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端木义|文
在最近引起热议的网络短视频节目《透明人》中,主持人蒋思达与杨冰阳的对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分钟,但却是我看到的杨冰阳情感理论和演讲技巧的最佳展示。长期以来,对杨冰阳的批评和嘲讽不胜枚举。她为什么还受欢迎?她的粉丝真的都被洗脑了吗?为了理解这一现象,我们不得不提到她和PUA的前世,他们研究过情绪理论。更重要的是,国内的婚姻情感咨询市场和性别教育长期处于混乱和缺位状态。
一、杨冰阳和PUA的前世今生
我第一次了解PUA(泡妞达人,中国泡学的简称,即泡妞和泡妞)大概是在2008年左右。当时国内最大的早期阵地是豆瓣的“拾学”群和大热的泡泡学网,包括天涯论坛的“泳湿小狗”(现为知乎中的),以及后来成为大佬的“冷”。这些地方聚集了大量刚刚读过《神秘人的方法》、《泡妞》等一些PUA经典书籍的宅男,充满了新鲜感。导师教他们如何克服害羞,勇敢迈出第一步。他们还在论坛组织线下活动,上街找妹子聊天,成员们热情留言汇报成绩。即使他们拿到了一次电话号码,也会被算作得分。
我第一次想起杨冰阳是在2007年左右。她当时已经是“扑猫女神”了。她是一个性感的人,介绍自己是一个平面模特。其中一个卖点是智商145的门萨会员——这是一个国际俱乐部,只有那些智商测试得分高的人才能加入。她容光焕发,自信满满。她建议节目的另一位女嘉宾也试试门萨的入学考试。门萨当时在国内还挺新鲜的,后来负面新闻爆出。杨冰阳当时在电视节目上的口号是,“比我漂亮的不如我聪明,比我聪明的不如我漂亮”。
一个有趣的巧合是,恰好有一本小说在那两年相当流行,书名是《门萨的妓女》。一个高智商的应召女郎,拉客不仅靠身材,更靠灵魂和情感附加值;征收智商税,你可以充分满足你的精神需求:从普鲁斯特到人类学,你可以和男嘉宾侃侃交谈。100块钱,你可以谈莫比迪克,也可以买她借给你的唱片,和你一起吃饭,然后焦虑发作;300元,全套服务,包括在美术馆与你不期而遇,从她的论文谈起弗洛伊德,为你争论,心碎,假装自杀。简而言之,你和她的爱情故事里,没有什么是不能标记的。
2009年,网络名人杨冰阳遇到了PUA,这是伍迪·艾伦写不出的黑色幽默。学习网的资深成员正摩拳擦掌,兴奋而轻佻地讨论杨冰阳的《爱情厚黑学》如何向女性介绍PUA:“她是个美丽的女人,值得击倒。”他们没想到,杨冰阳一度被称为“女PUA”,最后和泡学的主持人冷爱一起转型。并联合创办了情感咨询公司华振。那时候,其他PUA老板大多都是短命的。在“泡学”的名声毁于一旦后,他们逐渐不活跃,最终淡出江湖。
在泡沫论坛上有一些关于杨冰阳早期破解PUA理论的介绍。
严格来说,泡沫研究或捡拾研究从来就不是一门系统严谨的学科。它是各种经验主义言论、伪科学、偏见和吹牛以及对性和心理学一知半解的大杂烩。不过在当时还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部分有性和社交困难的男性网友的需求。接下来的几年,泡沫慢慢发臭,退化为“如何快速、经济地追上女人”。前期可能还在正常范围内,要求打个电话,但后期发展成“推倒”(发生关系)作为一次成功,算一次分。后期色情和诈骗倾向越来越明显。花钱请一些女性做“托儿”,假装在学生前后搂抱,这种情况屡见不鲜。甚至还有导师用视频拍摄从勾引到“推倒”陌生女性的全过程。作为阶级的一个案例,有些人已经踏上了违法的边缘。
PUA在国外很受欢迎,但同时也受到了批评,以至于热门美剧《犯罪心理学》根据PUA创始人“米格农”(左上)制作了一集特别节目,剧中角色训练连环杀手。右上下图来自电视剧截图。
