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急诊就医的正确时机

孩子 0 102

儿童急诊就医的正确时机,第1张

儿童急诊就医的正确时机
导读:儿童急诊就医的正确时机 为人父母的共通经验是小孩子突然不舒服时,是否要立刻送去急诊?去了会不会是小题大做?不去又会不会延误病情?尤其对于新手父母更是容易慌了手脚、不知所措。 因此,平常多加强相关的知识,加上一次次宝宝生病所累积的经验,会

儿童急诊就医的正确时机 为人父母的共通经验是小孩子突然不舒服时,是否要立刻送去急诊?去了会不会是小题大做?不去又会不会延误病情?尤其对于新手父母更是容易慌了手脚、不知所措。

因此,平常多加强相关的知识,加上一次次宝宝生病所累积的经验,会让家长处理突发状况时比较能得心应手。比较棘手的是婴幼儿无法准确表达身体的病痛,加上病情瞬间变化,看似轻微的表征却有潜在的重症,因此父母应了解何种时机应立即急诊就医。

下列状况务必立即就医

首先,一些比较严重的情况,例如大面积烫伤、大出血、昏迷抽搐或缺氧嘴唇发紫等,依常识判断就知道要立即送急诊就医(正确到院前紧急的预先处理不在此详述)。以下列出几项应送急诊的时机,有些您可能不很确定是否严重,但却是得立即就医:

(1)发烧是小儿急诊最常求诊的原因,但一般发烧合并鼻涕、喉咙痛、咳嗽、轻泻,原则上只要精神、活动力及胃口都好的话,大致可以在门诊处理。若发烧合并精神、活动力或胃口不佳,使用过退烧药观察1至2小时仍未明显改善者,或体温超过405℃者则应至急诊检查。另外小于3个月的婴儿若体温超过380℃,再排除是环境太热、棉被或穿衣太厚等因素者,也要立即送急诊。因为小婴儿免疫系统不成熟,一旦受感染很可能并发败血症或脑膜炎等重症,所以必须住院详细检查。而小于3个月的婴儿体温低于360℃也是可能有感染现象,也要尽速就医。

(2)年龄小于3个月活动力或食欲很差、腹胀、哭闹无法安抚或 不适,即使温度正常也可能是严重感染的表现,必须立刻就医。

(3)意识不清、昏睡、痉挛、手脚无力或麻痹、头痛剧烈等疑似脑部病变,或颈部僵硬、小婴儿抱着直立且安静不哭时,前囟门明显膨出时要考虑脑膜炎。

(4)呼吸困难、如气喘或哮吼发作无法完整说一句话、嘴唇发紫、胸骨上方或肋骨下方吸气时明显凹陷、胸闷、胸痛或喘到无法好好躺着睡觉。

儿童急诊就医的正确时机

(5)心跳不正常,包括过快、太慢或不规则。但不同年纪有不同的心跳速率,在安静的情况下,须立即就医的每分钟心跳速度标准如下:

小于3个月

≦100或≧200

3 个月至3岁

≦80或≧180

3 岁以上

≦60或≧150(有的运动健将≦60可能正常)

(6)剧烈腹痛、走路需弯腰驼背无法抬头挺胸或腹部僵硬要小心腹膜炎。尤其发烧、呕吐、腹痛由上腹部转移至右下腹时要怀疑盲肠炎。

(7)严重呕吐或腹泻引起脱水,例如小便很少且很黄、嘴唇很干、哭的时候没有眼泪、抱小婴儿直立时前囟门凹陷,或严重腹胀、大便带血丝或黏液。

(8)小婴儿严重哭闹无法安抚,尤其是规律性的哭闹合并呕吐要注意是否肠套叠、腹股沟疝气或肠阻塞。若男孩子的蛋蛋肿痛则要注意是否睾丸扭转,这属于急症要尽速开刀以免缺血坏死。

