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当天家长在家怎样祈福

爸爸 0 62

高考当天家长在家怎样祈福,第1张

高考当天家长在家怎样祈福
导读:高考当天家长在家怎样祈福如下:祈福这种事儿,心诚则灵,孩子本人可以去也可以不去高考祈福。如果孩子不去,那就委托家人代为祈福也是可以地,尤其是孩子已经面临高考,时间这么紧张,建议还是别去了吧。高考当天,多数家长都会将孩子送到学校门口,然后在外

高考当天家长在家怎样祈福如下:

祈福这种事儿,心诚则灵,孩子本人可以去也可以不去高考祈福。如果孩子不去,那就委托家人代为祈福也是可以地,尤其是孩子已经面临高考,时间这么紧张,建议还是别去了吧。

高考当天,多数家长都会将孩子送到学校门口,然后在外面等待考完,同时,内心还会默默为孩子祈祷加油。但是,并不是所有家长都可以亲自送孩子到考场的。高考前可以这么为孩子祈福:

1、持戒。为孩子祈福,我们就要遵照佛教的五戒十善去行事,恪守戒律千万不可冒犯,并要时常弘扬十善;同时要做到终生不可说释迦摩尼、孔子等圣人的坏话。

2、拜见长辈。叫孩子到自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那里去拜,请求他们祝福,因为父母的祝福,老祖宗的祝福是非常有力量的,或者去拜访一下老师,请求老师祝福一下。

3、尊重爱护和帮助你孩子的因缘众生,也就是和你儿子有缘的一切生命。这其中包括你孩子的老师、同学以及天下一切有善行的读书人。

我国的高考制度发展历经波折:

1952年,全国开始实行统一高考,当年共有59万人参加考试。从初行到暂停再到恢复,中国高考制度的发展历经波折。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的招生工作会议在太原晋祠宾馆召开。

1977年高考恢复以来,高考制度不断完善,向着更加公平、更有效率的方向努力。

2002年3月9日,出席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的20多位委员与教育部、财政部的有关领导就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和加强素质教育进行交流。

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从“选分”到“选人”,高考制度迎来40年来最大变革。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很成熟的高考制度,现也有一些省份开始实行高考改革制度。

值得推广:湖北小学建议设爸爸接送日!

现如今,孩子是一个家庭的重中之重。常听到这样一句调侃的话:爷爷带娃,不饿就行,奶奶带娃,不冷着就行,妈妈带娃,漂亮就行,爸爸带娃,活着就行。这虽是茶余饭后的闲谈,却也道出了一个道理,每个角色都有每个角色带娃的特点。然而,现实中大部分的情况下,也都是这样真实写照的。在日常生活中,有丧偶式带娃,有留守儿童。在孩子上学后,我们看到等待校门口的,大多都是爷爷奶奶,或者妈妈。很少看到年轻的爸爸等在学校的大门口。而近日,就有湖北小学建议设立爸爸接送日,以激起家庭教育的“父能量”。说实话,作为一位母亲,我还真的挺希望所有学校都推广爸爸接送日的。

全职宝妈在家带娃,这个全职真的是一天24小时,而时常爸爸下班回到家,要么就是抱着电脑打游戏,要么就是抱着手机刷朋友圈,刷视频。真要是让爸爸看孩子一天,那等待的必定是无数个听上去正儿八经的推诿理由。孩子要是找爸爸有个什么事情了,爸爸第一反应就是,去找妈妈。孩子饿了,让妈妈给你做饭。孩子要出去玩,让妈妈带着去。孩子感冒了,让妈妈给你喂药。孩子冷了,让妈妈给找衣服穿。这就是典型的丧偶式带娃。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完全没有爸爸的参与,以至于,孩子慢慢长大,排斥和爸爸的沟通。

而设立爸爸接送日,其实只是一个简单仪式感,可以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爸爸的参与。让孩子多一些与爸爸的沟通互动,相处时间。也从另一方面,强迫爸爸在教育孩子方面要有责任,要参与其中。接送日只是一个形式,重要的是它本身的意义。据了解,湖北有一所学校,已经在去年的每月的8号,18号,28号,要求必须有爸爸接送孩子。如果爸爸真的没有时间,也一定是由孩子的叔叔,舅舅等男性亲戚接送。

