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国礼版《孔子行教像》,2006年12月31日,时任日本首相的福田康夫先生访华,专程前往曲阜祭拜孔子,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和中华文化研究会联合制作了《孔子行教像》金卷作为国礼,由时任外交部党组书记王毅亲手赠送给福田康夫。国礼版《孔子行教像》包括吴
国礼版《孔子行教像》,2006年12月31日,时任日本首相的福田康夫先生访华,专程前往曲阜祭拜孔子,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和中华文化研究会联合制作了《孔子行教像》金卷作为国礼,由时任外交部党组书记王毅亲手赠送给福田康夫。国礼版《孔子行教像》包括吴道子版《孔子行教像》、清康熙题写的万世师表和曲阜孔府大门纪晓岚题写的对联,共同构成一套传统的中堂挂轴。
一个好的老师,能让他的学生变化气质。而有一个人,有一本书,能让一个民族变化气质,这个人就是孔子,这本书就是《论语》,这个民族就是中华民族,这种气质就是“文质彬彬”的君子气质。百年奇特几张纸,千古英雄一窖尘。唯有炳然周孔教,至今仁义洽生民。
历史是最好的过滤器,它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精华。1988年,一些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聚会巴黎,曾发出这样的声音: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2500年前的儒家那里去寻求智慧。联合国总部也刻着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话。在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上,我国一位官员称孔子为孔老二,韩国的官员听到后全体站立退场!韩国的学生当知道孔子不是韩国人时泪流满面!韩国三星集团的外派人员必须会背论语;韩国把24孝拍成电视剧每天播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我们来说,不是身上应该洗去的污垢,而是流淌在血管里的血液。
向左转|向右转
“经济的一半是人文,经商的一半是人品”。真诚与正直是灵魂的优点,也是获得幸福的手段!我们作为曾子故里的后人,愿发扬光大宗圣曾子诚信文化,“正心诚意”做人,做事。欢迎你来做客,到一方净土看看,感受儒家文化气息。
说到孔子,他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家喻户晓的大人物,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还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受人们的崇敬,这不,我的家里就有一个陶制孔子像。
这个孔子像,全身通红,看上去身体修长,十分儒雅,加上孔子像脚下的台子,一支钢笔靠在像上,就如我靠在父亲身边一样,都是齐肩高。
这件孔子像,从远处望去,双手扬起,手掌交叉,放在胸前,像正在行教,又像在抚摸他的胡须。衣服的衣皱看上去特传神。脚下的小台,刻着一个优美的“孔子”,把陶像转过来,也可看到“曲阜”两个字。两只袖子宽大齐膝,应表现的是孔子的心胸宽广与知识渊博吧。
对于近看,那可是趣味多多了。把孔子像拿近一点看,孔子像头的皱纹,帩头及头发,无不细致,一摸头发处,凹凸感不亚于衣皱,真是做工精美。呀,在那陶制的脑袋上,仔仔细细地端详它的脸,感到有些像是笑得合不拢嘴了。是孔子爱笑吗,还是制造者为了表现孔子的乐观精神
往下看,就看到了孔子的胸部,我开始仔细的查看。唔恩?在靠近左腋下的地方,怎么会有一个类似于长条的东西呢?而右腋下却没有。真是怎么一回事?我百思不得其解,却忽然想起,我们在历史课本上看到一幅《孔子行教图》,身上就有这个长条子,听老师讲,这个长条子就是古时候的一个戒尺,孔子喜欢把它当宝剑一样挂在腰间,当双手交叉时,这戒尺就自然地被夹在腋下了。这戒尺也许是孔子这位老师能成就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的秘诀吧!
我点了点头,又继续观察。孔子的袖子很宽,就算双手放在胸部,袖子看上去就像是到了膝盖。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宽袍大袖”吧。只见袖子上,有这么一圈像波浪似的花纹,十分好看,不知内一圈会不会有花纹呢?一看,我差点叫出声来,在孔子的宽袍大袖中,还有一层小袖子,这难道是当时的一种风俗吗?
