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700g,身长27cm,超早早产儿“绝地逢生”!送给抗疫一线父亲最好的礼物)

婴儿 0 66

(体重700g,身长27cm,超早早产儿“绝地逢生”!送给抗疫一线父亲最好的礼物),第1张

"妊娠24周时双胎妊娠,胎膜早破,疑似分娩."今年1月18日夜,伴随着急促的警笛声,一辆120救护车载着曹女士来到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急诊科。急诊医生迅速将孕妇介绍给急诊医护人员。


“120送到医院后,急诊医生检查后告诉我们‘胎龄太小,这个胎龄的宝宝很难保住’时,我的心几乎崩溃了!””时至今日,曹女士仍然清晰地记得那天的情景。年近40的曹女士和丈夫裴结婚多年。考虑到年龄,这对夫妇通过辅助生殖技术,经过两次胚胎移植,成功怀上了双胞胎。这对双胞胎的到来对他们来说很珍贵。


“我和老公虽然不情愿,但也没办法,只能接受。经过慎重考虑,我们决定放弃。”当时谁也没想到,3个多月后的某一天,他们会再次来到医院,把一个健康的宝宝抱回家。



(体重700g,身长27cm,超早早产儿“绝地逢生”!送给抗疫一线父亲最好的礼物),第2张

医院供图(下同)


“拍大宝”克服重重困难“下来一只乌鸫”


“我一接到急救电话,就带团队去产房准备。无论如何,我们应该尽力而为。”妇婴新生儿科主任唐铮说。多年的临床治疗经验让她从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宝宝。虽然她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在宝宝顺利分娩后,现场的情况还是让她心有余悸。


“太小了!”据导演唐铮介绍,当晚曹女士生下了两个男婴。其中弟弟出生时已无生命迹象,经全力抢救已无法保住。弟弟好一点,但是出生体重只有700g,身长27cm。超早产儿、超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重度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呼吸衰竭……一个个出生诊断似乎宣告了他的命运。


国家妇婴新生儿科团队没有放弃,立即给婴儿进行了气道开放和呼吸支持,随后婴儿被迅速从产房转移到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然而,真正的困难才刚刚开始,后续治疗面临诸多困难。如何提供一个宫内和宫外的环境,如何保证出生后24小时和7天的最初平稳顺利?“超级早产儿的组织器官极度不成熟,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需要经历呼吸、感染、营养等多层面的考验。”唐铮主任说,“虽然这是我们第一次遇到这么严重的早产儿,但只要度过了最早的高危期,我们就有信心保住他!”


为此,妇婴新生儿科团队先后开展了气管内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提高肺顺应性,并同步实施人工呼吸机辅助通气。根据肺功能的改善和提升,有创呼吸23天后转入无创呼吸支持48天,再用头罩供氧。同时,由于其无法通过口服喂养获得营养,静脉输注全静脉营养液成为了最好的方式。但由于早产儿血管细如发丝,新生儿科医疗小组先后进行了脐静脉置管和PICC置管。PICC导管直径只有1.9Fr(约0.6mm),操作难度极大,每一步都需要非常精细。


最终,新生儿科的护理人员以过硬的技术为患儿成功植入了PICC,并长期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同时积极给予肠内营养。产下母乳后,用母乳对婴儿进行口腔护理。


“我记得孩子出生第4天,突然肺出血,病情反复。情况非常危急!幸运的是,在团队的全力救治下,团队转危为安,个体反应和生命体征逐渐恢复正常。”说到这个宝宝的治疗,妇婴新生儿科护士长秦安也记忆深刻。


终于,这个新生命在一波三折后诞生了,终于“下来一只乌鸫”。最近,他在出生后的第109天和住院后的第109天出院了。出院时校正胎龄已达到40+2周,体重2565g,身长47cm,呼吸平稳,全肠道喂养,奶量完成,各项指标正常。


新手爸爸在抗疫前线收到好消息


整个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与婴儿家属保持联系,实时通报治疗的最新进展。产后第37天,曹女士被邀请到病房与宝宝进行亲子接触,这给产后从未亲眼见过宝宝的她带来了极大的鼓励和信心。


“虽然一开始,我们做了最坏的打算,但是当医院每天向我们汇报宝宝的病情时,我们还是抱有希望的,至少他还活着!”曹女士说,“直到有一天,医生告诉我,宝宝已经度过了最危险期,让我们放心。我在家里激动得发抖,马上给老公和家人打电话,分享这个好消息!”原来,曹女士的丈夫裴先生是一名社区卫生工作者。自3月上海疫情爆发以来,她一直参与社区的防疫工作。



(体重700g,身长27cm,超早早产儿“绝地逢生”!送给抗疫一线父亲最好的礼物),第2张

疫情防控期间,部分妇婴新生儿科治愈出院的患儿被留在病房。要么是父母感染了新冠肺炎,要么是父母居住地被列为封闭控制区,风险较大,要么是家人受疫情防控影响无法来院。医疗部门没有犹豫。她们接过了喂养和照顾新生儿的责任,成了“临时妈妈”,通过微信和视频实时通知亲人宝宝的状况。


国务院妇婴委党组书记、围产儿专家刘芷微教授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积极探索和实践‘围产期早产儿一体化诊疗模式’,发挥多学科合作优势,建立了从‘产前-分娩-产后’到早产儿出院后的系统化管理。我们采取了肺脑保护策略、积极的营养支持、以家庭为中心的发育支持性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过去的五年里,中国出生了8万多名新生儿,每年有2400多名新生儿接受治疗。围产儿死亡率1.16‰,极低出生体重儿救治成功率90.6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记者:左岩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