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明朝自朱棣之后,明仁宗朱高炽与朱瞻基实行仁政,实现了史上第四个盛世,史称“仁宣之治”,作为明朝最伟大皇帝之一的朱瞻基,为何他的儿子朱祁镇却表现平平,《大明风华》中他9岁了还不能行走,不能说话,被大臣认为是傻子,想要另立皇帝。朱祁镇当皇帝之后
明朝自朱棣之后,明仁宗朱高炽与朱瞻基实行仁政,实现了史上第四个盛世,史称“仁宣之治”,作为明朝最伟大皇帝之一的朱瞻基,为何他的儿子朱祁镇却表现平平,《大明风华》中他9岁了还不能行走,不能说话,被大臣认为是傻子,想要另立皇帝。朱祁镇当皇帝之后,表现出来的平庸、无为,沦为瓦剌肉票,这一系列结果,谁应该负主要责任,为何他不能再续写朱瞻基的传奇?
都说虎父无犬子,英明神武的朱瞻基,他的长子朱祁镇一生坎坷,后世人对这个皇帝的评价一直很低,他分别是明朝第6任、第8任皇帝,而史学家在他身上找到的亮点很少,他的父祖为他开创了“仁宣盛世”,而他却沦为了瓦剌的肉票,成了明朝唯一被俘虏的皇帝。
当我们分析朱祁镇的时候,最应该回到的是他小时候的成长经历;一个人长大之后会成为什么样,最好的源头是看他小时候的成长环境。
朱瞻基的成长环境
朱瞻基的爷爷是明成祖朱棣,朱棣是一个雄才伟略的皇帝,朱瞻基一出生,就在朱棣身边,随着朱棣北伐过蒙古,学习带兵打仗,还亲自上阵杀敌,在朱棣的言传身教下,朱瞻基的军事能力非常出色,一次在边疆巡视时,发现了蒙古部落的踪迹,亲率3000骑兵,打败了五万的蒙古部落,斩首万余人。
朱瞻基的父亲是明仁宗,这位皇帝虽然只在位了10个月,但是却做了几十年的监国太子,当时朝中官员内阁“三杨”都是太子一手提拔的,全国各地大小官员出自太子门下的不下80%。而朱瞻基继位后,朱高炽为他留下了以“三杨”为首的文官集团。而且在登基之前,先跟随爷爷朱棣南征北战,系统地学习了军事知识,父亲又对他进行言传身教执政手段,可以说是集朱棣与朱高炽的优点于一身。
这种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朱瞻基,能力自是一流,虽然他登基的时候 ,仍然是毛头小伙子,但其实际经验远非后期深宫中出生的皇子可以比较的。
朱祁镇的成长环境
朱祁镇是朱瞻基的长子,他登基的时候还是一个9岁的孩子,行政上靠太皇太后张氏,而行政班底上依靠“三杨”。张氏重用“仁宣时期”留下的“三杨”贤臣班底,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得大明朝国力鼎盛,对王振等太监一直严厉打击,在张太后辅政期间,王振表现并不活跃。
在明朝,出现了很多十分痴情的皇帝,朱元璋和他的马皇后,成化帝和他的万贵妃,还有就是朱瞻基和他的孙皇后。朱瞻基和孙皇后的爱情可以说是从青梅竹马走到帝后情深。在仔细研究过他们之间的关系之后,笔者便对朱瞻基这个人有了新的印象。从青梅竹马到“帝后情深”,历史上朱瞻基和孙皇后的感情真实吗?
