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食品需要生鲜,是用灯珠还是光源,那种比较好?蔬菜与水果与水产与糕点与猪肉鲜肉类型有详细细分吗?

客户 0 26

超市食品需要生鲜,是用灯珠还是光源,那种比较好?蔬菜与水果与水产与糕点与猪肉鲜肉类型有详细细分吗?,第1张

超市食品需要生鲜,是用灯珠还是光源,那种比较好?蔬菜与水果与水产与糕点与猪肉鲜肉类型有详细细分吗?
导读:您好!向您所说的情况,超市一般都是用的生鲜灯,灯珠和光源,只是产品不一样而已,现在的生鲜COB光源还是比较先进的! 所以的类目都有分类的,比如蔬菜COB专用光源照出来颜色就不一样,拿去照水果还可以,但是用到水产上面区别就很大了!很多都

您好!向您所说的情况,超市一般都是用的生鲜灯,灯珠和光源,只是产品不一样而已,现在的生鲜COB光源还是比较先进的!

所以的类目都有分类的,比如蔬菜COB专用光源照出来颜色就不一样,拿去照水果还可以,但是用到水产上面区别就很大了!很多都是分类很细的,比如什么样的颜色水果用什么类型的COB光源!目前好像还有全光谱,据说可以通用,毕竟很多超市把各类水果和蔬菜放在一起,它们的颜色都不一样,就可以用全光谱来照!

比如,肉类:1919镜面铝系列 ,2424镜面铝系列,2828镜面铝系列,一个发光面积不一样,一个型号颜色上的发光效果不一样,一般大型超市各类摆放陈列,需要各种COB光源灯对照区别开来。

所以的COB光源生产商,我所知道的 永恒晟 光电他们是专业针对生鲜灯研发和销售与一体的,被誉为中国生鲜灯光源第一品牌。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对于互联网公司而言, 玩“新零售”的目的就是通过线上优势去整合线下资源,布局老百姓的生活圈,占领最后一公里,让老百姓的生活离不开这些互联网公司,尤其那些消费频高和高客单价的领域 ,例如生鲜。

现在有哪些公司已经进入生鲜领域,大致有三家,分别是阿里、腾讯和京东。相对于其他零售领域,生鲜看似是高频和高客单价领域,但建设和运营成本较高,先不说整合生态链需要的时间和成本,仅就冷链和仓储和配送就会消耗大笔金钱,所以也只有这些互联网大佬才有能力进入该领域。当然还有世纪华联鲸选、大润发优鲜、百联RISO系食这些传统企业的 探索 。

在新零售方面布局最厉害的应该是阿里, 阿里将银泰、苏宁、三江购物、百联集团、联华超市、新华都、高鑫零售等都收入麾下;另外,创建了盒马鲜生,有细分出来盒马菜市和盒马mini等。京东紧跟其后,先后推出了7-Fresh、掌鱼生鲜、美团小象生鲜、苏鲜生和地球港等 ,但大多数都在在局部布局,鲜为人知而已。 还有就是腾讯,也开始在生鲜领域进行投资,例如超级物种这家生鲜企业。

超级物种是个主题汇聚的潮款超市,里面有生活果坊、麦子工坊、咏悦汇、波龙工坊、鲑鱼工坊、盒牛工坊、沙拉工坊以及花坊等这些服务区,有特色的是,用户可以在里面购买食材,让服务人员按照自己的口味烹饪出来,一方面,避免了带回家加工的繁琐,另外也让现场感更强烈了,有种群众厨房的感觉,大家都在里面做饭,到处都是食材,边吃边体验和交流。再加上外卖配送,形成了 生鲜超市+堂食+外卖模式

看起很有创意且看起来风风火火,但实际情况是,超级物种正在迅速缩小经营范围,裁剪门店,包括盒马鲜生、盒小马和小象生鲜等。

为什么会这个样子?个人分析后认为,类似超级物种和盒马生鲜倡导的这类生鲜超市+堂食+外卖模式可能有些新颖,食材的性价比如果不能够保障(门店数量不够,是无法和供应商议价及控制供应链)。另外,由于食材范围宽广导致体验的非标准化(相信堂食更多是热闹而非口感)。还有坪效问题,例如堂食可能会消耗坪效,也就是服务一个食客占用的空间和服务容量可能到降低食材的销售效率,还有就是互联网公司一贯的那种几乎疯狂的低成本扩张方式,可能会导致零售业的基础建设和服务质量跟不上快速发展的步伐,导致老百姓的体感差强人意。

自己可以做社区团购吗?