和所有热衷于发明概念、包装名词的流行文化一样,PUA有孔雀论、互相打压、就地控制等各种各样的专业术语。女杨冰阳还有一系列自创的术语,如“普/目”、“多选/短选”、“锤子-剪刀-布”等等,这些术语在外人看来是令人费解的。然而,杨冰阳一直在聪明地完善、纠正和复杂化这些概念,并与时俱进,她与变质的泡沫学者划清了界限。
PUA相关教科书中的术语介绍。
从本质上来说,杨冰阳的这一套和男人的PUA没什么区别。对PUA理论的大部分批评实际上也适用于杨冰阳。都是把异性分成ABC型或者369(七分女/九分女等。)在现有的性别刻板印象框架下,按照一定的套路和策略进行猎奇。比如杨冰阳会教女粉丝“第一次约会穿惹眼的红色,第二次穿运动装,第三次穿女性化的黑色蕾丝”。这种具体操作方法,比“银座妈妈桑教你迷人的演讲技巧”和“淑女嫁入豪门教N堂课”好不了多少。而《冷恋》用了同样的套路教男粉丝。有一句广为流传的金句是:“如果她没有经验,就带她去看世界的繁华;如果她历经沧桑,请带她上十次特洛伊木马。”给你的惊喜只是出乎你的意料,就一点点。
当然,Paoxue.com的男性网民担心,杨冰阳并没有真正意识到男性的“反杀戮”。这种男性统治不过是“门萨的娼妓”式的翻版:你读的书,穿的衣服,说话的方式,都可以明码标价给男方;你所有的技能,两性之间的联系,都可以按照鄙视链一步步分解量化。女人要学会一点一点把自己打造成符合传统男人要求的诱饵,及时诱捕猎物;得分最高的人可以在婚姻市场上寻求最好的要价。
问题是,当这种僵化的、按部就班的亲密关系发展成长期的时候,真的是所有人都想要的吗?教女人崇拜老公,学会撒娇,受委屈时调整心态。当她们的老公出轨时,“谁吃亏谁就变”,用“存在就是合理”这句话把一切合理化。谁会真的有耐心或者满足于此,永远不会失算或者爆炸?更不用说牵强附会的用所谓大猩猩-黑猩猩-倭黑猩猩的生物进化特征来附加人类行为来解释自创的锤子-剪刀-布理论了。恐怕会遭到灵长类研究人员和生物学家的严厉嘲讽:其实换成蜻蜓、蝴蝶、蚂蚁,大概也没什么问题,还是放下进化心理学吧。
如果说PUA是“泡妞之学”,那么杨冰阳的部分情感理论确实可以称为“后宫之学”。实际上,两种理论的共同点在于,都将情感关系纳入了一个高度商业化的匹配评价模型。很多人批评ayawawa物化女性,做女奴;但其实在她的理论里,男人也是物化的,商业化的,也是分等级的。她的前提依然是“五分女人七分男人”的传统婚姻观念,但如果五分女人爱上了三分男人,那么ayawawa也会有很大概率说服她摆脱这个男人。
《透明人》节目截图:杨冰阳称咪蒙为“母爱算法”,即“你想看什么我就给你什么”;是我自己的“慈父算法”,就是“我是对的,你要听我的”。
有意思的是,100多年前,父母包办婚姻,讲究门当户对,按门第计算彩礼和嫁妆;现在已经可以自由恋爱了,还是墨守成规。我们应该按照情感专家所谓的“父爱算法”或者“母爱算法”,精打细算,步步为营,就像宫斗一样,“把爱建立在精准的价值匹配上”(冷爱原话)。既然所有复杂多样的爱情情感问题都可以被他们还原,放入简单粗暴的自创模型中,那么自然就要把相应的处理方法纳入到精简的“情感咨询”常规解决流程中。如果一个人的方面可以简单粗暴到用几个参数快速分类打分,那么相应的标准化过程就应该诞生了。花镇创始人之一在2015年前后的一次采访中提到,要利用客户搞大数据(不管是否涉及泄露访客隐私),开发一个APP,比如情侣吵架会扣多少分,送礼会加多少分,低于一定分数会预警。而如何分类、判断、解决,正如采访中所说,经过训练,“一个智力普通的人,一个星期就能掌握。”
二。情感咨询市场的“万能医生”
早在智能手机和互联网普及之前,分类广告就是国外报纸,尤其是本地报纸的一大类广告。有早期看港台报纸经验的读者可能已经看到,至少有2、3个整版的报纸,一半甚至几十页下来,全是豆腐块的密集广告,从二手车到征婚启事。在这些广告中,有一个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其内容大致是:你有什么烦恼或担忧吗?请咨询某某医生,他能解决你所有的问题。