看到了最下部分了。就在这个下中央,有个类似于腰带的下坠一样,用我的知识来解释,就是比较有身份的人穿戴的腰带。而这个裤子,看上去可能有点长,快把脚都盖住,这有些夸张吧。
呵呵,这孔子像,也许是我们家里最好的装饰品吧,不仅仅做工好,更容易让我想起我们的花园园丁——老师!孔子如此受到人们尊敬,还不是因为他的知识,这明明就是一个古代老师的风范。
我们尊重这位古代老师,也尊重现代的所有的老师,特别是现在辛勤培养我们的各位老师。
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他有许多著名的画像形象,但是其中对于助学业最好的就是手执《论语》的孔子画像,因为《论语》中包含了孔子的很多思想和教育方式,对于学习孔子思想有很大的助益。当然,选用哪个孔子画像还要看你自己的偏好和需求。
依个人浅见,各种不同身份、形象的画像正可以表示下列3个含义: 1、从生平经历说,孔子年少时贫贱,却能发愤自强,从放牧牛羊等低官职做起,到出任鲁国中都宰等高官,不同身份的画像可表示其奋斗历程。 2、从思想主张说,孔子一生以复兴周礼为己任,创建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提倡恕道精神,不同身份画像可象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恕道内涵。 3、从教育实践来说,孔子贡献殊钜,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开创了民间办学与平民教育的传统,不同画像可传达「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理念
孔子拜师
孔子并不是从出生后就是圣人,他也曾经拜师学习。年轻的时候他曾拜在大思想家老子门下学习学问,并且据传,他还曾拜一个被人称为神童的七岁儿童为师,虚心向其学习,而孔子作为圣人却不耻下问的举动也被世人所敬重和传颂。
孔子拜七岁孩童为师
孔子年轻时即使已经是非常有名的老师了,他仍然觉得自己的学识还不够,还需要学习。于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为拜师离开家乡,前往洛阳寻找大思想家。孔子的家乡与洛阳之间的距离非常远,孔子一路风尘仆仆,日夜赶路,终于在几个月后走到了洛阳。在城外,孔子看到一个身穿长袍站在马车旁的七十多岁老人,头发胡子都花白了,看起来很有学问的样子。孔子觉得这样的老人大概就是他所想要找的老师了,就上前行礼并询问老人是否是老子先生。老子对于自己一眼就被人认出来很纳闷,在听到孔子说想要拜他为师学习学问时,更为纳闷,就问孔子的学问不比自己差,为什么还要拜他为师。孔子听后再次行了一次礼,回答老子学无止境,老子先生学识渊博,拜先生为师,自己肯定会有所进步。从此,孔子每天都跟老子在一起,随时随地向老子请教他的疑问,而作为老师的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全部教授给了孔子。
不论是孔子拜学问不比他差的老子为师,还是在传闻中他拜一个七岁孩童为师,在孔子的这些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不耻下问的品德,以及他对学问的热衷追求。
孔子简介孔子,春秋时期人,以子为姓,氏为孔,名为丘,字仲尼。他出生在如今的山东曲阜,而原籍则在现今的河南商丘。孔子之名不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现在都被人们广为熟知,他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画像
孔子曾跟随老子学习,学成后带领着一些弟子周游列国十余年。晚年时孔子修订了《诗》《书》等六经。据传,孔子门下有三千弟子,其中德才兼备的人有七十二个。在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以及他弟子的弟子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语行为和思想记录下来,并整理成册,命名为《论语》,此书后来成为了儒家的经典典籍。
孔子作为一个思想家,在思想方面的成就非常大。孔子创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礼”和“仁”,他主张道德上的仁爱思想、政治上的礼治思想,并且崇尚世界大同,天下为公。不仅是道德与政治方面,孔子还提出了不少其他方面的思想。例如他提出了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和富民思想;因材施教、不耻下问的教育思想;重视实事求是的史学思想等。从孔子的各种思想中就可以看出,他并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同时还是政治、教育等其他方面的大家。
孔子一生成就无数,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都备受世人的赞美和传颂。后人也利用了建孔庙、建祠堂、拍**等各种方式来纪念这个伟大的人,使他的事迹得以一直被流传。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身为教育家的名声与作为思想家的名声一样大,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为教育事业付出一生精力的人,他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行为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孔子像
