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从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来看,中国一直是一个黄金贫乏的国家。虽然与世界其他民族一样,黄金在我国历史上也是财富的计量单位和拥有财富象征,黄金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非同一般。但事实上由于中国黄金总量上的缺乏,使得黄金很难成为财富流通中介的主角。在中国
从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来看,中国一直是一个黄金贫乏的国家。虽然与世界其他民族一样,黄金在我国历史上也是财富的计量单位和拥有财富象征,黄金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非同一般。但事实上由于中国黄金总量上的缺乏,使得黄金很难成为财富流通中介的主角。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承担流通货币功能主角的是白银。中国“贫金”的现实一直延续到21世纪的今天。而产生“中国贫金”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原因:
(1)历史原因:
据考古发现,在汉代以前中国社会商品流通领域中并不缺乏黄金,整个社会中黄金流通总量也并不缺乏,这可以从汉代以前的墓葬考古中发现了大量的黄金饰物可见一斑,从各种历史文献中也可以看到当时黄金的重要地位。据当时的历史文献记载,皇帝对有功的大臣战将等往往就动辄赏赐几百斤的黄金。
但在汉朝以后中国社会中的黄金总量就突然减少了,对于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总量的突然减少直到现在还是一个谜,还需要中国考古学界来继续研究破解这个谜团。其中有一个说法,从汉代以后,中国朝代更替频繁,农民起义层出不穷,各种战争一直绵延不断,而当时的黄金事实上是储备在中国社会的王公贵族和地主阶层里,这些王公贵族和地主阶层恰恰是各种战争与农民革命的掠夺对象,为了保存这些财富,这些王公贵族和地主阶层必然要藏匿类似黄金这样的高价值财富。社会动荡各种绵延不断的战争过程中这些王公贵族和地主阶层中的很大一部分被革命浪潮所消灭,这些被藏匿的黄金财富就成了无主的、消失了的财富。由于从汉朝以来,各种战争革命频繁爆发延续了几百年时间,大量的诸如黄金这样的高价值财富就被埋在了华夏大地的各个角落中,“一人藏匿百人难寻”,大量黄金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消失了的财富。也许这真是中国“贫金”的一个历史解释。
(2)近现代的战乱因素:
除了上面的历史疑案外,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诸多事件,进一步造成了中国大陆上贫金的现实。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遭受西方列强的近100年的鸦片贸易巧取和武装抢夺与盘剥,大量的白银和黄金被当作鸦片货款和战争赔款流出中国,进一步造成了中国黄金与白银等贵金属硬通货的严重匮乏。自此以后中国境内的连年内战和日本侵略中国,更是造成了我国黄金与白银的大量外流,一部分黄金与白银用作了军械物资的购买,另一部分被大量达官显贵外逃携带出国。至今中国民间依然有这样的国际黄金疑案未了结。
(3)国民党内战时期的“金圆券”事件
抗战胜利后,国共内战时期国民党政府炮制的“金圆券”事件就是另一个有代表性的黄金外流事件。国民党政府财政连年出现巨额赤字,为了弥补赤字,就大量发行法币,法币猛增,物价随之飞涨。为了挽救经济崩溃,1948年8月19日,国民党政府实行所谓的“币制改革”和“限价政策”。其中国民党政府颁发的《金圆券发行办法》规定金圆券每元含黄金022217克,发行额以20亿为限。按1金圆券折合法币300万元的比率收兑法币。同时规定黄金1两等于金圆券200元。白银1两等于金圆券3元。美元1元等于金圆券4元。
当时国民党政府使用高压和诱骗等手段强制推行这个法令,命令国统区的人民必须在1948年9月30日前将所持黄金和白银全部兑换成金圆券,过期不交者,一律强制没收。不到两个月,就从人民手中榨取金银外币总值达2亿美元。
1948年10月初,由上海开始的抢购风潮波及国民党统治区各大城市,物价更进一步飞涨。11月10日,国民党政府被迫宣布取消限价政策。12日又公布《修正金圆券发行办法》法令,规定1金圆券的含金量减为0044434克。公开宣布金圆券贬价4/5,撤销金圆券发行20亿元的限额。之后金圆券无限量发行,至1949年5月,金圆券发行额为六十七万多亿元,金圆券也像法币一样成为废纸。
这些用“金圆券”兑换来的黄金、白银,以及国民党政府中央银行历年的黄金、白银储备等,在1949年由军舰押送至台湾。1949年1月10日,大公子蒋经国拿出一封蒋介石的“手谕”,上面明令俞鸿钧尽快将全部库存的黄金、白银和美钞运往台湾。当时,国民党经过所谓的“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强行将民间的几乎所有黄金和美元收归国库。关于这笔款的数目,说法不一。国民党的文人陈孝威说是“黄金50万两”;也有的说是美金8000万元,黄金924万余两,银元3000万元;而李宗仁的秘书梁升俊说南京失守时,“国库尚有黄金280万两,美钞5000余万元,经合署的棉花纱布出售总值不下美元1500万元,还有价值巨大的有价证券”。总之,在当时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数字,在蒋介石的直接指挥下,这笔巨额财富用海军军舰全部抢运到台湾。
