入死,建立了累累功勋。赵云呢?长期跟随在刘备、诸葛亮身边,很少独当一面,功业自然就不那么显赫了。
正因为这样,在蜀汉集团中,赵云的地位不仅不如关羽、张飞,而且不如马超、黄忠、魏延。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称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早已被封为汉寿亭侯);拜张飞为右将军,假节(先已被封为新亭侯);拜马超为左将军,假节(先已被封为都亭侯);拜黄忠为后将军,赐爵关内侯;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这时,赵云仅为翊军将军。章武元年(221),刘备称帝,除关羽、黄忠已卒外,张飞迁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马超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魏延也进拜镇北将军。这时,赵云的官爵却未升迁。建兴五年(227),诸葛亮驻汉中,准备大举北伐。这时,关、张、马、黄均已物故;魏延以镇北将军、都亭侯的身份,担任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剌史;而赵云则以镇东将军、永昌亭侯的身份,跟在诸葛亮身边,地位仍然不及魏延重要。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赵云去世。
然而,历史上的赵云绝非平庸之辈,他有着一些不同凡响的优秀品格:
其一,深明大义。在那个动乱扰攘的年代里,一个人的文韬武略为谁所用,乃是其品格高下的试金石。当其时也,为一己富贵而趋炎附势、助纣为虐者不乏其人,懵懵懂懂地供人驱使者更比比皆是。赵云的选择如何呢?据《赵云别传》记载,当赵云初从公孙瓒时——
时袁绍称冀州牧,瓒深懮州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嘲云曰:“闻贵州人皆愿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云答曰:“天下汹汹,未知孰是,民有倒县(悬)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
这一段话,可以看作赵云的政治宣言。他的原则——“从仁政所在”;他的目标——解民于倒悬。在封建社会中,这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人生理想。他先投公孙瓒是为此,后归刘备也是为此,而不是单纯出于私人感情。正是这一点,使赵云大大高出一般的赳赳武夫。
其二,忠直敢谏。《赵云别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驳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先主即从之。
这件事告诉我们,赵云的头脑比同时的许多人清醒,他不仅能从刘备集团的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而且注意争取民心。无怪乎刘备马上采纳了他的建议。
当刘备要去讨伐东吴,以报袭荆州、杀关羽之仇时,赵云又挺身而出,竭力劝阻,指出:“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不应置魏,先与吴战。”由于刘备拒绝了赵云、秦宓等人的诤言,一意孤行,终于遭到夷陵之败,使蜀汉元气大伤。这从反面证明了赵云意见的正确。
综观蜀汉集团的历史,在众多武将中,其它人都不曾像赵云那样,从根本大计上直言规谏刘备,这又是赵云识见过人之处。
其三,公正无私。赵云追随刘备多年,总是克己奉公,不徇私情。赤壁之战前,刘备曾于博望坡打败曹操大将夏侯?。在战斗中,赵云俘虏了其部将夏侯兰。他与夏侯兰本是同乡,“少小相知”。在这种情况下——
云白先主活之,荐兰明于法律,以为军正。云不用自近……
不是私自卖放,而是报告刘备;不是为个人增添帮手,而是为刘备推荐人才;公事公办,实堪称赞!赵云的这一优秀品质早为刘备所赏识,所以刘备曾任他为留营司马,“掌内事”;而他一直兢兢业业,秉公理事。相比之下,好恶由己,褒贬任情的杨仪之流就差得太远了。
其四,谦虚谨慎。赵云在蜀汉集团中,资格仅次于关羽、张飞,又有救护刘禅之功;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从不争名夺利,对后来居上者也能友好相处。这一点,又是“刚而自矜”的关羽、“性矜高”的魏延等人所不及的。建兴六年(228),诸葛亮一出祁山,遭到街亭之败,赵云与邓芝率领的疑兵也在箕谷失利。在撤退时,由于赵云亲自断后,部伍不乱,“军资什物,略无所弃”。诸葛亮对此十分赞赏,要赏赐赵云所部将士。这时赵云毫无沾沾自喜之态,而是诚恳地说:“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透过这番真挚感人的话语,其律己之严格,胸襟之开阔,均可洞然如见。那些浅薄自负、自吹自擂之徒,岂能望其项背!□综上所述,历史上的赵云,虽然在功业上不能冠冕众人,却具有人所不及的美德。这一切,为塑造赵云这个艺术形像提供了坚实的历史生活依据。
二
杰出的历史小说大师罗贯中,在精心结撰《三国志通俗演义》时,将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浓郁的浪漫主义情调相结合,笔酣墨饱地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赵云形像。
首先,罗贯中超越史书记载,竭力树立起赵云勇冠三军的虎将形像。
前面说过,历史上的赵云的武艺和威名并不是最突出的。对于�杀疆场的武将来说,这毕竟是美中不足之处。罗贯中为了把自己心目中的这个英雄人物塑造得更为高大,极大地发挥了艺术想象力,使《演义》中的赵云的武勇得到充份的渲染。
《演义》中的赵云首次出场,就先声夺人,不同凡响:当公孙瓒在盘河被袁绍大将文丑战败后,“文丑直将公孙瓒赶出阵后山谷而逃……瓒弓箭尽落,头盔坠地,披发纵马,却转山坡,其马前失,瓒翻身坠于坡下。文丑急捻枪来剌。”在这万分危急之时,忽见“草坡左侧转出一将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