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没有生日蛋糕的古代,人们还有更多东西可以庆祝生日。比如长寿面、寿桃、还有煮鸡蛋等等。过生日吃煮鸡蛋,古代小孩子生日必需品。古代的小孩子过生日是不能用寿字的,只能叫生辰。在生日这天,家里的长辈会用鸡蛋在小孩儿身上滚一圈,表示小孩儿的运气会随着
没有生日蛋糕的古代,人们还有更多东西可以庆祝生日。比如长寿面、寿桃、还有煮鸡蛋等等。
过生日吃煮鸡蛋,古代小孩子生日必需品。
古代的小孩子过生日是不能用寿字的,只能叫生辰。在生日这天,家里的长辈会用鸡蛋在小孩儿身上滚一圈,表示小孩儿的运气会随着生辰的到来一起滚滚而来。然后再把这个鸡蛋煮熟了给孩子吃。小时候每次过生日,我老妈都是煮的鸡蛋,那时候没有生日蛋糕,那一个煮鸡蛋简直就是一整年的盼望。
过生日吃长寿面,面长寓意脸长,寿命也长。
古人做什么事情都喜欢给它整个来源,而吃长寿面也是如此。因为脸也叫面,所以面也代表着人的脸,或者说代表着人的寿命,因为相术上说人中的长短代表着人的寿命长短。古代人到了过生日的时候,总是会用面粉做一份长寿面,让过生日的人吃,寓意他能够长命百岁。我记得之前还有听人说过长寿面一整碗都是一根面条做的,吃的时候不能咬断,现在想想大概是个笑话,做起来挺不容易的。
过生日面粉做寿桃,希望长辈长寿安康。
古代的中老年人过生日叫过寿。这些人过生日的时候,家里人就会用面粉做出很多造型不同的馒头,最普遍的就寿桃。用发面蒸好的寿桃,出笼的时候在桃尖的位置摸上粉红色,在叶子的位置抹上绿色,看上去非常的喜人。寿桃的味道一般,但是寓意确实非常的好的。
条件好的家庭,还会在过生日这一天大摆宴席,宴请亲朋好友们相聚一堂,一起庆祝寿星老的生日。
在中国民间传统历来就有生日吃长寿面的习俗,代表著人们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愿望。
制作面条的三种方法:
1、拉抻法:将经过充分熟化的面团反复拉抻成为面条。这种方法多为手工操作,经验性强,对面粉质量和熟化要求相当严格。
2、擀压法:将面团先反复擀压或碾压成片。一般大宗市售机制新鲜切面属于这一类,再加上晾干、切断、包装等环节则成为挂面。
3、挤压法:将面团放在压模中加压,面团从模孔中挤出成条。这种面条又特称作“饸饹”。用掺小麦的粗粮粉或全部粗粮粉制作面条时常用这种方法。
扩展资料:
吃长寿面的历史起源
相传,汉武帝一天与众大臣聊天,说到人的寿命长短时,汉武帝说:《相书》上讲,人的人中长,寿命就长,若人中1寸长,就可活到100岁。”大臣东方朔听后就大笑。
汉武帝问他笑什么,解释说:“人活100岁,人中1寸长,彭祖活了800岁,他的人中就长8寸,那他的脸有多长啊。” 众人闻之也大笑起来,但可以想个变通的办法表达一下自己长寿的愿望。
脸即面,那“脸长即面长”,于是人们就借用长长的面条来祝福长寿。
渐渐地,这种做法又演化为生日吃面条的习惯,称之为吃“长寿面”。一般来说,长寿面整碗只有一根面条。吃的时候最好不要弄断,这一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中国古代在小孩“周岁”时行的礼是抓周礼。抓周礼是庆贺幼儿周岁生日的主要礼仪,这种礼仪在我国北齐(550-577年)时期就已存在,到了宋朝时期(960-1279)更加盛行,称作“拈周试睟”,后来在民间称作“抓周”。
抓周礼的核心是对生命延续、顺利和兴旺的祝愿,反映了父母对子女的舔犊深情,是父母为了给孩子筑基“培德树人”而进行的信仰风俗,在客观上预示母亲计划如何对宝宝童蒙养正。这种习俗在民间流传已久,是小孩周岁时举行的一种预测前途和性情的仪式,是第一个生日纪念日的庆祝方式。
抓周礼以主宾入礼、长辈上坐、母亲梳头、父亲上香、长辈祈福、宝宝抓周、周岁长寿宴等七个核心仪轨进行。主宾入礼,是根据主人及宾客按长幼有序列坐。正坐后,主持人颂吉祥语开启宝宝周岁抓周礼,执礼官引领宝宝的父亲向宝宝的祖父母行礼并扶长辈上座。
遥叩芳辰、生辰吉乐。另外古人多数“祝寿”,而不是“过生日”。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古代称为寿诞,俗称做寿、做生日,指十年一次的大生日。只有十岁的小孩或五十岁以上老年人才过生日。老人要做寿宴,客人要送寿礼。
