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弟弟一个学校老妈送包子给弟弟吃没有我的份我不生气对吗?

老人077

我和弟弟一个学校老妈送包子给弟弟吃没有我的份我不生气对吗?,第1张

我和弟弟一个学校老妈送包子给弟弟吃没有我的份我不生气对吗?
导读:生什么气,这个是国家制度,你母亲也也无法抵抗大环境的控制。人的命运,看古代王朝的兴衰,就能掌握大概的方向。不要只看的小的得失,一时的香甜。能够抓住机会,掌控自己的命运,避开制度的摧残,比天天吃肉包子,重要的多。 孩子啊,你是对的,你妈妈她错

生什么气,这个是国家制度,你母亲也也无法抵抗大环境的控制。人的命运,看古代王朝的兴衰,就能掌握大概的方向。不要只看的小的得失,一时的香甜。能够抓住机会,掌控自己的命运,避开制度的摧残,比天天吃肉包子,重要的多。

孩子啊,你是对的,你妈妈她错了,是老思想,重男轻女不应该。

抱抱你,莫生气了,你没错。

因为父母是你的第一任老师,你对世界的认知从他们的教导开始。

我快50岁了,但我父母不重男轻女。我和我妹自觉自愿对我弟好。

我们家俩个女儿,我妈觉得就可以了。后来怀了我弟,医生说我妈不能做流产。因为,我和我妹都是保胎保住的,我妈就想着顺其自然吧,可我弟一直好好的。

从小到大,我爸妈对我们仨人,都是一视同仁。可是天天听周围的人说啊,有个弟弟真好。

特别是楼上邻居家没孙子的奶奶,每次都是羡慕的眼神。加上我姥姥奶奶都高兴的不得了,我们也觉得有弟弟真好,是非常幸福的事。

没有人教我们姐妹特殊照顾弟弟,我爸妈也不惯着他,但我们心甘情愿对他好。

我妹在去年过年聊天的时候告诉我,当年她上三年级,我弟刚上一年级。三年级的加餐面包比一年级的大,我妹就趁下课跑去跟我弟换。她说,没人逼你呀。就是想着对弟弟好。

转眼之间,我们也都40多岁了。虽然不经常在一起,但手足之情,依然是心头的温暖。

 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我的奶奶作文800字,欢迎大家阅读。

 我的奶奶作文800字篇一

 我的奶奶是一个留着齐耳的短发,中等身材,看起来胖乎乎的和蔼可亲的老人,也是个既严厉又让人敬佩的人,她很乐于助人,善解人意,奶奶的笑容很慈祥。她特别疼爱我们,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总是能感受奶奶那浓浓的爱意。

 每当我放学回家的时候,都能看见奶奶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远远的就能闻到饭菜的香味,我的肚子就不由自主地咕噜咕噜的叫了起来,奶奶端着那美味的菜肴,亲切地对我说:“肯定肚子饿了吧,快去洗手来吃饭吧。”“多吃点!还有要多吃青菜!”“呵呵!还是奶奶最了解我了。”我拿起碗筷,‘狼吞虎咽’吃了起来,还是奶奶做的菜最好吃了。

 有时我受委屈的时候,或者是给爸爸批评上完‘行政课’的时候,她就会拉上我的手,摸着我的头把我带进她的房间,给我分析为什么会给爸爸批评,给我说做人的道理,让我知道要及时改正错误。还有弟弟妹妹伤心时她会给予适当的安慰与鼓励,会带他们出去散步、逗乐,让他们忘记委屈。她的这些做法让伤心、哭泣的我们多了一份力量。

 当然,在和蔼的背后还有严厉,奶奶是一个很有原则性的人,该玩就玩的痛快、该学就要认真的学习。当我们犯错误、做错事的时候,她也会惩罚我们,而且还会骂我们,我知道她是为了我们的将来着想,有时骂得不是很好听但是我都是听着,心里想着:“她是我的奶奶,我要尊重她!”所以,要是不想听到那些话,就得做好每一件事,努力达到最好,呵呵!