(4)当代中国仍然“黄金匮乏”
1949年中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在这样一个几乎“无金”的中国大陆上开始经济建设和金融体系建设。中国政府只能从新生产黄金中获得增加,而没有历史存留的积累。在1949年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在黄金问题上一直是严格管制阶段,黄金开采企业必须将所生产出来的黄金交售给中国人民银行,而后由中国人民银行将黄金配售给用金单位。那时新生产出来的黄金主要用于我国紧急国际支付和国家储备。到1982年社会大众才重新开始有权力拥有黄金,拥有黄金的渠道还只是通过商场可以购买到黄金首饰而已。
综上所述,中国大陆当前的“黄金匮乏”的历史原因就非常清楚了,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和地域大国里,从1949年到1982年我们国家整个社会存在一个“黄金断层”,这个“黄金断层”持续时间长达30年,整整影响了两代人。在两代人的时间里,中国人民与黄金无缘,只是很朴素的知道黄金很值钱,黄金很贵重,但无法接触到黄金,缺乏对黄金的各种知识的了解与认识,对于黄金的重要作用和金融功能了解甚少。这个黄金断层实际上导致了整个社会对黄金的普遍性无知和漠视。
(5)中国央行黄金储备
截止2005年12月底,中国中央银行公布的黄金储备为1929万盎司,折合约为600吨。(实际情况可能要超过1000吨以上)
按150元/克的市场价格计算,600吨黄金的价值约为900亿人民币。按580美元/盎司的价格计算,1929万盎司黄金价值约11188亿美元。截止2005年12月,中国的外汇储备约8000亿美元,黄金储备约占外汇储备13%左右
(6)中国黄金生产状况与矿藏储备
2003年我国的黄金产量名列世界第三,黄金年产量约180吨,折合到当时的黄金价格约为200亿人民币,而且最近6年来的产量波动不大。
以2004年1-5月份的我国黄金生产情况来分析,全国5月份生产黄金(成品金)16837吨。1-5月累计完成79065吨。与去年同期相比,黄金产量增加7341吨,同比增长1024%。2004年1-5月,黄金矿山企业矿产金(成品金+含量金)累计完成64263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080%;冶炼企业(有色、黄金冶炼企业)累计完成成品金32680吨,比去年同期增长922%。
2004年我国黄金产量达到212348吨,与上年同比增长586%。产金量较大的省有山东、河南、福建、陕西、辽宁、河北等省,山东仍为我国最大产金省,全年产金64509吨,占全国产量的3038%。
2005年,中国黄金行业总体经济运行情况良好。中国黄金协会的《全国黄金统计月报》显示,2005年全国黄金产量达224050吨,中国黄金产业的“十五”规划,要求在2006年达到约240吨的黄金年产量,可见,我国要迅速大幅提高黄金产量的空间已经不大。
中国国内的黄金探明储量为4000至5000吨,约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0%,以现有开采速度还可维持22至28年。
(7)民间储金量较低黄金投资意识匮乏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对黄金产业一直实行严格管制,黄金生产企业须将开采和冶炼的黄金,全部售给中国人民银行,再由中国人民银行经过审批环节配售给各用金单位。
1982年,在国内恢复出售黄金饰品,以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熊猫金币为标志,中国开放金银市场迈出第一步,1999年11月,中国放开白银市场,封闭了半个世纪的白银自由交易开禁,上海华通有色金属现货中心批发市场成为我国唯一的白银现货交易市场。白银的放开视为黄金市场开放的“预演”。2001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宣布取消黄金“统购统配”的计划管理体制,在上海组建黄金交易所。同年6月,中央银行启动黄金价格周报价制度,根据国际市场价格变动兑国内金价进行调整。随后足金饰品、金精矿、金块矿和金银产品价格全部放开。
2002年10月30日以上海黄金交易所正式开业为标志,中国黄金市场走向全面开放,黄金投资逐步走进社会大众,黄金投资在中国迎来了全新开端。
目前,中国国内的黄金总存量约为4000-5000吨。这包括中央银行的黄金储备和民间大众拥有的黄金制品。
中国国内的黄金需求一直是以首饰性消费需求为主,每年中国市场销售的黄金绝大部分都成为了黄金饰品,工业、医疗、科研等行业占消费需求的比重较小,而黄金的金融投资需求目前还只是刚刚起步,所占的比重更是小的可怜。中国民众对黄金的理解和认识更多停留在首饰品的认识上,对黄金的金融投资功能知之甚少,黄金金融投资的参与度极低。
