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书法册页

老师 0 33

什么是书法册页,第1张

什么是书法册页
导读:册页是书画作品的一种装裱形式,也是我国古代书籍装帧传统形制中的一种。书画册页是受书籍册页装出现的影响而形成的。册页装由最早的卷轴装经经折装的过渡后发展而来,现存最晚的古代书籍基本以线装书为主。而书画册页则由宋代时受书籍册页装的影响出现的。作

册页是书画作品的一种装裱形式,也是我国古代书籍装帧传统形制中的一种。书画册页是受书籍册页装出现的影响而形成的。册页装由最早的卷轴装经经折装的过渡后发展而来,现存最晚的古代书籍基本以线装书为主。

而书画册页则由宋代时受书籍册页装的影响出现的。作为一种书画小品,其尺幅不大,易于创作,易于保存的特点深受书画家和收藏家的喜爱。

因画身不大,亦称“小品”,又称册叶,叶册。册页有三种样式,一种是横式画心,裱成上下翻阅的,称为“推篷式”;一种是竖式画心,裱成左右翻折的,称为“蝴蝶式”;另一种裱成通折连成一体的,称为“经折式”(经摺式),较小的竖条称为“折子”;也有的裱成单片,称为“散装”。

扩展资料:

册页分类

从样式上说,册页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为折叠式,另一类是活页式。折叠式册页上下表层装有硬壳封面,与此相连的页心为前后重复开合的相连叠体,其前后两面皆可有画;活页式册页较为简单,一般将单幅作品裱成单页,并以盒装。

从制式上说。可分为集成册页和空白册页两类。集成册页是先有页心书画,后经装裱而成的册页;而空白册页则是先预制成的册页。从历史沿革可以推断,集成册页应是起源,且一直占据历史上的主流;而从当代的发展看,空白册页制式大有成为主流的趋势。

册页的画幅较小,直长者像小轴,横长者像小卷,也有许多近于正方形、正圆、椭圆、葫芦腰,以及拆下来的各种形状的扇面等集装成册。

-册页

看风格这是清中期的书法,是一个人所写,水准很高。

通篇临古人名帖,原装原裱十二页完整,值得珍惜。

书家为第元铭 各篇内容及印章如下:

临曹喜 文学侍从之臣

临李阳冰 二知室

临曹全碑 耕亭

临陈孔硕 三天侍学

临戴伋 大江南北

临崔环 讲屋(木屋)词臣

临兰亭序 元铭

临圣教序 京兆堂章

临仙坛记 栖园

临韭花帖 元铭私印

临东坡 兴到笔随

临米芾第元铭印

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主席张华庆率团访问韩国

李公涛特别书画展在韩国开幕

金泳三、李公涛、张华庆等为展览剪彩

9 月 26日至10 月 3日,应大韩民国前总统金泳三邀请,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主席张华庆率中国书法家代表团访问韩国。代表团成员有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副主席李景杭、秘书长李冰、常务副秘书长熊洁英、副秘书长郑文义及夫人马淑芝,艺委会委员、青年紫砂陶艺家徐梓年等。

28日下午三点,李公涛特别书画展在首尔仁寺洞韩国美术馆开幕。大韩民国前总统金泳三携夫人孙命顺、大韩民国前国务总理李寿成、大韩民国前国会议长金守汉以及来自中国的著名书法家李公涛、邹德忠、喻贵森、谢安钧和来自中国吉林的书画家,中国翰园碑林访韩代表团成员,日本国际友好书画交流协会理事长黑子敏夫、日本著名篆刻家师村妙石等日本书画团体和台湾地区的书画家团体及高雄市国际文化艺术协会顾问赵允珠,韩国各书法团体和各界知名人士数百人参加了开幕式。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研班教授张华庆率中国书法家代表团全体成员应邀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韩国忠清北道博物馆协议会会长金永柱主持,大韩民国前总统金泳三,中国翰园碑林创建人、中国当代文化愚公李公涛,韩国碑林博物馆理事长许由先后致辞。谢安钧宣读中国书协赵长青书记贺辞,黑子敏夫宣读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贺辞。韩国前总统金泳三、前国务总理李寿成、前国会议长金守汉及李公涛、张华庆、许由、邹德忠等为李公涛特别书画展剪彩。