 奶奶也很会处理人际关系,在家楼下的花园里,往往可以看到奶奶和她的一些老朋友在聊天,有时候还会送礼物或者到他们家里去坐坐,喝喝茶。奶奶还很愿意帮助别人,记得有一次在公园里,有一个小男孩和家人走散了,奶奶知道了就带着他们去找,最后终于在一个花丛下找到了,小男孩的家人很感谢奶奶,还特地到家里做客呢!

 奶奶她是我的精神支柱是我的生活引导者,不管在生活还是学习中,她都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奶奶对我的关怀我永远不会忘却,我会好好地珍惜奶奶对我的疼爱,我会好好孝敬她,用我的实际行动来报答奶奶苦心的付出!

 我的奶奶作文800字篇二

 每个人都有亲人,但是有些人不一样。有的是孤儿,有的是没有奶奶爷爷的,还有的是只有一个长辈的。而我只有奶奶,并且不是亲生的奶奶。她虽然不是我的亲生奶奶,但是我们俩人的感情非常好,就如同好朋友一般的好,你想不想感受一下我们的情感。

 每次晚上爸爸妈妈不在家,我就和奶奶睡。,因为没有妈妈,我就睡不着。奶奶就想到了一个办法,打扑克。结果,每次就是我输,然而我就想到了一个办法,然我自己洗牌,再把大王小王弄在前面,然后五张五张的发。到了第二局,奶奶发现了,她说:“重新洗牌,这一次我来洗牌,因为你在耍赖。”我笑着把牌给奶奶。到了二十局,我终于想睡觉了。就在这时候,爸爸妈妈回家了,奶奶和蔼可亲的说”我们来吓他们一吧,好吗”我点了点头。当爸爸妈妈进了他们房间的门,把灯一开,一看――――女儿不见了(那就是我)妈妈说:“女儿呢“我和奶奶在被子里笑。奶奶说:“你快过去睡吧!”我摇了摇头说:“我今晚要陪奶奶睡觉。”奶奶笑了笑点了头。

 每天早上都是妈妈送我去幼儿园,然后晚上就是奶奶接我回家。我想吃东西的时候,奶奶就带着我去幼儿园旁边的包子铺买我最喜欢吃的肉包子。回到家里,奶奶就帮我煮我最爱吃的小汤圆,然后就教我做作业。因为天楼上的房子有许多蚊子,那些蚊子专程来咬我的,奶奶就用大蒜剁碎,泡在水里,用帕子擦我的背。

 2015年你离开了我,我非常伤心。那是我上小学四年级了,我本想你可以活到2016年,但是我是痴人说梦话了,你离开的这个事实我不能接受。虽然你被火化的那一天,我并没有伤心之意。但是过了几天,我在学校的时候经常这样想:凭什么上帝要收回你的命,既然他可以把你的命拿走,但是他为什么然我们来到这个世界,还不如不然我们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因为既然你然我们来,但是为什么每个人的生命有限,而不是永生的,死后还要被火烧,这样然死后的痛苦更大呀!

 奶奶我想你了!1314520。奶奶我想对您说声:“对不起和抱歉。

 我的奶奶作文800字篇三

 俗话说的好:“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家就有这样一个奶奶,她已八十一岁高龄了,额头上布满了一道道皱纹,那是岁月给她留下的痕迹。虽然背已经驼了,但她很慈祥,也很喜欢我们。她和爷爷都很勤劳,为了我们这个大家族,他们忙碌了大半辈子,奶奶为了承担起这个家庭的重担,已是满头白发,原本挺直的腰板,现在再也直不起来,但自我有记忆起从没看奶奶流过一点眼泪。我很爱她,也从内心由衷地敬佩她。

 我经常和爸爸、妈妈在星期六回奶奶家去看望二老。每次回去第一眼见到奶奶,看到她眼里流露出来的尽是关怀的眼神,尤其看到我“麻杆”一样的身材,奶奶更是对我倍加疼爱,经常拿出大伯伯和爸妈买去给二老吃的牛奶、水果堆的满满一桌子给我吃,好象一下子就想把我“灌”得结结实实,但一看到奶奶一头的银发和满是老茧的双手,到嘴的水果怎么也难以下咽。那时我总想,奶奶你才是我们一家人心中的脊梁,你的身体才是最重要的!