祝福孩子的话一般是:长命百岁;或祝愿将来:出人头地、飞黄腾达之类的。
祝福老人一般是与福寿相关的话,如:寿比南山松不老,福如北海水长流。
中国讲究尊老重贤,只有老年人,才能过大寿。新生婴儿满周岁时,会举行“抓周”。以后每年过生日,往往是父母煮几个鸡蛋就糊弄过去了,这叫“小生日”。直到60岁才有资格贺“寿”,也就是过“大生日”。此时,可以大摆戏台,亲朋好友还会送上珍贵的礼物和美好的祝福。
扩展资料:
寿诞,指为老人祝寿是传统的敬老习俗。寿日这天,儿女、亲友们带着寿礼、肉类、酒、茶及其他礼品来为老人祝寿。
为老人祝寿是传统的敬老习俗。寿日这天,儿女、亲友们带着寿礼、肉类、酒、茶及其他礼品来为老人祝寿。家中置办丰盛的酒宴,老人穿戴一新居于首座,全家一一敬酒,祝老人健康长寿。进入20世纪90年代,城镇家庭到酒店为老人祝寿者渐多,有的到电视台、广播电台点歌或包一场**为老人贺寿。是日,因儿女聚齐,大都照全家福。
参考资料:
冠礼,是古代嘉礼的一种。为汉族男子的成年礼。成年礼起源于原始社会,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成年礼(也称成丁礼)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华夏族的成年礼,为男子冠礼,女子笄礼。经书记载,实行于周代。按周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然天子诸侯为早日执掌国政,多提早行礼。传说周文王十二岁而冠,成王十五岁而冠。古代冠礼在宗庙内举行,日期为二月,冠前十天内,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十日内无吉日,则筮选下一旬的吉日。然后将吉日告知亲友。及冠礼前三日,又用筮法选择主持冠礼的大宾,并选一位“赞冠”者协助冠礼仪式。行礼时,主人(一般是受冠者之父)、大宾及受冠者都穿礼服。先加缁布冠,次授以皮弁,最后授以爵弁。每次加冠毕,皆由大宾对受冠者读祝辞。祝辞大意谓:在这美好吉祥的日子,给你加上成年人的服饰;请放弃你少年儿童的志超,造就成年人的情操;保持威仪,培养美德;祝你万寿无疆,大福大禄。然后,受礼者拜见其母。再由大宾为他取字,周代通常取字称为“伯某甫”(伯、仲、叔、季,视排行而定)。然后主人送大宾至庙门外,敬酒,同时以束帛俪皮(帛五匹、鹿皮两张)作报酬,另外再馈赠牲肉。受冠者则改服礼帽礼服去拜见君,又执礼贽(野雉等)拜见乡大夫等。若父亲已殁,受冠者则需向父亲神主祭祀,表示在父亲前完成冠礼。祭后拜见伯、叔,然后飨食。此加冠、取字、拜见君长之礼,后世因时因地而有变化,民间自十五岁至二十岁举行,各地不一。清中期以后,多移至娶妇前数日或前一日举行。某些地区自宋代以来,仪式简易,不宴请宾客,仅在本家或自家范围内进行。《仪礼士冠礼》贾公彦疏:“诸侯十二而冠也。若天子,亦与诸侯同,十二而冠《大戴礼》云:‘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左传》云:‘冠而生子,礼也。’”又《仪礼士冠礼》:“始加(冠)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三加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老无疆,受天之庆。’”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八九:“[冠礼]是自家屋里事,有甚难行?关了门,将巾冠与子弟戴,有甚难?” 一、冠礼的年龄和时间 《礼记·曲礼》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先民以男子20岁、女子16岁为成人的年龄门槛。冠礼基本上在此时举行;同时也考虑到现实情况——由于我们现在大多数高中生毕业的年龄在18岁,这基本是一个人生的分界点,“18岁成人”不仅符合时代特点和法律要求,也结合了当代青年人身体发育成长的规律,因此我们建议:举行冠礼的时间,最好在行礼者18岁生日前后。