是种种历史原因和金融体制的原因,造成中国大陆人均黄金制品只有35克左右的现状。目前,中国大陆人均黄金年消费量只有02克,消费数量集中在黄金饰品上,与港、台地区和西方国家的水平差距悬殊(阿联酋人均年消费黄金最多,达30克),离印度人均约1克的水平也有很大距离。预计今后几年中国的黄金消费将从以往每年200吨左右增加到400吨至500吨,这对国际黄金市场的价格将会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综观中国国内现状,国家缺乏长远的黄金储备规划,普通民众对黄金的投资意识、保值增值应对金融危机、通货膨胀的功能远未了解。但目前国内大众投资黄金的意识正在被唤醒,从投资需求来看,中国黄金市场在彻底开放之后,将令世界再度吃惊,中国民众在黄金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能力不可低估。
中国自商代开始就有黄金了。
从目前出土的文物看,出现黄金最早的年代是商代早期。如河南郑州商代早期墓葬中出土了珥形金饰,河南辉县殷代墓葬和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出土了金块、金箔、金叶。
1金手镯定情信物的诗词
定情物在我国自古有之,在很多诗词歌赋中都有男女恋人赠送定情物的描 述。
不过与西方人大多以戒指、玫瑰为定情物不同,中国人在定情物上反而显 得更浪漫随性。
中国人的定情物讲究“情”而不讲究“物”。
正妻范儿:簪簪又称搔头,是古代女子常用的定情物,也有象征“正室”尊严的意味。
《鼓 吹曲辞?有所思》写一个女子为远方的情人精心制作一支簪子,听闻情人另有 所爱后,她把簪子烧掉后“当风扬其灰”,表达不会做小三的决心。
君子之情:玉佩 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玉在我国古代是君子的象征。
君子讲究恭敬平和、温润悠远之爱,正与玉的寓意相符。
所以古代高雅从容的谦谦君子们喜欢用玉 来作为定情物,显得节制有礼。
情香怡人:香囊 香囊又名香袋、花囊,用丝线缠成,袋中装有多种香味浓烈的中草药细末。
先秦时,年轻人见父母长辈要佩戴编织的香囊以示敬意。
又因为香囊是随身之 物,恋人之间也常常把它当作礼物相互赠送。
直截了当:花椒 花椒是香料作物,因为多籽粒,含婚后“多子”的寓意,因此春秋时的男 女有用花椒来作为定情物的习俗。
《诗经?陈风?东门》中,就讲到一个男子 在舞会上收到姑娘送的一束花椒作为定情物的故事。
定情时就说好将来要生很 多小孩。
古人在爱情上其实很直白。
对半之物:认亲证物 古装电视里常有将玉佩等物件掰成两半,各执一块以定情的桥段。
2古人定情信物的诗句一、同心结
《诗源》里有一个故事,说文胄与邻妇姜氏相爱,文胄送姜氏一枚百炼水晶针作为信物,姜氏打开箱子,取出连理线,穿上双针,织同心结回赠文胄。将那丝丝缕缕的锦带编成连环回文式的同心结来赠与对方,绵绵思恋与万千情愫也都蕴含其中了,相对其他的信物,同心结有一份含蓄的深沉,因为它融入了恋人的巧思。
二、戒指
用戒指定情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 南朝刘敬叔《异苑》中记载沛郡人秦树在冢墓中与一女子婚合,临别时,“女泣曰:与君一睹,后面无期,以指环一双赠之,结置衣带,相送出门”,会面安可期, 见指环如见其人,指环之重跃然诗里。
《全唐诗与李章武赠答诗》的题解中注释说,唐时,书生李章武与华州王氏子妇相爱,临别时王氏子妇赠李章武白玉指环,并赠诗道:“捻指环,相思见环重相忆。
“愿君永持玩,循环无终极”。 后来李章武再去华州,王氏子妇早已忧思而死,指环只是空留怅惘。宋李昉《太平广记》里说后来李章武与王氏子妇的灵魂神会于王氏宅中,这应该是人们对爱情结局的美好愿望。
到了晚唐时,戒指渐渐由男女互赠变为只由男子赠与女子,这和今天中西戒指的赠馈方式是类似的。
三、手镯
手镯在古代有很多的称谓, “跳脱”就是其中一种,宋计有功所著《唐诗纪事》中有个故事,唐文宗有一天考问群臣:“古诗里有‘轻衫衬跳脱’句,你们有谁知道“跳脱”是什么东西?”大家都答不上来。文宗告诉他们:“跳脱即今之腕钏也。” 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常见女子以手镯相赠恋人的情节。梁陶弘景在《真浩》中记述了仙女萼绿华曾赠羊权金和玉的跳脱。蒲松龄《聊斋志异白于玉》中写书生吴生偶入仙境与一个紫衣仙女欢好,临别时,仙女把自己所戴金腕钏送给吴生留念。
四、簪子
3和爱人分手定情信物还在诗句如何表达定情信物诗句
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何以答欢忻?纨素三条裙。何以结愁悲?白绢双中衣。
三国时期大才子繁钦文辞俏丽,意气昂扬,是曹操颇为喜爱的主薄,他仅存的长诗《定情诗》以铺彩摛文的手法、热情奔放的词句千古流传,惊艳后世。诗中的连续对答,展现了古代男女守护爱情、见证誓言的十大定情信物。
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
“绾臂双金环”指臂钏,又称缠臂金,这是我国古代女性一种缠绕于臂的装饰,用金银带条盘绕成螺旋圈状,所盘圈数多少不等,一般三至八圈,也有多到十二三圈的。缠臂金的奥妙在于戴上之后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所见都为数道圆环,而相互不关联,宛如佩戴着几个手镯般美丽。早期臂钏实物多出现于北方地区,通常将金银条锤扁,并有花、素之分:镂刻有花纹的,称“花钏”,素而无纹的,称“素钏”。
