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刚为什么在薛家满门抄斩后活了下来?

老人 0 85

薛刚为什么在薛家满门抄斩后活了下来?,第1张

薛刚为什么在薛家满门抄斩后活了下来?
导读:因为薛刚踢死太子惊崩圣驾之后跑了,朝廷当时很混乱,没有立即抓捕。中宗李显继位被武则天废后,武则天才斩了薛家,建了铁丘坟。刚出世的薛刚在大街上将右班丞相张天佐暴打一顿,话说这个张天佐就是当年陷害薛仁贵的张士贵四子张志彪的孙子,张志彪侥幸没死,

因为薛刚踢死太子惊崩圣驾之后跑了,朝廷当时很混乱,没有立即抓捕。中宗李显继位被武则天废后,武则天才斩了薛家,建了铁丘坟。

刚出世的薛刚在大街上将右班丞相张天佐暴打一顿,话说这个张天佐就是当年陷害薛仁贵的张士贵四子张志彪的孙子,张志彪侥幸没死,在这儿等着陷害老薛家呢。为了这事薛刚被在家关禁闭一百天。

偏偏快到一百天时赶上元宵节,薛刚按捺不住寂寞,偷偷溜出去,恰巧遇上禁街虎张宝强抢民女。二太子李奇实在是个假货,薛刚轻轻一脚就死了,这下好玩了,三帝高宗李治摔死了,整个大唐帝国乱了。按照正常程序中宗李显登基,然后按律将薛刚处死,然后薛家功大,不累及家人。

这是最完美的处理方案。不过这时候那个影响中国历史的女人出现了,武则天称帝的欲望膨胀了,她赶走了中宗庐陵王,下令处斩薛氏一门,建铁丘坟,捉拿外逃的薛刚。借机处理了大唐的一批宗室和忠臣良将。

外逃的薛刚在南徐卧虎山遇到了自己指腹为婚的妻子——纪鸾英。就在卧虎山安顿下来,直到江淮侯徐策送来薛姣他才知道全家被斩。

悲愤的薛刚第一次上坟。遇到了李大勇,后来在荒草山遇到吴琦、马瓒、南建、北齐四将,顺便处理了那个忘恩负义的族兄薛义。又有了王平赵太带兵归附。拜访军师徐美祖,遇邬家五虎,上九焰山,继续招兵买马。

下山赴湖广房州打擂,在好友武国公马登的引荐下得以与中宗相识,得到中宗原谅,授予兴唐兵马大元帅,忠孝武英王。赴西凉借兵,娶西凉公主为妻,正式在九焰山竖起中宗旗号,打败张武一党六次进攻,挥军北上,攻克长安,赶跑张武一党。

此时的中宗却中脂粉计,中域南国的间谍赵耀的美人计,发配了薛刚,自己也被拐跑。流放中的薛刚得知消息二次挂帅,定海关大战焦延雄,宝刀破宝刀。胜利在望时却来了睿宗李旦的汉阳兵,两个唐营在定海关下大闹一场,最终睿宗获胜,薛刚一怒之下回山西平辽王府装病隐居。

无奈汉阳大帅薛强阵前连连失利,不得不由程咬金回请薛刚。在睿宗君臣的真情感动下,薛刚三次挂帅出山,九焰山招将,奔赴定海关阵前。领兵一举捣破域南城,捉回张武一党,处斩于铁丘坟前,打开铁丘坟。终得以报怨仇并为家族昭雪。

扩展资料

薛刚反唐是有历史原型的。

这件事要从唐太宗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说起。这二十四个开国功臣想必大家都知道了,那么其中有一个叫李绩的,他是谁呢?他就是当年瓦岗寨的大军师徐茂功。

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亦作茂公)。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曾大破东突厥、高句丽,一生经历三代帝王,堪称传奇。

徐茂功有个弟弟当年被王世充所杀,为了纪念这个胞弟,就把儿子徐震名义上过继到弟弟家。后来徐震的儿子徐敬业出生了。而这个徐敬业就是薛刚反唐 的历史原型。

徐敬业长大后,天生神力,使得一把好弓,据说能百步穿杨。徐茂公看他是可塑之才,就教他文韬武略,有事没事经常带在身边,教他为人之道。有一次,一个兵士不小心把徐敬业的弓给碰到地上,把弓上的一些装饰物给摔坏了。徐敬业勃然大怒,直接把这个兵士处死了。

当时的徐茂公就说以后徐家一定会毁于他手中,果然是唐朝第一军师啊,没过多久,唐高宗驾崩,武则天登基,国号大周。因武则天登基之初,好多人并不服气。所以武则天便废杀儿皇帝,大戮李唐宗室。 

武氏家族高官重权, 天下人情怨愤 徐茂公此时已经仙逝。徐敬业与两个兄弟都因受贿被贬, 在扬州时遇到同遭贬斥的唐之奇、骆宾王等人,几个人趁机想起事于扬州 。

商议好之后,开始招兵买马,哪知道半个月时间竟然招了十万大军。然而徐敬业再加上唐之奇和骆宾王有勇无谋,很快就被武则天的三十万官兵荡平。一场叛乱也就此胎死腹中。

对于薛刚反唐的另一种说法可能就是当时的薛刚历史原型薛嵩从小不爱读书,而是喜欢骑射,每日游荡,当时河北一带居住了大量异族,当地汉人生活习俗普遍胡化,薛嵩大概就是这么个半胡化的汉人富家子弟。如果就这么一代代下去,薛家这一支大概会慢慢的没落在历史中最终悄无声息了吧。

