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黄埔军校十幢楼名字

老婆089

台湾黄埔军校十幢楼名字,第1张

台湾黄埔军校十幢楼名字
导读:台湾黄埔军校十幢楼名字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著名军事院校,位于台湾省,成立于1957年。该校共有十幢楼,分别是:黄埔楼、海军楼、陆军楼、空军楼、法政楼、教育楼、行政楼、体育馆、宿舍楼和游泳池。这些楼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军事领域,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学

台湾黄埔军校十幢楼名字

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著名军事院校,位于台湾省,成立于1957年。该校共有十幢楼,分别是:黄埔楼、海军楼、陆军楼、空军楼、法政楼、教育楼、行政楼、体育馆、宿舍楼和游泳池。这些楼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军事领域,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黄埔军校是台湾著名的军事院校之一,其教学水平在台湾乃至亚洲地区享有盛誉。该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军事技能、领导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同时,该校还注重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开设了丰富的文化课程和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黄埔军校的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优秀的军事专家和学者,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教学服务。该校还注重实践教学,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军事演习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此外,该校还与国内外多家军事院校和军事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总之,黄埔军校是台湾一所优秀的军事院校,其教学水平、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等方面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该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为台湾的军事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九三九年夏,胡来到重庆。不久,蒋介石任命胡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野党政委员会指导员,派她到第三、第六、第九战区工作。胡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位女将军。胡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为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胡是近代四川妇女运动的先驱,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影响的革命女战士。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天生丽质,被称为“美女”,以民国时尚少女的身份登上《好朋友》画报封面。作为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家,她被斯大林认定为高尔基的棺材看守人。抗日战争时期,她被授予国民党少将军衔,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位女将军。作为中国***长期从事统一战线工作的秘密党员,她与何香凝、李、陈毅、吴、廖承志、程等都是好朋友。由于与国民党人士的多次接触和复杂经历,她十分多疑,个人命运几经沉浮。其中,她与四川军阀让桑的交往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从崇拜让桑到摧毁家庭和离开家园。

1901年6月22日,胡出生于四川成都北门江源公所街。胡大海是明朝的创始人,他的父亲胡晴云是长老会的兄长。全家搞“反清复壮”活动。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的胡,从小就受到一些国民的节操教育和进步思想的影响。

1920年冬,19岁的胡从成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被迫嫁给商人杨家之。由于不同的兴趣和抱负,胡婚后不久就从成都逃到四川南部的八仙女子学校当老师。1923年,经亲友证明,与杨家之的婚姻关系正式解除。

胡尔佐格

这一时期,川军第九师永宁路司令尹大力推行新改革,向西方学习,决心把所占川南二十五县建成新川南。他重视发展工业,整顿市容,提倡体育,修路,植树,特别重视教育改革,提倡男女同校。他还聘请中国青协主席为教育科长,***员云为泸州川南师范学校教务长。此刻,泸州道银办公给泸州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1921年秋,致力于倡导新道路的胡受革新行动的启发,来到川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与进步青年朱一起教书。杨森亲自到学校讲课,邀请师生参观他的“样板间”,里面陈设整齐,一尘不染。胡开始与杨森交往1922年春,泸州召开川南25县联合运动会。而胡的著名作家茅盾的女朋友,在操场食堂开了一家女子理发店,推广女子理发。的妻子杨家凤和刘,以及一批导演的妻子都来参加演出,生意兴隆。胡一度成名,被视为杨森的“红颜知己”。

在泸州,在吴、云等***人的影响下,胡加入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与辛亥革命以来的另一位传奇女性共同创建了四川妇联,并参与了川南妇联和成都妇联的筹备工作。这时,让桑在军阀混战中被打败了,他的军阀嘴脸开始显露出来。胡随后与杨森见面,要求送学生出国留学,但杨森只答应了,决定把胡留在身边。1923年2月,他回到成都悼念胡。因为成渝路当时是战场,杨森给她写了纸条,派人全程护送。胡冒着生命危险记录了沿途的部队和军事部署,并写信给杨森汇报胡回到成都后,组织了女子甲组

