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在古代,镇纸是放置在书桌案头上的文房用品,有金、银、铜、玉、木、竹、石、瓷等材质。它们绝大多数是单件,极少有一对的,独立成幅,书、画、文辞、雕刻集于一身,历来是收藏中的珍品。镇纸的职责并不单是压住桌面的纸张、绢,还是一位不许外人乱动你的
在古代,镇纸是放置在书桌案头上的文房用品,有金、银、铜、玉、木、竹、石、瓷等材质。它们绝大多数是单件,极少有一对的,独立成幅,书、画、文辞、雕刻集于一身,历来是收藏中的珍品。镇纸的职责并不单是压住桌面的纸张、绢,还是一位不许外人乱动你的私物的卫士。镇纸为文房用具之一。因主要作用是镇压书页或纸张、绢等的文房用具,使其勿移动而名,又名书镇、书尺等。多以铜、玉、竹、木、石、陶瓷、以及水晶等制成,常做成禽兽鳞介诸形,因其形及使用者情趣不同,具体称谓亦不尽相同,如套子龟、金犀牛、小连城、千钧史等。
介绍镇纸往往将镇纸与压尺混为一谈,其实古人不然,虽然用途同属一类,但器型不同,名称也就迥异了。镇纸大多为兔、马、羊、鹿、蟾蜍等动物的立体造型,镇纸面积较小而分量重,材质也多为玉、陶瓷、铜、水晶等。压尺一般成对出现,特别是长方形的,一般成对的较多。这种形制的压尺因为形式普通,多在表面装饰上下功夫,有的在一对压尺上刻写对联,一字一画等,左右相连时为一幅整画,分开又可各自成幅。
压尺形如其名,一般取木质密实且较重者,如红木、乌木、檀木等,明清尤盛,大抵压尺等较之于镇纸实用功能更强。后人更是爱用铜压尺,一则铜材取之更易,二则取其重量。压尺一般为一对,工艺手段一般为雕刻、镶嵌,更多的是对联,内容多为励志、勉学、怡情和自娱。 至于方镇、圆镇,我觉得应归于压尺一类,是压尺功能的延伸和拓展,其功能主要是用于摹写碑帖时用的工具。古人书法启蒙时期讲究先摹后临,对于掌握原帖的间架及风貌,有事半功倍之效,今人往往不明究竟,往往从临开始,走了弯路。但古人用纸不似现在这般透明,又有种种辅助设备,故上纸必须紧贴原帖,方能看清下方笔顺及精致之处,遂发明方镇、圆镇来压住纸的四角,省了不少力气和麻烦。
现代人把镇纸、镇尺合称为镇纸,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所以纸镇、文镇、镇尺、书镇等都统一叫镇纸。
所以你送人的观念是迎合现代人的叫法的话就送一对。
如果是老辈人或者是传统文化较深厚的人,送的是立体造型的,面积较小而分量重(这两个方面是首要的),材质也多为玉、陶瓷、铜、水晶等的就应该送一个。你送人的是长方形的这种形制普通的压尺,多在表面装饰上下功夫的,就应该送一对。
镇尺是写字或者作画时用来压纸的物品,属于文房物品,又称之为纸镇、镇纸,镇尺在最初是没有固定的形状限制,目前主要是呈长方条形,而且镇尺的材质也不尽相同,另外镇尺与笔墨纸砚类似,年代久远的镇尺收藏价值极高。
镇尺介绍
1、压纸物品
镇尺是写字或者作画时用来压纸的物品,又名纸镇、镇纸,属于摆在桌面上的一种文房物品,古人最初是将青铜器、玉器放置在桌面上把玩,之后逐渐用于压纸,从而出现镇尺这一物品。
2、形状材质
镇尺在最开始是没有固定的形状限制,一般是动物、人物等立体形状,而且在材质上也不尽相同,其中使用比较广泛的有木、铁、铜、玉、瓷、竹等,到了清朝则出现乌木、紫檀木等。
3、文化历史
镇尺如果材质较好,而且年代比较久远则其收藏价值极高,而且早在中国秦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镇尺,而且因为各地的风俗不同,所以镇尺也会因人而异,并且在各朝各代流行都不相同。
镇纸也叫镇尺,在书法和中国水粉画方面的一个用具。功能是压住纸,避免纸皱起来。传统的都是长方体或近似长方体,但也有收藏品或者工艺品风格的镇纸,比如田老师的镇纸是一只金属材质做的鱼,另外还有其他,但往往不会是饼型,那样太费地方,镇纸主要功能是压住纸所以不能太轻,当然也不能太占地方,否则会影响创作。
古代文人时常会把小型的青铜器、玉器放在案头上把玩欣赏,因为它们都有一定的分量,所以人们在玩赏的同时,也会兴手用来压纸或者是压书,久而久之,发展成为一种文房用具——镇尺。古代镇纸大多采用兔、马、羊、鹿、蟾蜍等动物的立体造型,面积较小而分量较重,材质多为玉、陶瓷、铜以及水晶等等。明清两代,书画名家辈出,极大的促进了文房用具的制作和使用,镇纸的制作材料和造型也有了新的变化,材料除了继续使用铜、玉之外,还增加了石材、紫檀木、乌木等等,形状大多为长方形,因为这个缘故,镇纸也常常被叫做镇尺、压尺。
