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的郑州亚细亚商场:抽奖送豪车,礼仪堪比空姐

员工 0 101

90年的郑州亚细亚商场:抽奖送豪车,礼仪堪比空姐,第1张

90年的郑州亚细亚商场:抽奖送豪车,礼仪堪比空姐
导读:郑州是商朝早期的都城,所以简称“商都”。上世纪90年代初,一场震惊全国的“中原商战”让人们将这座古老的省会城市重新定义为。 在这场商战中,最耀眼的明星无疑是亚细亚商场,以一敌五,依然傲视群雄,成为商界传奇。亚细亚购物中心创造了中国商业运作的

郑州是商朝早期的都城,所以简称“商都”。上世纪90年代初,一场震惊全国的“中原商战”让人们将这座古老的省会城市重新定义为。

在这场商战中,最耀眼的明星无疑是亚细亚商场,以一敌五,依然傲视群雄,成为商界传奇。

亚细亚购物中心创造了中国商业运作的多个第一:

首先设置女服务员和电梯**;

也创立了自己的仪仗队,坚持升国旗;

最早的没有理由退货

很多人都熟悉“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这个广告词。而抽奖送奥迪的大手笔,堪比空姐的销售人员更是郑州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然而,10年后,曾经风光无限的亚洲购物中心走到了尽头,让人扼腕叹息,也带给人们很多思考。

亚细亚购物中心

亚细亚在亚洲的兴起

二七区靠近郑州市中心,又因为靠近火车站,成为郑州的商业中心。经过多年的经营和聚集,该地区的零售和批发业已经形成了全国著名的“二七商圈”。当年那场著名的商战就在这座城市爆发,亚细亚商场在激烈的竞争中强势崛起,声名鹊起。

1988年,郑州中原地产公司投资3000多万元,在二七广场东南侧开发大型百货商场,地理位置优越。这个购物中心占地12000多平方米。因为地处德化一角,商场被命名为“德化商场”。

中原地产总经理普野雄心勃勃。他提前在报纸上登广告招商,打算大干一场。但在成熟的“二七商圈”出人头地又有多容易呢?

一大笔广告费也没换来几个租客。眼看百货公司项目要告吹,普野决定不租出去,而是自己经营。

几经寻找,普野做出了投资生涯中最重要的决定——找商业奇才王遂舟管理整个商场。

王遂舟

王遂舟,1958年出生,郑州人。在空军从事政治工作多年,练就了一身干练的军人作风。退役后,王随州从政,发展势头不错。曾被认定为郑州市工商局铁路分局副局长候选人。

但在当年衙门里的“经商热”、“下海潮”的刺激下,他放弃了自己的大好事业,下海成为一家电器卖场的总经理。从商后王遂舟如鱼得水,表现出卓越的商业管理才能,使商场生意兴隆。

面对普野的盛情邀请,王遂舟欣然同意,他需要一个更大的平台来证明自己。王遂舟对普野只有一个要求:“商场的一切事务由我负责,总公司不许插手!”普野答应做甩手掌柜。于是王随洲拿着40万的启动资金,开始上任。

王随州

一番调查后,胸有成竹的王随舟祭出了他的“三板斧”:

首先,他把商场的名字改成了“亚细亚商场”。当时大街小巷到处都在放韦唯的《亚洲雄风》,为即将到来的北京亚运会造势。

灵光一现,王随舟将商场改名为“亚细亚商城”,亚细亚还有太阳升起之地的含义,比街角的“德华商城”要高档得多。名字确定后,王遂舟开始面向大众,征集logo和商场整体形象设计方案。商场还没开业,仅凭一个名字就获得了不少人气。

亚细亚购物中心

其次,王遂舟决定引进军队管理模式。打造商业铁军,通过管理和服务赢得客户的信任。

王随洲在《郑州日报》上贴出招聘启事,承诺高薪招聘。当时有3000多人抢着报名,经过考试筛选,招了1600多人。除了职业经理人,其中近75%是年轻漂亮的女孩。

王遂舟把这群精力旺盛的年轻人送到郑州干部培训学校进行封闭式培训。除了学习业务知识和礼仪,主要是军训。

然后公司挑选外貌和表现优秀的女生组成升旗队,请国旗护卫队的教官进行专门训练。经过三个月的训练,一支训练有素的“女兵”已经建成。

升旗队

开业前一个月,这些人进入商场进行实战演练。王遂舟发布了500多页的《亚细亚管理与优质服务标准》。

每个岗位都有明确的责任,一言一行都有详细的要求。比如食品柜台的售货员,不仅要对食品的种类和价格了如指掌,还要知道食品的营养成分和食用方法。升旗队每天在广场前操练,摩托车手在两边开道。

