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大部分日本孩子上下学不用家长接送,不怕被人贩子拐走吗?

孩子 0 84

为何大部分日本孩子上下学不用家长接送,不怕被人贩子拐走吗?,第1张

为何大部分日本孩子上下学不用家长接送,不怕被人贩子拐走吗?
导读: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会竭尽自己所能来保护孩子,爱护孩子,避免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受到伤害。在中国,很多家长对孩子的事情往往都是亲力亲为,在孩子上下学这件事情上也是如此。中国家长们只要有时间有条件,一定会自己亲自接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会竭尽自己所能来保护孩子,爱护孩子,避免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受到伤害。

在中国,很多家长对孩子的事情往往都是亲力亲为,在孩子上下学这件事情上也是如此。中国家长们只要有时间有条件,一定会自己亲自接送孩子上下学。如果父母没时间,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要轮流上场。

但是反观日本家长,当孩子上下学时,只把孩子送到门口,然后由校车接送。或者干脆任由孩子自己上下学。与中国家长形成鲜明对比。

这是中国的父母比日本的父母更加爱护孩子吗。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首先,中国由于法律上对人贩子的处罚较轻,所以人贩子就比较猖獗,对于年龄较小或者落单的孩子,很有可能被人贩子所拐卖。

但是在日本,对于人贩子的处罚是十分重的。拐卖儿童在日本是要被判处无期徒刑的,这就意味着下半辈子只能在监狱中度过。所以极少有人愿意冒风险来充当人贩子。

同样的,买孩子的家庭同样要面临法律惩罚,坐牢7年起步。所以没人敢卖,也没人敢买。

此外,在日本由于产业结构转型,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拐卖其实更倾向于成年人。因为孩子被拐卖,无非是去做苦力,或者充当养子养女(器官买卖先不论)。但是日本没有太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加上人口老龄化,别说买孩子了,连生孩子都不愿意生。缺乏市场。

所以中国的小孩需要家长接送,并非是因为过于娇气。

此外虽然逐渐开始禁电禁摩,但是马路上仍有很多危险的因素,车多人多,中国孩子年龄小的话,可能贪玩就跑到马路旁产生危险。

其次中国地大物博,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在就近的学校上学,遥远的路途也是让家长无法放心。

所以综合来说,不是孩子娇气也不是家长溺爱,实际上是国情不同,没有谁好谁坏,对于孩子的爱是都一样的。

但是有家长亲自接送孩子的同时,也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明白。

一、遵守交通规则

家长们会根据家与学校的距离来选择接送孩子的交通工具。有的家长可能选择轿车接送,而有的家长为了方便可能与孩子一起步行或者用电瓶车接送。所以在乘坐交通工具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用轿车接送的家长应该注意礼让行人,不闯红绿灯。选择用电瓶车或机动车接送的家长,要谨记走相应的车道,切不可贪图方便,霸占其他车道,甚至逆行。

与孩子一起步行走路的家长,要注意来往车辆,走人行道,切不可为了贪图时间而闯红灯。这对于自己和孩子的生命都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二、注意地面情况

接送孩子上下学的路途中,一定要提醒孩子注意地面情况,特别注意人行道上的井盖,告诉孩子不要随意踩踏人行通道上的井盖,因为部分井盖因为施工或者老化的缘由,可能出现松动,孩子踩上去,可能出现踩空的危险。

所以遇见井盖尽量绕道走,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人身伤害。还有部分道路较为坑洼,会出现泥坑或者小土堆的现象,一些贪玩的孩子往往喜欢踩这些崎岖不平的路,但是稍不留神就很容易踩坑摔倒。 所以一定要提醒孩子尽量走一些平整的道路,防止摔跤。

三、言传身教

与其提醒孩子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地面情况,都不如言传身教来得快。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孩子在无形之中就会模仿父母的行为。

所以在接送孩子的路途中,只要家长遵守交通规则,并且注意地面的行驶状况,孩子也会对这方面更加小心,并且加以学习模仿的。

大家是否注意过这样的一个情况,在我们的孩子学会走路之后,就特别喜欢自己去走路,尤其是在两岁以后,更明显,我就有一个朋友遇到这样的一个情况,他的孩子就是刚刚满两周岁,一天他带着孩子去小区的沙池里去玩沙子,坐在小推车里,5分钟就到达了目的地,但是在 游戏 之后回去的路上却发生了一件让妈妈很奇怪的事情,不管怎么说,孩子都是不愿意坐上小车让妈妈推着他回家。