历史上对朱瞻基的评价大多都是他为天下,为民生所做出的众多贡献,也有很多是关于他的负面评价,比如他的二叔朱高煦的死亡,就让有些人对朱瞻基产生了不好的印象。走进朱瞻基的生活,在爷爷和爸爸静心看护下长大的他,平日里就像是个孩子。但是在爱情上,他也是个忠贞不渝的男子。
今天所讲的就是朱瞻基和孙皇后的爱情。据相关史料记载,在朱瞻基很小的时候,他的爷爷十分宠爱他,便将他立为太孙。伴随着身份的变化,朱瞻基的身边也多了很多不可莫测的变化,皇太孙的身份一方面可以受到万民敬仰,可以受到来自爷爷朱棣的宠爱。另外一个方面,在很多人眼里,皇太孙妃的位置就成为一块跳板,所以也有很多人觊觎着这个位置。封建时代的爱情,总是很早就已经确定了,这其中包括朱瞻基和孙皇后。
朱棣深知有很多人都会将太孙妃的位置作为一块跳板,所以在选择太孙妃这件事情上,朱棣偏向于选择一个无权无势的人家的女儿,这样对他来说是极好的。可能命运就是这样牵扯到一起的,朱瞻基的外婆,送来了一个和自己同乡的小女孩,孙氏。孙氏的父亲只是乡下县里的一个小官,并没有什么权势。朱棣一看,是当今太子妃的家里人送来的,所以并不同意将孙氏立为太孙妃(外戚干政),朱瞻基的外婆自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把孙氏养在了太孙宫里,那一年,孙氏大约十岁。
和朱瞻基一样,十岁的孙氏也很喜欢玩,并且长得非常漂亮,这一点在明史上有确切记载,算得上现在的明星脸。两个小朋友很快就玩在了一起,他们的爱情也从此开始。
就这样,两个人住在一起,吃在一起,玩在一起,笑在一起。“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 ,两小无嫌猜。”这两句诗可以说是朱瞻基和孙氏爱情最贴切的写照。作为太孙的朱瞻基,在他十几岁的年纪,也承担着自己不该有的焦虑。而孙氏总是能第一时间发现朱瞻基的想法,并且帮他排忧解难,可以说是难得的知己。从现在来看,能在这么多人中找到自己的知己,也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便可以知道当时孙氏对于朱瞻基的意义。
但是帝王一般都觉得,爱情不能当饭吃,做皇帝,就必须要承受孤独。朱棣认为朱瞻基更需要一个能够让他收心,不再贪玩,辅佐他成为一代明君的太孙妃。他选中了胡善祥。胡善祥长相一般,性格内向,少言寡语,她的父亲更是没有什么名气。在大多数父母的眼中,这就是家里最需要的好媳妇,根据相关史料记载,不难想象,朱瞻基和胡善祥之间的对话应当是这样的。“我们出去玩会儿吧,我去去踢踢球,你去踏踏青。”“我一个女人怎么能随便出门呢?“那你想玩什么?我带你去。”“在家里待着,殿下应该多看看书。”之后的气氛就异常的尴尬,笔者觉得,如果我是朱瞻基,也不会喜欢上这样的一个女子。
但是当时,朱瞻基并不能自由选择爱情和伴侣,胡善祥成为了太孙妃,而孙氏只能成为太孙嫔。当然在朱瞻基看来,这件事情对孙氏不公平,所以他想方设法的给了孙氏很多补偿。在他登基之后,面对立后的问题,他也十分头疼。
并不是因为他心爱的人吃醋了,而是孙氏选择接受现实,她愿意就这样一直守着朱瞻基,这就让朱瞻基心里十分的愧疚。朱瞻基越爱她,就越觉得,自己对不起她。但是依据祖制,他还是不得不立胡善祥为后,朱瞻基称帝后二十六天,才不情不愿地立了胡善祥为皇后,孙氏为贵妃。不过他还是动了点小手脚,下令为孙氏造了一枚金印。在明朝的后宫,金印是皇后身份的象征,可见朱瞻基并不想委屈他的爱人,但是又不得不给胡善祥一个名分。
胡善祥有了皇后的地位,还生了两个女儿,但是依然没有得到朱瞻基的爱。她做皇后的第二年,孙贵妃生下了朱瞻基的长子朱祁镇,爱屋及乌,朱瞻基对于这个孩子也是极其宠爱。朱祁镇的“镇”字,就有着天下根基的意思,可见朱瞻基对于孙贵妃的宠爱至深。胡善祥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朱祁镇出生第二天,胡善祥就请立这个孩子为太子,她心里深知朱祁镇成为太子的结果,但是也不得不去做。在她看来,就算没有朱祁镇,她也做不了多久皇后了。