 记得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象往常一样去看奶奶,我们正和爷爷谈的热火朝天时,我突然发现奶奶不见了,我便四处寻找,终于在菜园子里找到了她,我远远地看着她那瘦弱的身体,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提着喷壶在训练地浇着辣椒苗水时,我想我和我的父辈们也是在她的的浇灌下茁壮成长时,我的眼里布满了泪水,竟傻傻地站在那一动也动不了了,脚上象灌了铅似的,等到奶奶叫我时才恍然大悟,赶紧跑过去接过奶奶手中的水壶,把奶奶扶到树荫下,自已一壶一壶地去浇水,那时我身上下不知哪来的力量,一会就浇了好几畦菜地,当我想浇完最后一畦地时,不知何时,奶奶已站到我身后,等我一转身,她又抢过我手中的水壶,还用她的袖子熟练帮我擦去额头的汗水,那动作看起来是那样的朴实,但正是这朴实的一举手,那种温暖之情瞬间溢满我的心房,让我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愧疚和深深地敬意。

 虽然我现在不能常常伴随在奶奶身边,但我常常在想,假如我能用手中的毛笔与奶奶的头发换一下那该多好啊,这样我就永远有奶奶了,再等到我上完大学走上工作岗位,我一定要好好地孝敬我的奶奶,我要用百倍的孝心换取她老人的幸福晚年。现在我要加倍努力地学习,用最好的成绩去报达奶奶对我关爱。奶奶!

 我不会辜负你的期望!

 我的奶奶作文800字篇四

 奶奶,再亲切不过的称呼了,每次提到奶奶,我的心情会很复杂,说不清楚。其实我好想对奶奶说“不管怎样,我永远永远最最爱您!”

 我的奶奶是一个留着齐耳短发,中等身材,看起来瘦瘦的和蔼可亲的老人,她也是个既慈爱又勤劳的人,她很乐于助人,善解人意,奶奶的笑容很慈祥。她特别疼爱我,在我的生活中总是能感受奶奶那浓浓的爱意。小时候爸爸妈妈都外出打工去了,家里就只剩我和我奶奶。奶奶很疼我,不管是什么好东西。奶奶总让给我。

 记得有一年冬天,下着雪。我坐在床上看电视,我性子急。坐了一会儿我就像猴屁股抹了蒜似的坐不住了。我跑了出去,奶奶在我身后千叮咛,万嘱咐让我小心路滑。我出去将近一个小时,奶奶在家焦急的等我。我回来了,我被冻成了一个大冰棍儿了,我和朋友们打雪仗,手都冻的没有知觉了。奶奶看见我这般模样,又想哭又想笑。我急忙坐在床上喊奶奶:“奶奶,我想吃油泼辣子酸汤面。”奶奶都八十多岁了,她做的面条简直是人间极品。是呀作文http://WwwZuoWenWangNet/,奶奶做了几十年的饭了,能不好吃吗奶奶的酸汤面做好了,我吃了两碗,吃了奶奶做的面,我一点也不冷了。

 奶奶的房间,打理得井井有条。东西摆放的整整齐齐,桌子上没有一点尘土,地扫得干干净净,被子叠得方方正正。

 记得有一天下午,奶奶买菜回来。看见一个小伙子在勒索一个小男孩,奶奶马上拿起手机播打了110,。警察来了之后,立即抓住了那个小伙子。

 奶奶现在虽然80多岁了,但是在我看来奶奶永远那么年轻,那么美丽,奶奶她是我的精神支柱,是我的生活引导者,不管在生活还是学习中,她都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奶奶对我的关怀我永远不会忘却,我会好好地珍惜奶奶对我的疼爱,我会好好孝敬她,用我的实际行动来报答奶奶苦心的付出!

 奶奶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但奶奶靠着自己一双勤劳的手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儿子。奶奶让老爸继承她的优良传统,她把孙子再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才。奶奶那种勤劳、乐观、乐于助人的精神激励着我继续永往直前!