妈妈没有办法,只好由着孩子自己去走,没想到,这一走,从开始到到家,整整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原来,孩子好像没有玩够似的,在沙池边又玩了一会,然后走了几步之后,又在栏杆旁边玩了一会,终于走出了沙池,没走几步,又看到一朵美丽的花,上前看了一会花,一低头又发现了路边有一群蚂蚁,看到蚂蚁后又跟蚂蚁玩了几分钟,跟蚂蚁说了再见之后呢,走了几步,又看到一些石子,于是就玩起了踢石子的 游戏 ,快到家门口又去楼下的秋千上玩了一会,终于到楼下了,本以为就要结束了,可是孩子又看到了楼下的鹅卵石路,于是一趟一趟的去探究鹅卵石路就开始了,终于在孩子走过N次的鹅卵石之路后,跟了妈妈上了楼。妈妈看了下时间,从开始到到家,整整一个小时的时间过去了。

那期间呢这位妈妈也尝试过抱起孩子,跟孩子沟通,让孩子快点走,可是孩子就是拒绝坐车,坚持要自己走,并且呢不理会我们的催促,后来妈妈也想开了,觉得孩子可能是没玩够。就由着孩子去了,另外他也不想去跟孩子进行过多的周旋了。

其实,正是由于这位妈妈的想的开,才保全了孩子的这次很好的内在发展的机会,我们想一下,如果我们采取暴力的措施,强制把孩子抱走,能够解决问题吗?答案是肯定的,肯定能够解决问题,但是呢,这样孩子会受到很大的伤害。为什么呢,上面也说了,这一切是孩子心理发展的需要。发展的内在需要。

那咱们再来讨论一下孩子的走路与我们成人走路的区别,相信大家都能够从上面的例子中看到,孩子和成人走路的区别。其实很简单,成人的走路是有目的的,是带有目的性的去走路,而孩子的走路却不一样,孩子的走路是没有目的的,是随时会被路上的所有的东西所吸引到的,可能是路边的花草树木,也可能是路上的一块小石子。孩子走路的过程其实就是享受自然,享受 探索 的过程。

那我们再来说一下,孩子走路的目的是什么呢?之前我们说过孩子的运动,其实走路是孩子的大运动之一,孩子会不断的走路,其实是满足自己大运动发展的一个需求,那这种需求是什么呢,是孩子内在的一种向上、向前的动力,具体的来说,就是一种孩子通过调动自己的肌肉而达到目的的一个过程。

那这样的话,我们来看这个孩子走路走一个小时是不是就觉得是比较合理的一种现象了呢?蒙台梭利博士认为,将成人的走路和孩子的走路做对比的做法是不合理的,也是不正确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我们成人和孩子的腿长不一样,体力、运动方式等也都不一样,所以呢,我们将我们和孩子走路的方式做对比的话,就像我们成人和马去进行奔跑的对比一样,当我们去和马去进行对比的时候,马会觉得我们走路走的很慢,会说:“到我的背上来吧,我驮着你走。”同样的,当我们和孩子去对比的时候,我们会说:“看你走的这么慢,我来抱着你走吧,其实这些都是一样的。”

所以很多的成人在孩子出门在外的时候总是对于孩子各种担心,担心他们不能够走很久,担心他们会累到,所以就在很多时候,我们成人觉得孩子累的时候就去抱孩子,就去让孩子坐小推车,久而久之呢,孩子就真的觉得自己走两步就会累,就不愿意去走,也就丧失了自己主动的去走路的意识,大家会发现,有的孩子甚至于到了两三岁的时候,还依然的依赖小推车或者成人去抱。我相信很多家长都遇到过,孩子不愿意走,在外面责备孩子懒的同时,我们是否思考过,之前我们有没有限制过孩子的走路呢?这是一个我觉得值得我们深深思考的问题,有还是没有呢?相信孩子的成长会给出答案。

对于远一些的距离孩子真的做不到吗?不是的,研究表明,两岁多的孩子在兴趣充足的情况下,可以走2到3公里,当然这个的前提是建立在孩子安全和 健康 的前提下。就像我们开头的案例一样,这个孩子在拒绝任何人抱的情况下,独自走了近一个小时,那这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减掉蹲下来的时间,孩子走的距离也是比较远的。