朱祁镇出生八十天,被立为太子,与之而来的就是胡善祥皇后名分的终结。这大概是历史上最平静的废后,没有哭闹,没有激烈的反对,没有诬蔑和栽赃,胡善祥没有什么错误,最大的错误可能就是她费尽心思也没有得到朱瞻基的宠爱。从此,孙贵妃成为孙皇后,在朱瞻基看来,这是他对心上人的弥补,可以立孙氏为皇后,他这一生也算圆满了。
命运总爱捉弄人,朱瞻基只活了三十八岁,他曾想过把孙氏带到地下,但是最后,他还是把世界还给孙氏。相信朱瞻基有生之年对孙氏的爱忠贞不渝,他尽全力给了他的爱人最大的荣耀。
洪武三十一年,燕王朱棣的嫡长孙朱瞻基出生了。就在朱瞻基出生当晚,朱棣梦见父亲朱元璋,赐了一个象征权力的大圭给他,并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正因如此,朱棣将朱瞻基的降世,当成是“大明朝之福也”。
从此以后,朱棣便十分重视这个嫡长孙,加上朱瞻基本身自幼聪颖,朱棣就更是含在口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摔了。不得不承认,朱高炽后来能够坐稳太子之位,有部分原因也是因为生了个好儿子。
永乐九年,朱棣正式册立朱瞻基为皇太孙,确定了朱瞻基在大明王朝的继承人地位。公元1425年,朱瞻基正式登基,改次年为宣德元年。就在宣德二年,他的嫡长子朱祁镇出生。
要说起朱瞻基这位嫡长子,更是被他这位老父亲捧到天上去了,比起他祖父朱棣当年宠爱他,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奈何朱瞻基这个备受后世赞誉的皇帝,却生出宠出一个差点断送大明江山的儿子。
朱瞻基和朱祁镇,可谓是明朝真正的“虎父犬子”,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作为儿子的朱祁镇,到底有多对不起他的“虎父”朱瞻基。
前面已经提到,朱瞻基将儿子宠到天上去了,也就是说,朱瞻基对朱祁镇越好,后者登基后的作为,才显得越对不起他的老父亲。那么我们就来了解,朱瞻基都是怎么宠自己嫡长子的。
当初朱棣迎来第一个儿子朱高炽的时候,年仅18岁,朱高炽的嫡长子朱瞻基出生的时候,他也不过才21岁。可朱瞻基期盼长子的到来,已经盼到自己28岁了,这在古代已经算晚了,想想还有很多皇帝,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当爹了。
因此可想而知,这时候的朱瞻基有多开心,而且这个儿子,还是他最宠爱的孙贵妃所生。也许从孩子降临的那一刻起,朱瞻基这位老父亲就下定决心,要将最好的一切都给他。
事实上朱瞻基也是这样做的,他对朱祁镇可以用一句歌词改编形容:“爱就一个字,我不止说一次,你知道我会用行动表示。”
册立太子
首先,朱瞻基下诏大赦天下,这是肯定的,同时免去次年全国盐粮的三分之一,之前有欠的也不用还了,谁让皇帝心情好呢。
其次,朱瞻基已经迫不及待要立朱祁镇为太子了,可他不能表现太过明显,只能暗示群臣主动请求。群臣自然是懂得皇帝的意思,便纷纷上书请求册立皇太子。朱瞻基当然也不能一口就答应,还是得走个过场,说什么朱祁镇还太小,不能当此大任。
群臣也就跟着他演戏,继续上书请求,说早日立储有利于稳定人心。我们一般说“事不过三”,所以同样的戏码得上演三次,群臣也懂得如何一次比一次具有说服力。比如最后一次,群臣就说当初朱瞻基12岁就被爷爷立为皇太孙,他爹朱高炽登基才两个月,就把他册立为皇太子了。
如此具有说服力,朱瞻基只能“勉为其难”顺应众意。就这样,宣德三年二月初六,还不到三个月大的皇长子朱祁镇,就被册立为皇太子。群臣纷纷向朱瞻基表示祝贺,朱瞻基自己心中也是乐开了花。
废后立后
朱祁镇并不是朱瞻基嫡子,他的生母孙氏是贵妃而不是皇后,不过孙贵妃与朱瞻基青梅竹马,是后者最宠爱的人。然而长辈们却为朱瞻基选了胡善祥做皇后,这让朱瞻基很不开心。
