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儿童节要到了。你打算给你的孩子什么节日礼物,或者你如何奖励他们?
奥特曼玩具,章鱼书,哈利波特服装...很多家长表示,平时会根据孩子的喜好送玩具、衣服、食物等礼物;也有家长表示,放假那天会让孩子玩个痛快,平时需要承担的家务可以免除做一天。
“这两种形式对应的是心理学家斯金纳强化理论中的正强化和负强化。所谓正强化,就是给孩子愉快的刺激;所谓负强化,就是消除孩子厌恶的刺激。”北京儿童医院心理治疗师冯若冰建议,无论是儿童节还是平日,家长都要学会科学奖励孩子。你做到以下几点了吗?
孩子哭的时候不要妥协
听说爸爸妈妈要给自己买儿童节的礼物,很多孩子会在商场里不停的挑一个买另一个。很多家长一开始坚持不买那么多。后来,孩子们开始哭闹,引起了别人的注意。为了让孩子迅速冷静下来,家长们妥协了,给孩子买了所有他们想要的东西。
“父母看到孩子哭,不要妥协!”冯若冰解释说,父母的这种妥协变成了一种奖励,会强化孩子的不良行为。孩子会觉得只要我在人多的地方制造噪音,就能得到我想要的东西,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选择适合儿童的奖励项目
“针对不同的孩子,要因材施教,选择不同的奖励项目,这样会对孩子更有吸引力,达到更好的奖励效果。”冯若冰肯定了根据不同喜好送儿童节礼物。冯若冰说,奖励项目的选择通常可以考虑年龄因素和性格特征。比如奖励中学生时,选择唱片和杂志比小贴纸和卡片更吸引人;在奖励内向的孩子时,户外活动和与朋友聚会的机会都不是好的选择,反而会给他们带来负担。另外,奖励项目太小,孩子可能会失去动力,但也不宜太大,太大就难以持久。
不要只说“你真棒”
很多奖励不仅仅是商品,更是父母的一句口头表扬,也可以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
“你真棒”是父母对孩子常见的赞美。冯若冰建议家长说得具体一点,会有更好的效果。比如“你在六一儿童节主动申请社区防治流行性疾病志愿服务,太棒了!”“你今天做家务很认真负责,太棒了!”“今天你坚持专心写作业30分钟,比昨天好多了。太好了!”......“让孩子知道哪种行为得到奖励,会激励他不断进步。”冯若冰说。
“用你喜欢的东西奖励”你不喜欢的东西
还有一些“奖励”很有艺术性。举个例子,如果孩子喜欢吃肉,却很少吃青菜,那么家长不妨说一句“吃完这些青菜,你就可以吃肉了”作为奖励。举个例子,如果孩子喜欢打球,但不喜欢读书,那么家长可以说“看完这一章你可以打一个小时的球”,于是打球就变成了对读书的奖励。
“家长可以用孩子喜欢的东西‘奖励’孩子不喜欢的东西,帮助孩子全面发展。”冯若冰说。
及时给予奖励,逐渐减少频率
“当孩子完成了一项任务或者达到了一个预期的目标,不管是什么样的奖励,父母都应该尽快兑现。”冯若冰解释说,这样可以让行为和后果之间的联系更清晰,奖励更有效。
从奖励的频率来说,父母可以每次做完就奖励孩子,逐渐过渡到每隔一段时间给孩子奖励,让奖励达到一个最优的效果。
(光明网记者张骞)
资料来源:Guangming.com




.jpg)


















.jpg)

(迎中秋谢师恩,中秋节教师节双节合一手抄报,简单好画又漂亮).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