当然,一些已过18岁的年轻同胞,出于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对冠礼的实践愿望,虽然已参加过学校组织的“成人仪式”,但也可以参加冠礼活动。不过,宜在20岁之前而不宜过晚。 冠礼的日期,古人是通过“筮日”即用占筮的方式加以确定。此当弃之不用。我们建议,具体日期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1、单独举礼时,定在成人者生日(公历农历皆可)或对其有重要意义的日子。(各家庭根据具体情况酌定)考虑到成人者基本为有上学时间安排的中学生,我们建议,举礼日可向学校请假一天(或半天),而学校也应该给假一日以方便孩子们在家举行冠礼。(期待这能成为一种传统) 2、集体举行冠礼时,宜定在有文化内涵及纪念性意义的日子。比如国庆节、春节、中秋节、清明节、女儿节(特别适合女孩子行笄礼)、黄帝诞辰日、孔子诞辰日、抗战胜利纪念日等等。 二、冠礼的地点 古时冠礼在“家庙”之中进行,并且在正堂东边还需搭建设施,称为“东房”。考虑到现实情况,我们建议,单独举礼时,可在家庭及附近的开阔地带。集体举礼时,可在学校广场、学校大厅、公共文化场所(尤以文庙等处为佳)等地。尤其是单独举礼时,因为现实居住条件的制约,应该灵活处理。如果有单独的庭院的,可在家里的庭院中进行。如果是住高层楼房的,在家居面积很大的条件下,可以把客厅专门腾空,做适当的布置后举行。否则,居住面积不大的话,还是最好到小区广场、草坪等比较开阔的地点举行。当然,也可以暂借一些公共文化场所的厅堂等进行。为了其神圣性,必须是一个相对安静的场合 古时行冠礼有所谓“阶”的讲究,有司(捧冠的人,也称执事)依次排开,正宾在为冠者“三加”时需要依次走下不同的“阶”。曾有实践者,在院落地面上划出房子及阶型,我们认为其实可以不必过于拘泥。只要掌握大致的方位讲究,有司依次托盘捧冠站好就可以了。 三、冠礼的参加人员 参照古礼要求,结合时代实际,我们建议组织以下人员参加冠礼(当然,也未必需要过于拘泥,可根据实际情况酌定)。这是单独举礼时的人员,若是集体冠礼,可酌情增加规模。 ①冠者1人(就是举行成人仪式的成年者本人) ②主人2人(按照古代的宗族制度,必须由宗子等男性宗亲长辈担任,一方面严格的宗族制度在今天并没有普遍流传;另外,主人只限定于男性宗亲,本身具有一定历史观念的局限,所以,当今作为主人的,冠者的父母双亲比较合适。) ③正宾1人 (就是为冠者担任加冠的德高望重的那个人)对即将成年的男孩子,必须强调其作为男性的社会角色,正宾必须符合德高望重的要求,才可作为及冠者的人生向导和社会楷模。其威严的祖父、父亲等男性长辈应该是最合适的人选;儒家文化里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所以,请德高望重的师长担此责任也是不贰之选。) ④赞者1人(就是协助正宾加冠的助手,也协助冠者梳发、更衣等,可选择师长、兄姊、好友等适当人选) ⑤有司3人(即为冠者托盘准备所加之冠的人,可选择好友、兄弟姐妹等适当人选) ⑥客人若干(可邀请师长亲友等若干人观礼) 四、冠礼所需的服饰及摆放方法 宜遵循古制,以周制、汉制、唐制、明制为宜,综合各种因素考虑,我们建议以明制为标准范本。建议准备以下汉服以行冠礼:(具体名词无法详细解释,请参考天汉网有关汉服知识帖) 童子服:即未行礼之前换上的汉服。叫做采衣。这种衣服以缁布为衣,而饰以锦边,锦一般用朱红色。穿采履。可以暂穿普通的布鞋。正式举礼之前,孩子脱去平常的衣服沐浴后换上童子服。 “初加”所用:幅巾、深衣、大带、纳履。考虑到汉式鞋子复兴的实际,在整个冠礼过程中,可以一直穿布鞋而不必更换。准备一件直裾深衣,一条普通大带。 “再加”所用:帽子、襕衫、革带、系鞋。 “三加”所用:幞头、公服、革带、纳靴。 考虑到现实情况和同胞的各种实际困难,我们可以暂时不必拘泥于那么多,我们设计了最简化版本的冠礼所需服饰清单(简化版冠笄之礼的具体操作详见第五部分) 中衣1件(代替童子服),比较好的深衣1件(举礼过程中可不更换),自制软裹幞头1个或可系带的小巾1个(因为没有那么多冠可加了,所以奉冠的有司可撤减为一人),布鞋1双。 