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
以戒指作为定情物,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颇为通用,不过在古代中国用戒指定情的习俗虽由来已久,但此戒指只作为定情物,并不在婚礼上出现。据悉,戒指原本起源于古代宫廷,女性戴戒指是用以记事。戒指是一种“禁戒”、“戒止”的标志。当时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在后宫被皇上看上者,宦官就记下她陪伴君王的日期,并在她右手上戴一枚银戒指作为记号。当后妃妊娠,告知宦官,就给戴一枚金戒指在左手上,以示戒身。由于嫔妃都将戴上戒指视为荣耀,这种习俗便流传开来,到了东汉时期民间已经非常普遍。
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
耳中明珠指的是耳饰,一簪一珥,可伴一生,耳饰在古人审美观念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唐代张籍《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所说的“明珠”指代的就是耳环,也透露了耳环的确作为定情物在唐代出现,接受与否便成就了悲欢离合。不过耳环在唐代并不流行,唐代妇女几乎都不戴耳坠。唐代以前,耳饰只在少数民族中存在。宋代妇女喜戴耳环,不喜戴耳坠。明清时期是耳饰发展形制最为鼎盛的时期,明代耳环大多以金银横压出花形,然后在花瓣或花叶部位镶嵌各种宝石,有的还在花蕊中间镶嵌上一颗珍珠,这便是诗中所谓的“明珠”了。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香囊的历史由来已久。古时又称香包、香缨、香袋、香球、佩伟、荷包等等,因为香囊是随身之物,恋人之间也常常把它当做礼物相互赠送,以表衷情。香囊一般系于腰间或肘后之下的腰带上,也有的系于床帐或车辇上。由于奇特香料多来自外国的贡品,朝廷还把香囊作为赏赐之物。制作各式香囊,曾是古代人们生活中最为平常的事。尤其是在文化繁盛的中原,香囊是生活用品之一,却也正因人之必需,而逐渐演绎成世人表情达意的一个道具,从而具有了丰富而含蓄的内涵。
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
跳脱即为手镯、腕钏,古人将腕间风流称之为“跳脱”的确别具一格。古代文学作品中,常有女子钟情男子后以腕间手镯相赠的情节,而古典诗词名句中,也一直有关于手镯的唯美意象。“浓淡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描写的虽然是“秋生”菊花,却有“跳脱”萦绕其间,颇见不凡性情;“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野性美一览无遗。
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
“罗缨”是古代女子出嫁时系于腰间的彩色丝带,以示人有所属,而彩色丝带上佩戴美玉,更是一件定情佳品,这是因为玉在古典文化中拥有非同凡响的意义。古时富贵人家、上流社会、书香门第的人,都会佩戴玉佩,这已经成为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古代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在定亲的时候,双方父母往往会交换玉佩作为信物,让有婚约的孩子时刻佩戴。古人有言:“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玉佩象征着君子,有着恭敬平和、温润悠远之意,所以古代君子们喜欢用玉佩来作为定情物,显得节制有礼。
4对玉镯的赞美之词在古诗中,常见诗人落笔于镯的诗句。唐代诗人陆龟蒙说:“好赠玉条脱,堪携紫纶巾。”
宋代诗人晏几道在《生查子》一诗中说:“今春玉钏宽,昨夜罗裙皱。”
宋代诗人周邦彦在《一剪梅》中写道:“夜渐寒深酒渐消,袖里时闻玉钏敲。”玉手镯,向来是诗人笔下女子最重要的饰物之一。
关于玉镯的传说与典故自古有之,陶弘景在《真浩》中记述了仙女萼绿华曾赠羊权金和玉的跳脱。
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金陵人登六朝陵寝,得玉臂之,功侔鬼神”。
蒲松龄《聊斋志异·白于玉》中写书生吴生偶入仙境与一个紫衣仙女欢好,临别时,仙女把自己所戴金腕钏送给吴生留念。
而大家最熟悉的,当属著名的有魏晋诗人繁钦的《定情诗》中写的“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成为传诵经典。这两句诗也表明手镯在魏晋时期就成为了男女双方的定情信物。
“玉环何意两相连,环取无穷玉取坚”玉手镯意谓圆满,坚贞美好,并有传承意涵。美好玉镯子是婚嫁必需品,如中国南方一带,百年前就有“无镯不成婚”的习俗,而女性长辈将自己当年嫁妆传给儿女、子媳,翡翠手镯又成为家族亲情的延续。
玉镯,大方得体,不张扬,给人一种温婉贤淑之感。“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本已绝美,若再在腕上添加一抹,岂不是美上添美?