不知道提问的朋友是准备作为副业,还是主业来做?

在这我分享我做了两年社区团购团长的小经验

疫情期间收货

背景

三线小县城,无实体店,小区里面的居民楼二楼,有自己的主业,社区团购是作为副业来做。

我们小区的基本情况:小区比较小,二个单元五栋楼,小区门口有县城的连锁超市,600米左右有个菜市场。

我接触的平台有哪些?质量及售后如何?如何申请入驻?

做过的平台有兴盛优选、多多买菜、淘菜菜、橙心优选(本区域的去年已关闭不运营了)、笨笨驴(西安本地的跑路了)目前仅剩前三家

产品质量  淘菜菜>兴盛>多多

提成:兴盛比较稳定10%左右,没有拉人头的活动;淘菜菜现在基本在5%左右,有拉人头活动;多多提成特别低,专注拉人头的活动。

专业程度来说,兴盛优选最好,每天有固定司机,缺货少货司机基本都能给回复,售后只有兴盛的是人工回复,处理售后比较灵活。

怎么申请团长呢?兴盛优选、淘菜菜、多多买菜门店端微信小程序搜索即可看到团长入驻

淘菜菜入驻

兴盛优选入驻

关于做几个平台,我的意见是根据自身的情况可以多开几个,试用几天看一下送货的时间、售后情况、订单的情况,最终最终留下三个平台,1、因为你后期会发现你不管开几个平台购物的总是那些人,不喜欢在平台购物,你开再多他还是不会买了。2、平台开太多了你会发现你一天在不停的对货和取货中度过,但是总体赚的钱并没有多很多。

准备工作

1、可折叠小推车,方便取货(我这边没有门店的自提点,司机基本是送到小区门口需要自己拉进来)

2、货多的话可以准备一个小货架。

基本流程

到货以后,分好货装好袋以后,顾客在家门口的货架上自取(我家一梯就两户,门口装有摄像头,所以我把商品放在门口货架上,如果没有这个条件的可能需要联系顾客及时取货,有的团长也有集中时间送货上门的,这个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处理) 

怎么运营分享几点我的经验仅供参考

1、首先建立自己的微信群,因为我做的时候大家对这个社区团购不熟悉,在小区广场做过两天的地推。

2、群建立了以后,不嫌麻烦的话可以设立积分制,购物就送积分,达到一定积分可以送一些小东西,增加客户的粘性。我大概坚持了1年多积分制,大家养成购物习惯以后,我换成了不定期有免单活动的方式,取消了购物积分。

微信群活动

3、免单活动我再这里单独拉出来说一下,这个活动主要是针对有些平台有拉人头的奖励,大家可以根据平台的奖励情况,挑出一些蔬菜什么的定期给群友做回馈,这样即能赚一部分奖励,也能给经常购买的顾客一些福利

我以上说的都是针对不怕麻烦的姐妹,嫌麻烦的可以绕行

最后关于收益,由于小区规模等限制,每天营业额加上各种奖励收益基本在100元左右,作为0成本的副业我觉得还不错的。

冷链是影响生鲜电商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C端冷链物流起步较晚,目前覆盖区域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由此生鲜网购用户也主要以一二线城市用户为主。中国生鲜网购消费者中一线城市用户占比414%,二线城市用户占比404%;在省市分布中,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深圳市为生鲜网购用户数量最多的地区。

2017年中国生鲜网购用户地域分布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大学本科学历的生鲜网购用户占比超过一半,为664%,硕士博士占比96%,大学专科188%,生鲜网购用户普遍学历较高。年龄方面,26-35岁的用户占比最多,为576%。

2017年中国生鲜网购用户学历分布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7年中国生鲜网购用户年龄分布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收入状况来看,个人月收入在5001-8000元的用户占比最多,为305%,个人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用户占比达436%。从婚姻状态来看,688%的生鲜网购用户来自已婚有子女人群,103%来自于已婚无子女人群,由此可见,中产阶级家庭用户已成为线上生鲜食品消费的主力。

2017年中国生鲜网购用户个人月收入分布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7年中国生鲜网购用户婚姻状况分布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将近两年兴起的“餐饮+超市”的生鲜模式称为创新模式,在用户网购生鲜常用的渠道分析中,综合电商平台为网购生鲜最常用的渠道,超过八成的生鲜网购用户经常在综合电商平台生鲜频道购买生鲜食品,综合电商平台流量优势明显。外卖平台、整合线下超市的平台、创新模式三个渠道用户相对较少,但消费频次更高,每周在创新模式消费至少1次的用户在创新模式整体用户的占比高达681%。