在成都杨公馆,胡见到了杨森,谈起出国的事。不过,杨森说:“我看你还是留在四川吧。”两天后,的管家田恒秋太太陪着胡到了公园。她说:“姐姐,我跟你商量个事。”胡问:“什么事?”田恒秋说:“司令让我跟你谈谈。外面很多人都说你是他的最爱。他说,欢迎到我们家来,我们就住在一起”胡勃然大怒:“我和这位司令员的接触,只是支持他在泸州的新事业,而他在成都继续发扬新川南精神,倡导新文化新思想。至于做家人,你做不到!”不久,被任命为四川巡抚,他的副官亲自向胡发出红色请柬,邀请胡在的就职典礼上担任首席侍者胡拒绝了,因为他父亲很孝顺。

1924年,国共合作正式开始,国民革命如火如荼。而杨森在成都镇压群众集会,关闭《甲子日报》,进一步暴露了他真正的军阀嘴脸。胡决心离开成都,摆脱的控制。届时,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将在上海召开第六次学生代表大会,胡、胡将作为四川省妇联代表出席。为了筹钱,我不得不去见杨森、胡、于泽宏、杨森获工商联胡、于、徐等3名代表50元、胡、100元。兰琪婉言谢绝了,但杨森坚持要送。他用这些钱请他的5个妻子和18个孩子吃西餐,给每个孩子买了一件衣服,其余的给了家里的士兵和仆人。为了筹集资金,胡把自己的房子抵押给亲戚,从200元钱里拿出50元给了另外三个代表,然后离开旧居去上海开会。而胡毁家离荣誉的正义行为,得不到组织的理解,入党申请未获批准。有代表告诉她,“中央说元佑送的50块钱不是你自己的钱,可能是让桑送你加入这个团体的侦探费。”

从杨的婚姻到革命道路

文联代表大会后,胡、胡等人返回成都,但胡、胡不愿回成都见,留在了重庆。半个月后,胡写信劝胡赶快回成都,说杨森请胡做孤儿院院长,还有许多事要做。这时,经济困难的胡看了信后非常生气。他宁愿过苦日子,也不愿回成都在他的庇护下生活。著名作家茅盾从他的女朋友那里知道了胡的故事,很感兴趣。他的第一部小说《虹》是根据胡的小说《虹》改编的,书中美丽坚毅的女主人公梅就是其中之一。

1925年3月,胡经成都老邻居杨金堂介绍,与四川青年军官陈梦云结婚。1926年3月,胡、陈梦云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被分配到以何香凝为首的中央组织部妇女部工作。在广州,我会见了中国***的代表,如邓、邓、李富春,以及国民党的其他左派人士,如何香凝、李、李宗仁等。1926年秋,北伐战争正酣之际,胡被调回四川领导妇女运动,成立合川妇联。不久,武汉中央军政学校来川招女队。胡梦云冲破陈梦云的阻力,毅然参军,顺利进入武汉中央军校,编入女队。在军校,胡在思想上取得了进步,要求加入中国***。但由于她与杨森、陈梦云的特殊关系,虽然著名的军校文献实际上是中共军校负责人陈毅介绍的,但党组织始终没有明确表态。

回到成都后,杨森已经成为一个羽翼丰满的军阀,不再有建设新川南的野心。1925年,四川军阀联合起来,把他从成都赶到万县。武汉国民政府委派朱德到万县动员杨森参加革命,任命杨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然而,一直是两面派,曾暗中投吴和蒋介石的票。1927年5月,杨森和夏斗寅在蒋介石的指挥下共同进攻武汉。在第24师师长叶挺的指挥下,武汉政府连夜从武昌出发,与杨森、夏斗寅会合。中央军校女队也奉命成立宣传队和救援队随部队出发。武汉在土塘之战中击败夏斗寅,完成了仙桃镇“引羊”的任务。让桑的军队被消灭了。胡女队一路高歌,控诉杨森犯罪,极大地鼓舞了革命军的士气。仙桃镇突发急病,胡情绪过于激动,指责杨森犯罪,突发急性喉炎。医生只好把她送到消防队,退到徐家棚站检查。

胡出席了第一次苏联作家大会。

1927年7月,汪精卫反革命,南京与韩国合并,武汉军事学院解散。在取得胡中央军政学堂武汉分校第六届毕业证书后,应陈毅的要求,到中央妇女部工作,加入何香凝,团结国民党左派,掩护了许多***员。之后,胡来到南昌,参加成立江西革命行动委员会,从事反蒋运动,并担任江西孤残儿童救助中心主任,这就是杨森希望胡回成都的原因。1929年2月,蒋介石亲自下令将胡胡为首的11名骨干罪犯驱逐出江西,与江西省政府派遣胡胡赴欧洲考察社会救济的决定相一致。对胡来说,这真是一次拯救。1929年,我开始了漫长的留学生涯,这也是我多次向杨森许下的愿望。