的确,爸爸很辛苦,上有老要照顾,下有小要养活。可是,这并不是爸爸们对孩子疏于照看和教育的理由。在孩子的成长教育中,爸爸的参与真的很重要,只要爸爸们用心,一天24小时,总能挤出时间和孩子沟通交流的。

作为芭学园的创始人,李跃儿老师的育儿经历,着实让我倍感惊讶。

如果,此刻的你觉得自己孩子问题一大堆,那是因为你的样本案例太少。

看过李跃儿老师曾经走过的弯路,你会发现,育儿路漫漫,只要你学习和不断摸索,曙光就在前方。

在《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中,李跃儿记录了她和先生曾经对孩子的种种折磨,以及后面的“拯救”之路。

其中错误的做法的确让人有点胆战心惊,但改变后的决心和方法更值得我们借鉴。

李跃儿说,对儿子而言,她曾经是位糟糕的母亲,她把所有老师、父母能犯的错误都犯了。

她兢兢业业地爱孩子,但从孩子眼里发出的,不是受到爱的光芒,而是摧残过的黑暗。

因为不懂儿童的世界,不懂教育,她和学校的老师一起对孩子实行折磨。

孩子在幼儿园时,经常被老师告状,比如午睡起来不穿衣服等,她觉得丢人,就冲孩子大喊大叫:“你为什么不穿衣服,为什么?”孩子被吓坏了,瑟瑟发抖,两只眼睛瞪着她……

还有一次,幼儿园老师说孩子上课不看黑板,怎么说也不听,让她带孩子去医院检查脑子是不是有问题。那时她绝望得不得了,回到家就抓住孩子的胳膊边摇边喊:”为什么上课不看黑板!”并打孩子一顿……

事实是那个老师不懂儿童的成长规律,给孩子糖放桌上不让吃,孩子因为看黑板就得背靠桌子,他不想糖被其他同学拿了,所以死盯着糖不看黑板……

但李跃儿当时完全不看这些,只会对孩子动手,一顿吼叫。

孩子上小学以后,老师告状更厉害,有次因为学习不好,她和先生被叫到学校去训斥。

回来后她生气地说不要这个孩子了。夫妻俩一起把儿子赶出家门。她至今还记得当时儿子两手死死拉着门把,那种绝望的眼神。她和先生一个人拉着孩子,另外一个把他的手往外抠,直到把他推到门外为止……

她每天陪孩子写作业,在旁边盯着,越盯毛病越多;书包杂乱无章,没有一个本子是好的;考试成绩老是全班倒数第一。

她接孩子时,班上同学经常说:阿姨,你家徐冰可又被老师打了,或者,我没打你家徐冰可,最好的是,今天老师没有骂徐冰可……

有一次,她彻底失去了控制就喊道:"干脆用钢筋把你我都捅死了,我们都不要活了"……

后面,看到孩子的学习状态实在太差,就把孩子送到了熟人开的小饭馆去打工,那年孩子才8岁。但孩子依然没有想着要学习,于是又把孩子领到捡垃圾的人住的破屋子里,说以后他就住在这里,捡垃圾。她希望儿子知难而退,然而乖顺的儿子却问“能否带上自己的被子,因为他们的被子太脏了”……

李跃儿说,她和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是爱儿子的,但她的柔情却用一种钢铁一样的形式显示出来。她以为这样能把儿子教育得很优秀,却没想到把儿子折磨成小木头人……

李跃儿说,在对待孩子的事情上,她先生的做法更过分。

动辄打骂不说,而且他的打骂是一种典型的精神折磨。

比如让儿子解开裤子把屁股露出来,他再用苍蝇拍打,打得又红又肿。所以他儿子对他一点感情也没有,离家多少天都不想他,两个人像仇人似的。

转机发生在他先生调查的一个轰动全国的大案。

1999年4月20日,银川宁夏,几个罪犯想抢劫运钞车,因无武器,故打110谎称报警,把4位民警引来后炸死,其中一个没死,也被连捅22刀。

其实主犯杨杰从小非常优秀,有天赋爱唱歌,爱写诗,会拉小提琴。然而,最终他和他的大弟都成了杀人狂魔,两人被判处死刑,小弟杨辉和他的父亲因包庇罪也被判刑。

为什么三个孩子变成这个样子?