    网购生鲜食品的频次与家庭收入正相关。随着家庭月收入的增高,用户网购生鲜食品的频次也在不断升高。家庭月收入超过3万元的用户中,每周网购生鲜食品的频次为4次或以上的占比高达368%。

    在生鲜网购用户的消费行为中,水果是最受欢迎的品类,320%的生鲜网购用户最经常购买水果。牛奶乳品和蔬菜分别为第二和第三受欢迎的品类。

2017年中国生鲜网购用户最经常购买的品类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消费频次来看,超过半数的生鲜电商消费者网购水果或蔬菜的频次达每周一次及以上,其中高达295%的网购过蔬菜的用户每周会在电商平台购买2-3次蔬菜;而牛奶乳品、冷饮冻品等则属于相对低频的购买品类。

    从消费金额来看,生鲜网购用户网购生鲜食品的金额大多在51-200元之间,其中395%的用户平均每笔订单的金额在101-200元之间;300%的用户平均每笔订单的金额在51-100元之间。

2017年中国生鲜网购用户网购生鲜食品的平均客单价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消费时间来看,生鲜网购用户购物的活跃曲线在09:00-12:00和18:00-21:00出现波峰,这两个时间段分别对应午餐前和晚餐前的使用时段,用户可能选择这两个时间段网购午餐和晚餐所需要的食材。京东生鲜用户消费的第一段高峰期和整体用户基本一致,第二段高峰期时间为晚间21:00-22:00,相对靠后。

2017年中国生鲜网购用户一天内网购生鲜食品的时段变化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生鲜食品引流作用明显,759%的用户表示在购买生鲜食品的同时会购买其他品类的商品。其中日用百货等高频需求是用户在购买生鲜食品时最常购买的品类,有692%的用户会在购买生鲜食品的同时购买日用百货。

2017年中国生鲜网购用户购买生鲜时是否会同时购买其他品类商品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7年中国生鲜网购用户网购生鲜食品的同时最常购买的其他品类TOP5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用户选择网购生鲜食品最主要的原因是方便,选择比例为638%。能够直接配送到家和品类丰富也是用户选择网购生鲜食品的重要原因,选择比例分别为589%和536%。

    整体来看,生鲜网购用户对生鲜平台的满意度较高,344%的用户对生鲜平台的整体满意度为8分。

2017年中国生鲜网购用户对生鲜平台的整体满意度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生鲜网购用户对整体生鲜网购各个要素的满意度均在7分以上,对品类丰富程度的满意度最高,平均分为766分。从京东生鲜与行业整体对比来看,其各个细分维度的满意度均高于行业整体,物流配送方面的优势最为明显:行业整体物流配送方面的评分较低,为733分。

2017年中国生鲜网购用户对整体生鲜平台各要素的满意度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7年中国生鲜网购用户对京东生鲜各要素的满意度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高达910%的用户表示将继续通过生鲜电商平台购买生鲜食品,仅有23%的用户表示不会继续在生鲜电商平台购买生鲜食品。配送速度慢和商品品质差是用户不确定或不会继续网购生鲜食品的主要原因,选择比例分别为393%和385%。

2017年中国生鲜网购用户继续网购生鲜食品的意愿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7年中国生鲜网购用户不确定或不会继续网购生鲜食品的原因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配送时长方面,用户期待更快速的配送体验。 307%的用户希望能在几个小时内收到商品,288%的用户希望在30分钟至1小时收到商品,167%的用户希望能够在30分钟以内收到商品。

    生鲜网购用户推荐他人使用的意愿较强,整体推荐意愿的平均分为77分。 307%的用户推荐他人使用的意愿为8分,171%的用户推荐他人使用的意愿为9分,149%的用户推荐他人使用的意愿为10分。

2017年中国生鲜网购用户推荐他人使用生鲜电商平台的意愿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用户属性来看,体验过创新模式的用户中高学历、高家庭月收入的人群占比均高于整体生鲜网购用户,与创新模式中高端消费者的定位相吻合。 体验过创新模式的用户中782%拥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807%的用户家庭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其中家庭月收入在10001-15000元的用户最多,占比达282%。

