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春节风俗,新婚夫妇在腊月要给娘家送节,有啥讲究没(农村春节风俗,新婚夫妇在腊月要给娘家送节,有啥讲究?)

老婆0137

农村春节风俗,新婚夫妇在腊月要给娘家送节,有啥讲究没(农村春节风俗,新婚夫妇在腊月要给娘家送节,有啥讲究?),第1张

我国农村地区有一个传统习俗。重大节日期间,新婚夫妇会送家人一个三年内的假期。不同地方对重大节日的定义不同,要求不同的节日发节日。一般来说,农村普遍公认有三个重要的节日,即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在这三个节日中,春节是最精致的,也是农村人最看重的。



农村春节风俗,新婚夫妇在腊月要给娘家送节,有啥讲究没(农村春节风俗,新婚夫妇在腊月要给娘家送节,有啥讲究?),第2张

1、送节是一种什么样的风俗?

送,也叫送过年,送礼物。著名民俗学家胡普安著有《广东、广州中秋,中国民族风俗志》云:“节前,人们也多置办一些东西,送亲友,称为送节。”


送节日的习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送节的范围不仅限于新婚夫妇,也包括亲朋好友之间。比如《JPM·花刺》,第四次、第二次:“自从他家第一次来和我们孩子一起送节日,我们只好买了礼物和他父母姐妹一起送节日。”这里说的是逢年过节,大人给孩子送礼,你给我孩子送礼,我也要给你孩子送礼。


事实上,我国仍有一些地方重视这种送节习俗。比如有的地方,逢年过节,是晚辈给长辈送礼,长辈给晚辈送礼,亲戚朋友互赠礼物的习俗。本文讨论的是新婚夫妇在腊月庆祝春节时送节日的习俗。其他方面这里就不赘述了。


在农村,新婚夫妇被称为“新人”,女方在男方家被称为“新娘子”,有些地方,女方家被称为“新姑娘”。称之为“新娘子”,即嫁到男方家不久。被称为“新姑娘”,主要是因为有些地方把外国老婆称为姑娘。于是,这些地方就被称为“新姑娘”和“老姑娘”,“新姑娘”的名字在“新人”三年后就变成了“老姑娘”。男人在岳父家被称为“新郎的客人”,三年“新人”期后被称为“迷人的客人”。从这些名字可以看出,这些称谓都是明清时期的,是一种古老的民间称谓。


已婚夫妇被称为“新婚夫妇”。不同地方说法不一,有的是一年,有的是三年,时间是三年,农村多见。也就是说,有的地方“新人”期是一年,有的地方“新人”期是三年。“新婚夫妇”期为一年。给公公婆婆家送个假,就是婚后第一个春节前送个假。新婚夫妇的期限是三年。婚后连续三年在重要节日前给公公婆婆家送节日,包括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其中,春节最为精致盛大。



农村春节风俗,新婚夫妇在腊月要给娘家送节,有啥讲究没(农村春节风俗,新婚夫妇在腊月要给娘家送节,有啥讲究?),第2张

2、腊月送节的时间哪个时候最好?

在农村,对新婚夫妇在腊月送节没有特别的要求,但也有一些习惯性的讲究,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有的地方腊八节过后就可以送节,有的地方则认为腊月十五到二十八是最合适的时间,腊月二十到二十六是最好的时间,但节日礼物必须在春节前送到。


事实上,在许多农村地区,新婚夫妇的结婚礼物与杀猪和制作年糕有很大关系。新年礼物,猪肉和年糕(糍粑)是主要礼物之一。比如,以前在湖南农村,新婚夫妇一般会在家里宰完猪、年糕后的一两天送上一份节日。农村杀猪和年糕的时间通常是在腊月(指腊月的立春年)立春之前。因此,新婚夫妇应在立春前的腊月送节日。


现在农村地区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很多农村家庭都不养猪,所以每年都没有猪可宰。但是做年糕(做糯米糕)比较麻烦,他们不想做,都去市场买。现在市场上能买到什么样的年货,谁也不想操心。所以,送礼仪式不再受杀猪和年糕(制作年糕)的限制,可以自主安排时间,但大多数人还是安排在年前前后,也就是腊月十五到二十八。


去岳父家送假,女婿为主,你带老婆。平时夫妻两个都去送个假。如果妻子怀孕,行动不便,或者有孩子坐月子,那么女婿就只能一个人去了。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她的家人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觉得很幸福。



农村春节风俗,新婚夫妇在腊月要给娘家送节,有啥讲究没(农村春节风俗,新婚夫妇在腊月要给娘家送节,有啥讲究?),第2张

3、腊月送节在年礼有哪些讲究?

在农村,不同的地方对腊月的年礼有不同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商品的不断丰富,每年的礼物根据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与时俱进,会不断变化。


以我的家乡为例。80年代,女婿送的年礼数量是成对的,比如两块猪肉(有的只有一块,但尾数重量要成对),两包糖果,糍粑(总数是双份),两瓶酒。在另外两包糖果上放点钱(尾数要成对)。当时农村生活水平还不算太高,交通也不发达(种类太多,负担太重,无法携带)。年礼比较简单,被称为“第四种”,意思是四季发财,四季平安。


后来,随着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送花的新年礼物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认为老“老四”太小气。于是,人们增加了年礼的数量,逐渐从“老四式”变成了“新八式”,意思是春节百花齐放。“新八种”糖果除了酒肉,已经换成了市面上常见的糖礼包。糍粑多以精致的饼干或零食代替,加入了鸡肉、鱼肉、水果、补品四种。原本放在糖果包装上的钱用红色包裹着。鸡代表好运,鱼代表一年多,水果通常是苹果,代表家庭平安,滋补品代表老人健康长寿或增添幸福长寿。