答案是: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

然而,他的父亲并不觉得他的教育方式有问题,他很爱自己的儿子,他说他花了很多心血教育孩子,可惜全部都用错误的方法。比如:

孩子不听话,他就会把半盆洗脚水连同脚盆一起扣在孩子头上;

觉得游泳太危险,孩子不听话一定要去,他就跟在后面,然后扑上去把孩子的头摁在水里使劲淹他;

上学,孩子挨打是家常便饭,字写不好,分数不高,通通都挨打;

甚至,擀面皮把两张皮放在一起干擀,也挨打……

被赶出家门的时候,面对盛夏天空中的星星,小弟杨辉都不敢看,他说那是被冻住的星星……

孩子们说小时候爸爸不在家就快乐得跟过年一样,一听见“爸回来了”,就像听见“狼来了”似的……

而他们的母亲,在丈夫凶爆的教育方式下,让她的爱变了形,就像身处危境中的母鸡一样,一边护着小鸡,一边盯着天上的老鹰,时时提心吊胆,准备最后一搏。

最后把母爱变成了溺爱、愚昧的爱,是非不分,听任放纵。 比如杨杰好吃懒做,贪图享受,6岁还在吃奶等行为,都是妈妈惯出来的。

孩子们在慈母和凶父的夹缝中残喘着,在火与冰的对峙中蜕变……

这个惊天大案惊醒了李跃儿夫妇,让他们对孩子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改变。

他们从孩子3岁开始,10年间一直在折磨他。认识到儿子心灵伤害太深,得彻底治疗,李跃儿当机立断,决定让孩子休学一年,调整好了再上学。

具体的做法,就是让孩子重返童年,回到3岁那个时候。

他们夫妻专门腾出时间和孩子一起交流,一起疯玩,一起打闹,孩子需要的都满足他,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和尊重,孩子一下幸福得不得了。

不过,这个过程真的需要父母有智慧,如果父母没有足够力量支撑孩子表现出来的那些过于反常的行为,也有可能中断,打回原形。幸好,李跃儿那时已经开始接触教育了。

有位搞蒙氏教育的朋友告诉她,受过伤害的孩子如果重新得到爱和自由后,就会出现一个胡闹期,比如把蛋糕砸到天花板上,把沙发拉倒,总之就是闹到你简直无法忍受,出现这种症状就说明她儿子有救了。

李跃儿说,只要不杀人不放火,任何事情都可以忍受,为此她已做好准备。

但她左等右等,儿子并没有出现这种非常强烈的破坏性行为,而只是撒娇,没完没了的撒娇,腻得让李跃儿有点难以忍受。

比如,孩子个头快跟她一样高了,但两只手耷拉着学小狗,问他话从不用语言回答,用狗的叫声回答,旺旺表示高兴,拐几个弯就是不满意,要是发出”吱吱“的声音表示心里很难受,就像小狗挨了打一样,到最后干脆坐在地上爬,不用腿走路,完全退化到婴儿的状态。

刚开始李跃儿还强忍着,后来就有些担心,孩子继续这样下去,会不会变成娘娘腔。

李跃儿恍然大悟,当年3岁的孩子往她身上贴她就把孩子推开,现在孩子正是用撒娇的方式来赢得她的爱,进行心灵创伤的修复。

她马上采取应对措施,每当孩子撒娇时,她就把他揽在怀里,亲他,抚摸他的脊背,边抚摸边跟他说话,直到他安全为止。

通过努力,一年之后,孩子基本上恢复到10岁左右的状态。因为不想孩子继续停学,只好让孩子入学了。但她和先生努力的步伐并没有停止。

他先生有3、4个月什么也不干,一心扑在孩子的教育上。 儿子从学校回来就跟他一起玩、一起聊天,并把这些事情都详细的记录下来,一边记一边反思,常常写到半夜,最长一次是凌晨4:00多。

而且那些天每天早晨爬起来给儿子做早餐。结婚20年,李跃儿都没有享受过这个待遇。

吃完早餐把孩子送到门口,拥抱告别,儿子娇娇地用脚后跟倒着,假装不会走路了,一摇一摆的下到楼道中间还要再喊一声”娇“,他的爸爸在上面等着,也回应一声,有时候干脆就送儿子到楼下或者小区门口再送过马路。