朱祁镇出生后,朱瞻基就盘算着要册立他为太子,既然儿子都是太子了,那母亲自然应该是皇后。可皇后胡善祥既是长辈们选的,而且又无过错,朱瞻基不知道该以怎样的理由废后。
于是,他先主动找了胡善祥,劝其自己提出让位。胡皇后这才知道,这位别人眼中的好皇帝,孙贵妃心中的好丈夫,对她是如何薄情。可是她又有什么办法,也只能照着朱瞻基的意思做。
最后胡善祥自请皇帝“别选贤德以位中宫”,说自己久病,而且没能为皇帝生下嫡子,总之就是尽量归结自己的过错,让朱瞻基可以名正言顺废后。在胡善祥的“坚持”下,朱瞻基终于如愿,以“无子多病”为由,宣布废后。
这下朱瞻基可算是得偿所愿了,一边紧锣密鼓筹备着皇太子册立大典,另一边欢喜雀跃准备册立孙氏为皇后。就在朱祁镇正式被册立为皇太子的第二个月,其生母孙氏,也正式被册立为皇后,一家人就是要齐齐整整。
捧上天去
即使册立了皇太子,朱瞻基还是不满足,心想我有个这么可爱的大胖儿子,还不得让所有人都见识见识。于是朱瞻基常常在召见大臣的时候,还特地把朱祁镇抱出来,就是为了让大臣们夸夸他这个儿子。
大臣们还能怎样呢,也只有竭尽所能夸赞朱祁镇,说他尽管还小,就已经能看出来,将来会和他父亲一样能干,听得朱瞻基是心花怒放。
皇帝日理万机,可朱瞻基还是要抽出时间陪儿子。他喜欢抱着朱祁镇和他对话,还问朱祁镇将来能不能做个好皇帝。此时朱祁镇或许都不懂父亲的话什么意思,只能勉强挤出个“能”字,可朱瞻基听到这话,就觉得儿子必成大器,甚至忍不住把他抱到龙椅上坐坐。
转眼朱祁镇就满周岁了,朱瞻基下令工部,要给皇太子制造阔气的东宫仪仗。两岁时,朱瞻基对囚犯进行特赦。7岁时,朱瞻基就要给儿子选拔幼军随侍,入选要求极具严苛,有的幼军年纪还小,朱瞻基甚至特许其父母一同随军进京。
在朱祁镇8岁时,朱瞻基就安排群臣向皇太子行八拜之礼,算是一步步在培养儿子走上政治舞台。后来朱瞻基自己过生日,他还带着朱祁镇去见外国使臣,接受他们的朝见。可见朱瞻基这位霸道总栽,晒娃都晒到全世界了。
朱瞻基本来28岁才盼来自己的长子,可没想到更遗憾的是,他能陪伴长子的时间也非常短。就在宣德十年,36岁的朱瞻基,走完自己的一生。在病重之际,他不得不免除百官朝贺,却仍然不忘,让他们向还不到9岁的皇太子朱祁镇行礼。
朱瞻基对朱祁镇的父爱实在令人动容,在他临终之前,他坚持颁布了最后一道诏书。诏书中,除了宣布让皇太子朱祁镇继位之外,还特地嘱咐群臣,一定要好好辅佐新帝。
通过以上这些事例,我们可以看出来,朱瞻基就差点没把心掏出来交给儿子了。其实朱瞻基这些行为,我们也可以理解,就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浓浓的爱。可正因如此,后来的朱祁镇,才会越显得对不起他的老父亲。
朱瞻基如此疼爱长子,其实也说明他对朱祁镇寄予厚望,在朱祁镇很小的时候,他便为其找了老师做启蒙教育。为儿子煞费苦心的朱瞻基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被他捧到天上去的亲亲乖仔,后来竟差点断送大明江山。
正统十四年,朱祁镇听信宦官王振怂恿,不顾群臣反对,坚持御驾亲征瓦剌。结果不仅全军覆没,自己还被瓦剌俘虏了,这是他一生的耻辱,也是大明朝的耻辱。
但朱祁镇运气好,后来他被瓦剌放了回来,已经登基的弟弟朱祁钰也没杀他,只是幽禁起来。而且朱祁钰身体还不好,朱祁镇趁机通过夺门之变复位,朱祁钰也病死了。朱祁镇虽然夺回了皇位,可“土木堡之变”的耻辱将会伴随他永载史册。
朱瞻基曾说过:
“太子虽美天资,尤湏学问。古人云,蒙以餋正。将来尚赖卿等讲论赞辅以成其德。庶几天下受福。”
他对儿子寄予厚望,可了解正统、天顺两朝历史的我们才会知道,朱瞻基当初对朱祁镇有多好,朱祁镇就有多对不起他老爹。这对“虎父犬子”,实在令人感慨。
这一情景给皇帝朱瞻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他认定此人必是可造之才,回去之后,他当即下令派这个人
当年建文帝把兵权交给这个饭桶,结果一败涂地,想到这个饭桶的结局,朱瞻基立刻下定决心,亲征!