离开是非的喧嚣之地,开始新的生活和追求。1930年10月,在廖承志、程、程的帮助下,他终于在柏林加入了***,成为我党秘密战线上的一名勇敢的战士。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宋庆龄、曾德金等名人。九一八后,胡又赴德国组织“德国华侨反帝联盟”。因编辑反帝月刊,宣传抗日救国,揭露法西斯阴谋,被希特勒秘密警察囚禁三个月。胡被宋庆龄和鲁迅解救后,来到巴黎,在《世界报》上发表了他在德国女子监狱的服刑经历,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从抗日战争到杨森起义

淞沪抗战爆发后,胡主动请缨到招募进步女青年。1937年10月5日,在何香凝的支持下,上海劳动妇女野战服务团成立。下午,女兵们奔赴抗日前线,开展宣传教育和野战救护工作。胡中国军人英勇杀敌的故事被改编成京剧《鸟瞰大战》,深受部队官兵喜爱,多次上演。

让桑的川军也奉命开赴上海抗日。让桑在川军中率先抗日,用相对落后的武器顶住了日军的猛烈炮火。官兵坚守阵地,牺牲生命,为川军争光。10月17日,胡等上海文化界人士冒着枪林弹雨,到南翔车站20军指挥所看望慰问杨森。她还亲赴战场采访著名战地记者范长江,合著了《川军与抗日战争》、《川军在前线》等优秀通讯,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

淞沪抗战失败后,胡率野战军撤退。到了常州漕桥,被敌机轰炸,路上有天黑的危险。

胡、胡领导的野战军是抗日战争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野战军。在三年多的时间里,胡带领的姑娘们走遍了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河南等省,被誉为“战地之花”、“当代花木兰”。

1939年7月,在延安中华女子大学的开学典礼上,高度赞扬了中国妇女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其中特别提到:“中国妇女积极参加前线工作,如胡、丁玲等组织的战地服务团。他们在前线辛勤工作,受到全国人民的赞扬。”一九三九年夏,胡来到重庆。不久,蒋介石任命胡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野党政委员会指导员,派她到第三、第六、第九战区工作。胡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位女将军。胡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为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1945年,杨森出任贵州省政府主席。虽然娶胡为妻时曾几次一针见血,但他对胡的印象一直很好。1946年3月,她在重庆时,田恒秋对她说:“老人回来开会,住了几天。他说你以贵州省政府官报《贵州日报》社长的身份去贵州。希望你能尽快去。”

胡桂阳上任后,把《贵阳日报》的宗旨定为“宣传省政府在财政、经济、卫生等方面的成就,不加入党派斗争”,得到了杨森的认可,从而避免了对我党的肆意攻击。8月,国民党报纸称***为“匪党”,但《贵州日报》始终没有发表“剿共”的立场,这与杨森支持胡有关。胡知道不能一直这样下去,以处理江西农场为由,辞去了主席的职务,离开了贵州。

让桑的长子杨汉兴在德国留学期间与胡幼有过交往,并加入了中国***。胡在《贵州日报》工作期间,由于杨汉兴的关系,经常与杨森次子杨汉烈通信,1948年春节后,胡离开成都前往江西,途经贵阳时,专程拜访了杨府。在谈到国共战争的现状时,杨汉烈说:“我认为这次***会赢。”胡问:“那你怎么办?”杨汉烈说:“你不能当白花!”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您好

黄埔校史 黄埔军校校名与校址变迁略述 站长王坚整理

黄埔军校是中国现代史上扬名中外的军官学校。自1924年建校至今80年来,在风风雨雨的历史进程中,经历起迭兴衰的历史波涛不知多少。可始终名声昭著,延续不衰,师生相继,并以慷慨牺牲、抗敌有功而国人钦仰。在黄埔师生中,无论是国民党人还是***人,他们虽然一生戎马,久历政坛,能文能武,继而成为国家的重臣名将,世界名家。但他们都以曾在辉煌的黄埔史上,经历过革命熔炉的战斗洗礼而视为一生重要光荣和骄傲。

