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认干亲,又称结干亲、拜干亲,是我国流传已久的民间习俗。“认干亲”的原因多种多样,旧时最为常见的是婴儿出生不久的满月前后,或百天左右,由父母或祖父母怀抱着上街,见到的第一成年人便认作干亲。男性为“干爸”,女性为“干妈”,但往往这是预先准备好的
认干亲,又称结干亲、拜干亲,是我国流传已久的民间习俗。“认干亲”的原因多种多样,旧时最为常见的是婴儿出生不久的满月前后,或百天左右,由父母或祖父母怀抱着上街,见到的第一成年人便认作干亲。男性为“干爸”,女性为“干妈”,但往往这是预先准备好的。
有的是为了避免灾祸,此乃迷信之说。例如,孩子经过占卜算命得知与父母命相不和,甚至相克,以“认干亲”的方式来改变,以达到阴阳协调,家庭和睦。即所谓:“双爹双娘,福大命大,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有的是因为独子或老年得子,此乃担忧之说。例如,上几代都是单传,此时又是独子,哪怕是有姐妹多人,也要让孩子认干亲,而且认人丁旺盛之家,认为这样才可以保佑一生平安。
也有两家关系交往密切,甚至是世交,自愿认对方儿女作义子、义女的。
也有体弱多病的孩子为了身体健康,大街上随意认干亲的。孩子在父母的带领下,到集市上看到身体健硕之人,口喊“干爸”倒头便拜,而且认得越多越好。此种认干亲的方式属一次性性质,一般以后两家没有什么来往。
甚至还有寻找年代久远的石磨、石碾,古老的树木等为干爹干娘的,以求其结实强健。此种认者,则由父母带领向石磨石碾焚香叩拜。
当然,我国历史上为了攀附权贵的认干亲比比皆是,时至今日也为数不少。
一般性家庭认亲,确定对象后,要举行一定的仪式。常见的仪式是选择一吉日:干娘拿一个碗,一双筷,一件衣服送至干儿女家,由其款待一番,即成干亲。讲究之家也有写“承继帖”的。
认亲这一天,孩子的父母要把室内外打扫干净,自己也要精心打扮一番,以示尊重。此外,还要准备丰盛的酒席,替孩子预备好香烛、孝敬干爸、干妈的礼物。此礼物中,干爹的帽子和干妈的鞋以及粉条是不可或缺的。其他烟酒、点心之类随意搭配,但要双数,不能落单。吉时已到,点上香烛向神明祷告,然后让前来的干妈、干爸上座,孩子向他们行磕头礼。干妈、干爸此时赠送带来的礼物及红包,用携带的碗筷喂食孩子,表示从此对孩子有了养育的责任。仪式结束后,大家举杯共饮,欢声笑语一番。
从此后两家结为干亲,逢年过节、干妈干爸生日或其他人情世事,孩子都要送礼拜望。直至养老送终,如同亲生。
有的地方,要举行“干儿(女)出生”仪式。由干娘缝制一条不连裆的裤子,让所认干儿女从裤裆中钻出,以示干娘亲生。其后每年干娘都要为其干儿女“挂锁”,即用一红线穿一枚铜钱,挂于干儿
做父母的除了要准备丰盛的酒席外,还要替孩子预备孝敬干爹、干妈的礼物。最重要的是送给干爹的帽子和送给干妈的鞋子,还要配上衣料之类的物品。干爹、干妈送给干儿子、干女儿的东西一定要有饭碗、筷子和一把长命锁,还要有一套小衣服、鞋袜、帽子、围嘴和兜肚等。
过去为了这些札物,有钱的人家都是到首饰店定做银碗银筷,或者到护国寺、白塔寺喇嘛那里去买木碗,以免小孩因失手而打碎。万一打碎碗的话,就被认为是很不吉利的事情。
认干亲的目的
一是怕孩子娇贵,不好生养,或是以前生子夭折,怕自己命中无子,借“拜干亲”消灾免祸,保住孩子;
二是孩子命相不好,克父克母,借“拜干亲”来转移命相,以求上下和睦,家道昌盛。为了让孩子好养,“拜干亲”一般都喜欢认儿女较多或贫寒的人家做义父、义母,因为儿女多的人家,孩子就像成群的小动物一样,容易长大;
另外贫寒的人家,小孩一般较多,又不娇贵,反而容易养活、长大。也有两家为了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愿认对方儿女作义子、义女的事情。至于那些富翁显贵认坤伶、舞女做干女儿,那是别有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