29日下午,中国、韩国、日本及台湾地区的书画家举行了书画交流笔会。

30日上午,代表团一行参观了位于清州的韩国碑林园博物馆和又民美术馆,受到韩国碑林园博物馆理事长许由、又民美术馆馆长张德洙的热情接待。晚上,大韩民国前总统金泳三设宴招待各国家和地区的书画家。宴会开始前,书画家向金泳三赠送了书画作品。李公涛赠送了中国陶瓷文房四宝,张华庆赠送了 “金石其心” 书法条幅,张华庆、徐梓年赠送了由张华庆题字,徐梓年制作的“至尊石瓢”紫砂壶,李景杭赠送了 “霞映紫庭” 书法斗方,李冰赠送了“金声玉振” 书法条幅,熊洁英赠送了 “王者之香” 书法册页,郑文义赠送了苏轼水调歌头词和“半山草堂”书法横披,并分别和韩国前总统金泳三合影留念,金泳三回赠了签名手表。金泳三夫人孙命顺、韩国前总统秘书室长金基洙和李公涛、张华庆、许由、谢安钧在主宾席就坐,亲切交谈。金泳三、李公涛分别致辞,盛赞中韩文化交流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张华庆代表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书法家举杯,祝福金泳三先生和夫人身体健康,祝愿中韩两国人民的友谊和中韩文化交流之树常青。宴会自始至终洋溢着热烈友好的欢乐气氛。

  册页和长卷是书法的基本形式。

  一、长 卷

  从中国古代的书法绘画创作看,章法幅式大抵分为两类,即“卷”和“轴”。“卷”是放在案上展开赏玩的,而“轴”主要是悬挂在墙上以供欣赏。“卷”和“轴”中又有不同的幅式。长卷在古代书论中又称为手卷,其最大的特点是长度比宽度大许多,有时甚至是几十倍。长卷的幅式是所有书法创作幅式中最具有艺术美感的一种,从源流上看,长卷似从简册发展而来,是对古代书写幅式最直接的传承和发扬。最初,其功用在于置于案头阅读其中的内容,像我们今天看书一样。后来逐渐被转化为作为艺术品欣赏,我们可以想见,在书斋中,独自一个人或几同道一起共同鉴赏长卷作品,讨书论画,修养身性,该是何等惬意。从欣赏过程而论,欣赏时随手而展,边展边收,展收自如。优秀的作品,总能给人一种连贯的感觉。因此,手卷的创作要本于其独特的展览形式而作具体的展开。

  在历代书法作品中,以长卷为展示形式的作品非常多,最典型最具影响的名作有敦煌写经卷、唐孙过庭《书谱》、怀素《自叙帖》、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帖》和《诸上座帖》、赵孟睢堵迳窀场贰⒆T拭鳌恫菔榍镄税耸住返鹊取U庑┳髌匪淙淮臃绺裆下郏绺窀饕欤臃接胝箍问缴辖玻茨芴逑殖龀ぞ泶醋鞯奶氐恪

  首先,在长卷创作中,字体的大小安排一般来讲,不宜太大,亦不能太小,因是近距离的案头观赏,所以笔墨要精妙,字体的大小控制从某种程度上就能影响笔墨的表达。其次,长卷有一泻千里的绵延之势,故其笔势气韵要连贯,笔势的连贯不仅表现在一字一行之内,更要注意整段的一气呵成,应着重体会一泻千里的感受,例如黄庭坚《诸上座帖》,笔势就极富动感和连贯。不过这里有两种情况,即一种是以静态书体为主的连贯,如楷书敦煌写经长卷,各种经卷长卷,尽管笔势少飞动,但气脉当畅通,不使滞涩;另一种是以动态书体为主的连贯,如各种草书行书长卷,尤其是草书,若以草书为例,我们还要强调创作中的节奏与韵律变化,例如怀素《自叙帖》前面几行较为平和,以静制动,而自中部至后段,逐渐开张怒放,洒脱自如,速度上的快与慢、节奏上的强与弱,表现得非常充分,我们如果能对其余几件长卷草书名作如《书谱》等作此具体观照的话,那么我们会发现,其间非常强烈的音乐性格,这是草书长卷中最有艺术生命力的。一般前面几行较慢,往后延伸则是几行或几十行为一个节奏层次,而每一个节奏层次中又有不同的起伏变化,这种变化是以作者的情感心律变化为依托的,所以好的作品和创作应该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成功体验与表达,是作者灵性的最好抒发。