如果拜访这位医生的好心人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他会发现某某博士的博士学位相当可疑,一般都是没人知道的国外宗教大学,那个学位证书大概是20美元邮寄的。这位“全能博士”通常用半生不熟的宗教知识和一些心理学书籍的混合语言与来访者交谈。最后,他会收到一笔咨询费或捐款,与普通的心理学家相比,这笔钱不算大出血,但足够在餐馆吃一顿大餐了。
从社会分层的角度来看,欧美大多数中下层的普通人可能没有钱去看正经的心理医生,也可能不够虔诚,不会参加每周一次的教堂礼拜。转而说分类广告中无所不能的某某博士,也算是一种帮助——这些人或多或少和社工或教会有关系,能说点什么——或者心理安慰。英语中有一个微妙的说法,这种广告叫“招揽”,引诱、教唆,同时也有“拉客”的意思。愿意的人会上钩。来咨询的人往往有家庭、情感或心理问题。凭着医生的金口玉言,很多新人都能哄过来。
这个“全能医生”既不是心理学家,也不是精神科医生——即使是心理行业比较低级的咨询师(只负责言语治疗,也就是聊天,没有开药的权利),也需要有基本的学术训练和相关的专业学位。国内一些知名的网络心理专家,一般对应美国的临床心理学(博士)。他们必须在规定期限内接受过临床会诊等系统培训,具备执业资格,遵守基本的伦理准则(至少绝不随意泄露患者隐私),接受相关监管等一系列要求。如果来咨询的人的问题需要药物治疗或更深层次的帮助,咨询师至少知道如何回答和解释。一旦发现患者有严重的问题,如精神分裂症等症状,会推荐给精神科医生(有开药权)。
在国外,关系咨询师是一个专门的心理学行业。即使是像Psychologytoday这样为大众提供咨询师信息和科普内容的美国大型网站,每个咨询师的页面都有相应的学术背景介绍、诊疗方法和详细公开的收费标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如果违反,对咨询师的处罚会相当严重。遗憾的是,国内的心理咨询行业和相关市场非常混乱,大多数人对这些基本情况都很迷茫。
在进入手机媒体时代之前,中国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这样的“万物博士”。普通人比较保守,没有向心理机构和医生求助的意识。普通人认为自己家丑不可外扬,也谈及相对隐私的心理问题,害怕被当成“精神病”“疯子”。第二,心理咨询的隐私保护目前还不规范。很多所谓的“知心大姐”咨询师,往往把自己客户的情况津津乐道为餐桌谈资(就是网络咨询的匿名性,但也能保证一定程度的医患隐私)。而且当时的“万能博士”缺乏渠道,前互联网时代的报纸职业习惯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不敢大规模刊登这些广告。
但进入“流量为王”的移动媒体时代后,情况完全变了。咨询行业成为征收智商税最热门的行业:你的出身家庭有问题,你的童年有问题,你有什么心理创伤,你有没有拖延症……每天都有你自己创造的新名词满天飞,是各种“全能医生”谈论的文章话题。他们的头衔越来越丰富,花样也越来越多。后来HR面试抛出了一套500的性格测试。"我们非常重视员工的心理健康."蒲导师信誓旦旦地声称“没钱没长相没钱没美貌”“没办法得到姑娘”。今天情感咨询师会建议,一步一步听她/他的话,一定能追到你想要的那个人,赢回你失去的心。很多都是塔罗牌,和玩占卜烧香没太大区别。
透明人节目中对ayawawa粉丝的采访截图。
为什么「万能医生」在中国突然流行起来?