与笔墨纸砚文房四宝相类,镇纸可称为古代文人文房中的“小五”。古代文人在书房中,常将小型的青铜器、玉器放在案头欣赏,同时用来压纸或者压书,久而久之,发展成为一种文房用具——镇纸,而现今常见的镇纸以长方条形为主,因故又称作镇尺或者压尺。镇纸出现迄今1500多年
“镇纸正式进入书房不晚于南北朝时。”镇纸的收藏爱好者伍先生说,在《南史·垣荣祖传》中对镇纸早有记载:“帝(齐高帝肖道成427-482)尝以书案下安鼻为楯,以铁为书镇如意,甚壮大,以备不虞,欲以代杖。”由此可见,镇纸至今已逾1500多年。
镇纸的繁荣与所处时代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在文化繁荣的北宋,镇纸的门类也是五花八门。宋元书籍文献中对镇纸也多有论及。
例如,宋岳珂的《愧郯录·镇小殿子》中有云:“御前列金器,如砚匣、压尺、笔格、糊板、水漏之属,计金二百两。”宋代张镃的诗中也有“三山放翁宝赠我,镇纸恰称金犀牛”。宋周密的《武林旧事·车驾幸学》中说“……内宫进牙界方”。可见历史上镇纸的材质有铜、象牙、金等,形状各异。
镇纸的发展在明清时期蔚为壮观。就目前所见明代镇纸来看,其形多为尺状,上有兽钮,与文献记载相符,如铜虎钮镇纸,长方尺形底座,上有蹲虎一头,虎头雕工细腻写实,虎尾写意粗犷。
清代铜镇纸在沿袭明代风格的同时有所创新,特别是随着工艺技术的进步,装饰味道十分浓郁的镇纸开始出现,可谓集观赏性与实用性于一器。如铜鎏金珐琅镇纸,为清代中期制品,铜胎鎏金,然后用珐琅直接涂画在金属胎上,纹饰细腻真实,颇似瓷器中的粉彩,具有较高的工艺价值,为文房珍玩中的精细之作。
文房收藏门槛高 潜力大
虽然文房用品的收藏前景好,潜力大,但并不是每个收藏家都可以把控的。陈先生表示,文房用品的收藏不光要求藏家有收藏能力,更要有品鉴能力。文房是文玩,被冠之为雅玩之名,正如明人沈春泽说的,文玩“非有真韵,真才与真情以胜之,其调弗同也”,因此好读书的文人,常有雅好文玩的情调。
历史上,像镇纸等文房用品的收藏在文化经济比较发达的北京、上海等地比较盛行,而在一般收藏界却没能蔚然成风。资深藏家宋文辉表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镇纸的收藏“门槛高”,“镇纸收藏跟收藏家本人的文学修养有很大关系,镇纸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元素,一般收藏者如果没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很难涉猎到这个领域。”宋文辉告诉记者。
文物鉴定专家张健平也提出古代镇纸收藏的难度,“镇纸往往是成对出现,年份久远的镇纸,很难留存到今天还保持其完整性,大部分都是缺失另一半,对于收藏家来说存在遗憾。”
虽然镇纸收藏难度大,门槛高,但是却蕴含着巨大的潜力。某人于两年前花几千元从郑州淘到四件汉朝锡铜合金兽纹镇纸,从镇纸表面凹凸感强烈的浮雕,栩栩如生的动物造型,可以看出两汉时期,人们对动物的尊崇和当时合金工艺的发展水平。
那文房藏品的价值该如何评估呢衡量文房藏品是否有价值,首先要看其人文价值,即包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如何,如果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用过的文房用品价值更高;二要看其工艺价值,雕工是否细腻、设计是否独特;三要看材料价值。“材质珍稀、雕工精良、设计巧妙、年代久远的文房藏品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文房四宝
(一)成语
词目 文房四宝
发音 wén fáng sì bǎo
释义 俗指笔、墨、纸、砚。
出处 宋·梅尧臣《再和潘歙州纸砚》诗:“文房四宝出二郡,迩来赏玩君与予。”
示例 天子被逼不过,只得命取绝笔。奶子随即取捧过~。(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八十一回)
(二)文房四宝
在林林总总的笔类制品中,毛笔可算是中国独有的品类了。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不过由于毛笔易损,不好保存,故留传至今的古笔实属凤毛麟角。