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去给予孩子这种自己走路的机会,比如,就像这个孩子一样,如果我们不允许这个孩子自己去走完这一小时的路程的话,我们肯定不会觉得孩子会有这样的能力来完成这些,同时呢,孩子也不能够真正的得到他应该得到的发展。这种发展看似只是一次活动的大运动,但是它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以及对于孩子以后对待运动的态度都有着比较大的影响。

其实,孩子的运动不管是让孩子独立走路,还是允许孩子各种的运动,都是在促进孩子的身体和心理的同步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成人需要充足的精力和耐心,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很多事情,在我们看到之前,外面永远都不会相信,但是呢,它确实会发生,就像我们不相信两岁多的孩子能够走两公里一样,我们没有带着孩子走进大自然,没有带着我们的孩子去接触去 探索 他想要的东西的话,我们又怎么知道孩子不能够做到呢

所以,孩子走路这件事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走路,而是真的会关系到孩子身心的发展的,我们应该以一个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去真正的为了孩子的发展。让孩子独立的去走,去 探索 ,给孩子完整的 探索 过程,这样也许我们会有不同的发现哦。

好了,我是Leo李老师,感谢大家的分享,我们一起谈蒙氏、聊 育儿 。关于孩子走路,你有没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呢?欢迎大家留言分享。

#家庭教育## 育儿 ##运动##走路##幼儿#

  日本是个很有礼貌的国度!在孩子的 教育 上,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为此,下面我整理了日本人教育孩子的相关资料以供大家阅读。

  日本人教育孩子的最佳 方法

 1、 无数大大小小的包

 办理入园手续的第一天,幼儿园就说明,要准备若干个大大小小的包。

 书包(统一)、装毛毯的包、装餐具的包、餐具盒、装衣服的包、装备换衣服的包、装换下来衣服的包、装鞋子的包,然后A包多少厘米长,B包多少厘米宽,C包放在D包里,E包放在F包里。

 据说,有的幼儿园甚至要求所有的包都要妈妈一针一线缝制!孩子也可以非常有条理地分门别类收拾衣物。京都人可以精细分类处理垃圾而不觉烦,和从小所受教育有关。

 2、 大人空着手,孩子拿包

 每天早晚接送孩子的时候,日本家长,无论是爸爸妈妈,还是爷爷奶奶,手里一律空着,而上面所说的那些少说也有二三个大包外加书包都由那些“花朵们”肩背手拿,而且还都跑得飞快。

 3、 反复脱换的行头

 幼儿园是统一服装,春秋换装。全年去幼儿园时最外边都要穿幼儿园的套头衫,穿短裤,戴贝雷帽(夏天戴草帽),穿自己的鞋子;到了幼儿园,就要把套头衫脱下来,换一种玩耍时的罩衣,鞋子脱下来,换白色的芭蕾鞋;到操场玩的时候,自然再换自己的鞋子。这还不是最麻烦的,开学时老师要求拿一套替换的衣服,是孩子们午觉起床后要换的一套。

 日本幼儿园就是通过这个每天的穿衣换衣,让孩子练习独立生活的能力的。通过每天到校后,换衣服、放联系手册,自己贴当日的sticker,挂手绢等从2、3岁开始的训练,孩子们养成有条不紊做事的习惯。

 4、 大冬天穿短裤

 冬天无论多冷,日本幼儿园的孩子都穿非常短的短裤上学。日本妈妈说:“是啊,孩子送幼儿园就是来让他们得病的。”

 5 、零岁参加运动会

 刚到幼儿园,就看见很多老师怀里都抱着个小小孩,看上去也就几个月大吧,一问,是0岁。而0岁的小宝宝,就是“桃花”班,用日文叫“もも”,和咱汉字的“毛毛”同音,很是形象。

 这些0岁的毛毛,不光入托了,而且还要参加幼儿园的一切大型活动,比方运动会、演出发表会等。看这些0岁的毛毛哭着拼命向前爬,还是有点打动人的力量的。

 6、 女孩子踢 足球

 日本幼儿园到了年中组,开始上每周一次的jumping课,相当于我们的体育和形体课;到了年长组,就有了足球大会,孩子们成天不是练习打鼓,就是练习足球,那是真踢啊,而且不停有幼儿园之间的比赛。

