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宝妈在网上发布了自己六个月宝宝吃肉仪式的视频。从整个视频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很有仪式感的家庭。全家人做了一桌子菜,准备了一长串顺口溜。虽然这种仪式感是宝宝无法感知的,甚至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但是这种满满的仪式感却让人感到无比的快乐。这段视频一经发布,便引来了网友的围观。
@丮丮丮丮:我喜欢在家里有仪式感,让我觉得更有爱,更被尊重,更被重视,生活也更有意义,更有活力。
@ L:最重要的是家人会配合。每当我想给孩子惊喜的时候,我就说没用,我不帮他们。我比较看重孩子一岁生日,所以和老公商量后决定在家装修。我和我丈夫一直很忙。
@中中中中中中中中:哇,好有仪式感!宝宝长大了看到会很开心的!
仪式感是一个家庭和孩子增进感情的催化剂,是孩子知道什么是爱,如何去爱别人的最好方式。
仪式感这个词在不同的环境和时代有不同的解释。
在《家庭与孩子》中,可以解释为:仪式感就是有人花时间和心思让平凡的事情变得不一样,赋予它新的意义。
比如宝宝进入辅食期,它会为宝宝准备一个“开肉仪式”。怎么准备?全家人一起做一大桌子菜,然后把宝宝抱在怀里,摆姿势让宝宝一个一个吃,然后吃一道菜的时候会说象征宝宝幸运的话。这样全家人一起对宝宝的未来给予祝福和期待,是一种仪式感。
婴儿在小的时候,无法深刻感受到家庭赋予他们的仪式感,但随着婴儿的成长,这种仪式感会成为他们内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这种仪式感,宝宝可以获得快乐,增进家庭中亲子之间的感情。宝宝也会感知到这种行为背后的意义,更懂得尊重和爱。
当人们从他人那里得到对某种行为的称赞或肯定时,这种结果就会产生反应,并成为推动人们重复这种行为的力量——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给予孩子尊重,让孩子懂得尊重的意义
儿童时期对孩子性格和品质的第一次教育,全部来自家庭的引导。在一个家庭里,父母懂得尊重孩子,孩子才知道什么是尊重。然后孩子长大了就知道尊重别人了。让孩子理解尊重的意义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就是让他们在生活中有一种仪式感。
比如每次成年人过生日,都会举行家庭仪式。当孩子过生日时,父母通常只会给孩子买一个蛋糕或一个小礼物。虽然孩子什么都不说,但他或她或多或少会感觉到自己不被家庭重视和尊重。
如果父母在某个生日邀请很多孩子一起庆祝孩子的生日,并且带着仪式感为孩子做准备,父母会发现,孩子会在那天感受到家庭对自己的充分重视和尊重。孩子们会刻意打扮自己,礼貌热情地对待客人。这种仪式感会让孩子获得尊重,懂得尊重的意义。
给孩子仪式感,就相当于给了孩子家人最深的爱。孩子会从家人给的小小的仪式感中得到感动,得到爱,学会如何去爱别人。任何潜移默化的仪式动作,经过时间的沉淀,都会在孩子体内形成一种情感基因,让孩子深深地爱着这个家里的每一个人,让他更加努力,不辜负他所关心的人。
帮助孩子形成人生重要的价值观
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动作往往能给孩子正面的引导。比如孩子做好了一件事,做对了,改正了一些不好的行为,父母给予鼓励和肯定,就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这种小小的仪式感,让孩子获得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方向。
在给孩子营造仪式感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负面的声音,比如“这么小做这一切有什么用”“这么小的孩子花这么多钱有用吗?以后花钱的地方会更多”等等。然而,说这些话的父母不知道的是,正是这些看似“不必要”的仪式感,让孩子感受到了满满的爱和自信。
生日仪式感
无论家庭成员有多忙,在生日或重大节日时,都要送礼物,表达带有仪式感的言语和动作,让家庭中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仪式感带来的幸福和喜悦。
孩子上幼儿园后经常会有小活动或者小节目。在孩子心里,他们的表演不是给别人看的。他们希望父母能给他们加油,给他们鼓励和表扬。这种场合,家长再忙也一定要参加,因为这种仪式感会给孩子动力和信心。
家庭会议上要尊重孩子的意见
让孩子尊重,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让孩子参与家庭的任何决策,不管他们的意见最后是否被采纳,但这种仪式感才是慢慢培养孩子独立的最好方式。
孩子小的时候,家庭是他们的全部。如果孩子发现大人总是躲着他,不理他做任何有意义的事情,会觉得很生气。比如孩子看到没有自己的婚纱照,会哭,会问为什么。这是孩子缺乏家庭安全感和归属感的表现。
所以,父母每年都可以和孩子拍一张全家福。通过这个小小的仪式,孩子们可以感受到家庭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这是专门为某处婴儿制作的一套开肉仪式顺口溜。当然,婴儿在六个月大的时候不可能什么都吃,所以当父母说顺口溜的时候,只要闻闻或者放在嘴边就可以了。不要真的给宝宝吃,会导致身体不适。
吃个大葱,聪明伶俐;吃个大蒜,可以说话算数;
吃个鸡蛋,哪里都好看;吃饱饭,富起来;
吃肉,长寿;吃个鱼头,不愁温饱;
吃一条鱼尾巴,一帆风顺;吃一个青菜,洒脱;
吃鸡爪,抢钱一个接一个;吃韭菜,久了什么都有了。
还记得上面的吗?赶快收集起来用在宝宝的吃肉仪式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