孩子走后,爸爸喊一声,孩子立马就会掉过头来看爸爸,然后再撒腿往学校跑去。

整个过程两人情意绵绵,似乎有点煽情,但在修复和孩子关系的过程中,这是一个必然过程。父母需要真正能够融入到孩子的心里去,才能和孩子建立心与心的亲密连接。

当然,这个用心陪伴的过程,不光是跟儿子玩,也包括很多内容:

比如每天创意比赛,一起读书讨论,一起讨论儿子喜欢的话题等。

对于孩子,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语言对他们已经没有太多作用,甚至会让他们反感。但如果父母和他们一起做他们喜欢的事情,就比较容易走进他们的内心。

除此外,李跃儿的先生也会想办法和孩子做他不喜欢的数学。

儿子数学很差,没一点兴趣,她先生就跟儿子一起做题,做的时候故意做错让儿子做对,然后当马给儿子骑上一场。下一次找一道难题他做对,他就把儿子当马骑一圈。这是在建立平等的人格关系。有平等,有竞争的状态让他儿子逐渐坚强起来。

当然,这个度,要根据父母和孩子的具体情况来定,切忌生搬硬套。

再后来,她先生也会朝儿子喊,但和过去不一样,过去是胡乱发火的喊叫,现在的喊叫是坚持原则;以前喊时儿子也会冲着爸爸喊,现在孩子十分顺从,性质完全变了。

儿子小时很恨他爸爸,看电视有人长得像他爸,都要赶紧关掉;现在孩子放学回来,如果爸爸不在家就心慌意乱,在屋里转来转去,直到爸爸回来。

妥妥的铁哥们的关系,父子的心完全融到了一起。

李跃儿夫妇对于孩子“拯救”的系列背后,有个强大的支撑点,那就是强大的有智慧的爱,而不是愚昧的爱。

李跃儿说:“我们说爱是教育的前提,指的是不管父母对孩子付出如何多,要是没有爱,或者说不能让孩子感受到爱,那么他所有的努力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无效。但这只说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只有爱是不够的,他的爱必须是智慧的而不是愚昧的。”

智慧的爱能使孩子优秀,愚昧的爱只能毁灭孩子,比如前面大案中杨威父亲和母亲一样的爱。

李跃儿老师的育儿经历给了我很大的震撼,第一时间把相关信息发家长班上的一个学员。

之前她说,这次疫情完全让她崩溃了,孩子根本没有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每天上午睡觉,下午追剧,完成作业拖到最后胡乱做一下,晚上12点左右睡觉,没有阅读和画画。

如果她说“能不能早一点完成作业再好好玩”,或是“能不能早点睡觉”之类的话,孩子就会很烦躁,说“你不要再说了”,然后就不理人了。

在家的这一个月,她多次心力憔悴痛哭到不行,她甚至怀疑还会再好起来吗?感觉一切都晚了。

看了李跃儿老师的案例后她感同身受,才发现原来也有人是这样。她女儿现在也是每天都要爱,11岁了还老撒娇。

还记得之前一个讲家族序列的老师讲过一句话, 大意是家族当中所有人表现出来的各种所谓“问题行为”,他们心心念念的其实都是在呼唤爱呀!孩子又何尝不是呢!

李跃儿老师说:“为什么我要把教育家长看得比教育孩子还重,就因为这个体会我是从那个误区里走出来的,我知道孩子的状态就是父母的状态,孩子的原因就是父母的原因。”

这个经历和我的何其相似!因为深感只有父母改变,孩子才能改变的道理,所以决定从事家庭教育工作,致力于父母们的成长。

通过李跃儿夫妇陪伴孩子的方式,也让我意识到目前自己做的还有太多不足。

在和孩子修复关系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并没有真正揉到孩子的世界里去,没有完全从她的兴趣点出发,很多时候还是以自己想法为主。

比如希望她做这件事情,希望她读这本书,希望她做这种运动……孩子感兴趣自己不懂或者不感兴趣的,就比较敷衍……

看别人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

谢谢李跃儿老师把她的育儿经历分享出来,让我们看到育儿专家曾经也走过那么多弯路, 同时也让我们知道,即使孩子13岁了,即使曾经受过那么多的伤害,但只要父母愿意改,孩子就一定可以改变!