溯源历史,这黄埔最早的校名,从第一期开学时的军校正门校名横匾保留至今外,实际却历经多次更改与变迁。只因校址最早设在广州黄埔长洲岛上,才一般被人简称为黄埔军校。可是历来以军校名义对内对外发布的文告、宣言和出版书、报、刊及学生教科书,则从来不用简称,而用全称。只因军校曾四迁校址,八易校名,且有分校设於中国中原、西南、东南和西北各省,致使平民百姓甚至历史学者,往往不知黄埔军校不同年代的历史真名。近年则兴起了寻查军校的原始校名,及「党立军校」、「国立军校」的来历呼声,说法不一,致使黄埔军校的历史真面目也不易分清了。兹就不同年代校名与变迁经过略述如下:

一、陆军军官学校

它是孙中山先生最早手定的校名。先是见於孙中山1924年1月24日命名成立的「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同年3月,又在《广州民国日报》刊登「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处布告」。「陆军军官学校」由此而来。其实在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内,本曾通过筹建名曰「陆军讲武堂」、「国民军军官学校」等的提案和规划,都未办成而流产了。这「陆军军官学校」得以正式成立,主要是1924年有了国民党和***参加的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决定创立军校,由廖仲恺负责招生工作。由国共两党参加筹建军校的工作,双方输送大批来自两党的革命青年来校担任教官和当学生,实际最先促成这所军校的创立。所以在第一期毕业学生颁发「卒业证书」中,就印有象徵国民党的「青天白日」和象徵***的「斧头镰刀」两个标志,也有「陆军军官学校」标志,也有「陆军军官学校」总理孙文和校长蒋中正、党代表廖仲恺的署名。未见在校名上冠以「党立」或「国立」的称呼,这都表明两党合作的历史真相。

二、中国国民党党立陆军军官学校

它是1925年2月,军校出师东征使用的校名。见於第一次东征时向老百姓散发的《告东江人民书》。是时校总理孙中山北上与北洋军阀政府谈判,带病入京。在文告中署有「中国国民党立」的字样。实是校长蒋介石自作主张所加。其用意是模糊国共合作创校的真相,为排斥***人在校内的地位制造根据,是蒋介石内心反共的公开暴露。在此期间,也有「广州陆军军官学校」、「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等称呼,也见《广州民国日报》、《上海民国日报》等报刊。这纯属向读者表明军校地址,用以区别於当年各省地方政府或军阀自办,称「滇、粤、湘、桂」等军官学校而已,不能说是本校的校名。但是当时校名的使用尚无统一,如:1925年6月23日为沙基惨案发表的军校通电,是署名「中国国民党党立陆军军官学校」;而1926年2月军校为援助省港罢工发表的《慰问罢工工友公开信》,仍署名「陆军军官学校」。表明在1925—1926年间,这两个校名是并行使用的。因此,有的书刊或学者不明真相,硬说「中国国民党党立陆军军官学校」是最早的校名云云,是与史实不符的。

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它是1926年根据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将原陆军军官学校扩大改组,於同年3月正式命名成立的校名。有***人熊雄任政治部副主任实际参加改组工作,为军校改组委员之一。据说这个校名还是采纳蘇联顾问鲍罗廷和加仑所建议的。自後军校出版的书报刊,如校报《黄埔日刊》、政治部期刊《黄浦潮》、学生课本恽代英编《政治学概论》、纪念日专刊《拥护省港罢工》等,都署这个校名。自後军校对外散发的传单、口号、声明等,也有署「国民革命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作校名。这是1925年国民政府成立,要将所属各地军队和本校所属党军都要划入统一编制,於是在校名上冠以「国民革命军」的称号,实非正式校名。所以在师生佩戴的铜质证章,仍用「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称号,并保留「青天白日」和「斧头镰刀」的两党标志,及象徵实现「世界革命」的地球图。这校名和证章的启用,表明称为「党立军校」是蒋介石的说法而已!