然而发生了一件大事,河北武人的领袖---安禄山举旗造反!薛嵩在这时也许是嫉恨于同宗显赫的地位,做为一个没落的军三代,他参加了叛军,跟着安禄山史思明剑指长安!这可能也是后世出现薛刚反唐这个故事的历史依据吧。

-薛刚

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正月二十五,艳阳高照,长安城的百姓们还沉浸在节日气氛中,意犹未尽。宰相姚崇给李隆基上表,现在出家当和尚的太多,应该管管了。佛图澄不能存赵,鸠摩罗什不能存秦。但使苍生安乐,即是佛身;何用妄度奸人,使坏正法。李隆基听了,下令沙汰天下僧尼。

千里之遥的杭州灵隐寺内,月上中天,一位须眉皆白的老僧趺坐在蒲团上,正在闭目练功。众弟子团团围住,面色哀戚。良久,老僧睁开眼睛,微微一笑,说道,我即将成佛归西,你们为何不乐啊。主持上前,双手合十,念了一声佛号,说道,老师自三年前下临鄙寺,终日诵经打坐,也不教诲我等。今日就要西见我佛,弟子斗胆敢问,老师从何而来

老僧听了,默然无语,望着滔滔大江,忽然低头,伸手拿过挑灯杖,将略微昏暗的油灯挑了一挑,灯光瞬间照亮了暗室。放下挑灯杖,老僧吟了一首诗:禀质非贪热,焦心岂惮熬。终知不自润,何处用脂膏。万事皆有因果,天地敦明,不如暗室一灯。我便是三十年前跟随徐敬业起兵反武的骆宾王。这么多年以来,我们时时忏悔,为天下苍生遭此一劫赎罪,今日终于解脱了。

说完,他长诵一声佛号,瞑目而逝。

大唐武德二年(619年)初春,乍暖还寒,骆宾王出生于婺州义乌县骆家塘村。此时义乌还在南梁萧铣控制下。武德四年(621年)十月,秋风萧瑟,李孝恭擒获萧铣,献俘长安。武德九年(627年)五月,山雨欲来,骆宾王父亲骆履元被任命为青州博昌县令,带着妻子刘氏和八岁的儿子前去赴任。

骆宾王七岁时已经成为义乌县的神童,才名远播。他有一天去池塘边玩耍,看见一群白鹅在河里游来游去,于是赋诗一首: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短短十八个字,便把白鹅游水之情景惟妙惟肖的表现出来,意境清丽,流露出童稚天真烂漫之态。

骆宾王,字观光,这个名字取自《易经》: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意思是说,一个士子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窝在家里读圣贤书,要多出去走走看看,考察了解全国各地的风土人情,这样对以后当官很有帮助。也就是老人家经常教导的,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我们现在常说的观光考察,就是搁这儿来的。

骆宾王来到博山,接受了“趋庭奉训”的严格教育。趋庭奉训是个典故,说的是孔子严格教育儿子孔鲤的故事。孔鲤贪玩,不好好学习,有一天溜出去玩,被孔子叫住了,学诗学礼了吗孔鲤说,没有。孔子说,那还不赶紧回去学,不学诗就不会跟人交流,不学礼就不会跟人处事。孔鲤赶紧小跑着回去学习去了。

为了让骆宾王增长见识,骆履元经常带他出席各种场合,交接各路大儒。博山本来就是圣人之乡,文风兴盛,最不缺的就是读书人。因此骆宾王成长很快,十五六岁便在博山声名鹊起。

无奈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凶祸福。贞观十一年(637年)晚秋,落叶飘零,骆履元死在了博山县令任上。骆履元是个清官,家无余财,政声尤佳,骆宾王和刘氏在当地父老的帮助下将骆履元埋葬后,前往衮州瑕丘县,投奔了父亲的旧友韦县令。就在骆宾王前往衮州途中,14岁的武媚娘被李世民纳入皇宫,成为一名才人。这一年,一岁的徐敬业尚在襁褓之中。

三人都不会想到,几十年后,他们会上演一出大戏。

寄人篱下的日子当然不好过,但比寄人篱下更不好过的是,如何才能寄人篱下。别人家的篱笆下,凭啥让你这只鸟来搭窝筑巢。骆宾王给韦县令写了《上瑕丘韦明府启》,明府是唐朝对县令的称呼,县尉称为少府。

骆宾王先说,“临淄遣妇,寄束縕于齐邻;邯郸下客,效处囊于赵相”,开门见山,我来投奔您了。接着把韦县令一顿猛夸,“谈丛散馥,韫馀气于九兰;笔海飞涛,骇洪波于八水”,“漱流逸客,望骥足以云蒸;栖泌遗才,款龙门而雾会”,云云。您会说能写,宽容大度,爱才之名播于海内,我慕名而来。最后介绍自己,“幸以奉训趋庭,束情田于理窟;从师负笈,私默识于书林。九流百氏,颇探其异端;万卷五车,亦研其奥旨”。我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不是白吃饭。您要有啥用得着我的尽管说,我愿效犬马之劳。“谅以糟糠不赡,甘旨之养屡空;箪食无资,朝夕之欢宁展”,我现在遇到麻烦了,吃不上饭,还有老母需要养活,希望您能收留我。

这封自荐信写的有礼有节,可以当作求职介绍信慢慢揣摩。

寄居瑕丘之后,骆宾王筑庐隐居,给父亲守孝三年,潜心苦读,为即将到来的科考做准备。他每次读到古书上子路负米的故事,便“废书辍卷,流涕伤心”。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诚可谓人生大不幸。