5古人朋友之间有互赠的习俗,举例诗句簪子簪又称搔头,是古代女子常用的定情物。也有象征“正室”尊严的意味。周宣王的姜后有“退簪劝政”的佳话:说的是周宣王荒疏国政,姜后为了规劝他,就退去发簪长跪于永巷,表示自己有罪,周宣王羞愧难当,从此励精图治。《鼓吹曲词·有所思》写一个女子为远方的情人精心制作一支簪子,听闻情人另有所爱后,她把簪子烧掉后“当风扬其灰”,表达不会做小三的决心。
香囊香囊又名香袋、花囊,用丝线缠成,多种香味浓烈的中草药细末装入袋中。先秦时,年轻人见父母长辈要佩戴编织的香囊以示敬意。又因为香囊是随身之物,恋人之间也常常把它当做礼物相互赠送。《红楼梦》中,黛玉送给宝玉一个香囊,后来误会他送给了别人,赌气把正做的一个剪了,却不知宝玉已将它贴身佩戴。恋爱中的小女儿情态跃然纸上。
罗裙裙子,在文学著作以及影视作品里,经常看见关于裙子的句子。尤其是那一句“石榴裙下……”,几乎已成不朽名句。古代的女子,都喜欢在裙子上面做装饰,以承托爱情。
罗帕罗帕是较为私密的东西,古代多用于传情,带着说不清道不尽的缠绵之意。“有女子,手执罗帕,巧笑嫣然”,想那女子,伫立于万花从中,借着帕角的飘忽,暗送秋波,既掩去露齿的尴尬,又平添了几分娇媚,让人怜爱之意顿生。
玉如意古代宫廷里的不少地方都会摆放如意,以供帝后玩赏。除此之外,如意还作为一种信物,在皇帝选后妃时,皇帝执如意,授予看中的女子。如意在宫中还是一种高贵的礼品。每逢皇帝即位、帝后生日等喜庆之日,王公大臣都要向帝后敬献如意。
钗子著名词人,辛弃疾在《祝英台近·晚春》中言:“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钗不仅是单一的装饰物,亦代表着寄情。古时候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见时,再 合在一起。
手镯手镯在古代有很多的称谓,如“跳脱”等。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常有仙女以手镯相赠恋人的情节。陶弘景在《真浩》中记述仙女萼绿华赠羊权金和玉跳脱。蒲松龄《聊斋志异·白于玉》中也有书生吴生偶入仙境,与紫衣仙女欢好,临别时仙女把自己所戴手镯送给他留念的桥段。
玉佩“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玉在我国古代是君子的象征。君子讲究恭敬平和,温润悠远之爱,正与玉的寓意相符。所以古代高雅从容的谦谦君子们喜欢用玉来作为定情物,显得节制有礼,既不猴急,又不疏远。
互赠习俗很多,受字数限制以上供参考。
6中国古代定情信物有哪些(1)相思豆 相思红豆芳名远播,得益于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四言绝句《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烩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原本是王维写给他的好友李龟年的。
李龟年因安史之乱流落江南,王维将此诗赠与他,寄托了对友人深深的眷念之情。后来,人们用红豆色艳如血,质坚如钻的特质去诠释坚贞不渝的爱情。
于是,红豆便成了爱情的象征、相思的载体。 翻开古诗词,关于相思红豆的描述还有许多。
“中有兰膏渍红豆,每回拈着相思忆”的爱意;“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的痴情;“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的沉重;“红豆尚可尽,相思无已时”的长久。红豆,隐蕴着爱的纯真与深切,承载着人们遥远的相忆相思。
(2)梳子 细数常见的爱情信物,最具浪漫意义的莫过于木梳。除了带给头皮保健,使头发健康美丽的实用功效之外,梳子代表相思,代表很想念很挂念对方;梳子还寓意把心结打开,让烦恼一扫而过;送梳子有私订终身、欲与她(他)白头偕老的意思,每天用爱人送的梳子梳理头发,代表着双方的亲密关系。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古人对头发的重视使木梳成为重要随身物品,有了七夕传说以后,木梳逐渐成为必须赠送的爱情信物,千百年来,传承不断。
(3)玉佩 古人爱玉,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古语。《古诗笺》中释说:“以玉缀缨,向恩情之结。”
“罗缨”是古代女子出嫁时系于腰间的彩色丝带,以示人有所属。使“结缡”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
《诗经》中:“亲结其缡,九十其仪”,描述女儿出嫁时,母亲一面殷殷地叮嘱女儿些私语,一面恋恋不舍地与其束结罗缨。 (4)荷包香囊 香囊的历史由来已久,古时又称香包、香缨、香袋、香球、佩伟、荷包等等,古人佩戴香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据《礼记内则》:“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缨,以适父母舅姑。”就是说青年人去见父母长辈时要佩戴“衿缨”即编织的香囊以示敬意。
又因为香囊是随身之物,恋人之间也常常把它当做礼物相互赠送,以表衷情。 (5)手镯 手镯在古代有很多的称谓,“跳脱”就是其中一种,宋计有功所著《唐诗纪事》中有个故事,唐文宗有一天考问群臣:“古诗里有‘轻衫衬跳脱’句,你们有谁知道“跳脱”是什么东西?”大家都答不上来。
文宗告诉他们:“跳脱即今之腕钏也。” 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常见女子以手镯相赠恋人的情节。
梁陶弘景在《真浩》中记述了仙女萼绿华曾赠羊权金和玉的跳脱。蒲松龄《聊斋志异白于玉》中写书生吴生偶入仙境与一个紫衣仙女欢好,临别时,仙女把自己所戴金腕钏送给吴生留念。