1927年国共两党不幸公开分裂,以两党团结合作为特色的军校也无法维持。在广州、武汉和南京分别出现了「三足鼎立」的黄埔军校。在武汉,以国民党中央的名义,决定将武汉分校扩大改组为「(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取消原有校长制,改行委员制。由谭延闓、邓演达和恽代英担任常委,由恽代英主持驻守武汉地区第一期学生毕业典礼,开展讨蒋斗争。在南京,由蒋介石决定自行成立(南京)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委戴季陶、张治中为正副筹备主任,由何应钦主持调集在黄埔和各地的第一期学生举行毕业典礼,宣誓反共。在广州,原(黄埔)「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依然开办。这三所中央军校都标榜正统,也不冠「国立军校」的称呼,可见是难作定论的。是时校内的「拥蒋」与「反蒋」的两派思想的势力之间斗争旗鼓相当,各事其主十分激烈。是时校内师生为敌,骨肉相残,在课堂操场打群架,时有所闻。到了上海「四一二」与武汉「七一五」的反共事变先後爆发,本是革命摇篮的黄埔本校亦改变颜色。

四、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

它是1928年5月,由副校长李济深决定将本校改名而成「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生原是1926年10月入学的入伍生,有4400人,其来源广及缅甸、越南、朝鲜及南洋群岛各地。由於国共两党分裂斗争和地方势力的破坏,师生自我伤残,造成学生纷纷逃往武汉、南京等地而星散,最後只剩下718人坚持至毕业,称黄埔六期生。於今在长洲本岛东征烈士墓碑上,尚镌刻「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校名,留存至今。

五、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

它是1927年8月15日,由本校学生军和军士教导等学员,再经考试及格而招收的预科生,计1400名。1928年又增加第八路军干部学校学员800人入倂本校,并再经升学考试而转为正式生,共为2200人,利用本校沙河燕塘入伍生部开学,至1929年4月才调回黄埔本岛上课至毕业,称黄埔第七期生(在南京毕业的称南京第七期生,原因如上)。同年9月10日,校长蒋介石以国民政府名义,重新加入「黄埔」二字,称「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在军校大门也挂上这新的校名横匾,并为应届毕业生出版了名曰《国民革命军黄埔军校第七期同学录》。但自1930年这一期学生毕业後,随即有校长蒋介石来电:「要第七期学生毕业後,埔校即行停办」。从此,始创於广州的黄埔军校就正式结束,而让位於南京本校续办了。

六、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它是1927年底,经蒋介石自行决定在南京成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基础上,又於1928年3月以中央军事委员会名义明令改名成立的,意图在南京新建校舍作为黄埔本校的延续。而上述先行建立的「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和「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相应结束。学生从第六期起顺序编次,首先开始招收第六期入伍生。当年因国共两党分裂,使军校一度停顿,原在武汉、长沙、广州及各部队的学员,都要求应南京本校和黄埔同学会的召唤,一律先行往杭州集中编队受训,共得学员3534人,然後转往南京入学。还要求此後各省地方自办军校都陆续一律划入本校体制,按入学时间先後而编次定期别,都以蒋介石为校长,通称黄埔军校。

七、(成都)陆军军官学校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南京失陷。本校在学的各期学生奉命辗转移地教育。为适应抗战需要,校本部奉命实行沿长江两岸水陆并进,流离播迁,迳往四川成都为基地集中。是时早有成都分校先期在此开办,於是进而为分校充实设备而扩大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本部,并要各地分校一律按照成都本校教学要求统一施教,在八年抗战中成了培养抗日官兵的大本营。各期毕业生都一律开赴抗日前线参战,功不可没。至1946年实行军校改制,要求在元旦起,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改名「陆军军官学校」,实际恢复1924年在军校成立之初的校名。成都陆军军官学校由此而成,长达20年担任校长的蒋介石改任名誉校长,由关麟徵升任校长,要求将本校办成培养初级干部的摇篮。

八、(凤山)陆军军官学校

1947年孙立人在台湾奉命训练新军,决定在凤山利用原日本殖民统治时经营的一个天然练兵基地,成立名曰「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直属成都本校。1949年10月成都解放。蒋介石下令将台湾籍学生和国民党高官政要的子弟200馀人空运回归而成军校早期基础。至1950年3月蒋介石在台湾复出,决定在此恢复成都军校,续招第二十四期学生,是为凤山陆军军官学校之始,与此同时在高雄县,又有位在左营的海军军官学校及岗山的空军军官学校,合称为三军官校,共同发展。