贞观十五年(641年),骆宾王守孝期满,意气风发西漂长安参加科考,不料铩羽而归。大唐科考还是初创,刚从魏晋荐举制走出来,亟待完善,虽然李世民说“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其实还是把持在豪门大族手中。所有举子考试前必须拜谒豪门,让朝中大佬引荐,否则想考上门都没有。骆宾王却“少年重英侠,弱岁贱衣冠”,不屑于奔走豪门,结局不言而喻。

第一次没考上,骆宾王没有逗留,赶紧往家中赶,路上大发牢骚,“莫言无皓齿,时俗薄朱颜”,不是我没有才华,实在是这帮大佬瞎了眼。不平之气,喷然纸上。回家不久,他便娶了媳妇,妻子就是瑕丘县人。三年之后,骆宾王告别娇妻,再一次奔赴长安,开始了第二次科考。这次还没考上,不过得到了贵人赏识,便是道王李元庆。

李元庆是李渊十六子,看骆宾王有两把刷子,便将其收入幕府,干些帮闲之类的杂活,终日玩鹰走马,特别滋润。“九陌争驰千里马,三条竞骛七香车。掩映飞轩乘落照,参差步障引朝霞”。这种日子过了三年,李元庆也是爱才之人,不想让他就这样跟着自己浪费青春,就说,你有啥本事,写一篇自荐信,我抽空找我哥说说,提拔你一下。

没想到骆宾王脑回路绝对清奇,他不仅没拾李元庆这茬,反而写了一个《自叙状》,“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若乃脂韦其迹,乾没其心,说已之长,言身之善,容冒进,贪禄要君,上以紊国家之大猷,下以渎狷介之高节,此凶人以为耻,况吉士之为荣乎所以令炫其能,斯不奉令。”

我的本事你要不清楚,这么多年岂不白混了你要引荐就去引荐,不引荐随你大小便。让我给自己吹牛逼,告诉你,门都没有。我觉得丢人。

李元庆一看,没想到遇见这么个神经病,脑子简直被驴踢了,于是不再搭理他。府中都是些见风使舵的家伙,一看他受了冷落,立马跟他划清了界限,骆宾王很快成为孤家寡人,“当时门客今何在,畴昔交朋已疏索”。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在这种尴尬境况中,骆宾王不仅没有选择离开,反而又呆了整整三年,“上苑频经柳絮飞,中园几见梅花落”。看柳絮纷飞,睹花开花落,骆宾王安慰困境中的自己,“莫教憔悴损容仪,会得高秋云雾廓”。我得每天精神点,不能让你们看我笑话。等我哪天青云直上,你们哭都找不到地儿。

由此可见,骆宾王的《自叙状》不是不想让李元庆推荐自己,而是想剑走偏锋,用不同寻常的自荐方式引起领导注意,从而一步登天。换言之,他想投机一把,没想到玩脱了。所以年轻人做事,还是悠着点好,小聪明耍不得。想靠小聪明“来袭,来骗”,就只能“好自为之”了。

骆宾王在上层圈子没了朋友,只好屈沉下潦,跟一帮流氓声妓混在一起,终日喝酒赌钱吹牛逼。人都是想往顶层走的,住豪宅,骑骏马,乘雕车,饮醇酒,听弦歌,嬉美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过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生活,没人想在底层沉沦堕落。之所以有人一辈子在底层混,那是身不由己。

著名影星黄渤曾经在底层混了好多年,中年时来运转,进入上流圈子,他有个深刻感悟:底层人都在互相伤害,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就能毫不留情捅你一刀子。但是上层社会“都是好人。大家都很热心,有事都肯帮忙“。所以古人有句话,“人往高处走”。

底层生活是耗人的,经济上的困窘,精神上的折磨,仕途上的无助,搞得骆宾王心力交瘁,不到三十岁,两鬓已见白发。“淹留坐帝乡,无事积炎凉”。有一年春节,他独自过了个寂寞清冷的年,除夕晚上,独饮浊酒,那叫一个悲凉。

《西京守岁》:闲居寡言宴,独坐惨风尘。忽见严冬尽,方知列宿春。夜将寒色去,年共晓光新。耿耿他乡夕,无由展旧亲。

就在骆宾王忍受煎熬的时候,徐敬业也迎来人生第一场大考。跟爷爷徐懋公一生谨慎不同,徐敬业喜欢冒险,曾经单枪匹马深入敌营,劝说反贼投降。徐懋公听闻此事,不喜反忧,跟身边人说,这孙子胆子挺大,不按常理出牌,这事我就不敢做。但是以后我家很可能毁在他手里,我得弄死他。遂带徐敬业入山狩猎,让徐敬业骑马先进去,然后命人在外面放了一把火。风助火势,火趁风威,眼看徐敬业就要被活活烧死,徐敬业急中生智,一刀剖开马肚子,钻到马肚子里。待到火灭了,徐懋公进去收尸,没想到徐敬业竟然从马肚子里钻了出来,浴血重生。徐懋公叹了口气说,看来一切都是天意,人不可逆天而行,于是再没有对徐敬业下手。

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骆宾王终于在长安待不下去,决定回家休养。当年五月,武媚娘再度入宫,成为李治的昭仪,跟王皇后和萧淑妃激烈互撕。