2017年中国体验过创新模式的用户学历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7年中国体验过创新模式的用户家庭月收入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消费金额来看,用户在创新模式消费的单均价明显高于生鲜网购整体,超过50%的用户在创新模式消费的单均价超过200元。其中,191%的用户在创新模式消费单均价超300元,而这一比例在整体生鲜网购平台仅98%。 349%的用户在创新模式的客单价在201-300元之间,仅有170%的整体生鲜网购用户客单价在这一区间。

2017年中国生鲜网购用户在网购及创新模式购买生鲜食品时的平均客单价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与整体生鲜电商平台相同,在创新模式下,水果、牛奶乳品仍是最受欢迎的品类。在体验过创新模式的用户中,204%的用户在创新平台最经常购买水果。从两者的对比来看,用户在创新模式下购买水产品、肉禽蛋、蔬菜、熟食烘焙及冷饮冻食更多,109%的用户在创新模式最经常水产品,最经常购买肉禽蛋及蔬菜的比例分别为96%与133%。

2017年中国生鲜电商用户在生鲜电商平台和创新模式最经常购买的品类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用户对创新平台整体较为满意,595%的用户对创新平台的满意度评分在8分以上。从平均分来看,用户对创新模式与生鲜网购的满意度基本一致,平均分均为77分。从占比来看,用户对创新模式评价较高,评分在9分或10分的用户占比略高于生鲜网购。

    超过九成的用户表示将继续在创新模式平台购买生鲜食品。用户不确定或不会继续购买的主要原因为商品品类不够丰富;其次,客流量较大导致门店排队时间长带来的不便体验也是导致用户不愿意继续在创新模式平台消费的重要原因。

2017年中国生鲜网购用户继续在创新平台购买生鲜食品的意愿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7年中国生鲜网购用户不确定或不会继续在新模式平台购买生鲜食品的原因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没有在创新模式消费过的用户未来尝试消费意愿的平均分为73分,评分在8分及以上的用户占比达490%,接近一半,其中尝试意愿为9分的用户占比达119%,潜在用户对新模式的尝试意愿较高。

2017年潜在用户对创新模式的尝试意愿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融资情况: 2020年1月6日,进口海鲜零售供应链公司食务链完成了数千万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投资方是由顺丰、申通、圆通、中通和韵达五家龙头快递企业共同成立的蜂网投资领投。

事件概要: 食务链主攻方向是进口海鲜B2B,建立了自有品牌寰球渔市,打造出冻虾单品,快速杀入了c端市场。目前食务链搭建起的全球40+国家的生鲜直供网络,拥有100+的海鲜品类,平台年交易规模超20亿。

食务链本轮融资将主要用在三个方面: 继续深耕于供应链上游;全面优化供应链,提高成本的优势;加大品牌的投入,扩大企业的规模及影响力。

点评: 中国生鲜的进口量每年大致保持40%的增长速度,但海外生鲜供应链上下游两端的价格敏感度很高,供应链企业成本控制能力十分的关键。在借助蜂网的投资强大物流基因下,食务链物流水平未来将要得到快速的提高。

融资情况: 2020年1月9日,社区生鲜团购电商平台十荟团表示已完成新一轮的融资,这次融资的金额是8830万美元,投资是阿里巴巴、渶策资本、愉悦资本、启明创投、真格基金以及华创资本。

事件概要: 此前十荟团和“你我您”合并,被称为社区团购合并的第一案,合并之后的十荟团的月销售额为5亿元,覆盖了超过50个城市。这次融资,十荟团将会用于增大供应链与技术方面投入,深化产业链的建设,在下沉市场上加速布局。

点评: 本轮融资的亮点在于阿里,电商基因和社交基因的相互融合,未来的十荟团必会势如猛虎。而阿里在生鲜领域的布局大开大合,以资本将银泰、苏宁、三江购物、百联集团、联华超市、新华都和高鑫零售等收入麾下;用盒马鲜和菜划算亲下战场,阿里对于生鲜行业是势在必得。

融资情况: 2020年1月9日,社区生鲜团购电商平台十荟团表示已完成新一轮的融资,这次融资的金额是8830万美元,投资是阿里巴巴、渶策资本、愉悦资本、启明创投、真格基金以及华创资本。

事件概要: 此前十荟团和“你我您”合并,被称为社区团购合并的第一案,合并之后的十荟团的月销售额为5亿元,覆盖了超过50个城市。这次融资,十荟团将会用于增大供应链与技术方面投入,深化产业链的建设,在下沉市场上加速布局。