谁说李景隆是饭桶、废物?从这件事情上看,饭桶废物也是有用的,至少他的愚蠢起到了警示后人的作用,功德无量啊!
宣德元年(1426)八月十日,朱瞻基亲征乐安,大军行动迅速,八月二十日已经到达乐安城外。
朱高煦固然是无赖,但无赖想要干出点事情来,靠耍赖是不行的,还是需要点本事的。
他原先以为是薛禄带兵来平乱,并不放在眼里,没有想到,自己的好侄子竟然亲自前来,一下子慌了手脚,组织士兵们抵抗,却少有听命者。
这个时候,朱高煦才发现自己是如此地脆弱。
朱瞻基实在不是等闲之辈,在征途之中,他曾经问手下的大臣们:“你们认为朱高煦会如何行动?”
有大臣回答:“乐安太小,他可能会进攻济南,以抗拒大军。”
也有大臣说:“他曾在南京多年,必然会带兵南下。”
朱瞻基笑着摇了摇头,说道:“你们说得都不对,济南虽然很近,却不容易攻,而且大军行军迅速,他也来不及攻击,南京更不可能,他的那些手下们的家属都在乐安,怎么可能愿意往南边走?”
“他会一直在乐安等着我的”
事实确实如此,朱高煦一直都在乐安,倒不是因为他想决一死战,而是他别无去处。
大军到达之后,并未强攻,只是用火铳和弓箭射击城上守军,虽然没有动真格的,气势却十分吓人,城中守军本来就没有什么斗志,这样一来更是失魂落魄,纷纷逃亡。
朱瞻基充分了解了战场局势和士兵心理,派人将敕令捆在箭上射入城中,敕令上说明首恶必办,协从不问的原则,并给朱高煦很周到地标上了生擒和击毙两种价码,城中的人顿时蠢蠢欲动,就连朱高煦身边的侍卫也有自己的打算,他们看着朱高煦时的眼神,就如同看着一个金灿灿的猪头。
朱高煦狼狈不堪,只好派人出诚送信,表示愿意出城投降,只是希望有一个晚上的时间告别亲人,就前来自首。
朱高煦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第二天他准备打开城门,投降朱瞻基,然而他手下的部将王斌拉住了他,对他说了一番义正严辞的话:
“宁可战死,决不做俘虏!”(宁一战死,毋为人所擒)
朱高煦目瞪口呆,自己都准备投降了,这个部下竟然还如此有骨气。他顿时精神大振,表示自己一定与城池共存亡!
发表完慷慨激昂的演讲后,朱高煦昂首挺胸地走回了自己的指挥位置。
然后他换了一条小路,偷偷溜出城池,去向朱瞻基投降,还发表了他的投降演讲:
“我罪该万死,全由皇上发落!”(臣罪万万死,惟陛下命)
这场闹剧就此收场。
朱高煦是个彻头彻尾的丑角,阴谋家做不成,造反也失败,不但没素质还没人品,一个月前还大言不惭“归报尔主”、“徐议我所欲”。
一个月后,就成了“臣罪万万死,惟陛下命。”
不做好人,连坏人也做不成,这样的一个活宝实在让人无话可说。
朱高煦,你的名字是弱者。
在这场滑稽戏里,朱高煦扮演了丑角,但这出戏却也在无意中成就了一位小人物。
朱高煦出来投降后,按照规矩,皇帝要派一个人数落他的罪行,通俗点说就是骂人,当然这个工作是不可能由皇帝自己来做的。
于是皇帝便指派了身边的一个御史去完成这项骂人的工作,但皇帝绝对想不到的是,自己随意指派的御史竟然骂出了名堂,骂出了精彩。
这位御史领命之后,踏步上前,面对这位昔日位高权重的王爷,无丝毫惧色,开始数落其罪状,骂声宏亮,条理清晰,并能配合严厉的表情,众人为之侧目。(正词崭崭,声色震厉)
朱高煦那脆弱的心灵又一次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在这位御史的凌厉攻势下,他被骂得抬不起头,趴在地上不停地发抖。(伏地战栗)
巡按江西。(注意,不是巡抚)
巡按外地正是御史的职责,也不算什么高升,但皇帝的这一举动明显是想历练此人,然后加以重用。
在历史中,奸邪小人依靠一些偶然的闪光表现得到皇帝的欢心和信任,从而为祸国家的事情并不少见(比如和绅),但事实证明,这一次,朱瞻基并没看错,这位声音洪亮的御史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在二十年后,他将挺身而出,奋力挽救国家的危亡,并成就伟大的事业,千古流芳。
这位御史的名字叫做于谦。
闹剧的终结