骆宾王在老家过了一段舒心适意的日子,每天陪老母说说话,跟妻子吃吃饭,和朋友喝喝酒,简单而快乐。

《冬日宴》:二三物外友,一百杖头钱。赏洽袁公地,情披乐令天。促席鸾觞满,当炉兽炭然。何须攀桂树,逢此自留连。

《夏日游德州赠高四》:一瓢欣狎道,三月聊栖拙。栖拙隐金华,狎道访仙查。放旷愚公谷,消散野人家。一顷南山豆,五色东陵瓜。野衣裁薜叶,山酒酌藤花。白云离望远,青溪隐路赊。傥忆幽岩桂,犹冀折疏麻。

七年之后,骆宾王终于在家坐不住了,决定再次出山。原因很简单:朋友们纷纷各自奔前程,没人跟他一起混了。

《秋日送别》:寂寥心事晚,摇落岁时秋。共此伤年发,相看惜去留。当歌应破涕,哀命返穷愁。别后能相忆,东陵有故侯。

在这个落叶飘零的晚秋,才知道你不是我唯一的所有。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星光也淡了。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便是单靠种地养活不了一家老小。老妈老婆要吃饭,朋友要应酬,这些都需要钱。想要多挣钱,就得出山,不能窝在家里玩清高。孔子有个学生叫樊迟,想跟他学习种地种菜,孔子不教。出去后,孔老师跟其他学生说,樊迟就是个没出息的小人。我教他的六艺都学会了吗学会了就出去做官,只要做了官,还愁吃不上饭,吃不上菜还用自己种

他在给当地一位大佬的求助信中如是写道:方欲闭门却扫,养拙以终年;幽遁凿坏,甘贫而卒岁。直以栖迟五亩,获鹪鹩之数粒;萧条三迳,匮侏儒之斗储。虽则放旷林泉,颇得闲居之趣;而乃寂寞蓬户,唯深色养之忧。

种地虽然舒心自在,可是打不了多少粮食,吃不饱饭,养不活老母啊(唯深色养之忧)。

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李治封禅泰山,骆宾王应齐州父老之请,给朝廷上了一道《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表》。骆宾王明白,自己能不能在有生之年出头,全靠这道(拍彩虹屁的)贺表了。于是使出吃奶之力,把李治夸成千古一帝。“元天列象,紫宫通北极之尊;大帝凝图,宏猷畅东巡之礼”,“乘乾握纪,纂三统之重光;御辩登枢,应千龄之累圣”,“非烟翼驭,移玉辇于梁阴;若月乘轮,秘金绳于岱巘”。

此表在诸州各道贺表中鹤立鸡群,成功引起了朝中大佬的注意。乾封二年(667年),骆宾王再次西漂帝都,一举中第,授太常寺奉礼郎(从九品上,奉朝会祭祀之礼),时年骆宾王49岁,年近知天命。

落魄半生,方才吃上了公家饭。

就在骆宾王老树开花之时,武后和徐敬业更是春风得意。武后早在麟德元年(664年)已经彻底掌握了朝政大权,“上每视事,则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徐敬业跟着爷爷徐懋公征讨高句丽,凯旋而还,献俘太庙,一时风头无两。

奉礼郎是个很无聊的工作,每天就是在百官上朝时安排大家按品级排排站,下班了再安排大家有秩序退退朝。干了半年,骆宾王闲的心慌,就找朝中大佬帮忙,调任东台详正学士。此时为啥会有大佬出手相助因为以前是安排工作,难度大,属于雪中送炭;这是调动工作,难度小,属于锦上添花。何况此时骆宾王文名已经动达天听,很可能一下踩了狗屎运,得到武后垂青,飞黄腾达也未可知,到时候也能沾点光。

你有用,才会有人利用你。你一文不值,想让人利用都难。

东台就是门下省,详正学士是校订古籍的,从八品。这份工作骆宾王干得很开心,一口气干了三年,直到咸亨元年(640年)初春被排挤出局。据他自述,是被小人陷害却无法申冤,“汲冢宁详蠹,秦牢讵辨冤”。只好安慰自己,“数奇何以托,桃李自无言”。宝宝心里苦,宝宝向谁诉。

照说校订个古籍能犯啥错误秦牢谓秦始皇焚书坑儒事。所以骆宾王应该是喝多了酒,口无遮拦,说了些不该说的话,借古讽今,被同事告密了。幸好李治为人宽厚,没有追究,只是贬官了事。你还是再回去干奉礼郎吧,编个古书都能被人陷害,也是一朵奇葩。

所以千万不要跟同事做朋友。

但是上帝给你关了一扇门,就会另开一扇窗。骆宾王被撤职次月,正在彷徨,边疆传来战报,吐蕃大举入侵,攻陷安西四镇。朝廷派百战名将薛仁贵率兵西征,骆宾王便向吏部侍郎裴行俭上书,要求效力沙场,为国捐躯。当年初秋,金风送爽,骆宾王投效薛仁贵幕府,斗志昂扬,随军出征。

《从军行》:平生一顾念,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但是理想有多丰满,现实就有多骨感。薛仁贵自从军以来屡立战功,从无败绩,没想到却在此战中丢了手艺。由于部下郭待封不听节制,导致唐军兵败大非川,薛仁贵无力再战,只好与吐蕃约和,独身回长安请罪,被李治革职除名,贬为庶人。骆宾王等人因为待罪之身,继续留戍西域。他身为军中喉舌,此时职责便是鼓舞士气。

《夕次蒲类津》: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 汉武帝时期,李广之孙李陵于兰皋山战败,不得已投降匈奴,被千古唾骂。骆宾王跟大家伙说,千万不要学李陵,投降是可耻的行为。