点评: 本轮融资的亮点在于阿里,电商基因和社交基因的相互融合,未来的十荟团必会势如猛虎。而阿里在生鲜领域的布局大开大合,以资本将银泰、苏宁、三江购物、百联集团、联华超市、新华都和高鑫零售等收入麾下;用盒马鲜和菜划算亲下战场,阿里对于生鲜行业是势在必得。

融资情况: 2020年2月25日,主打冻品b2b配送的冻品到家,完成了3500万元的A3轮融资,本轮是梅花创投领投,不惑创投和魔量资本跟投。

事件概要: 冻品到家是专门为b端餐饮商家提供冻品食材的一站式服务,活跃的用户超过了 8000 家,下单用户的次月复购率稳定在85% 以上,2019年全年的营收超过了5亿元,本轮融资冻品到家将会主要用于加强对于上游工厂的整合赋能与市场扩张。

点评: 资方对于冻品市场非常的看好,冻品到家的全年盈利也是投资方的信心来源之一。冻品到家未来的主要方向是加快扩张的速度,抢在趋势的前面。

融资情况: 2020年3月9日,望家欢表示完成了6亿元人民币嗯B轮融资,资金已全部到账,本轮投资是美团点评战略领投,股东隐山资本继续跟投。

事件概要: 望家欢作为团餐食材配送赛道第一名,在规模、管理以及供应链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先发优势。在全国拥有着20万亩种植和养殖基地,并且获得了全国200余家食品品牌的总代理权。

点评: 美团此次投资望家欢是我国团餐供应链行业近年来最大的单笔融资。美团自己打造的美团买菜和快驴也加速布局了团餐配送。重资产重金的投入之下,团餐配送也将迎来大洗牌。望家欢带着巨大的资源和资金优势,将迅速形成全国性布局。

融资情况: 2020年3月24日,唯捷城配宣布完成了1亿元的B+轮融资,华润润湘联与基金战略领投,现有股东猎鹰资本继续跟投。

事件概要: 唯捷城配是一家B2B仓配物流的头部企业,针对社区生鲜渠道,唯捷城配实现了多温层、多城市和全渠道的仓配一体服务。唯捷城配与观麦一样一直以第三方的身份,持续为行业提供更多价值。新一轮的融资唯捷城配将会用于全国仓配网络的拓展完善与智能运营平台的持续升级。

点评: 华润润湘联与基金一直在积极布局供应链与物流等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已经投资蜀海供应链。这次融资除了给唯捷城配带来更加先进的管理体系以及更丰富的产业资源外,更重要的是未来唯捷超强城配能力与华润商超多年零售经验的结合。

融资情况: 2020年3月25日,冻品一站式服务平台“新冻网”完成了数千万元的pre-A轮融资,是由九合创投独家投资。

事件概要: 新冻网定位是冻品食材一站式的服务平台,品牌商在新冻网APP开设了旗舰店,新冻网平台提供仓库代储、冷链代配、线上运营以及线下拓客,通过四项核心服务完成了一站式交付闭环。本轮融资将会主要用于人才梯队建设、成立新仓以及信息化改造等。核心解决次终端采购的成本高、耗时长和获客难的问题,以及品牌商供大于求、商品同质化严重推广难、多年不能下沉渠道的问题。

点评: 冷冻食材是一个超过万亿的巨大市场,高毛利、高客单价、高附加值、高产品标准化、损耗少。但是冻品SKU数量庞大而且标准不一,上下游都十分的分散,信息不对称,销售成本高达了10%,物流与仓储的成本高、价格的波动大。中小型终端客户对于品牌无粘性和认知度低。冻网行业的经验丰富,资本的加码将会帮助其解决固有的痛点,得到更快升级与扩张。

融资情况: 2020年4月1日,农业运营商利农集团官宣完成了数千万美元的融资,投资方是海纳亚洲创投基金。

事件概要: 利农集团是知名的水培果蔬种植企业,迄今为止经已拥有了20个种植基地。利农集团通过自营产地+后置仓的P2C模式大幅提高了生鲜产品的质量和流通效率,利农一直为永辉、朴朴超市、沃尔玛以及大润发等头部的零售渠道提供服务。资金将会继续用于水培种植基地与产地后置仓的建设,完善其在珠三角与长三角的业务布局。

点评: 水培蔬菜受到资本青睐原因有三点:第一水培蔬菜的投入产比高,与国外投入对比,增加了实力;第二水培是高新农业,受到的关注度高,补贴的力度大,第三水培蔬菜为农业工业化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另外利农集团的P2C模式可以很好的弥补生鲜电商存在的质量和效率问题。