孔子是历史上最早提出因材施教这个概念,他认为每个人的个性和能力都会有所差异,在对每个人的教育方面不能“一视同仁”,应该要根据每个人个人的特点以及能力来施行教育,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同时他还提倡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受教育的对象没有富贵贫贱之分。孔子还强调在教育学生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孔子还重视启蒙教育,认为学习应该从小时候就开始。他还强调作为学生就应该保持认真努力的学习态度,虚心向学,在学习新的知识的同时还要经常复习早已学过的知识,毕竟温故而知新。孔子认为学生要学会自我思考,而不是仅靠老师的教导,老师也不能只把注重知识灌输给学生,要让学生自己思考,并加以恰到好处的引导。
孔子不仅提出了不少优秀的教育思想,他本身还是个教育家。他广收学生,据说门下弟子有三千。他通过跟学生聊天以及仔细观察学生的言行的方式来判断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情况来施行教育。孔子在作为老师时,还以身作则,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榜样,供学生学习。也正因为孔子正确合适的教育方法,使他培养出众多有才又有德的人。
孔子的故事
孔子是个知名度极高的历史人物,他是个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因此不论是他的思想,他的言行还是他的生平事迹都被世人流传了下来。关于孔子的故事有很多,例如孔子由近知远的故事、孔子学琴的故事、孔子相师的故事等等。
孔子人像
孔子由近知远的故事主要源于孔子从他的两个弟子在救人后的不同行为中看到不同的结果。孔子的一个弟子子路救起了一个落水的人后,收下了那个被救的人为表示感谢而赠送的一头牛。孔子对于子路接受被救之人的答谢礼物的行为非常赞同,并且还说这样能够使鲁国形成乐于救人的风气。孔子从子路救人并接受答谢这件小事就看到了这样的行为有利于培养人们积德向善的品德。而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贡用自己的钱赎了一个鲁国人,事后没有接受官府作为表彰奖赏的钱。孔子对此表示反对,认为这样会使鲁国不再出现用钱赎人的事。从子贡赎人后拒绝奖赏的举动中,孔子看到了这样的举动会不利于引导人们做善行的结果。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孔子能够从小知大,由近知远,这也就是孔子能被世人称为圣人的原因了。
与孔子相关的故事还有很多,那些故事中都蕴含着不少为人处世的道理,能让了解故事的人学到一些东西。同时人们读孔子的故事越多,就越能了解到孔子的为人,了解到孔子的“圣人”之处,学到更多。
孔子世家“孔子世家”指的并不是孔子的家族,《孔子世家》是一篇记载了圣人孔子的生平事迹与他一生所达到的成就的文章,文章中对孔子的记载极为详细,是一篇世人用于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章。
孔子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同时他还创办了儒家学派,他在各方的成就之大世人皆知。孔子对政治具有非常大的热情,热衷于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即使多次碰壁、多次受到失败的打击也不曾想过放弃,一直坚持带领着自己的弟子周游列国,到处向君王游说自己的思想主张。《孔子世家》这篇文章中就用了很大的篇幅来描述孔子一生为实现自己理想而四处奔走的政治活动,颇为真实和生动。
孔子不仅在政治及思想方面有大成就,在教育方面的成就也颇大。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办私学,广招学生的人。他的行为打破了教育的垄断,使得普通百姓也能够平等地接受教育,有利于文化知识的传播,他为我国的教育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孔子世家》中全面详细地描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形象地展现了孔子身为教育家的风范。
同时,《孔子世家》也对孔子的学识渊博与良好的品德修养,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功绩进行了描述。《孔子世家》来自于司马迁的《史记》,从文章的措词与词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情感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对于孔子这个人抱有向往和敬仰之情。
孔子论语《论语》是一部春期时期的散文集,虽与孔子相关,但并不是孔子所著,是由他的弟子和他的再传弟子编辑纂写而成的。《论语》采用语录体的方式,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举止。
《论语》
《论语》堪称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里面有不少反映孔子思想的内容。它与其他三本著作《孟子》、《大学》及《中庸》合称为四书。现今留存下来的《论语》总共有20篇,492章,因为是语录体,所以书中大多是孔子他们的语言记录,虽然用的词句较少,但是表达出来的意思却很丰富。
《论语》的描述核心是孔子,书中有不少描写他的行为仪态的词句,还将他的精神气质刻画地极为形象生动。与此同时,除了描写孔子外,还以孔子为中心,描写了不少他的弟子的形象,其中有能言会道的子贡、温文尔雅的颜回、直爽鲁莽的子路等等,将每个性格特点不同的弟子刻画得非常传神,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论语》的内容涉及面较广,既有涉及到道德方面的内容,也有涉及到政治方面的内容,更有涉及到人格方面的内容。从中也能看出,孔子的成就之大,不论在道德方面还是在政治方面,亦或是人格方面都有着他自身的理解和想法。
《论语》对于那些研究孔子的学者或历史学家而言是一大利器,非常有利于他们研究孔子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思想成就。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