但是鼓舞归鼓舞,毕竟打了败仗,大家士气低落,都在强撑,骆宾王也不例外。

他想家了。《从军中行路难》:春来秋去移灰琯,兰闺柳市芳尘断。雁门迢递尺书稀,鸳被相思双带缓。但使封侯龙额贵,讵随中妇凤楼寒。老婆,你跟我这么多年没过一天好日子,委屈你了。我要是能够建功封侯,肯定不会让你挨饿受寒。

他彷徨了。《在军登城楼》: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咸亨二年(671年),高句丽遗民叛乱,薛仁贵被再次起用。薛仁贵没有忘了这些跟他受累的旧部,跟李治请求,相继把他们调回了内地,骆宾王被调往成都都护府当了一名幕僚。古人云,少壮不入川,老大不出川。川人重土轻迁,不喜欢弃家舍业闯天下,就喜欢蜗居在家享受生活,口头禅就是“安逸噻”,“耍子噻”。骆宾王入川之后,满腔凌云壮志也消了,老妈老婆也忘了,一头扎进温柔乡,过起了倚红偎翠的美好生活,“寻姝入酒肆,访客上琴台。不识金貂重,偏惜玉山颓”。

他遇到了卢照邻曾经的相好郭莫愁。卢照邻在成都时,跟莫愁如胶似漆,分别时信誓旦旦,你等我,我去长安考取功名,回来娶你,没想到一去不复返,莫愁终日郁郁寡欢,以泪洗面。“抱膝当窗看夕兔,侧耳空房听晓鸡。舞蝶临阶只自舞,啼鸟逢人亦助啼。”骆宾王听了,怒发冲冠,写诗大骂卢照邻忘恩负义。却不知此时卢照邻已经得了半身不遂,连基本生活都自理不了,也就顾不上红颜知己了。

他也遇到了一位红颜知己,也将人家始乱终弃,离开蜀地后念念不忘,还臭不要脸作诗《忆蜀地佳人》:东西吴蜀关山远,鱼来雁去两难闻。莫怪常有千行泪,只为阳台一片云。咱们就是露水鸳鸯,玩玩而已。你要哭的稀里哗啦,这就没意思了。

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晚春,百花争艳,耳顺之年(六十岁)的骆宾王时来运转,被调回长安,任命为侍御史。侍御史是从六品监察官员,“掌纠兴举百官、知推弹公廨等事”。这是一份得罪人的工作,骆宾王生性嫉恶如仇,久不得志,今日操刀在手,当然要大开杀戒。没想到仅仅过了半年,初冬将尽,飞雪飘零,他便铛铛入狱,罪名是在干侍御史之前干过一段时间长安主簿,干长安主簿期间曾经收受贿赂。

据骆宾王辩冤,这事他没干过,是赤裸裸的陷害。“邹衍衔悲系燕狱,李斯抱怨拘秦桎。不应白发顿成丝,直为黄沙暗如漆。”自己比窦娥还冤。为了自证清白,他写了《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调露二年(680年)晚秋,凉风萧瑟,他在狱中又写了《萤火赋》:余猥以明时,久遭幽絷,见一叶之已落,知四运之将终。睹兹流萤之自明,哀此覆盆之难照。不贪热而苟进,每和光而曲全。览光华而自照,顾形影以相吊。傥馀光之可照,庶寒灰之重然。我就是那一只暗夜中发出微光的萤火虫,却被瓦盆扣住,不得照人,只能自照。哪位大佬帮我一把,把瓦盆拿开。

作诗不久,李治立李哲为皇太子,大赦天下,骆宾王也被列入大赦名单之中。

嗣圣元年(684年),武后废黜皇帝李显为庐陵王,贬徐敬业为柳州司马,贬骆宾王为临海县丞,还贬放了包括但不限于前宰相杜正伦孙子在内的一批人,重用诸武。这帮人失职怨望,乃谋作乱,分道而行,会于扬州。他们在易水送别,骆宾王写下了慷慨激昂的《于易水送人》。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这首诗说的是当年荆轲告别太子丹和高渐离等人,西入不测强秦刺杀秦王嬴政的情景。《史记》记载: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伉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荆轲去的咸阳,就是骆宾王去的长安。

徐敬业为啥要在扬州起事因为徐懋公死后,被追封扬州大都督,徐敬业承袭了徐懋公爵位。虽然只是虚衔,但是依然具有号召力。既然起事,当然要有合法性,这个合法性便是扶庐陵王李显复位,也就是评书说的《薛刚反唐》。薛刚原型就是徐敬业,反唐并非反唐,而是反周复唐。

骆宾王作为徐敬业喉舌,写了一篇畅酣淋漓的《讨武曌檄》,跟汉末陈琳的《讨曹瞒檄》,隋末李密的《讨杨广檄》,并称传世三大檄文。檄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揭武后老底,先嫁李世民,再嫁李治,乱了人伦,“陷吾君于聚麀”。李世民父子不知为啥被武媚娘这个狐狸精迷惑,“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心狠手辣,害死王皇后萧淑妃,杀死哥哥姐姐儿子女儿,“人神同嫉,天地不容”。甚而至于还想篡夺大唐江山,自己当皇帝,“包藏祸心,窥窃神器”。

第二部分夸徐敬业牛逼。徐敬业身为徐懋公之孙,威武雄壮,号召力强大。登高一呼,应者云集。

第三部分号召大家赶紧来入伙,刀在手,跟我走,杀武后,抢碉楼。“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檄文传到武后手中,武后读着读着笑了,这谁写的,这么有才人报骆宾王。武后说,宰相是干啥吃的,这么有用的人才为啥被忽悠当了反贼呢。

