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电视台记者王丽萍
9月20日,在2022年青岛全国科普日主体活动云启动仪式上,李新正作为领军专家“耕海探洋科普工作室”入选山东省首批科普专家工作室,这也是对李新正30年海洋科普工作的肯定。30多年来,他走遍了中国近20个省份,进行了数百场海洋科普讲座,培训了数千名科普教师,努力向全国更多的人普及海洋科普知识。
李欣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生物分类学专家。在他的办公室里,有十多瓶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真虾。这些标本采集自全球所有重要海域,深海和浅海,是研究真虾的珍贵样本。李新正介绍,从2000年开始,作为真虾的分类学家,他被邀请到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对真虾进行分类学研究,他从博物馆借来,带回国内。作为海洋生物领域的重要科学家,李欣正在把科普和科研作为事业的两大重心。
从为参观者讲解,踏上科普讲座之路
“能获此殊荣,深感荣幸,深感责任重大。”9月20日,在2022年青岛全国科普日主云启动仪式上,李新正作为“耕海探洋”领军专家入选山东省首批科普专家工作室。
在科普的道路上,李新正永远在路上。9月19日,李新正受邀参加“河南省万名中小学校长培训计划”第一期专家讲座。作为海洋专家,他为河南省1200名中小学校长做了题为“蛟龙探幽宫”的科普报告。“这个培训项目有10个单元,每个单元有1,200名校长。这学期是第一学期。”9月20日,刚刚结束河南讲座赶回青岛的李新正对记者说。作为一名优秀的国家科普工作者、中国科协国家海洋生物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李新正一直活跃在海洋科普的第一线。
李新正告诉记者,1991年,他从南开大学生物学博士毕业后,来到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工作。“当时从事甲壳类研究的刘瑞宇院士让我做虾的分类学研究。我研究生阶段做的是节肢动物分类学,匹配的很好。”李新正说,当时改革开放不久,全国的生物分类学研究正处于青黄不接的时期。放眼全国,当时还在做分类学的学者少之又少,但分类学是整个生物学的基础,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院当时的副院长陈院士说,如果我们这群人不把分类学传下去,很有可能我们国家的生物物种鉴定都是国外做的。“于是我坚定地开始了我的分类学研究生涯。”
为了稳定海洋分类学队伍,1996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成立了分类学实验室,李新正成为首任主任。1998年,分类学实验室转型为海洋植物标本馆,李新正成为馆长。“中科院植物标本馆建设项目对稳定中科院生物分类学队伍,为国家保住生物分类学学科起到了关键作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分类团队,也是当时中国唯一的海洋生物分类团队。”我们的植物标本室有亚洲最大的收藏,并有一个展厅。来参观的人很多,我需要经常给来学习的学生和领导讲解,后来变成讲座。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科普的重要性,我也走上了科普之路。”李政说道。
“刚开始的时候基本上讲的都是课本上的内容,从我研究的真虾到海绵、水母、贝类、鱼类、海洋动物等等。为了做好讲座,我不得不不断学习,通过探索逐渐弄清楚听众的需求和兴趣。”李新正说,我们回头看当时的内容,不能和现在比。当时知识的生动性、广度和深度都不够。
第一次讲座就“遇尴尬”,发现科普并非易事
第一次讲课让李新正感觉到科普的不易。“讲座持续了半个小时,我留出了五分钟时间提问。让我尴尬的是,他们的问题与我讲课的内容无关。我意识到我的侧重点和观众的兴趣点出现了偏差。”后来,李欣逐渐延长了提问时间,这样他就可以更多地了解不同年龄段的人对海洋生物的需求。随着讲课次数越来越多,李新正也掌握了很多规律。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和老师都非常关注不同的点,这样讲座不仅可以讲述海洋科学的基本知识,还可以照顾到不同年龄人群的需求。
而且在讲课之前,他会提前问组织者,听众有多少人,讲课的教室是小教室、多媒体教室还是普通教室。“所以我知道ppt是什么做的,ppt照片是特写还是大场面。让效果最好。”
现在,全省每个城市都能看到李新正的身影,远至广西、云南、内蒙古等地。在过去的30年里,他走过了中国近20个省份,进行了数百场海洋科普讲座。“尤其是我感受到了内陆中小学生对大海的向往。向学生传递海洋知识,我也很有成就感。”李政说。
与此同时,李新正一直为青岛的海洋教育出谋划策。每年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岛城的很多中小学生都会期待李新正给他们带来生动有趣的海洋科研经历。让李新正更有成就感的是,他的海洋科学课程好评如潮。“其实科研的时间很紧,但我还是愿意拿出宝贵的时间来做科普讲座。”李政告诉记者。
“蛟龙号”经历成最爱欢迎讲座内容
作为一名生物学家,李新正参与了许多大型科研项目。他是第一个登上蛟龙号和深海勇士号的生物学家。
2013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次试验性应用航次圆满完成,正式拉开了我国深海调查和深海科学研究的序幕。作为航次科学家队的一员,李新正经历了第一航段的考察过程,成为第一个下潜3500多米深的队员。