凤山军校除提倡黄埔精神,秉承黄埔传统外,依然以「六一六」为校庆,举黄埔校旗,唱黄埔校歌。教学体制和学生质素也有新的要求的发展。按大学制标准从三年制改为四年制。报考学生参加统一招生。毕业生除取得军官资格外,得授学士、文学士学位。经过历年的发展还要求「成为培养以枪杆为主体的军事学府,承传黄埔革命精神为目标」。至2004年已办至七十三期。

去年是黄埔建校80周年。从黄埔到北京,从北京到凤山,海峡两岸黄埔师生,无论是白鬓苍苍的沙场老将,还是後辈的爱国健儿,都在中华大地隆重举行校庆纪念大会。他们依然深深追怀历代革命先辈所创的「黄埔精神」,决心在实际行动中发扬光大,表明黄埔军校的辉煌成就和深远影响,誓将青山不老,绿水长流。

有。在台湾,三军军官绝大多数(特别是海空军)都是由陆、海、空三个军官学校毕业的。三军官校是台湾正规军官最重要的来源,也是培养三军军官最重要的摇篮。

 与过去官校教育不同,现在的官校教育已经回归大学法,四年八学期需要修满128个学分。陆军官校—年级采不分流的通识教育,就是不分系,让—年级新生可以充分认识各系的特色,二年级时再分系教育。

陆军官校大学部设有土木系、电机系、机械系、资讯系、化学系、物理系、政治系与管理科学系。配合课程所需设立的学系包括文史系、外文系等。 

扩展资料

 陆军官校为锻炼学生的体能与胆识,特别在学校设置攀岩场,让学生由体能训练中兼顾胆识与智能的培养。陆军官校的目标是训练未来陆军的军官,在现代化的战具与载台逐渐引进台湾后,陆军官校的教学较过去更重科技训练,让陆军军官更能成熟面对未来的战场环境。  

 在陆官的生活中,体能的训练较其它宫校的学生来得多彩多姿。陆军官校的体能训练课程,除一般的运动项目外,还会增加如拳击、擒拿、夺刀夺枪等全方位近战格斗项目。 

人民网-台军军官的摇篮 台湾三军军校探营(多图)

台湾的话目前有军校30多所,按照职能分为共同院校.军种院校、其他院校。其中主要的军校有“三军大学”、中正理工学院、海,陆、空军官学校等。

最主要的应该是三军大学、中正理工学院、凤山陆军军官学校、左营海军军官学校、冈山空军学校这几所吧。

下面是大致的简介:

三军大学:

台军“三军大学”的前身是“国防大学”,2000年改名.是培养训练台三军高级军事指挥人员的最高军事教育机构.隶属于台“国防部”。1969年由原三军联合参谋大学.陆军指挥参谋大学、海军指挥参谋大学和空军指挥参谋大学4所学校合并组成。下设陆军指挥参谋学院、空军指挥参谋学院、海军指挥参谋学院和战争学院。

中正理工学院

中正理工学院是台军培养军事科学技术人才.进行武器装备研制发展的最高学术单位。中正理工学院的历史可追朔到1917年在湖北汉阳成立的陆军理工学院,1949年迁至台湾。1968年台湾当局将陆军理工学院.海军工程学院.陆军兵工学校和联勤测量学校合并.成立该综合性理工学院。

凤山陆军军官学校

凤山陆军军官学校的前身可谓鼎鼎大名——1924年建立的黄埔军校。该校经广州、南京、成都.辗转迁至台湾.1950年复校。招生对象为陆军“正期班”学生(本科生)、预备军官与专科学生。学校教育遵循台。教育部“的四年大学制.学生在四年八学期需修满128个学分。

学生入学第一年进行不分系的“通识教育”(通常包括外语学习、文史学习、政治学习).也进行一定量的军事必修课的学习.如测量、识图等。二年级后.学生将主要依据毕业后的服役兵种进行选系和选课。三年级后开始学习“领导统御”科目,提高学生在未来军旅生涯中的领导管理能力。到了四年级时.强调课程内容要偏重思考与实践.加大实践的分量。凤山陆军军官学校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科技训练,使毕业学员能够适应未来战场中的高技术环境。学校体能训练比较丰富,除一般运动项目外,还增加了如拳击、捕俘,擒拿等格斗项目。