批判的武器毕竟不如武器的批判。徐敬业武德不昌,很快兵败,带着一帮亲信跑到泰州海陵,想渡海跑到高丽避难。部将王那相说,高丽不能去。想当年高句丽就是被你爷爷灭的,那场仗你也打过,高丽人恨不得将你们爷孙食肉寝皮。现在你跑去,岂不自投罗网。徐敬业一想也对,就问,那你说咋整。王那相说,你们都得死啊,死了才是最安全的。

徐敬业明白了。他在眉州刺史期间,发现一个跟他长得超级像的人,一直养着,当作自己的“影子”。他起事期间,还找过一个跟废太子李贤长得超级像的人,用来鼓舞人心。于是王那相把这个“影子”杀了,首级装在盒子里,传送洛阳请功。骆宾王没有替身,遂在众目睽睽之下投江而死,尸体被水冲走,王那相派人下海去捞,一无所获。

骆宾王当然死不了。他从小在海边长大,娴熟水性。徐敬业带着骆宾王等十几人隐居大孤山,落发为僧,筑草庐而居,与鸟兽为伍,终日诵经讲道,三十年未出。学佛多年,他们非常悔恨自己当年的仓促起事。本来武周篡唐属于“禅代”,跟曹魏代汉,杨隋代周一样,旧朝换新朝即可,没必要大开杀戒。但是徐敬业起事激发了武则天的杀心,明白不把李唐宗室杀个差不多,武周江山就不稳,于是禅(让)代成了革(命)代,李唐宗室被诛杀殆尽。

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

薛刚是病死的。

薛刚为薛仁贵之孙,樊梨花与薛丁山的儿子。薛刚感觉前途无望,开始反复回忆悔恨自己害死全家,自怨自艾,病入膏肓,病重的薛刚梦见母亲樊梨花托梦告知其前世为五鬼星杨藩投胎,故此害死薛家满门之事。

因在杨藩和薛刚本身自己两世杀劫太重,张薛两家之仇薛家本也有过错,薛刚本不该杀害张家全家,以致冤冤相报。

薛刚文本渊源

关于薛刚的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两个系统的共同点是薛刚闹花灯,闯下大祸,以致全家被灭门。后来薛刚聚集兵马打回长安,得报怨仇并为家族昭雪。

但以京剧《徐策跑城》为代表的故事系统中,薛刚反的主要人物是朝中奸臣张泰,故事的结尾是老忠臣徐策调停两方面,让皇帝决定斩杀奸臣为薛家昭雪,薛刚罢兵。

而小说《反唐演义全传》为代表的故事系统则将薛刚的故事与武则天篡夺唐朝皇位的阴谋联系起来,以薛刚为代表的反武则天势力先后分别保庐陵王李显和太子李旦,最终打败武则天及其残余势力,恢复李唐王朝,故事枝蔓相对复杂得多。

薛刚历史原型为薛仁贵之孙薛嵩,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病死。

薛嵩,名尹,字嵩(—772年),河东万泉(今万荣县)人。薛仁贵之孙,父亲薛楚玉曾经担任范阳节度使。算得上是将门虎子,年轻时以臂力骑射闻名,为人豪迈。

曾平安禄山之乱,任尚书右仆射兼御史大夫,相州刺史,照文军节度史,封平阳郡王。安史之乱时,投安史叛军。累战有功,被封为邺郡节度使。

史朝义兵败,薛嵩以相、卫、洺、邢四州降唐,被封为昭义节度使。在大乱之后的重建工作上,薛嵩作出了很大贡献。

使昭义镇很快恢复了生气。薛嵩好蹴鞠,后被隐士劝,遂止,并图其形于座右,以时时提醒自己。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病死。

扩展资料:

薛刚的故事:

薛刚为薛丁山、樊梨花之子。有这样一个说法,薛刚乃青龙星下凡。话说当年青龙星单雄信命丧洛阳城下,青龙星便投向东辽,然后就有了第二代青龙星东辽大帅盖苏文。

后来盖苏文被薛仁贵逼死,青龙星为了报仇就降生在薛刚身上,借薛刚的那一脚报复薛家。还有一种说法,薛刚是杨藩转世。当年丑鬼星杨藩是樊梨花指腹为婚的未婚夫。

樊梨花转嫁薛丁山,并且在白虎关下将他一刀劈死,杨藩便在樊梨花腹中投胎,也就是薛刚,借薛刚一脚来报复薛家人。刚出世的薛刚在大街上将右班丞相张天佐暴打一顿。

话说这个张天佐就是当年陷害薛仁贵的张士贵四子张志彪的孙子,张志彪侥幸没死,在这儿等着陷害老薛家呢。为了这事薛刚被在家关禁闭一百天。偏偏快到一百天时赶上元宵节,

薛刚按捺不住寂寞,偷偷溜出去,恰巧遇上禁街虎张宝强抢民女。二太子李奇实在是个假货,薛刚轻轻一脚就死了,这下好玩了,三帝高宗李治摔死了,整个大唐帝国乱了。

按照正常程序中宗李显登基,然后按律将薛刚处死,然后薛家功大,不累及家人。这是最完美的处理方案。不过这时候那个影响中国历史的女人出现了,武则天称帝的欲望膨胀了。

她赶走了中宗庐陵王,下令处斩薛氏一门,建铁丘坟,捉拿外逃的薛刚。借机处理了大唐的一批宗室和忠臣良将。外逃的薛刚在南徐卧虎山遇到了自己指腹为婚的妻子——纪鸾英。

就在卧虎山安顿下来,直到江淮侯徐策送来薛姣他才知道全家被斩。悲愤的薛刚第一次上坟。遇到了李大勇,后来在荒草山遇到吴琦、马瓒、南建、北齐四将。

顺便处理了那个忘恩负义的族兄薛义。又有了王平赵太带兵归附。拜访军师徐美祖,遇邬家五虎,上九焰山,继续招兵买马。下山赴湖广房州打擂,在好友武国公马登的引荐下得以与中宗相识。