(6)同心结 《诗源》里说文胄与邻妇姜氏相爱,并送姜氏一枚百炼水晶针为信物,姜氏启履箱,取连理线,贯双针,织同心结回赠文胄。素缕表示纯洁,而针谐音同贞。
将那丝丝缕缕的锦带编成连环回文式的同心结来赠与对方,绵绵思恋与万千情愫也都蕴含其中。梁武帝萧衍诗有“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
宋代林逋有“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的词。 (7)戒指 古代未婚女子均不戴戒指,因为戒指是定亲或定情信物,所以这个最小的信物在女子心中的分量却是最重的,到今天也是如此。
伸出手让对面的人为自己戴上,而后,或者幸福的戴一辈子,或者早晚有一天对着它哭到心碎。 《太平广记》里说书生李章武与华州王氏子妇相爱,临别时王氏子妇赠李章武白玉指环,并赠诗曰:“捻指环相思,见环重相忆。
愿君永持玩,循环无终极”。后来李章武再去华州,王氏子妇已忧思而死,二人遂神会于王氏宅中。
(8)簪 簪,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后来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史记•滑稽列传》里说:“前有堕珥,后有遗簪”。
杜甫《春望》中也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之句。 中国少数民族有传统的用簪来固发、美发之俗,其发簪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9)钗 钗为珠翠和金银合制成花朵或其他造型的发钿,连缀着固定发髻的双股或多股长针,使用时安插在双鬓。 钗不仅是一种饰物,它还是一种寄情的表物。
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见再合在一起。辛弃疾词《祝英台近晚春》中的“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即在表述这种离情。
纳兰性德词中“宝钗拢各两分心,定缘何事湿兰襟”也饱含与自己所爱分离的痛楚。
7中国古代定情信物有哪些“青丝一缕随身寄,妾身如丝永相随”,这是怎样的托付?“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是怎样的惆怅?“十里平湖霜满天,寸寸青丝愁华年”,谁的青丝如此浪漫?“青丝绕指诉惆怅,红颜带泪寐东床。
一梦风雪十年日,醒时鬓角发成霜”,谁的青丝如此幽怨? ——头发,这个很重点 女子送男子更多。 另外还有 折扇、佩玉、饰物、银簪 男子送女子。
古代人是送花的,送情人一般是月季花。 古代有文采的人,是很喜欢送请诗的,像陆游的钗头凤。
古代七夕有,手执兰草(“方秉蕳兮”)(芍药则是分手) 一个男子得到心爱的女子所赠送的木瓜、木桃、木李后欣喜万分,决定回赠以琼琚、琼瑶、琼玖等佩玉,以表达自己愿意跟对方永结同心。 一束花椒。
它是一种香料作物,可能还含有婚后多子的意思:“椒聊之实,藩衍盈升。”花椒因为籽多,就被人们借喻为妇女多子。
椒类中有一种结实聚成房的,一房椒叫作椒房,汉朝人借“椒房”这个词来称呼他们皇后所在的房室,正取其多子的吉祥的意义。在战国时期,楚国民间还有在农历新年饮用椒酒的风俗。
O(∩_∩)O~定情和送情人礼物还是不太一样,也未细究。
8定情信物的中国古代十大定情信物“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 繁钦诗里几次说起“结”, “结”是一个被赋予太多美好色彩的汉字,从远古到今天,它始终渗透在人们的生活和情感里。
同心结也一直是古人表达情感的信物,所谓“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诗源》里有一个故事,说文胄与邻妇姜氏相爱,文胄送姜氏一枚百炼水晶针作为信物,姜氏打开箱子,取出连理线,穿上双针,织同心结回赠文胄。
将那丝丝缕缕的锦带编成连环回文式的同心结来赠与对方,绵绵思恋与万千情愫也都蕴含其中了,相对其他的信物,同心结有一份含蓄的深沉,因为它融入了恋人的巧思。六朝时钱塘名妓苏小小《苏小小歌》:“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泠松柏下。”
唐朝著名诗人孟郊《结爱》:“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
始知结衣裳,不知结心肠。坐结亦行结,结尽百年月。”
唐长孙佐转的妻子诗《答外》写她给戍边的丈夫做同心结,用同心结倾诉相思和离情之苦:征人去年戍边水,夜得边书字盈纸。挥刀就烛裁红绮,结作同心答千里。
君寄边书书莫绝,妾答同心心自结。同心再解不心离,离字频看字愁灭。
结成一衣和泪封,封书只在怀袖中。莫如书故字难久,愿学同心长可同。
尤其令人感慨的是北宋林逋所作的《相思令》: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争忍有离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三生石 三生源于佛教的因果轮回学说,后成为中国历史上意涵情定终身的象征物。
三生石的“三生”分别代表“前生”“今生”“来生”,很多人的爱情是从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开始的,而相爱之后人们又一定会期待“缘定三生”。三生石的传说; 一千年以前,他和她,曾经牵手到它面前,在它身上刻下了誓言:一生相守。
它含笑把它接纳进自己的生命。从此,它的人生就有了唯一一个光荣的使命:守护爱情,守护誓言。
它目送他们步入尘世,看他们在人间烟火柴米油盐中,爱情如细水长流。 常见手链,多为金属制,特别是银制,也有矿石,水晶,宝石等制的。