 我的奶奶作文800字篇五

 她那头乌黑得发亮的头发似乎与她的年龄丝毫不搭。她的发丝黑得浓厚,经常被误认为是“染”上去的;其实不然,那黑,听闻是她年轻时日日用皂角抹出来的。约摸八十岁了,这一头难得的黑发的确令她出众。

 黑发、黑肤、黑瞳孔,掩映出她最朴实的性格。作为一个纯粹的客家人,即使来到三明已经三四十年了,仍旧保持着一口浓重的客家口音。不离脚的,是一双客家人常用的黑布鞋。都说客家人的勤俭持家是闻名天下的,这在奶奶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每日,她总要奔波在各个菜市场之间,只是为了寻找哪儿的菜最便宜。父亲总是劝她:“家里够富裕了,何必为一些小钱累坏了身体”她不语,似乎简朴养成的习惯是不容易改变的。

 值得一提的,是奶奶的好酒量。她和酒的渊源,不知是何时产生的,是天性嗜酒,还是有别的原因,恐怕无人知晓。除夕晚上,奶奶肯定会拿出珍藏的佳酿,满满地倒上一大碗,或独自品尝,或邀人共饮。她端着大碗,并不一小口地喝,而是大口吞咽。喝完一碗,仍意犹未尽,又满上续杯,这豪爽的气概出现在年近八旬的老人身上,实在令人称奇。诚然,她就是这样一碗又一碗地喝,脸上泛着红光,似乎永远不会醉……

 虽说她节俭,却也不失乡下人的热情好客。每次回乡,她都会亲自下厨,摆上几桌。那桌上,鲜美的鱼肉,自家养的土鸡,必不可缺的,一定是那瓶美味的陈酿。家里的好东西,奶奶从不吝啬于他人,反倒对自已不大方。饭桌上,她总会将美酒美食先给他人享用,热闹劲过去后,她又是孤身一人享用剩菜剩饭。还记得我第一次回乡,奶奶宴请了六大桌,光忙活着做菜竟忘记了吃饭。乡亲们劝她别忙了,她只说:“你们先吃,我还不饿!”

 或许,我的奶奶只是一位纯粹的乡下人,她没有学识,没有文化,但是,她的质朴,她的真实,恐怕在这个世俗而虚伪的社会中实属可贵了。在此,我用笨笔写下了一句无声的赞扬献给奶奶——“生活中朴实的可敬者”。

招待客人忌讳上几个菜

招待客人忌讳上几个菜,作为一个自豪于礼仪之邦的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讲究的,日常生活中走亲访友的时候都会留下吃饭,招待客人的讲究是很多的,下面分享招待客人忌讳上几个菜。

招待客人忌讳上几个菜1

因为,中国人认为偶数是吉利的,奇数不祥,所以点菜忌讳“三菜”“五菜”和“七菜”。

中国菜的大致出菜顺序是: 开胃菜---主菜---点心。

开胃菜:通常是四种冷盆组成的大拼盘。有时种类可多达十种。最具代表性的是凉拌海蛰皮、皮蛋等。有时冷盆多之后,接着出四种热盆,常见的是炒虾、炒鸡肉等。不过,热盆多半被省略。

主菜:紧接在开胃菜之后,又称为大件、大菜。

扩展资料:

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对国宴的规格有过一系列批示,在一次谈话中他批评说:“现在的宴会规格太高,吃掉的还没有扔掉的多,白白浪费了国家的物资。千篇一律都上燕窝鱼翅,花钱多,而且又不实惠。有些东西外国人根本就不吃。我们请外国人,我看有‘四菜一汤’就可以了。”

这之后,周恩来定下规矩,以后的国宴标准为“四菜一汤”。此后半个世纪,国宴基本维持这一标准。

那时为外国元首举行国宴,菜单都要严格按照“四菜一汤”的标准。不过,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本世纪初,国宴的标准已经开始尝试“三菜一汤”或“两菜一汤”。