这些勇敢的升旗手吸引了很多围观者,大家都很好奇这个商场里“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大家都在期待商场开业,揭开神秘面纱。

升旗队引得人们驻足。

王遂舟的第三招是广告轰炸。开业前,王随舟将剩余资金全部投入广告。

一时间,“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的广告在电视台、报纸、广播、公交车等媒体上随处可见。

经过一阵狂轰滥炸的宣传,亚细亚商城的知名度迅速上升,成为郑州及周边区县民众热议的话题。

经过王的三步棋,亚洲商城终于“万事俱备,只等开业”。

亚洲购物中心的辉煌

1989年5月6日,近50米高的亚细亚购物中心摆满了庆祝开业的花篮,直升机挂着横幅在头顶盘旋。六楼的营业厅灯火通明,充满了热闹喜庆的景象。当时的郑州很拥挤,广场前聚集的人越来越多。

身着蓝色制服的摩托车手绕商场一圈后,训练有素的仪仗队出场表演升国旗、奏国歌的仪式,让顾客们心情激动,产生强烈共鸣。

9点,商场门缓缓打开。早已按捺不住的顾客蜂拥而至,宽敞的商场里人声鼎沸。

王遂舟见状,紧急安排保安限流,后面的顾客只能排队分批进入。

当天下午,90%以上的货架都被顾客一扫而空,供应商纷纷赶到商场配货。这种知名度和盛况在郑州商界是前所未有的。

亚细亚商城在郑州一炮而红,迅速在商圈站稳了脚跟。王遂舟并不自满。他不断完善管理细节,大胆创新。

亚细亚商场按照星级酒店的风格布置,商场里到处都是鲜花绿植;大厅中央有一个人工瀑布,音乐家在旁边的钢琴平台上演奏优美的音乐。旋转楼梯,人在扶梯上来来往往;中央空调将温度和湿度保持在最舒适的状态。

顾客在如此优美的环境下购物,真的是一种享受,都流连忘返。亚细亚购物中心真正吸引顾客的是其周到细致的服务。

亚细亚购物中心是中国第一家设立迎宾**、电梯**和导购**的大型购物中心。商场里的店员长相甜美,堪比穿制服的空姐。

店员微笑着招呼顾客,耐心地介绍顾客,顾客离开时礼貌地道别。

店员不允许对顾客说“不”。如果他们真的受了委屈,公司会奖励他们的。每天营业结束,所有员工都要站着看最后一个顾客离开。

亚细亚商场率先为重点购物群体设立女装部、童装部和化妆品专柜,时尚感十足,令人耳目一新。

商场内设置儿童乐园,提供缺货登记、售后送货、无理由退货等服务。这些措施开创了商业运作的先河,真正落实了“顾客是上帝”的服务宗旨。这些措施即使现在也没有过时,与其他商场形成鲜明对比。

灵活新颖的广告营销一直是王遂舟的特长。

商场里各种商品知识讲座、儿童绘画比赛、幽默大赛等活动层出不穷。每逢重要节日,各种购物抽奖活动琳琅满目,精彩纷呈。

亚细亚购物中心抽奖

中了头奖能开走一辆奥迪车,在当时绝对是大事。王遂舟随后将广告投放到央视,连续一年在央视播出,这在当时也是为数不多的。

王遂舟的投资影响很大,亚细亚商场迅速冲出郑州,走向全国。从其他地方来郑州做生意或旅游的客人会来参观亚细亚购物中心。这种宣传的冲击效应被专家称为“亚细亚现象”。

王遂舟锐意改革,坚持创新,很快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亚细亚开店仅7个月,就实现了9000万的营业额。1990年销售金额达186亿元,利税达1315万元,在全国大型商场中排名第35位,居河南第一。