得到中宗原谅,授予兴唐兵马大元帅,忠孝武英王。赴西凉借兵,娶西凉公主为妻,正式在九焰山竖起中宗旗号,打败张武一党六次进攻,挥军北上,攻克长安,赶跑张武一党。

此时的中宗却中脂粉计,中域南国的间谍赵耀的美人计,发配了薛刚,自己也被拐跑。流放中的薛刚得知消息二次挂帅,定海关大战焦延雄,宝刀破宝刀。

胜利在望时却来了睿宗李旦的汉阳兵,两个唐营在定海关下大闹一场,最终睿宗获胜,薛刚一怒之下回山西平辽王府装病隐居。无奈汉阳大帅薛强阵前连连失利,不得不由程咬金回请薛刚。

在睿宗君臣的真情感动下,薛刚三次挂帅出山,九焰山招将,奔赴定海关阵前。领兵一举捣破域南城,捉回张武一党,处斩于铁丘坟前,打开铁丘坟。终得以报怨仇并为家族昭雪。

薛刚反唐:

薛刚是两辽王薛丁山的儿子,从小便喜爱打抱不平,非常会惹事。在元宵佳节之上,薛刚将太子打死,因而使得皇帝受惊驾崩,创下了大祸。

之后,薛刚便外逃了,但是薛氏一门却因此被处以死刑。深感愤恨的薛刚逃到了西辽,向西辽借兵攻打大唐,并辅佐当时还是庐陵王李显讨伐篡位的武则天,这也是“薛刚反唐”的来源。

之后,“薛刚反唐”的故事被编进了小说《薛刚反唐》之中,讲述了薛丁山在被奸臣张台之后,薛家满门抄斩,之后薛刚外逃誓要报仇,他三祭铁丘坟,保驾庐陵王,起兵反唐。

报了血海深仇使正义得以伸张。但是实际上,薛刚并不是反唐,而是卫唐。薛刚所反的,是夺取了唐朝皇位的武则天,并不是整个唐朝。

不然他也不会帮助庐陵王李显讨伐武则天,因为李显并没有新建一个朝代出来,唐朝还是唐朝,只是武则天下台了而已,薛刚所反的,是武则天。

-薛嵩

薛家因薛刚饮酒狂乱,不小心害死七皇子而被皇帝满门抄斩;樊梨花起兵复仇,最后新皇登基,功德圆满后退隐山中。

正史上并没有薛家满门抄斩的记录,其故事都是出自《薛刚反唐》一书,据书中介绍,薛丁山之子薛刚,为丁山仇家转世。

某年中秋夜晚,帝都大放花灯,薛刚饮酒狂欢,大闹京师,唐高宗愤怒,欲捉拿薛刚,薛刚力大,万分挣扎,正好七皇子出巡,受到薛刚惊扰,跌倒摔死。皇帝见皇子被害,以为薛家要造反,惊吓过度而死。

武则天下令除灭薛刚一家,薛刚逃脱,母亲樊梨花也被梨山老母所救。薛刚悲愤万分,不久武则天篡位,改国号大周。

薛刚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起兵,和樊梨花一起,扶持唐中宗复辟,挽救了唐朝,中宗封薛刚为郡王,薛家世族,老少均有封赏。

最后的结局中,薛刚、薛强及九环公主并八子二女,皆回至薛府,参拜樊太夫人,参毕,樊梨花起身要回山去,薛刚再三苦留。

樊梨花道:“我灾难将满,岂可又恋红尘,更加罪过!今日此来,是要再扶薛氏立功,使薛氏一门团圆。今已功成愿遂,我复何求,当速去修道,汝不必留我也。”遂驾云而去。

扩展资料:

《薛刚反唐》是中国的传统故事,书中记载:薛刚是两辽王薛丁山的儿子,生性好打报不平,好惹事。元宵节上打死太子、惊崩圣驾,闯下大祸。

薛丁山一家连累被武则天灭门,后来薛刚独自逃到西凉,搬来大军,辅佐庐陵王李显,讨伐武则天。

叙薛丁山之子薛刚反唐事,从薛丁山葬父、武则天入宫受宠、薛刚大闹花灯开始,叙至睿宗即位、薛家一门团圆止。

情节相当于九十回本《征西说唐三传》第七十回至九十回,但叙述却比《征西说唐三传》详要。小说从讲史演进而来,故事情节多半出于民间传说,然而书中人物如薛丁山、樊梨花、陈金定、薛刚、薛金莲等等男女英雄都已成为民间脍炙人口的艺术形象。

-薛刚反唐

问题一:唐朝的薛仁贵和薛刚是不是真实的人物?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历史上并无薛刚此人,民间演绎出来的,原型为薛仁贵之孙薛嵩。薛刚的故事是民间评书和戏曲中薛仁贵系列故事的一部分,为薛仁贵之孙,薛丁山的儿子。见于清代如莲居士的《反唐演义全传》以及流传至今的评书、戏曲等。