时至2008年8月24日中午,时任国家的主席胡锦涛在钓鱼台国宾馆再设“奥运国宴”,宴请参加奥运闭幕式的各国贵宾,标准为“三菜一汤”。

***宴请国宾,有的只用“三菜一汤”,或“两菜一汤”。这种做法既节省经费、物资,又节约时间、人力。眼下国宴时间一般为1小时15分钟,而过去国宴通常花两三个小时。

从“四菜一汤”到“三菜一汤”,一道菜的删减,跨越了半个多世纪。不过,两个标准的树立,在当时都是为了精简节约。

招待客人忌讳上几个菜2

记得小时候,每逢家里有客人来访,爷爷就会说“桌上不摆三道菜,六人莫坐乌龟席”,那时候年龄小并不清楚这是什么意思,随着慢慢长大,也了解到所谓的乌龟席,就是用六道菜摆出来的形似乌龟的宴席,所以就有了禁忌用六道菜招待客人。

先来说说前半部分——桌上不摆六道菜。这句话的含义包括了三层意思,一是笑他家穷,二是说小气,如果农村桌子上摆三盘菜不仅显示出主人家寒碜小气,还有点不吉利的味道掺杂在里面,所以即使只有两个人吃饭,只要其中一个是客人,也要三菜一汤。

所以人们觉得不管是三道菜还是三炷香,都应该用在祭祀等活动中,如果家里有客人的话,摆三道菜很不尊重客人,也很不吉利。所以农村招待客人一般是四道菜或者是八道菜,如果人数比较多的话还是八道菜或者是十道菜,其实就是觉得成双成对比较吉利,对客人也很尊重。

记下来我们来说说后半句——六人莫坐王八席。说到王八,很多吃货都会想到王八很好吃很营养,但是人们在骂人的时候都会用王八来骂人,所以王八也是很避讳的一个词语。餐桌上的传统文化讲究身份尊贵座次不同,就像职场上开会的时候,领导坐哪,经理坐哪,主管坐哪,都有一定的规矩。在传统的餐桌上同样有这样或那样的规矩,虽然现在这些餐桌规矩已经很淡薄了,但在广大农村还是很讲究这些的。

乌龟虽然是长寿的代表,但因为乌龟天生胆小,做事畏首畏尾,而且遇到困难只知道缩入龟壳,因此在人们心中,乌龟成为懦弱的代表。时间长了,乌龟成为了骂人的话,因此主人家在排座位的时候,需要尽量让客人避开“乌龟席”。当然这些规矩只是一些旧社会的传统,进入到了现代社会,如果客人有所讲究,主人家尽量照顾一下也不错。如果大家都是年轻人,没有这些讲究的话,完全不必考虑这些事情。

因此不管是桌上摆六盘菜还是坐乌龟席,在农村人们都是很忌讳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种习俗也渐渐的被很多人所遗忘,现在很多年轻的一代人已经对这种规矩不那么讲究了,特别是很多农村人到城里买房居住以后,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些农村旧习俗也渐渐不被人认可和接受。

招待客人忌讳上几个菜3

“待客不上三道菜”是啥意思?招待客人有讲究,否则很尴尬!

现在我们的生活有所改善,人们的思想也变得更加进步了,但是我们中国在骨子里还是比较传统的,而且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讲究,所以说在日常生活当中,尤其是像餐桌上,我们中国人还是会秉承着以前的一些思想,比如说在一些少数民族当中,他们的讲究就是非常多的,而且我们去当地旅游的话还要入乡随俗,一定要尊重主人的这些礼仪,而且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普通的酒场上怎么做也是非常讲究的,否则可能会得罪了长辈或者是领导。

那么我们自己在家带客人应该非常的随便吧,其实随便归随便有一种礼仪是不能随便触碰的,不知道大家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句话:“待客不上三道菜”,大家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今天我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其实这句话我们看一下字面意思就非常的明白,也就是说如果有人来我们家做客的时候我们上菜,可不能给人家上三道菜,这样是对客人非常不礼貌的一种方式,而且如果客人非常讲究的话,可能直接气的摔门而走呢,这样可就不好了,非常的'尴尬。那我为什么不要上三道菜呢?