古笔的品种较多,从笔毫的原料上来分,就曾有兔毛、白羊毛、青羊毛、黄羊毛、羊须、马毛、鹿毛、麝毛、獾毛、狸毛、貂鼠毛、鼠须、鼠尾、虎毛、狼尾、狐毛、獭毛、猩猩毛、鹅毛、鸭毛、鸡毛、雉毛、猪毛、胎发、人须、茅草等。从性能上分,则有硬毫、软毫、兼毫。从笔管的质地来分,又有水竹、鸡毛竹、斑竹、棕竹、紫擅木、鸡翅木、檀香木、楠木、花梨木、况香木、雕漆、绿沉漆、螺细、象牙、犀角、牛角、麟角、玳瑁、玉、水晶、琉璃、金、银、瓷等,不少属珍贵的材料。
笔
最早的毛笔,大约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西周以上虽然迄今尚未见有毛笔的实物,但从史前的彩陶花纹、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觅到些许用笔的迹象。东周的竹木简、缣帛上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写。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笔。其后,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笔,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出土的秦笔,及长沙马王堆、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甘肃省武威市、敦煌市悬泉置和马圈湾、内蒙古自治区古居延地区的汉笔,武威的西晋笔等都是上古时代遗存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墨
给人的印象似稍嫌单一,但却是古代书写中必不可缺的用品。借助于这种独创的材料,中国书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墨的世界并不乏味,而是内涵丰富。作为一种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现于今者,当十分珍贵。
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来做为书写材料。史前的彩陶纹饰、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简牍、缣帛书画等到处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遗痕。文献记载,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绳(木工所用)、墨龟(占卜)也均曾用墨。经过这段漫长的历程,至汉代,终于开始出现了人工墨品。这种墨原料取自松烟,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后来用模制,墨质坚实。据东汉应劭《汉官仪》记载:“尚书令、仆、丞、郎,月赐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陕西省千阳县,靠近终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来烧制成墨的烟料,极为有名。
从制成烟料到最后完成出品,其中还要经过入胶、和剂、蒸杵等多道工序,并有一个模压成形的过程。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项重要的工序,也是一个艺术性的创造过程。墨之造型大致有方、长方、圆、椭圆、不规则形等。墨模一般是由正、背、上、下、左、右六块组成,圆形或偶像形墨模则只需四板或二板合成。内置墨剂,合紧锤砸成品。款识大多刻于侧面,以便于重复使用墨模时,容易更换。墨的外表形式多样,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边墨。
纸
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曾经为历史上的文化传播立下了卓著功勋。即使在机制纸盛行的今天,某些传统的手工纸依然体现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焕发着独有的光彩。古纸在留传下来的古书画中尚能一窥其貌。