(9)皮肤有紫斑或全身性瘀血点,要注意有凝血功能或血小板异常造成出血倾向。

(10)肠病毒合并全身肌跃型抽搐、昏睡、呕吐、心跳过快或异常流汗,要注意可能是并发脑炎、心肌炎或肺水肿等重症。

(11)误食异物,例如玩具小零件、钮扣型电池、厕所用的清洁剂等。误食家长的药物或自己的药物服用过量时,务必要提供药物名称或可能误食的剂量给医师参考。

(12)呛到造成异物跑到气管,尤其小孩边吃边跑一旦跌倒随即剧咳或吸气困难要怀疑呛到。此时若无法自行咳出,可由会哈姆立克法的人帮忙把气管的异物排除并立即送医。

(13)意外受伤,例如4~5个月大婴儿学翻身时,最容易由床上掉下来,若有嗜睡、不正常呕吐、哭闹或手脚无力或触摸身体有很痛的反应时,都必须要立即检查。

儿童急诊就医的正确时机 急诊检伤分级

急诊就医最重要的是将病患做检伤分级,这是为了确保急诊病患能适时获得医疗照护,也让急诊医疗资源能被有效运用。卫生署于99年起制定了新版的急诊病患五级分类标准,并订出看诊的优先顺序及等候时间。主要是根据病患的生命征象,包括意識、呼吸窘迫程度、血行动力(即心跳、血压)、体温与疼痛程度及高危险受伤机转(即依照受伤的原因或严重度)来判定处理疾病的急迫度。

最严重的第一级例如患者已经没有生命迹象,得立即「复苏急救」,其次是患者病情「危急」,以发烧而言,3个月以下婴儿体温超过38℃,或3个月至3岁儿童体温超过38℃且合并明显身体不适属于此等级。第3级为「紧急」,例如3个月至3岁儿童体温超过38℃但无明显不适,或3岁以上儿童体温超过38℃合并身体不适症状。第四级为「次紧急」,例如3岁以上儿童体温超过38℃但无明显不适。至于轻微咳嗽、鼻炎、拉肚子若没发烧,就属第五级「非紧急」,其实门诊处理即可。

急诊检伤分级

建议处理等候时间

第一级:复苏急救

(例如大量出血造成休克、意识不清、没有呼吸心跳等)

须立即急救

第二级:危急

(例如气喘发作无法一次讲完整句话、由6公尺高度跌落等)

10分钟

第三级:紧急

(例如气喘发作轻度呼吸窘迫但可以一次讲完整句话)

30分钟

第四级:次紧急

60分钟

第五级:非紧急

120分钟

当检伤分级判定并非优先处置的对象,在等待时若病情有恶化仍要请医护人员马上再重新评估。

家长平常可以和信赖的儿科医师维持良好关系,当有突发状况不确定是否要送急诊时,也可先由基层医师先评估筛检过,有经验的医师可以减少一半以上不必要的急诊医疗。

为提升急重症儿童的服务水准,医学中心也多安排训练完整、经验更丰富的主治医师在儿童急诊专职驻诊,做第一线救护的把关。但在目前健保医疗制度造成内、外、妇、儿、急诊五大科皆空的情形下,儿科医师已经年年减少了,更何况是专职于儿童急诊。对急重症儿童的家属而言,心中的紧张及忧虑是必然的,所以对待心急如焚的家长,急诊的医护人员也应秉持「视病犹亲」的态度、详细的病情解释及良好的沟通卫教,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家长也应体谅医护人员的辛劳,并尊重他们的专业,不要把急诊当成快速门诊,或是停留在过去先来先看的错误观念,以免影响真正急重症病童的治疗。

是的,晚上去医院只有挂急诊,其他科室休息不能挂号。

正规的医院收费相差无几,只是挂号费要贵一点,但是晚上急症一般不能挂专家号,只有值班医生,并且有的检查也是做不了的。因为有的科室没有上班,所以不是特别急的病不建议晚上去挂急诊,白天去看检查会比较全面。

扩展资料:

急诊的治疗措施

1、黄金6分钟

当意外发生时,我们并不仅是等待,而应在掌握准确的急救知识和技术的情况下,完全也可能在最紧急的时候挽救自己或他人的生命。

99%的急症患者都因为错过了急诊抢救的黄金6分钟,而面临愈后效果差,甚至失去生命的结果。

医院急诊科虽然是24小时开放,但CT、X光片、血管造影等检查科室的对外开放时间是有限的,特别是当患者夜间到急诊救治时,往往得到的是输液、服药等保守中性治疗方法。

2、介入治疗

急诊介入治疗是指由CT、X光片、血管造影等检查科室参与的急诊抢救,其最佳抢救时间为患者发病6分钟之内,错过了这段抢救的黄金时间,病变的组织或是血管、脑细胞就已坏死,失去了急诊介入治疗的意义。