融资情况: 2020年5月11日,乐禾食品集团宣布完成了4亿元人民币的C轮融资,本轮融资是由美团龙珠资本和鼎晖投资联合领投。

事件概要: 作为中国领先的一站式食材的供应服务商,乐禾已经在食材配送、餐饮管理、净菜加工以及冷链物流等业务板块相当有竞争力。凭借着本次融资的资金,乐禾将会不断加大数字化经营、冷链基础设施改造以及人才等方面的投资,在两年之内在全国建立起300个标准的食品配送中心,通过自有的食材商流驱动市场化的冷链物流。

点评: 美团非常的看好团餐市场,近几年来团餐行业的整体营业收入增长将近30%,这里面暗藏巨大的食材配送机会,B/C两轮领投是对乐禾的行业地位与供应链资源的认可,在大资本加持之下,乐禾也将取得更高的毛利率空间。

融资情况: 2020年5月21日,预制菜研发和供应链平台找食材宣告获得了来自青松基金、零一创投的A轮、A+轮总计8000万人民币的投资。

事件概要: 找食材模式是“供应链+研发”,上游链接数千家预制菜加工厂,下游链接了b端餐饮,通过搭建了一套供应链+城市站的体系,实现预制菜在当日送达。成立仅仅一年,已经为500+供应商提供了服务,单月GMV超过了7000万元。这次A轮、A+轮融资将会主要用于销售网络的扩张、上游研发生态的建设、产品技术的补强和团队建设。2020年,找食材预计将会合作1000家预制菜加工厂,并且将服务范围覆盖到250个县城,目标的销售额过10亿。

点评: 受到今年疫情的影响,预制菜被更多的消费者所熟知,显然资本的反应速度也是很迅速。找食材成立一年就已经成绩斐然,团队实力也得到了认可。预制菜品的市场潜力非常大,目前相关企业也还比较少,可以说是机会很大。这里面暗藏巨大的食材配送机会,B/C两轮领投是对乐禾的行业地位与供应链资源的认可,在大资本加持之下,乐禾也将取得更高的毛利率空间。

生鲜市场虽然说前景很广,但是盈利难度也更大。无法挤进头部的玩家,很难获得资本的押注,在这条需要持续烧钱的路上就更加的艰难。一定坚持创新升级,为生鲜企业注入更加强大的数字化力量,助生鲜企业降本增效、跑赢盈利曲线。

近日媒体报道:中国目前全国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已超3万家,其中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已达3000家。然而,农产品电商亏本运营却是行业现状。其中,菜管家运营4年来总计投资3500万元,到目前仍是亏本运营;武汉家事易短短两年半时间电子菜箱覆盖了1200多个社区,累计投入6000多万元,虽然每日成交量不小,但基本上都是亏本支撑 什么原因?

由于我本人与各农产品电商的高层有过不同程度的深入交流,从行业视角来看,分析大概有如下几个重要因素。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欢迎拍砖

一、传统的B2C思维

这是很大的一个误区,很多电商平台认为一个线上B2C平台,通过导流量,客户就会到线上购物了,其实错了!农产品电商千万别以传统的B2C的思维去搞,那样去搞绝对死路一条。顾客买的不仅仅是产品,是健康生活,因此农产品电商需要让消费者从商品背后的故事、种植基地、采摘体验、物流体验、可追溯、供应链可视化等维度全程展现,所以传统B2C的思维是致命的伤。

二、目标人群定义偏离、营销策略走弯路

农产品电商如何产生流量是大家都关注的问题,需求上讲,这个市场还属于培育期,而且目标人群多半是都市女性白领为主,有追求健康生活+互联网购物的需求,以及时间成本太高的高富帅。你非要定义成屌丝的人群,满足那些“二两瘦肉+两颗白菜+三根蒜苗”的需求,你注定就是两个词:累死、亏死。

很多农产品电商满地撒广告,向男人、老太太人群推,那绝对是跑偏了!所以,如何实现目标客户的精准营销,是个大农产品电商思考的的问题。

下一个农产品、生鲜电商的爆点是90后一代成家后的家庭主妇,因此农产品电商必须重视这一类人群。

三、会“电”不会“商”