薛嵩,薛仁贵之孙。为人豪迈,以臂力骑射闻名。投安禄山叛军,累战有功,被封为邺郡节度使。后史朝义兵败,薛嵩以相、卫、场⑿纤闹萁堤疲被封为昭义节度使。在大乱之后的重建工作上,薛嵩作出了很大贡献,使昭义镇很快恢复了生气。薛嵩好蹴鞠,后被隐士劝,遂止,并图其形于座右,以时时提醒自己。唐代宗永泰八年(773年)病死。

问题二:薛丁山薛仁贵薛刚是什么关系? 薛刚历史原型为薛仁贵之孙薛嵩,由民间演绎而出,其故事是民间评书和戏曲中薛家将系列的一部分,在其中角色为薛仁贵之孙,樊梨花与薛丁山的儿子。

问题三:薛丁山,薛仁贵,薛刚,薛葵,攀梨花是什么关系 薛丁山和樊梨花是两口子、薛仁贵是薛丁山的父亲、薛刚是薛丁山的儿子、薛葵是薛刚的儿子

问题四:薛仁贵、薛丁山、薛刚是什么关系? 历史上并无薛刚此人,演绎出来的,薛仁贵之孙名为薛嵩

演义:

《薛刚反唐》的主人公,薛丁山的第三子。率领各路人马反抗武则天,最终恢复李唐王朝。

薛仁贵

演义:

“薛家将”的第一任主人公,是太宗朝后期的主要军事统帅,留下“白衣破高丽”、“三箭定天山”等传奇故事。最后在征西凉之时,中敌将杨凡之计被围,被其子薛丁山误射而死。

薛丁山

演义:

薛仁贵之子,娶樊梨花为妻,曾率军平定西凉,后被武则天杀害。

薛仁贵是薛丁山的父亲、是薛刚的爷爷

问题五:请问薛仁贵、薛平贵、薛刚、薛松他们都是什么关系啊,是一家子吗? 薛平贵跟薛仁贵是一个人吧。野史把这两个人搞乱了。两个人的生平很像。

评书里是这样的:

薛仁贵是祖父,薛丁山是儿子,薛刚是孙子,薛葵是曾孙子。薛松是谁不是太清楚。

薛嵩,薛仁贵之孙。为人豪迈,以臂力骑射闻名。后投安禄山叛军,累战有功,

被封为邺郡节度使。后史朝义兵败,薛嵩以相、卫、场⑿纤闹萁堤疲被封为昭义节度使。在大乱之后的重建工作上,薛嵩作出了很大贡献,使昭义镇很快恢复了生气。薛嵩好蹴鞠,后被隐士劝,遂止,并图其形于座右,以时时提醒自己(这是不是座右铭的来历呀)。唐代宗永泰八年(773年)病死。

薛仁贵曾孙是薛葵都,记载没多少。

问题六:唐朝薛仁贵薛平贵是什么关系 两人没关系,薛仁贵是历史上的唐朝名将,薛平贵是虚构的唐朝人物。

薛仁贵(公元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礼,字仁贵,

汉族,山西绛州龙门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

唐朝名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

薛仁贵出身于河东薛氏世族,

在贞观末年投军,征战数十年,

曾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

击破突厥,功勋卓著,

留下“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故事。

薛平贵,民间传说中唐朝时期人物,

出身贫寒,宰相王允的三女儿王宝钏抛绣球选其为婿,

其后,薛平贵从军远赴西凉征战,辗转成为西凉国王,

回到中原与王宝钏相聚。

中国各地有许多关于薛平贵事迹的戏曲剧种广泛流传。

问题七:隋唐演义薛平贵,和薛刚是什么关系 隋唐演义里面没有薛平贵,薛平贵是杜撰的人物。

LZ想问的应该是薛仁贵和薛刚的关系吧?薛仁贵是薛刚的爷爷,其子薛丁山是薛刚之父。

第二个儿子,名叫李奇。

公元677年据历史记载,旗号为忠宗原年,长安的灯会十分热闹。年迈体弱多病的高宗皇帝与皇后武则天及众臣在御灯楼赏灯,楼下搭了御灯棚,张天鹏在御灯左外闹事,打了薛刚。

薛刚正要还手,张天左躲进了御灯棚,薛刚正要进御灯棚张天左,却被太子李中拦住,用金棍打了薛刚。薛刚一气之下踢死了太子。随后张天左、武三思一齐高吼:薛刚把太子踢死了。

薛刚知道了闯了大祸,跑出了观灯场地,在程咬金的护送下掏出了西梁。高宗皇帝李治听到吼声在栏杆边俯身下看,却被武则天一推,栏杆断落掉到楼下摔死了。这就是踢死太子惊死老王事件。

扩展资料:

《薛刚反唐》是中国的传统故事。书中记载:薛刚是两辽王薛丁山的儿子,生性好打报不平,好惹事。元宵节上打死太子、惊崩圣驾,闯下大祸。薛丁山一家连累被武则天灭门。后来薛刚独自逃到西凉,搬来大军。辅佐庐陵王李显,讨伐武则天。

叙薛丁山之子薛刚反唐事,从薛丁山葬父、武则天入宫受宠、薛刚大闹花灯开始,叙至睿宗即位、薛家一门团圆止。情节相当于九十回本《征西说唐三传》第七十回至九十回,但叙述却比《征西说唐三传》详要。

小说从讲史演进而来,故事情节多半出于民间传说,然而书中人物如薛丁山、樊梨花、陈金定、薛刚、薛金莲等等男女英雄都已成为民间脍炙人口的艺术形象。

参考资料:

-章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