区别于手镯和手环,手链是链状的,以祈求平安,镇定心志和美观为主要用途。作为定情之物中除戒指之外,是最多的赠送礼物之一,其寓义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以他之爱,冠你婉间牵手终身的含义 “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 用戒指定情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 南朝刘敬叔《异苑》中记载沛郡人秦树在冢墓中与一女子婚合,临别时,“女泣曰:与君一睹,后面无期,以指环一双赠之,结置衣带,相送出门”,会面安可期, 见指环如见其人,指环之重跃然诗里。
《全唐诗与李章武赠答诗》的题解中注释说,唐时,书生李章武与华州王氏子妇相爱,临别时王氏子妇赠李章武白玉指环,并赠诗道:“捻指环,相思见环重相忆。愿君永持玩,循环无终极” 后来李章武再去华州,王氏子妇早已忧思而死,指环只是空留怅惘。
宋李昉《太平广记》里说后来李章武与王氏子妇的灵魂神会于王氏宅中,这应该是人们对爱情结局的美好愿望。到了晚唐时,戒指渐渐由男女互赠变为只由男子赠与女子,这和今天中西戒指的赠馈方式是类似的。
范摅《云溪友议》中写书生韦皋少时游江夏期间,与少女玉箫从相识到相恋的故事。韦皋临回家乡前送给玉箫一枚玉指环,发誓少则五年,多则七年后会来娶玉箫。
然而七年光阴过去了,薄幸的韦皋却不复再来,痴情的玉箫绝望地沧呼:“韦家郎君,一别七年,是不来矣!”竟绝食而死。人们怜悯玉箫这一场悲剧,就把韦皋送给她的戒指戴在她的中指上入葬。
很多年以后,韦皋官运亨通,做到西川节度使,才辗转得知玉箫的死讯,他悔恨不已,于是广修经像,以忏悔过去的负心。后来有人送给韦皋一名歌姬,名字容貌竟与玉箫一模一样,而且中指上有形似指环的肉环隐现,韦皋知道是玉箫托生又回到了他的身旁,二人终于以再生缘的形式实现了隔世的结合。
是耶非耶?为了人间有情人终局的美满,只好姑妄信之了。戒指既然是定亲之物,所以古代未字女子都不戴戒指。
“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 手镯在古代有很多的称谓, “跳脱”就是其中一种,宋计有功所著《唐诗纪事》中有个故事,唐文宗有一天考问群臣:“古诗里有‘轻衫衬跳脱’句,你们有谁知道“跳脱”是什么东西?”大家都答不上来。文宗告诉他们:“跳脱即今之腕钏也。”
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常见女子以手镯相赠恋人的情节。梁陶弘景在《真浩》中记述了仙女萼绿华曾赠羊权金和玉的跳脱。
蒲松龄《聊斋志异白于玉》中写书生吴生偶入仙境与一个紫衣仙女欢好,临别时,仙女把自己所戴金腕钏送给吴生留念。 “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 玉在中国的文明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五经通义》说玉“温润而泽, 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孔子说“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
他认为玉具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君子的品节。《诗经》里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之句。
古人给美玉赋予了那么多人性的品格,以至于到现在人们仍将谦谦君子喻为。
9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 什么意思意思是用什么表达我们之间的亲密呢?用套在我腕上的一对手镯。
出处:汉末诗人繁钦《定情诗》
原文:
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
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
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
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
白话译文:
用什么表达我的眷恋之意呢?缠绕在我臂上的一双金环。
用什么表达我对你的殷勤?套在我指上的一双银戒指。
用什么表达我的真诚呢?戴在我耳上的一对明珠。
用什么表达我的挚诚呢?系在我肘后的香囊。
用什么表达我们之间的亲密呢?套在我腕上的一对手镯。
用什么连接我们的感情呢?缀有罗缨的佩玉。
扩展资料
汉繁钦在《定情诗》中说:“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引用自诗经名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就让手镯背负上了海誓山盟的重托,一腕光泽,也是一段尘缘,无论时间走得多远,都可牢牢跳跃在手上,让内心那腔往日意今日痴的盟约与日月一起穿梭,永恒成心花、成眷侣、成神仙。
《定情诗》是繁钦传下来的四首完整的诗中的一首,也是繁钦最著名和最出色的作品,无论是写男女之情还是隐喻“君臣朋友”,这首作品都以其奇特的风格引人注目。
搜狗百科_定情诗
小编:汤峻
中国人的情人节——七夕节即将来临,许多情侣和单身狗早已蠢蠢欲动。正在恋爱的人们思考着如何让两人的感情升温,而单身狗们想着如何俘获另一半,但有时候就是爱在心口难开,怎么办?我们不妨来学学中国古人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吧~
古人表达爱意的方式很多,例如作诗、画像等等,但有时自己的才华捉襟见肘,搞不好弄巧成拙,因此,定情信物便派上用场了。