基地整合+营销+流量+交易+供应链服务+口碑营销,这个闭环是农产品缺一不可玩法。当前不少农产品电商存在重大的经营管理误区,认为中心在“营销+流量+交易”三项,仅仅于重视“电”而不忽视了“商”;其实真正要实现盈利,关键在商。2013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现场,格力董明珠说:“我今天告诉大家,营销做得再好,如果我们背离了你的支撑点 ——技术和质量,以及诚信,你的营销就是一个忽悠,你就是一个骗子”。同理,农产品电商后端服务的角色没有做好,前端的营销、流量都是噱头,当然最终肯定是亏了。

四、伤不起的客单价与物流成本

客单价是农产品电商致命的伤,行业数据:如果客单价低于200元,那将是致命的伤,因为物流成本和损耗将亏出血本。就目前农产品、生鲜电商的经营情况来说,每单40元的物流成本+损耗是必然的,因此如果客单价起不来,物流成本降不下来,盈利那只能是一种幻想。就连顺丰优选做高档的进口食品和应季商品,在选择品类上都会从客单价上来定位的。

五、缺乏一体化的采购基地整合

忽视对基地的整合是当前农产品电商面临的问题,很多农产品电商仅仅是以定向采购方式与基地合作,谈不上打造什么战略协同的供求关系。至于是否以市场导向来指导基地有计划的种植产品,这个国内还仅仅是一种远景。

看看人家国际品牌星巴克,人家不仅仅实现基地的整合,需求的协同,星巴克的供应链再回溯到咖啡豆的种植以及降水、风力、土壤等一系列的管理。

国内的农产品电商的老总已经明白采购基地的整合了,这个的商业价值不仅仅是质量的保证,更是品牌化、集约化采购和需求协同的重要方式,当然是降低成本、降低浪费,获得利润工作的重要手段。

再举一个重庆的例子,重庆有一家生鲜电商,他们对基地的整合方式特别值得借鉴,他们最先做的不是B2C,而是做B2B,集团型采购带动了基地的整合,再衍生出来做B2C的服务和O2O的体验,这样一来具有绝对的采购力量,成本自然降低下来,快速打通与基地的供求信息,实现了相对高效的协同。目前正在推进O2O的新的购物体验。这样的玩法是值得大家思考借鉴的。

六、客户体验是双刃剑,一次不愉快的购物体验,会丢掉一大群客户

千万别把消费者当傻子,将一个客户不满意的订单置之不理,这是最大的失误。吃货这个东西最容易带来的就是口碑传播,如果出现不满意的,将伤害你的一大群客户。记得有一个农产品电商老总给我说:无论什么原因,导致客户拒收的,如果价值不是高得离谱的话,能够送客户就送客户,留下的是一个口碑与客户感动。何况有的商品即使退货回来也无法二次销售。

未来的农产品电商一定要培养忠实的吃货粉丝群,这是粉丝经济发展的商业价值,拴住一个人就可能拴住一家人,更有可能拴住一群人。

还有一个农产品电商的案例,他把目标人群定位在IT互联网圈,这些人是典型的网购人群,属于小白领,而且消费能力不低,但比较宅,通过渗透IT互联网的圈子去做电商,以良好的口碑快速占领这个领域的客户。

前几天本人和顺丰优选李东起总裁在央视采访现场聊天,李总坦言:农产品、生鲜电商,一旦与顾客建立了良好的购物体验,这将会迎来持续的消费力,而且会影响身边的群体。

七、必须面对本地化问题

电商的趋势正在往社区迁徙,趋势是线上社区+线下社区,而且商业模式的变化发酵迅速,本地化O2O已成为必然趋势,据悉现在60-70%的消费发生在3公里之内。所以农产品电商如何线上打造吃货的圈子,线下打造体验的圈子,成为本地化融合的重要策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不从本地化入手,一定会亏。由于农产品受商品质量、物流限制等因素,不管是小而美的农产品电商,还是像顺丰优选、阿里巴巴这样的全国铺开的市场。建立本地化的服务体系都是必然的趋势,除非是高附加值的商品,这个在不计成本的前提下是可以实现的,其他的大众的农产品必须定义在本地化。

农产品电商的本地化,趋势是要和社区服务站、便利店等机构整合,传统的B2C电商要渗透早社区末端,需要庞大的运营支撑,而且需要较大的资金和人力的整合,一般的农产品电商是玩不好的。

八、社会化成熟的冷链物流是农产品电商的心头之痛

玩农产品电商,冷链是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不仅仅你要建库房,同时还必须要有冷藏+冷冻的混合配送车辆,以及冷藏周转箱及恒温设备,否则再好的商品,送到客户那里都会成问题商品。冷链的投入不是一般的农产品电商企业能够玩得好的,连续的资产投入,投资回报周期长,这都是单独玩农产品电商所面临的问题。即使你有钱,投入了资产,但订单的季节性和不稳定性,会让你的运营成本大大浪费。何况玩电商的有几个懂冷链物流,能够建立自己的冷链物流队伍。因此,社会化的冷链物流队伍,集约化、专业化的管理成为了整个农产品电商急需的资源。