新女婿要把节日送给谁?在农村,一般来说,新女婿家是主要的过节对象,以家里同龄以上的亲戚为主,即孩子或即将出生的孩子的叔叔,堂弟的叔叔、爷爷,以及辈分较高的长辈。但也有一些家庭,平时和岳父家关系比较好,把不在五服的家人或邻居纳入送节范围。谁该送谁不能送,一般都是按照公公婆婆的意思。节日送的时候,以家庭为单位。不分离的同锅吃饭的人只有一家,各家送一年礼。这也是过去农村交通不方便的时候只有“老四”的原因之一。如果家里人多,女婿还真没那么大力气挑这些年的礼物。


况且农村还有认教父母、认义父母、认恩父母的习俗(也就是给父母起名)。所以,妻子的教父母、义父母、恩父母,如果平时经常来往(尤其是结婚时妻子来参加婚宴),也要送他们一个节日。



农村春节风俗,新婚夫妇在腊月要给娘家送节,有啥讲究没(农村春节风俗,新婚夫妇在腊月要给娘家送节,有啥讲究?),第2张

4、腊月送了年礼后,拜年还要再带礼品吗?

在农村,新婚夫妇给他们的母亲拜年,俗称拜年。第一年回娘家拜年,家里会派一个哥哥来接我。男方家和家人会举行隆重的欢送仪式将新人送出(一般是送到村口),俗称“送新娘子”。新娘家也会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俗称“接新郎客”(各地叫法不同)。


在农村地区,合乎情理的是,婚礼的结束通常以新娘的归来为标志。然而,新婚夫妇在第一年回到他们的家过年通常被视为婚礼习俗的延续。婚后第二年、第三年,虽然没有婚后第一年那种盛大的接送场面,但在很多农村,夫妻回父母家拜年仍被视为“拜年”。这也是很多农村人想在结婚前三年发一次假的原因。


因为女婿是在腊月给娘家亲戚拜年的,所以夫妻俩回娘家拜年的时候,除了在农村,正月不空交父母门,不用给公公婆婆带什么礼物。也就是说,腊月的新年礼物就是过年的礼物。


然而,现在农村地区的年轻人并不重视旧的做法。他们去父母家拜年的时候,还是会给年前送过新年礼物的家庭带一些小礼物,不想空新年开始登上亲戚家的大门。



农村春节风俗,新婚夫妇在腊月要给娘家送节,有啥讲究没(农村春节风俗,新婚夫妇在腊月要给娘家送节,有啥讲究?),第2张

5、腊月送节的年礼怎么回礼呢?

过去,女婿拜年是农村的习俗。所有在腊月给人拜年的亲戚,都要请女婿和他的妻子吃饭,请家里的长辈和兄弟,以及其他回到家的女婿和侄子们去拜年。宴会非常盛大。在一些农村,正月有“逗新郎”或“扮新郎”的习俗,使现场的气氛更加热闹欢快。对于过去的农村来说,正月是难得的农闲日,家家户户都要请正在拜年的女婿吃饭。如果家里亲戚多,就要商量安排或者抽签,提前决定去哪家吃饭。有的地方请一顿饭,有的地方请一天的饭。通常正月十五过后,有的甚至到月底,拜年的女婿才能回家。


现在农村的年轻人都在外面打工做生意,时间很紧。他们回家的时候来去匆匆,尤其是拜年的时候。也就是说,按照传统礼仪,他们需要履行这个程序。所以他们腊月送拜年的亲戚不一定非要去他们家吃饭,拜年的时间缩短了很多。大部分会待两三天就走。农村亲戚习惯了这种现象,就要走,既不正常也不生气。能上门的还是讲规矩的年轻人,有的人送完年礼连面都见不到。



农村春节风俗,新婚夫妇在腊月要给娘家送节,有啥讲究没(农村春节风俗,新婚夫妇在腊月要给娘家送节,有啥讲究?),第2张

女婿过年回家,按照农村的传统规矩,会举行隆重的送行仪式,俗称“送新郎、送客人”。女婿回家的那一天,所有腊月送年货的亲戚都会来送行,他们会回赠腊月送的年货。


农村如何回报?不同的地方关注的地方不一样。这里还是以我的家乡为例。


80年代初,我们村给过年的女婿送礼。通常的做法是,腊月把女婿夫妇送的酒肉糖果全部收下,换成自己的(农村是忌讳过年把原来的礼物退回去的),给他们可以缝成西装的布。夫妻双方给的礼金不能收,要在原有金额上加一些。比如夫妻双方给的礼金是40元(当时这个数额在农村比较高),回赠给他们的礼金要在40元的基础上从10元增加到20元,变成50元或者60元。


现在我们老家给拜年的女婿和媳妇送礼,变化很大,完全简化了。据老人介绍,在过去,用布匹作为拜年的女婿和妻子的礼物,是自古流传下来的习俗。由于当时农村物资匮乏,布匹被视为相对昂贵的礼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90年代以来,布料不再是一种珍贵的东西,农村的手工缝制服装行业也逐渐被工业现代化所淘汰。所以,用布匹作为拜年的女婿和媳妇的回礼,显然不合时宜。



农村春节风俗,新婚夫妇在腊月要给娘家送节,有啥讲究没(农村春节风俗,新婚夫妇在腊月要给娘家送节,有啥讲究?),第2张

当初人们并没有完全从传统观念中走出来,不是布施,而是把布施算作金钱的回报。后来腊月,过年的女婿和媳妇发红包。人们把所有的感激都集中在装满钱的红包里。它成了农村最时髦的方式,也是最简单的答谢方式,却比过年女婿媳妇发的红包还厚,寄托了他们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