  由于长卷是在展收交替中流动欣赏的,所以在创作中最好能整体的去表现,一行一字之变化和连贯固然重要,但行与行之间、段与段之间、各节奏层次之间应该更为关键,尤其是要使欣赏者在鉴赏时能在徐徐展开中,逐渐体会作品的无穷变化,把握作者的心律与情感抒发。至于其间的字法、墨法与笔法的渗透与体现,则应以作者的审美追求为定,因为只有它们与章法的完美结合,才能创造出具有独特书法风格的作品。

  二、册 页

  册页与长卷似有相似之处,一般而言,册页的创作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单页上写好以后再装裱成册的;另一种则是由长卷形式写好后装裱成册的。册页的装裱也有多种不同的形式,所以在册页创作的要求上,可与长卷相参照。当然,册页也有一些不同于长卷创作的方面。

  从用途和赏玩方式上看,册页与长卷相同,而不同的是,册页创作有了书写面积的规定,前面讲过,长卷是不受横长限制的。从理论上讲,只要作者需要,条件允许,可以无限绵延。在视觉上,如果我们把长卷比作交响乐的话,那么册页则可以说是小品组曲,一页作一次停止,但也有时是一页写不完作几页书写,这又与长卷同的。对于册页创作中的节奏层次的把握,应该主要控制在一页中的字与字、行与行上,因为大多数情况下是作单页的欣赏。

  从笔墨技法的要求上讲,册页应与手卷同,因为它们都是近距离欣赏,都要有精品意识,所以优秀的笔墨表达对于这种形式来讲尤为重要。需要说明的是,册页在创作上要合理协调好单页的独立完整与整册各页之间的和谐统一,所以无论是从形式要求,还是从技法要求,抑或书家的专业创作要求上,都要体现出一个“精”字。

 落款又叫题款,是正文以外的交待性文字。它虽在作品中处于“配角”地位,但可对正文起说明、发挥、补救、点睛的作用。所以,初学者不能忽视它的重要性。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书法落款,希望你们喜欢。

书法落款欣赏

 书法落款1

 书法落款2

 书法落款3

        书法落款4

        书法落款5

 书法的布局与落款:

 书法的布局

 由于书写内容的不同,字数的多少不等,又由于书写篇幅的不同,纸(或 其它 )有大有小,有竖有横,因此,书法作品的布局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变化无穷的。这里我们选出几种常见的布局形式介绍如下:

 中堂也叫做整纸直幅。它是书法作品中篇幅较大的一种。用整张宣纸(不裁)竖着书写。中堂的尺寸大小,一般有:

 六尺整纸中堂(六尺长,三尺宽

 五尺整纸(五尺长,二尺半宽

 四尺整纸(四尺长,二尺宽

 还有一种“小中堂”为三尺长,一尺半宽。再小的就是四尺宣纸,横三开,装裱好也是中堂的形式。

 条幅也叫做立幅、直幅、立轴等。也是竖着书写的书法作品,但是它比中堂要窄,通常用整张宣纸直着对开(竖裁一半),或比一半稍宽一点,一般尺寸为:

 六尺条幅(六尺长,一尺半左右宽)

 五尺条幅(五尺长,一尺二寸五左右宽)

 四尺条幅(四尺长,一尺宽)