衣服的摆放方位:公服、襕衫、深衣,分别叠好、衣领朝东,由北向南依次置于席上,席置于场地东侧。 将要加的冠,由三位有司捧在盘里,立于场地西册,面朝南,从东到西排开,依次是:幞头、帽、巾。 除冠者外,其它包括主人在内的参礼人员,有汉服最好,没有也可以着日常服装,但应注意庄重和整洁。忌披头散发、穿脱鞋、短裤等装束。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应穿APEC会议装、中山装、旗袍等衣服。 五、冠礼所需的其它物品准备 基本同笄礼,故略。 六、冠礼中所用到的常用行礼动作 ①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②正规拜礼: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这段叫鞠躬),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双膝同时着地,缓缓下拜,手掌着地,额头贴手掌上(这叫拜),然后直起上身,同时手随着齐眉(这叫兴)---然后根据礼节,平身或再拜……平身时,两手齐眉,起身,直立后手放下。 七、冠礼仪程中的取“字”问题 先民姓氏文化中的表“字”风俗,这也是冠礼中很重要的仪式程序之一。 姓、名、字、号,是汉民族文化中完整的姓名结构,先民中许多历史名人都有神采飞扬的“字”与“号”。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呼吁,恢复国人取字的风俗,并从历史、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论述了其积极价值。我们建议,举行冠礼的家庭,不妨尝试给孩子取一个意韵隽永、有励志作用的格调高雅的“字”,至少,它会给孩子们的一生带来更加丰富的人生体验,有百益而无一害。 具体的起法,研究传统姓名文化的人士皆指出,表“字”重在激励人生,重在鞭策与鼓励之情。取字者,在传统冠礼的设计中,多被赋予了德高望重的主宾,我们建议,冠者父母亲若有意给孩子取字,不妨先行和正宾商议,倾听其意见后加以确定,然后在正式举礼时由主宾亲自授予冠者,此程序古礼称为“字冠者”。 八、关于举礼前的沐浴 古时行冠礼及其它仪礼,提前沐浴斋戒大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清爽和卫生固然是讲究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借此表达对文化传统的敬意、塑造仪式的神圣性和庄重感。试想,形容邋遢蓬头垢面的孩子,即使穿上美丽的成人礼服,也没有多少庄重和神圣可言。冠礼前的沐浴,原则上,每个参礼及观礼者都应做好,尤其是冠者、主人、正宾、赞者、有司等主礼人员,重点是冠者和正宾。冠者沐浴更衣,可表达对成长的期待、对神圣仪礼的敬畏,正宾神清气爽举止得当,可体现对主人盛情邀请的尊敬和感谢、对冠者成年庄严时刻的尊重。尤其是作为冠者的孩子,都是青春活泼的少年,常喜运动,爱出汗,更要悉心沐浴更衣,做到干净、得体。依据传统,举礼时冠者需要着袜正坐于席上,预先搞好卫生,也可以避免可能产生的不雅及尴尬。 九、冠礼的仪程 基本同笄礼,惟有所加元服不同,分别为:幞头、帽、巾。程序略。 十、仪式中礼辞的撰写 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冠礼赞辞,一种是冠者誓词。可以参考海内外公祭黄帝孔子等所写礼辞,结合举礼学校特点,由教师和学生自行撰写。格式上宜采用诗经式的四言诗文。 古代嘉礼的一种。为汉族男子的成年礼。成年礼起源于原始社会,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成年礼(也称成丁礼)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成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 华夏族的成年礼,为男子冠礼,女子笄礼。