在纸张发明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是采用什么来作为记事材料的呢?根据文献和实物资料,最早的人们是采用结绳来记事的,遇事打个结,事毕解去。后来又在龟甲兽骨上刻辞,所谓“甲骨文”。在青铜产生以后,又在青铜器上铸刻铭义,即“金文”或“钟鼎文”。再后,将字写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称“竹木简”,如较宽厚的竹木片则叫“牍”。同时,有的也写于丝织制品的嫌帛上。先秦以前,除以上记事材料外,还发现了刻于石头上的文字,比如著名的“石鼓文”。
一般人们皆知,纸是在东汉由蔡伦发明的。但近年的考古发掘,却对此提出了疑问。随着西北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工作的进展,许多西汉遗址和墓葬被发现,其中也不乏纸的遗物。这些右纸均据其出土的地点而被冠名。
从目前出土古纸自身的年代顺序,可以分别排列为: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灞桥纸、悬泉纸、马圈湾纸、居延纸,西汉晚期的旱滩坡纸。这些纸不但都早于蔡伦纸,而且有些纸上还有墨迹字体,说明已用于文书的书写。
砚
[url 砚,也称"砚台",被古人誉为"文房四宝之手"。因为墨须加水发磨始能调用,而发墨之石刑则是砚。其中有陶、泥、砖瓦、金属、漆、瓷、石等,最常见的还是石砚。可以作砚的石头极多,我国地大物博,到处是名山大川,自然有多种石头。产石之处,必然有石工,所以产砚的地方遍布全国各地。
最著名的是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的歙砚、山东鲁砚、江西龙尾砚、山西澄泥砚。砚台的讲究是:质细地腻、润泽净纯、晶莹平滑、纹理色秀、易发墨而不吸水。有的有乳,有的有眼,有的有带,有的有星,大约产于有山近水之地为佳。如端砚之出于斧柯,浴在江渭端溪之渚坑中。虽同出一地,其石质也有所不同,如有青花、天青者、蕉叶白、鱼脑冻、冰纹金星、罗纹、眉子、红丝、燕子、紫金石、龟石、等。石佳还须工精,砚台的雕工制作早已形成了一门艺术,从取石、就料、开型、出槽、磨平,雕花等都可运其匠心。有的精品砚已不实用,以其名贵只能作古董观赏、珍藏,而舍不得濡水发墨了。砚的名贵,有以石质贵者,有以制作贵者,有以名人用而贵者等等。
砚需常洗,不得与沾染,每发墨必须砚净水新。墨锭则愈古旧愈好,因时间愈久其胶自然消解,但水不能储旧,而必须加新。如恐沾油,洗时可用莲蓬或旧茶叶刷涤。加水以微温为好,切勿以滚水价值加之,以防爆裂。所以书家不但应懂得用砚,还应会养砚。
笔、墨、纸、砚,各有各的用途,各有各的讲究,所谓"名砚清水,古墨新发,惯用之笔,陈旧之纸",合起来是整个一套,再写出我们的文字,综合成为我们独特的传统书法艺术。它不但为我们自我欣赏,而是越来越得到了世界各国人们的瞩目、珍爱。]笔掭:又称笔砚,用于验墨浓淡或理顺笔毫,常制成片状树叶形。
臂搁:又称秘阁、搁臂、腕枕,写字时为防墨沾污手,垫于臂下的用具。呈拱形,以竹制品为多。
诗筒:日常吟咏唱和书于诗笺后,可供插放的用具。多以竹制,取清雅之意。
在古代的文房书斋中,除笔、墨、纸、砚这四种主要文具外,还有一些与之配套的其他器具,它们也是组成文具家族中必不可少的一员。明代屠隆在《文具雅编》中记述了四十多种文房用品,通常较为常见的有笔架:又称笔格、笔搁,供架笔所用。往往作山峰形,凹处可置笔。也有人物和动物形的,或天然老树根枝尤妙。
笔筒:笔不用时插放其内。材质较多,瓷、玉、竹、木、漆均见制作。或圆或方,也有呈植物形或他形的。
笔洗:笔使用后以之濯洗余墨。多为钵盂形,也作花叶形或塔形。
墨床:墨研磨中稍事停歇,因磨墨处湿润,以供临时搁墨之用。文房四宝
墨匣:用于贮藏墨锭。多为漆匣,以远湿防潮。漆面上常作描金花纹,或用螺细镶嵌。
镇纸:又称书镇,作压纸或压书之用,以保持纸、书面的平整。常作各种动物形。
水注:注水于砚面供研磨,多作圆壶、方壶,有嘴,也常作辟邪、蟾蜍、天鸡等动物形。
砚滴:又称水滴、书滴,贮存砚水供磨墨之用。
砚匣:又称砚盒,安置砚台之用。以紫擅、乌木、豆瓣摘及漆制者为佳。
印章:用于钤在书法,绘画作品上,有名号章、闲章等,多以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等制成,也有铜、玉、象牙章等。
印盒:又称印台、印色池,置放印泥。多为瓷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