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那群10岁女孩的勾心斗角,才知道成年人对霸凌的误解有多离谱)

孩子 0 104

(看了那群10岁女孩的勾心斗角,才知道成年人对霸凌的误解有多离谱),第1张


(看了那群10岁女孩的勾心斗角,才知道成年人对霸凌的误解有多离谱),第2张


在女生的世界里,有一种霸凌是隐形的、普遍的、非暴力的。


作为父母,一定要教会女儿保护自己,大胆表达自己。这样他们就可以去伪存真,有一个双向的友谊。


作者|可乐妈
最近看了一部韩国电影《我们的世界》。


里面有三个女孩的名字。它们是:


李善家境窘迫,长得丑,成绩一般,是那种在每个班级都没有存在感的女生。



(看了那群10岁女孩的勾心斗角,才知道成年人对霸凌的误解有多离谱),第2张

韩是一名辍学学生,家境殷实,成绩优异,但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所以他一直和奶奶生活在一起。



(看了那群10岁女孩的勾心斗角,才知道成年人对霸凌的误解有多离谱),第2张

宝拉,人长得漂亮,个子高,常年在班里排名第一,也是一个小团体的核心人物。



(看了那群10岁女孩的勾心斗角,才知道成年人对霸凌的误解有多离谱),第2张

平均年龄10岁,是小学四年级一个班的同学。


在大人眼里,这个年纪的女孩子每天就是上学,写作业,然后和朋友玩。


但事实上,孩子的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尤其是几个女生之间的“友谊”,充满了勾心斗角,暗流涌动。大人看了,会惊出一身冷汗。......



(看了那群10岁女孩的勾心斗角,才知道成年人对霸凌的误解有多离谱),第2张

故事从一节体育课开始:


操场上,姑娘们正在用“剪刀石头布”选择队友。


没有朋友的李善只能尴尬地站在人群中,看着自己的同学一个个被选中,却没有一个人愿意选择自己。



(看了那群10岁女孩的勾心斗角,才知道成年人对霸凌的误解有多离谱),第2张

最后只能随意塞进其中一个队伍。


但是李善刚上场了,上场没几秒,一个声音尖锐地指出李善犯规了。


没办法,李善只好再次回到角落里。


所以,总是一个人的李善最羡慕她的同学宝拉:


她总是被三四个女孩围着。几个人经常在一起说说笑笑,看起来很幸福。



(看了那群10岁女孩的勾心斗角,才知道成年人对霸凌的误解有多离谱),第2张

因为这个原因,李善已经多次向宝拉示好。


最后,波拉把生日聚会的邀请卡递给李。


但同时,作为交换,李姗将在假期前的最后一天打扫宝拉的教室。


为了加入这个小团体,李善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但是当她回到家时,她担心邀请卡上的内容,看到上面写着:


“一定要带礼物。礼物的价格必须超过5000元人民币(约合29元人民币)。”


最后,李善,一个没有多少零花钱的贫穷家庭,决定编织一个精致的手镯,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宝拉。


但当她独自打扫完,拿着礼物和贺卡,兴冲冲地来到请柬上写的地址时,却发现:


这根本不是宝拉的家。她被取笑了。



(看了那群10岁女孩的勾心斗角,才知道成年人对霸凌的误解有多离谱),第2张

也是在这个时候,百般失意的认识了新来的转学生韩。


齐亚从小父母离异,一直和奶奶生活在一起。


这样的经历把她从上一所学校推了出来。为了摆脱孤立状态,她转到了李善的学校。


两个经历相似又渴望友谊的女孩一见钟情,很快成为朋友。


暑假期间,他们无话不说,形影不离。齐亚甚至住在李善的家里。



(看了那群10岁女孩的勾心斗角,才知道成年人对霸凌的误解有多离谱),第2张

然而,一件突如其来的事情让这段友谊出现了裂痕:


一天早上,李善抱着母亲撒娇的画面深深地刺痛了从小缺乏母爱的齐亚。



(看了那群10岁女孩的勾心斗角,才知道成年人对霸凌的误解有多离谱),第2张

在齐亚眼里,原本亲切友好的李善瞬间变成了令人憎恶的存在:


齐亚再也不喜欢李善妈妈做的紫菜包饭了;


抱怨李为什么没有空语气;


我开始反感李善没有手机,经常玩她的手机玩到没电。李善的妈妈总是打她自己的电话号码来找李善。......