2013年7月3日,李新正与另外两名人员一起,在南海执行蛟龙号第58次海底科考任务。李新正回忆说,9点02分,潜水器开始垂直下潜,降落在海山上。随着下潜深度的增加,舷窗外的海水由宝石蓝变为深蓝色,直至漆黑一片,闪烁着荧光的浮游生物一个个向上跃起。“很快,我们潜到了3573米的海底。我们观察到了没有可见边缘的铁锰结核,看到了紫、白、红、深褐色的多种海参,还有红色的真虾、白色的海百合、海伞珊瑚、甲虾。潜艇行驶过程中,窗外出现了壮观的‘鹅毛大雪’。它是海水中的絮状有机物,在潜水器的强光照射下呈现白色,相对于潜水器移动时就像大雪一样。”
“这次下潜让我感受到了‘海上九小时,水下一小时’的不朽感觉。感觉任务才刚刚开始,就接到了总司令返航的命令。”李新正说,这次下潜,他亲眼看到了3500米到3700米深度海底的各种奇怪动物,证明深海虽然黑暗高压,极度缺乏食物,但生物的种类不在少数。通过这次航行,他们亲眼看到了冷泉环境与海盆生物多样性、海山环境和深海生物群落的巨大差异。在冷泉或热液等深海化学环境中,生物群落的个体密度和生物量远高于浅海。
李新征介绍,近年来,我国学者在海洋生物多样性等诸多领域,尤其是深海领域的成果呈现爆发式增长,引领学科发展。中国已经进入深海探测的黄金时代,处于深海探测和研究的第一梯队。“作为一名海洋科技工作者,我深感自豪。”。
这段经历也为李新正后来的科普工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素材。“以前每次给学校讲课,我提供的科普专题中,关于‘蛟龙’的内容是最受欢迎、次数最多的一个讲座。”李政说。
左手科研右手科普,“将广度和深度兼顾好”
在国际上,李新正早有名气。他是2008年国际十足目甲壳动物分类研讨会的20名与会者之一,也是唯一受邀参加mainland China研讨会的十足目分类学家。他与世界顶级十足目分类学家共同探讨了十足目分类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真正的虾是十足的甲壳动物。
李新正介绍,位于巴黎的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是全球海洋生物分类的研究中心。法国每年部署若干航次,在世界各地海域采集海洋生物标本。标本采集完成后,博物馆的首席管理员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各个生物门类中最活跃的分类学家,对其博物馆中的标本进行分类整理。“2004年,我被邀请去博物馆3个月,正好配合我自己的项目,做真虾的分类学研究。到了那里最大的感受就是睁开眼睛。首先,博物馆藏品庞大,地下五层全是标本库房。标本仓库大得惊人,进去就像迷宫一样。第一次进去就迷路了,第二次就不敢自己去了,只好有管理员陪着。里面全是密密麻麻的标本柜,里面装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样本。其次,标本齐全,不仅物种特别齐全。以真虾为例。这是我见过的真虾种类最全的博物馆,收藏海域和位置都特别全面。基本上全世界报道过的真虾的种类,这里都能找到。”
三个月,同期参观博物馆的其他国家同事都选择周末旅游。毕竟法国是一个旅游王国,但李欣还是被博物馆的标本深深吸引住了。三个月来,她几乎每天都致力于观察和研究博物馆实验室里的标本。
“参观巴黎博物馆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可以认识世界上真虾分类学的很多同行,特别是一些德高望重的前辈,认识很多来自法国、英国、美国、荷兰、西班牙、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捷克、丹麦、德国、俄罗斯等地的专家。他们中的大多数是以前只能通过邮件或信件联系的专家。现在他们正和你一起看标本。大家做了一段时间的朋友,一起吃午饭晚饭,一起讨论分类学问题,渐渐成为好朋友。”李政说,在做科研的过程中,如果有国内找不到的文献或者重要的标本,或者一封邮件,这些朋友都会很热心的帮你找,对我的科研有很大的帮助。李新正曾多次参观巴黎博物馆,每次都能遇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
在李新正办公室的柜子顶上,放着一个轮子掉了的黑盒子。“这是我去法国装文件的箱子。每次拉回影印的资料,箱子的轮子都坏了。这已经是第二个盒子了。因为复印的文件太重,我特意买了一个结实的盒子。”李新正说,由于在法国的时间短,我能研究的东西有限,他们会允许我借一些标本在中国研究。在李新正的小办公室里,有一张桌子专门放着这些标本。"我的办公室除了书和标本什么都没有。"除了标本和书籍,他的办公室里还有两台不同规格的显微镜,可以随时观察和研究样本。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摆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我也在不断实践这一理论。”李新正说,“科学研究是不断攀登高峰,进行深入研究,而科普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深刻的科学研究成果,追求表面。通过入住山东省首批科普专家工作室,我将继续努力平衡广度和深度,在获得更多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同时,将更多海洋科学知识传播到更多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