现在中国农产品电商冷链物流的玩法如下:

1顺丰优选,完全的自建物流体系,目前常温已经铺盖全国,或许2014年会铺低温。今年24小时内,将南方荔枝送北京、北方内蒙的羊肉送到海南,这一些经典的案例都是有自建的冷链物流快速实现的。

2阿里巴巴,确切地说是菜鸟的冷链物流,目前是整合模式,已经整合类似众萃物流+快行线这两件优秀的冷链物流企业,他们从干支线+末端宅配相融合,成功将八万单车厘子从美国农场送到中国家庭,把阿拉斯加海产送到全国四十多个城市,这种"二段式配送"探索出平台化、网络化农产品toC冷链物流新趋势。

3京东,启动的末端配送服务站模式。据悉未来京东将尝试从田间直达餐桌的“ABC” (Agricultural to Business to Customer)模式,其中的B环节将覆盖全部采购、仓储、配送、营销售后环节。12月14日消息京东自营生鲜配送站已经试运行,这种模式刚好迎合O2O的末端最后一公里的购物体验。但京东的冷链仓储、干线、支线配送等方面还有得整合,只能拭目以待。

所以,农产品电商冷链物流如果你搞不好,那你干脆关门歇菜算了!

九、品类定位错误

当涉及品类定位时,我们就要思考为什么顺丰优选开始要选择进口食品、阿里巴巴为什么要选择美国车厘子和阿拉斯加海产,这些品类的定义不仅仅与人群需求相关,也跟供应链支撑能力密切相关。玩供应链的专业人士都知道,无论是传统零售还是电子商务,运营的核心都是品类驱动的供应链。科学的品类选择是你成功的一大半,所以农产品电商定位品类相当重要,千万不要以过多的品类来吸引更多的购买需求,在多品类混合的供应链体系,特别是农产品品类,会让你亏声四起,搞不好还砸了你的品牌。

大家看本来生活卖的禇橙、柳传志卖的柳桃、顺丰优选卖的荔枝、天猫卖阿拉斯加海产等等,这些都可以看出细分的品类定义对能够做好农产品电商有重要的价值。

从供应链角度来看,作为品类驱动的供应链,在电商平台选择品类的科学性就决定了你的盈利的潜力。曾经与国内知名电商的供应链总监探讨,当品类增加10倍,供应链的管理复杂度会增加100倍,甚至更高。

十、退货比例控制

这是农产品电商必须重点考核的KPI指标,一个退货带来的损失不仅仅是商品的损失,重要的客户购物体验及口碑的损失,所以农产品电商控制退货比例已经成为CEO关注的重点。当然前面也说到了,宁可送客户,也尽量避免退货带来的损失。

本人实际调研的数据显示,不少农产品电商退货比例达到了10%,好一点的也有6%的比例,这样的退货比例带来的损失是不容忽视的。不过现在农产品电商也做了不少创新,比如预付的C2B模式,会大大降低退货比例;另一种就是上海的厨易时代的O2O模式,渗透到社区,会员制预付费,据说退货比例能够控制在1%以下。

所以控制农产品电商的退货比例,不仅仅是要从运营角度思考,更要从商业模式的角度去变换经营思路。

总结

农产品电商为何亏,以上10个维度的解析可能让大家得到一定的启发,其实这不仅仅是运营管理的问题,也是商业模式的问题,同时还会涉及营销策略,资源整合能力等等!

归类总结一下,农产品电商的亏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1营销的浪费;

2采购的整合不到位;

3缺乏社会化冷链物流的整合与应用;

4整个供应链过程的损耗;

5品类的定位错误;

6退货比例的控制问题。

要实现真正的减亏,归根到底一句话:顾客体验做要加法,供应链运营成本要做减法。

吃货对于中国14亿人口基数来说,互联网生活是必然趋势,农产品、生鲜电商一定是一个大市场,2013年的年底的今天,中国农产品电商尚未呈现出一个个行业标杆,整个领域存在诸多的问题,有问题就是发展的机会,以互联网思维探索中国传统行业,一定具有潜在的商业价值,这不是一家公司的使命,是这个行业参与者的共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