左营海军军官学校

该校位于台湾南部海港左营.其前身是沈葆桢于1 867年创建的船政后学堂.1 946年在四川重庆正式建校.1949年7月在台湾复校,是目前台湾海军军官的主要来源.通过军事联招、中正预科学校升读考试和申请入学等途径招生。该军官学校学科部下设电机工程系.船舶机械系、海洋科学系、资讯管理系与应用科学系等。学员第一年主要进行学科基础和军事基础学习.第二学年专业课逐渐增多。第四学年的军事学科重点是“敦睦远航”,首先是环岛航行.然后是到台湾以外的海域远航。左营海军军官学校实施新老学生混编.民间“大家庭”式的管理制度。通识教育与其他军校相同.设外文系、文史系及政治系.重视科技与学科专业技术的训练。

冈山空军学校

冈山空军学校前身为孙中山1924年在广州创建的航空学校,该校于1949年在台湾冈山复校.1960年开始招收飞行专业军官。该校入学方式以申请入学和军事院校联招两种形式为主。该学科部下设航空太空工程系、航空机械工程系、航空电子工程系、航空管理学系与通识中心等。新生入学第一学年即进行分系。飞行专业军官班通常是实施为期9周的集中训练。冈山空军学校的“正期生”(本科生)毕业需服役14年.专科生毕业需服役10年。

下面是台湾军校教育现状:

台军的军校教育基本上冶袭了国民党时期军校的“三阶五段制”教育。共同院校主要担负三军军官的深造教育和进修教育。军种院校则负责本军种的军官教育和士官教育。其他院校则是军种外学校.主要对联勤人员,后备军和宪兵进行培训。

军官教育:

台军的军官教育分为基础、进修、深造三个教育层次(三阶).军官的培养按基础教育、进修教育、指(挥)参(谋)教育、战争(略)教育、兵学研究五个阶段(五段)实施.沿“通才”和“专才”两条教育路线发展.采取分段,分类的方式.根据干部经历和志趣逐步按计划实施。

基础教育:台军的基础教育又称养成教育.以培养基层军官为目标.招生对象为高中(职)毕业生。正期学生(本科生)训期为4~7年.专科学生(专科生)训期为2~3年。课程设计均以“教育部”规定的大学本科和专科课程内容为主,以军事基础学术为辅。学生教育课程编排紧凑.学生自习时间较少。

进修教育:台军实行培训、晋升相结合的原则,军官在晋升之前一般先到相应级别的院校进修.毕业分配到高一级的职务任职。台军进修教育又称专科教育.主要招收在职的尉级军官.培养少校级军官。台军进修教育较为完整.各兵科学校大多设有分科班、正规班,研究班及专长班.其中正规班训练期为6个月。海军.空军兵科学校均以短期的专长班次为主。台海军已经开始成立正规班.并规定专长班的训练时间超过15个星期的视局正规班,台空军各兵种学校的参谋班和正规班相同.训期为15个月。

深造教育:台军的深造教育依据”重质求精.精选高层。的指导原则,以培养团职以上指挥军官、技术军官和高级参谋军官为主.重点提高受训者的军事战略和总体谋略水平.以及胜任高级职务的能力。深造教育一般由“三军大学”负责.分为指参教育和战略教育两个阶段。指参教育由“三军大学”的陆.海、空军指参学院担任.主要班次为正规班.招生对象是三军各兵种学校正期班毕业的校级军官.培养师级以上指挥军官和各级参谋人员。教育课程将军事理论、指参教育结合起来,以军事战略、野战战略为重点。技术军官的深造教育由。政治作战学校”的政治作战研究所、”中正理工学院”的理工研究所、。国防医学院。研究所和”国防管理学院。的资源研究所兼任。台军最高军事人才的培养由。战略研究所”(原“兵学研究所”)负责。

士官教育

台军通过三军各兵种学校的士官班进行士官的培训,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正规的士官教育体系。台军士官教育分为基础教育和进修教育两种。基础教育分为常备士官班和预备士官班。常备士官班招收国中毕业生,实施完整的高中(职)教育.训期两年。预备士官班招收高中(职)毕业的士兵.训期8~22个周。进修教育分为短期训练班,领导士官班及高级技术士官班。技术士官班招收高中(职)毕业生.训期1年。尔后随其军队经历的发展再接受教育。

预备教育

台军的预备教育是陆海空军官学校和。政治作战学校。的学前教育。由中正预备干部学校统一负责。中正预备干部学校的高中部招训国中学生.实施完整的高中教育。学生毕业后可依据志愿直接升入陆海空三军的军官学校和政战学校的正期班。初中部招收国小毕业生.实施完整的国中教育.毕业后直升高中部。