 7 、完全混班教育

 日本在9:30之前,3:30之后,全园的孩子都在一起玩,而且在院子里,大孩子抱小孩子,小孩子追大孩子,玩得狠疯狂。孩子们真正能体会到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感觉,成长感特别明显。

 8、 教会孩子“笑”和“感谢”

 日本幼儿园似乎不重视孩子们的知识教育,孩子们没有课本,只有每月一册的绘本。

 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完全没有数学、假名、绘画、音乐这些项目,更别说英语、奥数了。也不学轮滑,也不教 游泳 。问教什么,答案永远也想不到——“教孩子们学会笑眯眯!”在日本,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和谁讲话,“笑眯眯”最重要,一个笑眯眯的女孩子最漂亮。

 还教什么教学会说“谢谢”。

 9、 一年数不清的活动

 一年到头不知道爬多少次山,看多少次湖,观察多少次动物和植物,除此之外,捡橡子了,打年糕了,开运动会了,为社区演出了,宿泊了,过园节了,开发表会了,去拜寺庙了,作品展了,反正是名堂多多。

日本教育孩子的小方法

 ●孩子跌一跤,让他自己爬起来,让他觉得成长道路不会一帆风顺。

 ●让孩子在看到自己国家的国旗时,注目两分钟。

 ●带孩子去动物园,主要是为了获得知识。

 ●带孩子到公园、森林去,让他们喜欢绿色,让他们热爱生命。

 ●让孩子懂得,认真为人做事,要成为每一个人生活中的好习惯。

 ●使孩子成为一个最热情、具有积极向上精神的人。

 ●即使你的经济状况很好,也要鼓励孩子用自己的双手去劳动挣钱,让孩子自己支付部分学习费用,或支付 保险 费用。

 ●鼓励孩子在16岁以后,在放假期间,找一个钟点工的工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育孩子尊敬老人、军人、警察、消防员、环卫工人、教师和医生。

 ●让孩子学习音乐,学会听懂贝多芬、肖邦、莫扎特等一切可以引以自豪的好作品。

 ●鼓励孩子上台演说、演唱、跳舞、朗诵。

看了“日本人教育孩子的方法”的人还看:

1 七岁孩子的教育方法

2 日本是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的

3 各国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

4 日本人开发孩子右脑的八种方法

5 发达国家怎么教育孩子

日本的科技发达,固然与政府重视科学,重视人才有关,更重要的是日本把素质教育贯穿在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家庭教育之中,我国中小学也在强调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固然要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这种教育应具体表现在日常中细微末节的小事之中,做到小中见大。

日本十分重视儿童的礼仪教育

日本孩子文明礼仪行为已成为他们的习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从小就教育孩子在吃饭前必须说一声“那就不客气了”,孩子每一次出门都要向父母说一声“我走了”,回家后还要说一声“我回来了”。

日本十分重视儿童的自立教育

日本家庭从小教育孩子自立、自主精神,大部分家庭要求孩子做家务劳动,包括吃饭前帮忙做饭,让孩子自己整理房间,让孩子自己买东西等。而中国的孩子从小娇生惯养,一切都是包办代替,大部分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即使长大成人以后,很多家长仍借助手中权力,或通过各种关系为他们安排舒适的工作,或为子女的结婚倾家荡产,债台高筑,所以中国的孩子依赖性较强,自立、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都较差,直接影响到工作的创造性。

日本十分重视儿童的抗挫折教育

日本的孩子走路摔倒时,父母从不去扶他起来,而中国的孩子跌个跟斗,碰破点皮好象就不得了,家长赶紧把孩子扶起来,还要对不会说话的门坎,地面发一顿火,狠狠地敲打几下,以此来哄孩子,结果导致孩子长大后,一是犯了错误往往嫁祸于人,二是经受不了失败的挫折,产生的心理问题也比较多。

日本十分重视儿童的创新教育

日本的家庭教育从小重视对孩子创新意识的培养,重视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鼓励孩子有独立的想法,家长经常带孩子到科技馆去借阅图书,做各种创造性游戏,开发孩子的想象力。日本父母很重视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给孩子多做组装玩具,教育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拼装各式各样的玩具模型,加强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而中国的孩子只注重书本知识教育,对孩子的好奇心,往往采取扼杀态度,上课不准讲话,不准提出相反的问题和观点,从而导致思想模式的僵化,因而也少有创新精神。舔犊之心人皆有之,但父母并不能跟子女一辈子,真正的关爱还是要教会他们做人之道和自立自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