 三尺条幅(三尺长,一尺宽)

 屏条它和条幅一样,形式也是竖而窄长的。可以说是条幅的组合,以四条或八条(或再多至十条、十二条、十六条等)合为一堂,一堂为一整体,书画皆宜。在书写屏条时,一定要注意其整体的艺术效果,要求和谐统一。尺寸与条幅大致相同。

 横幅也叫做横披。它与条幅相反,条幅是竖的,而横幅是横的。用纸横着书写,各种书体都行。

 横额 也可叫做匾额。与上面的横幅相近,也是横着书写,就是字数少,一般多是三四个字,挂在书房或厅堂。

  对联 通常也称做“ 对子 ”。上下两联为一副。左边是上联,右边是下联。对联的文句讲究对仗,书写时也应注意其形式的对称美。对联包括:堂联(裱好后挂在厅堂,也有的分开配在一幅画的两边),楹联(用木板复制成瓦形,相对在厅堂前的柱子上,也叫“抱柱对”)、硬对(木板复制的,一般为楠木,刻字后涂上石绿色)、门对(刻在大门上,两扇门各一联,左上右下)、春联(过 春节 时,贴在门框上,一般常用红纸书写,其宽窄、长短要根据门框而定)。

 册页与斗方这两种都是一尺左右的小品。册页有“横册”、“竖册”,大小不等。每集八页、十二页、十六页以至再多数十页,装裱而成,一折一折的用手翻着看。册页宜书宜画。斗方是一尺见方的宣纸,装裱成册也叫“方册”。单页的斗方可以裱成片,为“镜芯”,装在镜框之内挂起来欣赏。

 手卷也叫做长卷。形式与前面讲的横幅相似,但横高(上下)还要短些,而横长(左右)册页可以一直接下去,长度不定,因在欣赏时,要用手展卷而观,所以叫“手卷”,也因其横长而可以无限地接下去,所以也叫“长卷”。

 扇面扇的样式很多,如“团扇”“折扇”等。这里我们只介绍折扇的扇面。按照传统的习惯,扇面可以一面作画,一面写字。扇面的布局形式根据内容、字数的不同而变化。我们仅举两例加以说明。

 书法的作品布局

 一幅书法作品大都包括正文、题款和印章三个方面的内容。

 正文是要写的主要内容,是作品的主体。 文章 诗词,格言警句等等健康向上,吉利祥和的文字都可作为书法作品的内容。汉字书法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艺术宝藏,是既有实用功能又有观赏价值的令人赏心悦目的一种独特艺术。在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欣赏和创作书法作品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时尚,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题款是正文之外的说明性文字。包括象正文题目,出外,书写的时间、地点,书写者的姓名、字号、斋号,所赠对象的称呼、姓名等等。这些内容并不是每幅作品都要全写上。题款内容的多少要视作品的具体需要而定。题款的内容有的写在正文前面,叫上款;有的写在正文后面,叫下款。象所赠对象的姓名,称呼这样的内容应该写在正文的前面,以表尊敬。

 书法作品中所盖的印章,从内容来分,有名号章和闲章。从所盖的位置来看,有迎首章和押脚章。盖在作品上首的叫迎首章,盖在正文和下款之后的叫押脚章。印章在书法作品中主要起点缀作用,所以一幅作品的印章也不能过多,一般是一至三方为宜。

 章法布局是书法作品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是创作书法作品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创作书法作品,一要练得一手好字,这是书法作品创作的基础;二要懂得书法作品的章法布局,这是书法作品成功的关键因素。练一手好字,需要长年累月的努力,但章法布局知识却可以现学现用,立杆见影。

 一、章法布局的含义及作用

 要认识章法布局,必须知道书法与书写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书写是内容的简单抄写,讲求单个字写得正确、端正、美观。它只是写字的基本要求,也是写成篇字或创作书法作品的基础。而书法则讲求通过内容、字体、笔法、结构、布局所体现出来的风格、气势、意境等,让人欣赏、玩味,进而给欣赏者带来美感。所以,书法作品要借助于章法布局这一艺术表现手段去丰富、强化内容所要表现的思想和感情,并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