首先,营销成本很低。事实上,用传统的分类广告来推广自己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尤其是当全能博士想要扩大客户群的时候,他要把广告费用摊在当地不同的报纸上,或者在邻近城市的报纸上做分类广告。更有甚者,“万能博士”的主要营销手段仅限于分类广告,与各类征婚交友、占星广告相邻。但是——这些问题在中国社交媒体app中是不存在的。在各种话题的标签和分类下,可以提供比十几页分类广告报纸更多更密的豆腐块字。到了底部,往往会带一个微信官方账号二维码,试图诱导你去扫。
其次,营销和发货的控制非常松散。需要明显专业资质的内容,比如心理治疗,可以大量推送,这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乱卖处方药,甚至是未经诊断就给病人做手术。全球几大中文社交app都没有压制病毒式营销,用更美的方式叫精准营销。这个问题也出现在脸书等社交媒体的发展中。由于相对完善的法律和高标准的舆论,国外社交媒体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病毒式营销的方法和内容。而中国社交媒体的巨头们显然还没有把这个问题提上日程,甚至出于对平均停留时间的考虑,可能会给这些做法一些鼓励。
最后,通过社交媒体,“全能医生”可以实现低边际成本。在传统的会诊中,全能医生要和客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他们的收入和客户群实际上受到他们一天中可以畅所欲言的时间的限制。而通过社交媒体,可以将带有心理或类似心理咨询的内容打包成课程,要么直接销售,要么捆绑大量广告或植入营销内容后推送,相当于在所有用户的手机里植入了一个万能的医生。
三。万能博士和ayawawa的致富秘诀:商业化捆绑的情感词
等等,我是说杨冰阳是移动媒体时代的“万能医生”吗?不,这里不是杨冰阳,而是许多所谓的心理和情感咨询师。
虽然女权运动的历史只有百年左右,但能够在《透明人》上大放厥词“女权未来50年不会占据主流”的杨冰阳,正是基于她对两性心理咨询市场的观察。例如,Smart在2009年与经纪人Hong Zhen讨论后,决定改变路线,放弃性感的网络名人身份,加入女性情感咨询领域。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经营策略:时间长了,女性情感市场会更广,更容易吸引钱。说白了,心理或情感咨询无非就是一个赚钱的商业跑马场。PUA老奶奶们最终纷纷放弃了男性情感市场,并不是因为她们自身能力不足。冷爱很早就发现,情感咨询的男性市场主要集中在20-30岁这个年龄段,也就是俗称的“屌丝”阶段。一旦他们掌握了一点技能或者资源,就不再继续付费了。
严格来说,这些情感/心理咨询师在自媒体时代写的东西,既不是真正的“心理咨询”,也不是严肃的“心理学”。正如《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对杨冰阳采访的回顾中提到的,她早年写情感专栏的经历让她发现,其实是一种“没有实际经验的写作和操作”。她敢自称“世界上最大的情感咨询机构的主席”,大概就是因为这种自信。在这个市场上,通过网络走红的所谓情感大师,大部分都没有接受过真正的心理学训练。他们只是通过道听途说听到一些名词,开始分析解读。其中,自创理论和概念的“民事主体”不在少数。看过严肃的心理学著作,你就会明白,国内市场是如此的鱼龙混杂,心理咨询市场,包括广义的婚姻咨询,在中国大陆还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
为什么会这样?