这篇文章有点长,因为不想把李跃儿育儿的过程精简,希望你能更清楚了解细节,因为很多改变都在细节里……

此外,我非常推荐这本书。

里面非常多让人心惊胆战的案例,会让我们从旁观者的角度看清楚,父母愚昧的教育方式是怎样一点点毒害孩子,而孩子又是怎样在这样的毒害中,去反控制父母的。而且,李跃儿老师的很多观点,也值得一读。

这是一种学习,也算是敲警钟吧。

也可以,没什么不可以的

我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吃完早饭后,就是爸爸送我去上学。

每天爸爸把我送到学校门口时,都说:“在学校好好学习,不准在课堂上玩。”我慢吞吞一个字一个字地大声说:“行,知道了。”在校门口,我看见其他的家长也嘱咐自己的孩子:“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爸爸看着我的背影,一直目送我到操场上,看不见我才离开校园,开车去上班。

唉!太烦了,不过,我还是把爸爸的话记在心里。

爸爸每天下班很晚,看见他疲劳的样子,我的心很痛。爸爸这么累,每天还起得那么早送我上学,我一定不辜负爸爸对我的期望,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做三好学生。

2爸爸第一次送我去上学作文

五年如一日,爸爸每天早上都早早起床,开着自家的轿车送我上学,所以我也从来没有为刮风下雨或冰雪天气而担忧过。而今天有所不同,因为《上虞日报》社组织全市获“百分百作文竞赛”特等奖的选手去杭州参观,我有幸也参加了。爸爸妈妈很兴奋,一大早就起床,妈妈为我准备早餐,爸爸专门送我去报社门口。

一路上,车子川流不息,看得出绝大部分都是去上学的,当然我发现也有不少和我一样是赶去参加活动的。我的内心突然被什么东西触动,好奇地问:“爸爸,以前爷爷也是这么送你的吧?”“以前?”爸爸沉思了一会儿,似乎想到了什么,“先不提有没有那么好的活动可参加,就是去上学,爷爷一般也不会送的。”

我想起来了,以前也曾听爸爸说过,爸爸上小学的那会儿,连自行车也没有,由于学校在曹娥江对面,出门读书全靠坐船。全村的同龄孩子一大早全往船里挤,想早一点赶到学校。上学这个时间段,基本每一船都是满满的,所以站在船头的学生一不小心,就会被挤到水里去,被挤下水的学生只好攀住船舷爬上岸,回家去换一套衣服再赶去上学。爸爸也曾有几次被挤到水下去过。现在那只船仍然泊在曹娥江边,然而孩子们上学再也不需要它了。家家户户都有车子,不是用汽车就是用电瓶车送孩子上学。

“要说爷爷送我上学,倒是有两次至今记忆犹新。”爸爸突然发话将我的思绪又拉了回来,“第一次是上初中的第一天,就是你爷爷送的。他骑着自行车将我送到七八里外的上浦镇中,再满头大汗地赶回家卖豆腐。”爸爸顿了顿,继续说,“第二次是爸爸到春晖中学去读高中的第一天。你爷爷为了省一元五角钱,骑着家中唯一的一辆永久牌自行车,车后面驮着大包小包的生活用品、米等,提先半个小时从家里出发了。而老爸我呢,则花一元五角钱坐三卡去学校。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当我坐的三卡快到春晖中学时,超过了爷爷骑的自行车。我从三卡后面敞开的门里看到,当时已两鬓斑白的瘦弱的爷爷吃力地蹬着自行车时,我立刻泪盈满眶。”

爸爸说完,车子也到了报社门口,这儿已整齐地停满了私家车。家长们牵着孩子的手,纷纷走向那辆大巴车。车门外,站着《上虞日报》报社带队的几位叔叔阿姨,他们面带微笑,热情而又不知疲倦地为大家讲述这次参观的方方面面。于是我们这次出行,就变得更加温馨又令人期待。和爸爸那时候相比,可谓天差地别。

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给我们孩子增加了幸福指数。当我们在享受幸福的同时,也得为我们更美好的未来而发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