台湾军事院校的教学特点

重视“通才”和“专才”两条线的培养。对军官更强调“通才”教育

台军认为国防科技愈进步.军兵种专业分类越精细,越需要军事“专才”;但只有将这些“专才”发展成“通才”.才能更加适应未来作战的需要。因此.在院校教育中.台军采取多种形式培养“通才”型军官。比如.学科的安排.实习的科目都尽量丰富多彩;强调在军事院校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中.加强战略、战术和战法的研究.以提高学员综合素质。除院校教育外,在军官任职后也有多种手段培养“通才”。一是注重军官的任职.将有发展前途的军官在业务部门之间进行调整、转换.鼓励各级军官在各自的岗位上建功立业;二是鼓励军官通过参加国防科技人才培训和军事训练等多种途径.以全时、在职、工余等方式进修。

重视英语教学,学员的军旅前途与英语学习成绩相关甚大

近些年来.台湾军官赴美学习、训练的人数与年俱增。因此台军各校都十分重视英语教学.英语成绩优秀的学员可获得赴美学习的机会。当前.台湾当局任用高级军官有两个倾向.一是本土出生的军官具有较高的升迁率.二是赴美培训过的军官颇受重视。这种风气也逐渐影响到军校教育.通识教育中很大比重都被用来安排英语教学。

总体来讲,台军的军校教育经过多年的经营.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台军军事院校每年培养各类军官、士官7000余人,基本上可以满足部队的需要.台军军官绝大多数都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在指挥参谋业务专修和战略研究方面.师以上军官基本都完成了相关理论培训.旅级军官也达到40%.营级军官接受指挥参谋业务培训的人数达62%。士官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达16.52%、高中(职)文化程度76.56%。

希望我找的这些资料能够帮助到楼主。

我觉得这个话不能这样说,并不是说家长不愿意孩子从军,而是说台湾的家长不愿意孩子从军,我们大陆的家长是非常的愿意的。在我们大陆只要有人家的孩子愿意参军,家里面的人都会觉得非常的光荣,身边的亲戚也会觉得特别的光荣。因为他们会觉得这是一个男人应该要做的事情,这是一个真正男主应该要做的。一个真正的男人就是应该要保家卫国,就是应该要挺起自己的胸膛,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他们会觉得这是一种特别光荣的事情,真的会觉得祖上有光。

但是对于台湾人来讲可能就不一样了,他们对于军队,对于政府可能并没有那么的依赖,他们并不觉得当兵是一件非常幸福或者是特别光荣的事情。反而是觉得当兵的时候生活是很苦的,是很难能够坚持下去的,所以他们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吃苦。可能有些人会认为难道大陆的人就舍得孩子吃苦吗?但不是这个样子的呀,你台湾的孩子是孩子,难道我们大陆的就不是了吗?我们也是父母心里面的心肝宝贝呀,也是舍不得他们的呀。

那么为什么大陆的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参兵呢?我觉得可能就是因为他们知道有国才有家。对于台湾地区的人,大家心里也是非常的清楚的,他们的归属感并没有那么的明确,他们可能根本就不认为自己是中国的。当兵对于他们来讲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事情,他们根本就不在乎,而且说实话,在台湾当兵也并不是一件好事。根据他们的报道,他们还是有休息的,我们并不是说当兵不能够休息,但是像他们这样朝九晚五还双休的,还真的是比较少见的,太不可思议了。

结婚当然自由,只是看你今后分配到哪个地方工作,工作地方千差万别。假如说你以后就在军队院校当教员,那就像上下班,老婆当然呆在身边。如果下基层连队,那就看那地方的随军政策,现在比较人性化,肯定是可以的。像你这种地方大学考军校研究生是最很上算的,不用经历军校四年的苦逼生活,而且读研还拿着工资。

台湾三军六校,是指台湾地区军方高级军事院校,包括台湾当局陆军、海军、空军、防务部门(以上统称“三军”)的军官学校。

台湾地区军官学校包括:台湾当局陆军军官学校、台湾当局海军军官学校、台湾当局空军军官学校、台湾防务部门军官学校、台湾当局陆军士官学校、台湾当局海军士官学校、台湾当局空军士官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