经书记载,实行于周代。按周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然天子诸侯为早日执掌国政,多提早行礼。传说周文五十二岁而冠,成王十五岁而冠。古代冠礼在宗庙内举行,日期为二月,冠前十天内,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十日内无吉日,则筮选下一旬的吉日。然后将吉日告知亲友。及冠礼前三日,又用筮法选择主持冠礼的大宾,并选一位“赞冠”者协助冠礼仪式。行礼时,主人(一般是受冠者之父)、大宾及受冠者都穿礼服。先加缁布冠,次授以皮弁,最后授以爵弁。每次加冠毕,皆由大宾对受冠者读祝辞。祝辞大意谓:在这美好吉祥的日子,给你加上成年人的服饰;请放弃你少年儿童的志超,造就成年人的情操;保持威仪,培养美德;祝你万寿无疆,大福大禄。然后,受礼者拜见其母。再由大宾为他取字,周代通常取字称为“伯某甫”(伯、仲、叔、季,视排行而定)。然后主人送大宾至庙门外,敬酒,同时以束帛俪皮(帛五匹、鹿皮两张)作报酬,另外再馈赠牲肉。受冠者则改服礼帽礼服去拜见君,又执礼贽(野雉等)拜见乡大夫等。若父亲已殁,受冠者则需向父亲神主祭祀,表示在父亲前完成冠礼。祭后拜见伯、叔,然后飨食。此加冠、取字、拜见君长之礼,后世因时因地而有变化,民间自十五岁至二十岁举行,各地不一。清中期以后,多移至娶妇前数日或前一日举行。某些地区自宋代以来,仪式简易,不宴请宾客,仅在本家或自家范围内进行。 《仪礼士冠礼》贾公彦疏:“诸侯十二而冠也。若天子,亦与诸侯同,十二而冠《大戴礼》云:‘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左传》云:‘冠而生子,礼也。’”又《仪礼士冠礼》:“始加(冠)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三加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老无疆,受天之庆。’”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八九:“[冠礼]是自家屋里事,有甚难行?关了门,将巾冠与子弟戴,有甚难?”
参考资料:
小孩出生第二天要做“三朝”。小孩出生后,大都紧闭双眼,总要到三朝(即三天)或三朝以后才睁开。按旧俗,孩子睁开眼后要先看父亲,后看母亲,然后再看其他亲友,以示永远孝顺父母。这时来探望的亲戚朋友往往馈赠鸡蛋、红糖、小孩衣物等礼物祝贺。其中鸡蛋染成红色,称为“红蛋”,因是贺喜,故也称“喜蛋”。
一斋戒
《颜氏家训》是最早提到庆祝凡人生日的,其中表达了一个观念,即在生日那天不庆祝本人的生日,而是要向父母表示感谢。常言道,孩子的生日就是母亲的受难日。母亲生下一个孩子需要经历十月怀胎的辛苦,生下孩子后还要夜以继日地喂奶把他抚养长大成人,甚是辛苦。因此在民间有一种说法就是通过生日来追思母亲分娩时的痛苦,感激母亲的哺育。南朝的梁元帝每到生日这天都需要斋戒,举办佛教集会,宣讲佛法来过生日,借此来感激父母。
二抓周
这个习俗也延续到了现在。新生婴儿满周岁时会举行抓周仪式,在床前摆上笔墨纸砚、钱币、吃的、玩具等等,让小孩坐在床前不给他们任何指示,任由他们随意随性去抓。看看他们先抓什么后抓什么,以此来分析他们的兴趣,预测他们未来的前途。这个习俗在唐宋时期非常流行,当时无论是穷人家还是富人家都非常重视这个习俗。
三吃长寿面
这个习俗即使在现在也是很常见的,现在很多人过生都会吃一碗长寿面。这个习俗源于西汉年间。汉武帝一天和大臣们聊天说,“人的人中长,寿命就长,若人中一寸长,就可以活到一百岁。”东方朔听了以后大笑,说要是按照这个说法彭祖活了800岁,他的脸就有8寸长,那得多长啊。后来变通了下方法,脸就是面,脸长就是面长,所以渐渐就演变成吃面来达到长寿的愿望了。
由此可见,古人过生日还是比较有仪式感的。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