 章法布局是书法作品的整体安排。具体包括如何确定幅式,如何安排书写的位置,如何留边,如何排行,如何安排字与字、

 行与行、文与款之间的空间位置,如何协调文字与空白的比例关系和蔬密变化,以求得奇妙、协调的艺术效果。章法布局是书法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只有讲究章法布局,才能创造出成功的书法作品。如果没有好的章法布局,那么,尽管内容好,单个字写得也不错,却也不能称之为成功的书法作品。很多人写字很有基础,甚至写得很好,但却创作不出成功的书法作品,其主要原因,就是不懂得章法布局的知识和技能。

 二、章法布局要领

 书法作品无论楷、行、隶、篆各体,都须讲究章法布局,尤其是行、 草书 表现得最为强烈和充分。但章法布局的妙处变化万端,不象结体那样容易把握,古人学习章法布局只能从碑帖和书法作品中去玩味、领会其中的隐微。现 总结 前人的 经验 ,就一般规律而言章法布局的要领是:

 (一)意在笔先。即在书写之前,先在心中筹划。写什么内容是诗还是文写什么书体是楷书还是行书横写还是竖写如何落款如何用印形成什么样的格调和意境做到心中有数。

 (二)量纸定字。即动笔之前,在纸上筹划。根据要写的内容,纸幅的大小,字数的多少,字体形态,行列安排,落款格式及配印等,在纸上作好恰当地安排。一般先留出天头、地脚、左右边(天宽地窄,左右等齐)。如写楷书、隶书、篆书,应先计算好字数(包括落款),折好框格。如写行书、草书,只折竖线(或横线)即可。横写时,开头可空一、二格,最后横行不宜写尽,要有空脚。竖写式开头不需留空格,但要留下脚,好落边款和盖印。初学者可象画草图一样,先用稿纸布置一下,遇有不妥之处,再予以调整修改,待布局格式基本定下后再进行书写,决不可信手落笔,造成问题才引起注意。

 (三)首字领篇。开篇首字要认真斟酌后再下笔,写得大一些,粗重、饱满一些。因为首字首笔有很大的制约力,写下首字后就要据其风格来考虑整篇字的许多变化。如大小疏密、体式意态及浓淡枯涩等。所以唐代孙过庭《书谱》云:“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清代戈守智云:“首写一字其字势便能管束到底”。这表明,书法作品的第一个字作用很重要,它对全篇起到管束和制约作用,基本上确定了全篇字的字体、笔态、形体等,起到统领的作用。所以,对每幅作品的首字,必先酝酿成熟再下笔书写。在写行、草书时,第一个字一般要写得大一些,粗重一些,饱满一些。

 (四)行气贯通。即整篇作品要气势连贯,一气呵成,格调统一,笔意笔势连贯,前后呼应。每行字的大小、肥瘦、长短、宽窄、疏密、向背、承接、俯仰、顾盼,都应搭配得当,不堆砌,不支离,自然流畅,气势优美。

 (五)终篇收势。即整篇字的最后收束要完满,特别是最后一行要收得恰当合适。一方面应尽量避免只留一个字,显得孤立、悬吊;另一方面也应避免通行到底,显得拥塞、过紧。末行在三分之二处结束为最好。全篇最后一个字可根据整幅的形势,或长收、重收,或大收、平收并加重笔意(一般亦应如首字,写得大些、粗壮些),留住行气,以免飘忽。但在实际书写过程中,还应随机应变,因势利导,避让补救。如果前行有渗化或枯笔,后行就要枯湿照应,避免头重脚轻或前紧后松。