现在我们中国人的思想里边单数是不太吉利的数字,尤其是3,所以说我们中国人一般特别喜欢双数字,这是因为在日常生活当中一般我们祭祀的时候常常会用到数字3,比如说祭祀亲人的时候,我们供桌上摆的是三盘菜,而且一般点香的时候也是点的三炷香,这表示对先人的一种敬重,所以说平时的时候我们非常忌讳三这个数字。

可能好多人都觉得这是封建迷信的一种说法,但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可能想得开,但是不一定客人就能够想得开,所以说我们大家为了能够维持好的关系,不要因为这些小细节而影响了大家的心情。

招待客人忌讳上几个菜4

好像我们当地的人都知道这个规矩,自己家人平常吃饭是不太讲究这些的,而如果家里来了客人后,桌上是不能摆放三个菜的,那样是对客人极大的不尊重。有的客人可能一笑而过,不会去介意,而有的客人很可能因为你上了三道菜,赌气离开。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会很在意这些讲究,在他们看来,上三道菜,那简直就是诅咒他们。为什么老人会这么想?

在我们老家这边,只有祭拜去世的人才会摆放三道菜,而对待家里的客人,要么两个菜,要么四个菜,多一个少一个都可以,就是不能三个菜。有时候觉得两个菜太少,可家里又实在凑不够四个菜,哪怕端上个咸菜(农村人家里四季有咸菜)凑个数,也不能三个菜招待客人,这是规矩。

我记得小时候农村人过的日子都很艰难,平常家里是不做什么好吃的,只有到了节日的时候,家里才会包白面包子饺子。包子掀开锅的时候,要先去送给奶奶,只能送两个或者送四个。有一次妈妈让我去给奶奶送包子,因为做的包子不多,妈妈只往碗里放了两个包子,我觉的太少,偷偷又往碗里放了一个,送到奶奶家里以后,没想到奶奶特别不高兴,让我把包子都拿回去,她一个也不要。我不明白怎么回事,就把包子原封不动的端了回去。

后来我才知道,在我们老家这边,每逢七月十五或者冬至的时候,每家都要给故去的亲人上供。这样的节日我们这里都要包包子或者饺子,在吃饭之前,无论包子还是饺子,都要先在碗里放三个摆在供桌上,而且是只能放三个,不能多也不能少,然后家人才可以吃饭。到了过春节的时候,要提前把宗谱挂上,然后在宗谱下面的供桌上摆放三个菜,果盘里面的水果也是三个,反正不管是什么食物,统统都是三个的数量。而我却给奶奶送去了三个包子,奶奶自然是不高兴的。

其实现在年轻人很少有人知道这些,也不太讲究这些老规矩,在年轻人眼里,无论三个菜还是五个菜,跟他们都没有任何关系只要好吃就够了。说实话我也不太在意这些讲究,虽然说给故人上供是三道菜,可活人平常吃三道菜也不会有什么不妥,只要尽量不用三道菜招待客人就好了。

西晋文学家束皙在《饼赋》中这样写到:“于时享宴,则曼头宜设”。这里的“曼头”就是现在的包子。

包子起源见自宋代高承编撰的《事物纪原》:“诸葛亮南征,取面画人头祭之”。

相传,诸葛亮七擒七纵收服孟获后,行到泸水时,军队无法渡河,于是将牛羊肉斩成肉酱拌成肉馅,在外面包上面粉,做成人头模样,祭祀后大军顺利渡。这种祭品被称作“蛮首”也叫作蛮头,后来称为“馒头”。

到了唐宋年间,馒头逐渐成为殷富人家的主食,不但中原汉族喜欢食用,辽国契丹贵族也将其视为美馔。

到了南宋,《梦粱录》中的“酒肆”记载:酒店内专卖灌浆馒头、薄皮春茧包子、虾肉包子等。这里称呼的“包儿”应该就是方言中的“包子”。这时包子的馅料已经非常丰富了,不过依旧是馒头、包子不做具体划分的。

到了清代,馒头和包子终于有了明确的区分。《清稗类钞》中记载:馒头,一曰馒首,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者,无馅,食时必以肴佐之,南方之所谓馒头者,亦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然实为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

如今,北方和南方仍保留着对包子的不同叫法,而且馅料与口味也有差别。北方人性格豪爽,在包子馅料的选择上更为粗犷,胡萝卜、海带、粉丝、鸡蛋、茄子、豆干、酸菜均可入馅,口感或酥烂或生脆。南方人细腻温和,崇尚清淡、量小的饮食习惯,似乎不太重视饱腹感而更追求精细的制作水准,要求皮薄却不漏汁显示制作技艺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