虽然这次造反以一种极为戏剧性的方式完结了,但搞笑并未就此结束,朱高煦先生将以他那滑稽的表演,为我们上演“朱高煦造反”这部喜剧的续集。
朱瞻基确实是个厚道人,虽然很多人劝说他杀掉朱高煦,但他却并没有这样做,只是将其关在了西安门的牢房里,按说他对朱高煦已经是仁至义尽,可朱高煦偏偏就是个死不悔改的人。
有一天,朱瞻基想起了他的这位叔叔,便去看望他,两人没说几句话,朱高煦突然伸出一脚,把朱瞻基钩倒在地。
我每次看到这个地方,都百思不得其解,总是搞不懂朱高煦是怎么思考的,他的脑袋装的是否都是浆糊。
既然脚能钩到,说明两人已经很接近,你上去撞也好,咬也好,掐也好,踢也好,都能起到点作用,这么多方法你不用,偏偏就是钩他一下,如同几岁小孩的恶作剧,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闹剧还没有完,吃了暗算的朱瞻基十分气愤,老实人也发怒了,便下令用一口三百斤的铜缸把朱高煦盖住,那意思就是不让他再动了。可后来发生的事情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
朱高煦先生突然又不干喜剧演员了,转而练起了举重,他力气很大,居然把缸顶了起来,但由于头被罩住看不清,只能东倒西歪的到处走。
呆着就呆着吧,你干嘛非要动呢?
这一动,就把命动没了。
朱瞻基从头到尾见识了这场闹剧,他再也无法忍耐了,于是派人把大缸按住,然后找来很多煤炭,压在缸上,把煤点燃烧红,处死了朱高煦。
这种死刑方法极其类似江南名菜叫花鸡的做法,不过名字要改成“叫花猪(朱)”。
朱高煦先生就这样结束了他多姿多彩的一生,他的一生,从阴谋家到喜剧演员,再到举重运动员,无不是一步一个坑,极其失败,但我们实在要感谢他,是他的搞笑举动使得我们的历史如此多姿多彩。
我曾数次怀疑这段记载的真实性,因为我实在很难理解这位朱高煦先生的行为规律和原因,怀疑他是一个精神不正常的人。但在历史之中,人的行为确实是很难理解的。
不管这位朱高煦先生精神到底正不正常,史料记载是否真实,朱瞻基终于摆脱了这最后一个累赘,一心一意地去做他的明君去了。
朱瞻基的统治时间并不长,只有十年,加上他父亲的统治时间,也只有十一年,但他和他父亲统治的这短短十一年,却被后代史学家公认为是堪与“文景之治”相比的“仁宣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
何以有如此之高的评价,盛世何来?来自休养生息,清静养民。
其实封建社会的老百姓们自我发展能力并不差,你就算不对他进行思想教育,他也知道自己要吃饭,要挣钱,要过好日子,只要官府不要天天加收田赋,征收徭役,给这些不堪重负的人们一点喘息之机,他们是会努力工作的。
明宣宗就是这样的一个不扰民的皇帝,他没有祖父那样的雄才大略,但他很清楚,老百姓也是普通人,也要过日子,应该给他们生存下去的空间。
在他执政的十年里,每天勤勤恳恳,工作加班,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处理各种朝政,能够妥善处理和蒙古的冲突问题,能不动兵尽量不动,所以在他的统治时期,一直没有出什么大事。
这对于像我这样叙述故事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但对于当年的百姓们而言,却是功德无量。
好的皇帝就如同现代足球场上的好裁判,四处都有他的身影,不知疲倦的奔跑,却从不轻易打断比赛的节奏,即使出现违规行为,也能够及时制止,并及时退出,不使自己成为场上的主角。
这样的裁判才是好裁判。
不干扰百姓们的生活,增加他们的负担,为其当为之事,治民若水,因势利导,才是皇帝治国的最高境界。
这样的皇帝才是好皇帝。
朱瞻基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好皇帝,而且从治国安民的角度来看,他比他的祖父要强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