 三、落款及用印

 (一)怎样落款

 落款又叫题款,是正文以外的交待性文字。它虽在作品中处于“配角”地位,但可对正文起说明、发挥、补救、点睛的作用。所以,初学者不能忽视它的重要性。

 落款有单款和双款之分。单款是指落上书写者的姓名(或字、号)、正文出处、书写时间及地点等。位置在正文之后。

 双款是将书者和受书者的姓名都写上。受书者姓名叫“上款”,书者姓名叫“下款”。有时上、下款连在一起写,写在正文末尾,受书者姓名(上款)在前,书者姓名(下款)在后;有时分开写,上款在正文前,下款在正文后(对联上款在上联右上方,下款在下联左下方)。馈赠某人的,上款常用“××先生(老师、同志)雅正(教正、斧正、正之、嘱书、惠存、存念)”等。一般只写名不写姓,以示尊敬和亲近。多数作品一般只有单款。

 落款应根据所留地方而灵活变化,或增或减。应注意五点:

 (1)字大款小。落款的字应比正文的字小些。

 (2)高低适中。落款高低部位要适中,上部应比正文略低一些,下部要短于正文,不要与正文底部平齐,更不能超出正文。总体说宁高不要低。

 (3)距离恰当。款文与正文的距离同正文本身行距相当,不要把款文与正文的距离拉得太开或靠得过紧。太开,会产生松散隔裂的感觉;太近会显得局促闷塞。

 (4)字古款今。落款的字从汉字发展上讲,

 要比主体的字时代近一些。一般说,篆、隶书落款可用楷、行、草书;楷书落款可用行、草书;行书落款可用草书、行书。

 (5)留有印位。落款应给盖印留有一定地方。盖印后不应低于正文。

 (二)怎样用印

 印章是书法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白纸、黑字、红印,色彩对比强烈。它不但具有装饰和衬托作用,而且能起到调节疏密,补救虚实,消除平板,稳定平衡等重要作用。此外,图章本身有多种形状,有粗细巧拙等多种风格,与墨字配合,可以丰富书法作品的形式。印若用得好,会给书法作品锦上添花。

 印的字体以篆为主。分阴文(白字)和阳文(红字),有的印章上兼用阴文和阳文。一般一方印上用一体。两块印用在一幅作品上,也是一阴文、一阳文的参差错开,以变化为丰富。

 印的形状有方、长方、圆、长圆、椭圆和不规则的自然形状(随形章)。

 印章分“名章”和“闲章”两类。名章即作者的姓名、笔名、字号等,又称“名号印”。一般盖在下款的下面或左侧,可盖一方,也可盖一对,一方白文,一方朱文。或一为姓名印,一为字号印;或一印有姓无名,一印有名无姓。不可两方都有姓氏。

 闲章内容多为格言、警句、年代、个人主张、一句话、两句诗等。如“变则生新”、“学海无涯”、“师古不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等。闲章不“闲”,它与正文有着内容上的有机联系,体现了书者的思想、情操、人格和艺术见解,也为读者理解书法作品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盖在右上角起首处正文第一、二字之间稍偏右处的,叫“起首章”,也叫“引首章”。盖在作品右下角略高处(有时也盖在上方左右角),叫“压角章”或“押角印”。原则是占“角”。押角印与名号印不要盖在同一条水平线上。盖在正文右边中部的叫“腰章”。

 用印要注意:(1)大小相宜。作品小,印要小而精巧,作品大,印可稍大。(2)不可过多。一幅作品一二方印即可。一般说来,“印不过三”是一个规则,再多则喧宾夺主。(3)印位恰当。盖印上方必须低于正文,下方必须高于正文。用印只有得当,才能使作品锦上添花。若用印不当,会破坏作品的艺术美感。

 四、书法传统幅式及纸面的虚实处理书法空间

 书法的传统幅式很多,如立轴、中堂、横幅、长卷、对联、条屏、扇面、斗方、匾额等。各种幅式的章法处理或多或少有些差异。

 (一)立轴(附条屏、中堂) 立轴因为是直立式的,下部装有轴杆、轴头,故称“立轴”。立轴的长度大于宽度,一般较狭长。常挂于书房内或客厅的侧面壁上。

 立轴的直长形制与传统的的书写形式较吻合。一行之内字数较多,一幅之内换行较少,这就更便于行气贯通。所以成为明、清以来最主要的书写幅式。立轴形制与悬挂位置决定了它可以表现古拙、奔放、宁静等各种格调和情趣。