定情信物在古代就开始流传,很多诗词歌赋中都对定情物有所描述。中国人相对含蓄保守,在定情物上反而显得浪漫随性。古代定情信物包括:手镯、缠臂金、戒指、耳环、香囊等,或者是家中祖传的某种小物件、本人精心选购的某种纪念品等。无论定情信物价值高低如何,都具有一定的寓意。送上信物,犹如呈上自己的心愿,表明自己将终身不移其志。
◆手镯
手镯在古代有时被称作“跳脱”,《唐诗纪事》中记载,唐文宗言到“轻衫衬跳脱”,询问众臣何意,众臣不知,文宗便说“跳脱即今之腕钏也”。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常见女子以手镯相赠恋人的情节。梁陶弘景在《真浩》中记述了仙女萼绿华曾赠羊权金和玉的跳脱。蒲松龄《聊斋志异白于玉》中写书生吴生偶入仙境与一个紫衣仙女欢好,临别时,仙女把自己所戴金腕钏送给吴生留念。
◆缠臂金
“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绾臂双金环”指臂钏,又称缠臂金,是一种我国古代女性的缠绕于臂的装饰,是用金银带条盘绕成螺旋圈状,所盘圈数多少不等。其奥妙在于,从各个角度看,都是数道圆环,如手镯般美丽。另有词为证:调朱弄粉总无心,瘦觉寒馀缠臂金。可见,臂钏为当时女子的普遍饰物。
苏东坡《寒具》诗虽然是写一种叫馓(sǎn)子的食物,但诗中“夜来春睡浓于酒,压褊佳人缠臂金。”的句子更让人联想到一个戴着缠臂金的女子于浓睡未醒中,带出几许醉意的妩媚,由此也可见臂钏为古代女性容色增辉的效果。
◆戒指
用戒指定情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南朝刘敬叔《异苑》中记载沛郡人秦树在冢墓中与一女子婚合,临别时,“女泣曰:与君一睹,后面无期,以指环一双赠之,结置衣带,相送出门”,会面安可期,见指环如见其人,指环之重跃然诗里。
古代未婚女子均不戴戒指,因为戒指是定亲或定情信物,所以这个最小的信物在女子心中的分量却是最重的,到今天也是如此。男女互爱,互相赠送,山盟海誓,以此为证。
◆耳环
耳环又称耳坠,是戴在耳朵的饰品,古代又称珥、。耳环都是金属为主,有些可能是石头、木、或其他相似的硬物料。《陌上桑》里,男人为之倾倒的罗敷是“耳中明月珠”;《孔雀东南飞》的刘兰芝是“耳著明月”。罗隐在《杂咏》诗所写的游春女子是“金环耳际摇”。清代李笠翁在《闲情偶记生容》里将耳饰中小巧简洁的耳环称为“丁香”,将繁复华丽的耳坠称为“络索”,他说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可见耳环在古人审美观念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香囊(荷包)
香囊的风情意味是在男女情事上。有一说,女子佩香囊意谓有所归属,这也是中国不少民族用赠香囊来表示爱慕之情的缘故。香囊在我们通常的概念中,就是定情之物,它传情达意的密码是多种多样的,含蓄且优美。
古人佩戴香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据《礼记内则》:“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缨,以适父母舅姑。”就是说青年人去见父母长辈时要佩戴“衿缨”即编织的香囊以示敬意。又因为香囊是随身之物,恋人之间也常常把它当做礼物相互赠送,以表衷情。
许多香囊都有鱼的形象,鱼是中国传统的隐语,有期重性事融治的意思。著名的古诗《江南》中写道:“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也可理解为是一首艳诗。
◆簪
“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搔头是簪的别称,据《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宠爱李夫人,有一次取下李夫人的玉簪搔头,于是搔头之名由此而来。周宣王的姜后有一段“退簪劝政”的佳话:周宣王一度沉溺安逸,荒废国政,明晓大义的姜后为了规劝丈夫勤政,就退去发簪和耳坠长跪于永巷,表示自己有罪,周宣王知道王后的心意后感到羞愧,于是开始励精图治,开创了周王室的中兴局面。簪是古代女子常用的定情物,也有象征“正室”尊严的意味。
◆梳子
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赠送表达爱意的礼物——梳子。
古人用头发寄托相思之情,而梳理头发用的梳子也成了男女之间的定情信物。在我国古时候,送梳子有私订终身,欲与你白头偕老的意思,另外,古代的女子出嫁前有家人为其梳头的习俗,所谓“一梳梳到底,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既包含了家人的美好祝愿,也有爱意的传递。
七夕送梳子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并传承,还还赋予了更丰富的寓意:梳子代表相思,代表着对方很想念很挂念你;梳子每天都梳理头发,也代表着他与你的亲密关系,有白头偕老之意;梳子代表爱情,古代一般用作定情信物;梳子也寓意,把心结打开,让烦恼一扫而过,而且梳头会给头皮保健,带给人健康自信
中国古人表达爱意的定情信物还有很多,各位朋友赶紧行动起来,小编也要努力去找女朋友了~
1镶珠翠青钿子 2金镶二龙钿口 3银镀金嵌珠双龙点翠条 4 金镶青金石金约 5 金錾花双喜扁方 6嵌宝石白玉扁方 7翠镶碧玺花扁方 8 金镶珠镂空扁方 9 玳瑁镶珠石珊瑚松鼠葡萄扁方 10 锏镀金凤簪 11金镶珠石云蝠簪 12 金镶珠石蝴蝶簪 13 金镶珠宝蝴蝶簪 14 银镀金嵌珠宝蜻蜓簪 15 银镀金嵌宝玉嵌珠珊瑚蝙蝠花簪 16银镀金嵌宝蝴蝶簪 17 银镀金穿珠点翠花簪 18 金镶珠宝蟾簪 19金镶珠宝半翅蝶簪蟹簪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