19日,一张照片在朋友圈和家长群热传。

“新华医院儿内科门急诊爆棚,就诊等候时间平均4-6小时以上……希望家长注意,一般的感冒发烧不要急着去医院,让病情紧急的孩子先看病,也给坚守在岗位上的儿科医生多一点宽容。”

本月入冬以来,沪上各大医院儿科都出现了门急诊爆棚的情况:

儿科专科急诊爆棚:儿童专科医院排队时间普遍在4-5小时,连综合医院中的儿科也需要等待2小时。

半夜带娃就诊仍需等4小时

昨晚11点半,沈女士带孩子前往上海新华医院急诊就诊,被告知至少排队四小时,沈女士无奈只能“转战”其他医院。

而到了长海医院,同样也是大排长龙,其中很多也是从新华医院分流来的。

佟先生前几天带儿子前往新华医院就诊,当时已是晚上11点,前面有600多号病人,预检护士告诉他们输液至少等6小时,等儿子输完液已是凌晨4点多。

今天上午10点,新民晚报新民网记者来到新华医院,虽然下雨,但儿童门急诊大楼内一派繁忙,贴着冰贴、戴着口罩的患儿随处可见,有的家长似乎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自备小板凳让孩子休息。

在二楼儿内科急诊,“我们是399号,还要等多久”刘女士带着额头上贴着冰贴的儿子到护士台前询问,护士无奈表示:“前面还有100多号,可能要等到下午了。”

眼里尽是血丝的胡先生带着3岁的女儿小圆从诊室里出来,“我们一早7点半来排队挂号,挂到250号。“

胡先生说,昨晚他们就在家附近的二级医院折腾了一晚,好在当时验了血,今天不用再排队抽血,折腾了上午3个小时终于回家了。

“最近小孩生病的太多了,到哪个医院都是等等等,太遭罪了”。胡先生十分无奈。

而据了解:

自12月3日入冬以来,上海新华医院一周的门急诊总量较上周增加了17%~18%,近一周的儿科门急诊总量增加了8000多人次,本周五单日儿内科门急诊量就已经超过3000人次。

儿科夜门诊挂号时间从17:00持续到24:00,但往往医生要等到凌晨三四点才能看完所有病人。

各医院儿科都在超负荷运转

除了新华医院,从11月末开始,沪上各大儿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的儿科都陆续出现了门急诊爆棚的情况。

持续的低温天气影响下,发烧、咳嗽、腹泻患儿增加加剧了就诊难的现状。

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日均门急诊量超过6000人次,已突破历史;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门急诊最高峰已经创下有史以来的新高,单日突破9000人次,而去年就诊高峰为8000人次/日左右,其中近日来夜门诊就诊平均每日超过1000人次,去年这一数据维持在800人次左右;

拥有两个院区的上海市儿童医院同样在超负荷运转。最近一两周,该院平均每天门急诊量连续在8000以上,已经超出了医院的承受能力。

分析儿科普遍爆棚的原因,上海市儿童医院门诊办公室主任李锦康认为,这与最近感冒病人特别多有关,此外还有部分综合医院儿科萎缩,致使患儿都集中到几个儿童专科医院来了。

“最近一段时间已经没有传统意义的就诊高峰和低谷时段了,除早上7点半到8点第一波病人相对好一些,其他时段内科普遍都要等上4-5小时。”

很多家长白天忙,晚上才有空带孩子到医院就诊,所以近期晚上7点过后还有一波就诊高峰。这波高峰又与白天尚未看完的病人叠加,致使晚间患儿扎堆。

家长该如何应对

患儿多、医生忙,家长如何科学就医就变得更为重要。

儿童发烧、感冒会有一个过程,一些家长因为孩子没有迅速康复而反复去医院,对孩子来说‘折腾’,影响了孩子的休息和康复。

李锦康表示,对于单纯性的感冒,如果孩子精神状态尚好,可以先自行适度服用退烧药,并配合物理降温,不必往医院跑。

医院内人流密集,交叉感染的几率相对较大,对免疫力低下的儿童来说并不适宜。

不过,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病情,一旦发生如精神萎靡、腹痛、抽搐等变化,应当立即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