 立轴的重复出现便可构成四条屏(或六条屏)。四条屏或以篆、隶、楷、草四体书写四篇文字内容,构成有区别又合一的整体;或以一种书体连续书写四篇文字内容,形成能分能合格局;或以一种书体、一篇文字内容连续分写在四条直长幅式上,构成不可分的整体。四条屏旧时常挂于客厅侧壁,类似于梅、兰、竹、菊四条屏。

 中堂旧时多挂于客厅正壁中央,故名“中堂”。其幅式与立轴相似,但形制较宽大,尤其横向要比立轴宽些,使之与宽大的客厅相协调。其章法与立轴相近,但它形制宽大、开阔,更适合表现恢弘的气势和苍茫的意向。

 (二)横幅(附长卷、匾额)

 横幅的宽度大于高度。通常悬挂于书桌或沙发上方的墙上。横幅换行较多,书写时要注意行与行之间的呼应;另外,每行尾部可略有参差,但不可太悬殊。横幅的形制更适宜表现雅致的意趣。虽难于造成滚滚而下的磅礴气势,却可形成波澜起伏的风情。横幅几倍地延长,便是长卷。长卷可书写长篇大论,也可断续地书写多篇诗文。长卷一般不悬挂,古人多置于案上随时把玩、展读。

 匾额也取横式,在名胜、古迹、纪念馆多见。它需经书写和刻制两道手续,旧时称为“榜书”。正文一般仅几个字,从右到左排列(新式也有从左至右排列的),款文较简单,以免喧宾夺主。由于匾额悬挂于高处,书写更注意大效果,故应写得较大、较厚重,远观要庄重、显眼。

 (三)对联

 对联分为上下联,两边正文字数相等。通常各为一行,书写对仗工整的诗句或文句。款文如是单款,一般写在下联正文左侧;如是双款,通常将上款写于上联正文右侧,下款写于下联正文左侧,上款位置略高于下款。

 对联还有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当正文内容字数多时,可分行书写。上联行次自左至右,下联行次自右至左,起首均不留空格,左右合抱,结成“龙门对”。长联均采用这种形式。

 (四)扇面

 我国扇子品种繁多,只有绢制团扇和纸制折扇被书法家用作艺术表现天地。多见者为折扇。

 折扇上宽下窄的幅式,给书家提供了章法创造的新契机。最常见 方法 是每逢单行通行写,逢双行则写一字、二字或三字,

 有意识地将下半行空出。如此排列行式,既能收到错落美观的效果,又可避免布局不当而引起的上疏下密的弊端。扇面的形制最直表现文雅精妙,笔墨最忌重浊粗恶。因此用印一般也要小巧。

 落款

 一、 称 谓

 长辈 :

 吾师、学长、道长、先生、女士

 平辈或小一辈:

 兄、弟、仁兄、尊兄、大兄、贤兄(弟)、

 仁兄(弟)、道兄、道友、学友、方家、先生、**、法家(对书画或某一方面专长之称)

 关系较亲密:

 学(仁弟)、吾(兄)弟

 老师对学生:

 学(仁弟)、学(仁)棣、贤契、贤弟

 同学:

 学长、学兄、同窗、同砚、同席

 二、上款客套词或敬词

 雅属、雅赏、雅评、雅鉴、雅教、雅存、珍存、惠存、清鉴、清览、清品、清属、清赏、清正、清及、清教、清玩、鉴可、鉴正、敲正、惠正、赐正、斧正、法正、博鉴、尊鉴、法鉴、法教、博教、大教、大雅、补壁、糊壁、

 是正、教正、请正、指正、教之、正腕、正举、存念、一粲、粲正、一笑、笑存、笑鉴、属、鉴、玩

 三、下款客套词或敬词

 书法题款用:

 敬书、拜书、谨书、顿首、嘱书、醉书、醉笔、漫笔、戏书、节临、书、录、题、笔、写、临、篆

 篆刻边款用:

 刻作、记、制、治石、篆刻

 四、季 令

 春:阳春,青春,三春,九春,芳春,青阳,艳阳,阳中。

 夏:朱夏,三夏,九夏,昊天,长嬴,朱明。

 秋:金秋,商秋,素科,三秋,九秋,素商,素节,高商,商节,金天。

 冬:三冬,九冬,寒冬,安宁,玄英。

 五、书画作品的用印之法:

 书画上落款盖印,印比字大不可以。大幅盖大印,小幅盖小印,理所当然。

  国画 直幅落款字下盖印,直下底角,不可再盖压角闲章。如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闲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盖闲章。如上款字印接近下角,闲章就不需盖了。

 国画棋幅落款,左右两头角边,不可盖闲章。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方形闲章,左下落款,右下角可盖方形闲章。此处如不需要盖闲章,而勉强盖上,反而弄巧成拙。

 长方形,圆形,长圆形闲章,尔不可盖在下角方形压角闲章处之地位。 方形闲章,不可盖在书画上端空白处,否则,就喧宾夺主了。

 国画直幅落款,字行末行末字,与他行字长短,不可整齐,盖印亦如此。

 盖二印,一方形,一圆形,不可匹配。同形印可匹配。

 盖二印,一大一小,不可匹配。同样大小可匹配。

 盖二印,一长方形,一椭圆形,不可匹配。同形印可匹配。

 落款盖印之下,不可再题字,。印章上下有字掣肘,就失去自然现象。

 已经落款盖印字画,款后不可再落上款赠人,否则,就失敬了。

 花头,鸟尾,树枝,山顶上,不可落款盖印。这是画家最起码的常识,不可不懂。

 匠刻印章,不可用於书画上,需用艺术篆刻家,所刻石章最佳。

 普通印泥,不适用于书画上,要用八宝印泥。盖二印,距离不可太远太近,相隔一个印距离正好。

 盖二印,印文,章法,刀法各异,不可匹配。要用相同刀法所刻印章。

 画上不可题打油诗,一来识者奚落,二来作品就贬为低俗。

 上款上端不可盖闲章,压在人名头上,人家很忌讳。一来失礼,二来破坏了画面。

 盖压角闲章,不可太小,宣纸四开,用方形石印,大约叁公分,比较适中。

 盖压角闲章,不可盖二方上,一方正好。印与边距离约一。五公分为适中。

 落款字下不盖印,而偏要盖在款字左右,脱离字行,而成画外物,特殊情形例外。

 书画上,不可盖上劈头大印,即成巨印炸弹,毁灭了美丽的画面,令人看了很恐怖。

 小画不可题大字,大画不可题小字。小空不可题字多,大空不可题字少。

 书画上姓名印,不可连盖叁印以上,应盖二印,或一印妥当。

 书画上下左右,不可任意盖印。盖多不当,不如少盖,印章印泥不佳,倒不如不盖好。

 用印宁少勿多,宁单勿双,印泥的使用宁古勿媚,主张用仿古色,次之朱砂,最次大红,这样会提高作品的格调。

 盖二印,不可东倒西歪,如何盖法,用力轻重,印章印泥保养,一切要潜心研究,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画上不可题上粗俗字题,致影响画面美感,就未能免俗了。

砚很好选,较好的石砚即可,80元左右的已经很好了,笔若不内行就稍难选一点,基本只能选品牌,聚贤阁的、胡勇明的、善涟湖的都可以(善涟湖的分很多等级,塑料杆的一律为中低等)看笔不一定要大品牌,主要看笔毫:分猪崇、狼毫、羊毫、马崇、牛耳毫、猫脊毫……其中我认为羊毫、狼毫、牛耳毫最好用。价格在15-30元不等。你不懂就最好带她一起去,她自己应该懂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买东西观察她,能有更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况且你买的并不一定是她喜欢的,她自选岂不更好!(祝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