我朋友的突然变脸使李善悲伤而不知所措。


令她惊讶的是,齐亚还在补习班认识了新朋友宝拉。


至此,两人的友谊彻底亮起了红灯。



(看了那群10岁女孩的勾心斗角,才知道成年人对霸凌的误解有多离谱),第2张

再见到齐亚,已经是开学后了。


然而,在同学面前,齐亚表现得好像根本不认识李善一样,无视她的挥手,而是对波拉微笑。



(看了那群10岁女孩的勾心斗角,才知道成年人对霸凌的误解有多离谱),第2张

虽然李善赢得了与齐亚同桌的机会,但齐亚与以波拉为首的小团体的关系越来越好。


几个人经常围着齐亚的座位坐着,聊得热火朝天。


一看到李善,他们都“心照不宣”地沉默了,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通过他们的讨论,李善得知很快就是齐亚的生日了。


也许是为了抓住这最后一根稻草,一向乖巧懂事的李善偷了妈妈的钱,给齐亚买了一件昂贵的礼物。


但当齐亚看到拿着礼物的李姗时,脸上的表情更多的是愧疚而不是惊讶。



(看了那群10岁女孩的勾心斗角,才知道成年人对霸凌的误解有多离谱),第2张

原来,告诉李善不要开生日聚会的齐亚秘密邀请宝拉来庆祝她的生日。


不仅如此,为了表示自己对波拉的忠诚,齐亚还把与李善发生的事情告诉了这个小团体,借以嘲讽李善。


然而,这种靠“出卖”老朋友获得的“友谊”并没有持续多久。


中期过后,齐亚超过了宝拉。



(看了那群10岁女孩的勾心斗角,才知道成年人对霸凌的误解有多离谱),第2张

这让一向高高在上的宝拉有被抢了风头的感觉。所以,她把在李善身上用过的所有手段都用在了齐亚的头上:


孤立,排斥,使眼色,我一看到齐亚就故意大叫,说“空我的呼吸里有一股奇怪的味道”。


甚至故意把自己的笔放在齐亚的包里,诬陷她偷窃。



(看了那群10岁女孩的勾心斗角,才知道成年人对霸凌的误解有多离谱),第2张

不仅如此,宝拉得知齐亚的父母离婚,还谎称出国并通过李善被孤立。


为了报复李善,齐亚还讲了李姗家里穷,买不起手机,父亲酗酒的故事。


在宝拉的帮助下,班上充满了两人的绯闻。



(看了那群10岁女孩的勾心斗角,才知道成年人对霸凌的误解有多离谱),第2张

就这样,不仅昔日的友谊烟消云散,李善和齐亚也再次成为被隔离在班级之外的“边缘人”。


在电影的结尾,还有一节体育课。


只是这一次,李善和齐亚没有候选人。


没过多久,那个声音又响了起来:


“韩植雅,你踩线了吗?”


在齐亚争辩的时候,已经被判刑的李善鼓起勇气说,他可以证明齐亚没有踩线。


齐亚一愣,但他身后的一个女孩突然把球扔向她。


现在,齐亚和李姗都被淘汰了。


两个人站在一旁,仿佛是人群中两个格格不入的外星人。



(看了那群10岁女孩的勾心斗角,才知道成年人对霸凌的误解有多离谱),第2张

最后,电影在两个女孩的目光中落幕。



(看了那群10岁女孩的勾心斗角,才知道成年人对霸凌的误解有多离谱),第2张

实际上,影片中还穿插了另一段友谊:李善的弟弟和一个名叫浩然的男孩。


弟弟经常和浩然玩,但是两个人总是打架,弟弟往往是受伤比较多的那个。


即便如此,哥哥还是会和浩然一起玩。


这种反差让我想起了美国作家雷切尔写的一本书:


女生的地下战争。


十年来,雷切尔与成千上万的女孩、家长和老师一起工作。


有一次,她走进当地最好的学校之一林登学校,和八组九年级女生讨论一个问题:


“男生的攻击行为和女生的攻击行为有什么区别?”


结果,从第1组到第8组,女孩们给出了高度相似的答案:


“女生会因为各种原因和你翻脸。”




“女生可以小声说话。”




“女生会从你的弱点攻击你。”




“女生会策划,会策划。”




“女生喜欢报复你。”


总之比起男生世界里“完全靠打架解决问题”的简单粗暴。


女生之间的攻击往往是隐秘的、持续的、非暴力的。


这种差异与天性无关,很大程度上其实是教育造成的。


一项研究证实: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父母和老师就会阻止女生进行肢体攻击或者直接攻击;


面对男生的小冲突,大人要么表现出鼓励,要么不屑于介入。


1999年,密歇根大学的另一项研究进一步指出:


虽然男生是比较吵闹的,但是成年人要求女生安静的频率更高,大概是男生的三倍。


所以,在这种双重标准的管教下,女生几乎不会用拳头、威胁、挑衅来欺负别人。


他们倾向于采取一种含蓄的攻击行为。


我从女孩的地下战争中提取了两个例子: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群奇伍德学校的九年级女生,她们骄傲地和作者分享了自己欺负别人的手段:


在走廊撞其他女生——老师会认为你走神;


碰掉另一个女生的书——老师会当作意外;


写个匿名纸条,画个可笑的漫画,翻白眼,传八卦,告诉老师她作弊了——反正老师也不知道是谁干的。就算被查出来了,也只是含泪道歉。......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凯茜的十岁女孩。


凯茜,贝卡和凯利,他们是好朋友。


但是有一天,Becca突然打电话问Cathy喜不喜欢Kelly,说了很多Kelly的坏话。


凯茜不想说凯丽的坏话,所以她试图改变话题。


没想到,当时凯莉在贝卡家。挂了电话后,贝卡告诉凯丽,凯茜骂了她。


然后,贝卡和凯莉开始一起瞄准凯茜:


忽略凯茜说的话;


排队的时候,我勾搭上了,拒绝加入Cathy


写一个小纸条来散布谣言,说凯茜住在一个小棚屋里,穷得买不起好衣服。......


为此,凯茜很无奈,也很自责。


她甚至厌学了,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



(看了那群10岁女孩的勾心斗角,才知道成年人对霸凌的误解有多离谱),第2张


(看了那群10岁女孩的勾心斗角,才知道成年人对霸凌的误解有多离谱),第2张

大笑,眨眼,散布谣言,故意孤立......


家长和老师要么没有意识到这种无形的欺凌;要么是发现不重要,只是朋友不和,要么是小霸王不合群。


【/s2/】然而,对于深陷隐形欺凌的女生来说,她们所承受的痛苦就像溺水一样绝望和窒息。


我该怎么办?


作者Rachel在书中提到了一种亲子行动的方法。


她取了每个动作的首字母,命名为“姑娘”:


“G”、“集合选项”:是指要求女儿列出当某种情况发生时,她可能做出的所有选择。


假设,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午休的时候,女儿最好的朋友突然不再等她一起去食堂了。


这时,摆在女儿面前的选择可能是:


和其他朋友一起去吃饭,不再和朋友说话,在网上问朋友,当面告诉朋友你感到孤独,向父母求助。


父母要做的就是记录和收集女儿提到的选项。


“我”,“我(我)选择”:指女儿最倾向的选择。


想了想,女儿选择了上网,问朋友为什么不等自己。


“R”,“理由是……”:是指要求女儿列出选择这种策略的理由。


女儿可能觉得网上问自己比当面问还不算太尴尬。


“L”、“列举后果”:指要求女儿做出这个选择后可能发生的情况。


女儿在线提问,对方可能因为不在线而看不到;可能是敷衍,不要直接回答;也许还能说出真正的原因。......


这时候父母要做的就是陪女儿思考接下来的话,引导孩子练习社交能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家长应避免以下说法:


错误的说法是“我从来都不喜欢你的那个朋友”;


正确说法是“既然xxx让你这么难过,你为什么还要和她做朋友?”;


错误的说法是“时刻反省自己做错了什么”;


正确的说法是“要不要我陪你想想为什么会这样?”;


错误的说法是“她只是嫉妒你”;


正确的说法是“你认为她为什么这么做?”;


错误的说法是“可能你太敏感了”;


正确的说法是“你怎么知道他们不是在开玩笑?你觉得他们是想让你难过,对吗?”。



(看了那群10岁女孩的勾心斗角,才知道成年人对霸凌的误解有多离谱),第2张


(看了那群10岁女孩的勾心斗角,才知道成年人对霸凌的误解有多离谱),第2张

关于校园欺凌,作家刘娜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孩子弱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强。




这个‘强’不是强词夺理,也不是欺负人,而是‘我很普通,但我不能被欺负。我很善良,但我不会屈服。




然后,像树一样站起来,让孩子们知道你在那里;




走进一条路,让孩子在看到‘保护’和‘珍贵’的模板后,学会保护自己,珍惜自己。"


一个在外界受到攻击和伤害的孩子,渴望的无非是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接纳。


得到过安慰和理解的孩子,自然会有内在的力量帮助他们度过黑暗。


所以,一定要告诉你的孩子:


有些路注定是你一个人的。


心里有你的朋友,不会让你孤独心碎;心里没有朋友,再多的包容也没用。


你是唯一,你是最珍贵的,最终会有一段双向的友谊为你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