从制度上来说,国内的心理医生和各类心理咨询师的差别并不高。目前心理咨询师的资格(包括冷爱获得的心理咨询二级证书)不仅包括经过正规临床心理培训的专业人员,还包括经过简单培训,没有医学或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员。由于这一证书考试被降级为类似于考厨师证(经常出现在“已上交钱包”的小广告中),因此被业内诟病已久。2017年取消,现在是真空状态。这种体制下的资质管理也比较混乱。既然相关部门并没有对杨永信主任的电击疗法和各种网瘾戒断学校采取任何实质性的行动,那么万能的医生们把自己的情绪理论应用于实践也就无可厚非了——相对而言,社会危害性通常远远小于杨主任。
更有甚者,系统中的混乱导致无法有效区分市场需求。他也是二级心理咨询师,可能是临床心理学博士,也可能是发明了一堆民科理论新词的全能博士。作为客户,显然比一般的医疗市场更难选择——大型三级医院可以保证基本的医疗质量,但最高级别的二级心理咨询师(一级还没开)大概率是非专业人士,根本不是心理医生。各种不同需求的客户被挤在这个混乱的市场里。的确,一些早期的追随者最终会醒悟过来,抛弃杨冰阳,并对其嗤之以鼻;其他粉丝,就像那些在街上很难和女孩交谈的宅男一样,通过这种有缺陷的情感理论迈出了第一步,他们可能会一直感激当初遇到杨冰阳。
2018杨冰阳粉丝俱乐部将在现场。
在任何一个成熟的市场,对于强烈依赖口头技巧的吹捧或推销行为,都有非常严格的控制条件,有意识地让无所不能的医生在分类广告中老老实实地撤退。然而,在智能手机主导的新媒体时代,在混乱不健全的国内情感咨询市场,社交媒体app逐渐释放出万能医生的能量。在10亿中国社交应用媒体上,大大小小的杨冰阳都在兜售自制的心理学说辞——而中国社会的普通大众对心理学缺乏了解,对全能医生也缺乏足够的抵抗力,所以很容易得过且过。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交应用的用户相对脆弱。《中国新闻周刊》曾在“微问答”中为杨冰阳提供了她的数据:“从2013年5月到2017年1月,472期情感问题中提到了‘安全感’这个词,占47.2%。去年1-8月,250期中有156期提到‘安全感’,占52.9%。”杨冰阳,米萌,他们知道如何利用焦虑来赚钱。
我不认为杨冰阳球迷是愚蠢的或者特别容易被洗脑。我们的学校没有提供足够的情感和性别教育,正规的心理咨询机构也未能提供完善健全的情感和家庭咨询服务。从某种角度来说,中国互联网的用户,每时每刻都要学习各种反驳谣言、识别套路的方法,时刻保持怀疑,等待反转,练习自救。他们渴望专业人士的参与,但又不能完全信任权威。相反,商业化的情感模式正在提供一套自我完善和救赎的方式,似乎正在实现。明明就是给自己买个贵的,却非要称之为“投资自己”和“做更好的自己”。我的眼里满是“一个30岁的女人应该投资一件更好的高级羊绒大衣”“一个20岁的女孩穿这件更能俘获他的目光”...……杨冰阳的情感理论常常与这些消费品无缝地捆绑在一起,这就是她演讲技巧的高明之处。
玛丽莲·梦露曾唱过“钻石是女孩最好的朋友”,后面还有一句话,“一个吻可能很重要,但它付不起你简陋的公寓房租,也不能帮你在自动售货机前的忙”——谁能买得起最大的钻石,谁就是最好的丈夫。如果没有爱情,你可以有很多钱。女人的情感需求最后量化为包包和口红——爱她就给她买买买。一个世纪过去了,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倒退到了一个两性情感关系极度缺乏想象力的时代,以至于任何节日无疑都会以情人节的形式举行。那么,一个低俗的评分分类机制,能满足一部分人对情感问题的需求,有什么好奇怪的呢?所有讽刺和嘲笑杨冰阳的人最终都会悲哀地发现,她并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糟糕的产物。
本期编辑邢谭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