此后三年,亚细亚商场年营业额增长30%以上,1995年达到471亿元。这样的发展速度堪称商业奇迹。

亚细亚商场对员工的要求很高,但给的待遇也让人羡慕。一个普通营业员的月薪可以达到900元,是当时居民平均收入的2-3倍。

有了梧桐树,当然少不了金凤凰。亚细亚集中了郑州最帅的女生。以至于有同学写道:“我的理想是成为亚洲的一名店员。”

俗话说“商场如战场。”亚细亚购物中心的强势崛起,打破了原有的商业格局,势必会动其他购物中心的蛋糕。

1990年,郑州华联商厦、郑百大楼、商城大厦、联合商业厦、紫金山百货等五家国营商厦组成联盟,向供应商发函,禁止他们向亚细亚商城供货。同时向衙门投诉亚细亚商城扰乱市场秩序,意图孤立亚细亚商城。

面对同行的联合打压和封杀,王遂舟选择了强硬,发动了郑州商业史上最惨烈的价格战。郑州的批发部没有货源,王遂舟就提前从周边县区的批发部和厂家进货,提前准备了足够的货源。

经过精心策划,亚细亚商城推出了一次性50万元的促销活动。顾客来抢购,“国营联盟”马上跟进降价。

王遂舟坐在办公室里,不断地听着来自各大商场的信息。只要对手的价格比亚细亚商城低,王遂舟马上通过对讲机要求销售部门降低价格。

一时间,郑州商圈硝烟弥漫,众多中小商家被迫卷入其中,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中原商战”,消费者也从中赚取了丰厚的利益。

经过上级协调,商战逐渐平息。顾客的眼睛是雪亮的。尽管实力悬殊,亚细亚商城还是赢得了这场激烈的对抗,从此一马当先。供应商为能够挤进亚细亚的供应链而自豪。

这场“中原商战”让亚细亚商城再次名声大噪。

央视以此为主题拍摄了六集电视专题片《商战》,亚细亚商城无疑是最耀眼的主角。电视播出后,来自全国各地的180多个商业团体来到亚细亚商场取经。

亚细亚购物中心已经超越了商业范畴,成为中国百货零售改革的范例。是郑州乃至河南引以为豪的一张名片。

亚洲购物中心的衰落

1992年,亚细亚商城在郑州率先完成股份制改革。满怀豪情壮志的王遂舟开始带领亚细亚商场走出郑州,向全国扩张。

没想到,亚细亚的商场危机开始萌芽,走向衰落和消亡。

亚细亚集团投资10多亿,首先在濮阳、南阳、漯河、开封开了4家直营店。然后以参股的形式在京、沪、粤、陕等地设立了10余家大型商业连锁店,命名为“仟村百货”。

王遂舟甚至计划在俄罗斯和澳大利亚开设分店。据称,到2000年,该集团的业务将涵盖零售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业,年销售额将超过500亿元。

但王遂舟还是高估了人们的消费水平,低估了竞争对手的竞争力。

开设分店需要巨额投资,其中大部分来自贷款。但销量并没有预期的高,导致资金链紧张,出现了拖欠供应商货款和员工工资的现象。王遂舟只好拆东墙补西墙或者到处借钱。

“中原商战”后,其他大型商场开始重组重塑。再加上国外商业巨头进入中国,亚细亚原有优势不再,面临众多对手的竞争压力。

其次,亚细亚的管理水平跟不上扩张的步伐。

创业前的级别元老大多离职或被对手挖走。此时的亚细亚干部储备明显不足。有的人刚入集团一个月就被派到外地担任要职,自然不习惯管理,也做不到。王遂舟虽有三头六臂,也不能独善其身。

随着公司福利的增加,各种关系户纷纷介绍人去亚细亚工作,各部门领导任人唯亲,各自为政,导致企业派系林立,政令不畅,效率低下。采购、招商、基础设施建设等油水部门腐败问题。层出不穷,内部管理失控。

王遂舟过于注重包装、噱头等宣传手段,不计成本,却忽略了收益。亚细亚在海南开了亚细亚酒店,装修得富丽堂皇,广告满天飞,但菜品极其平庸,令顾客失望。勉强支撑了10个月后,以破产告终。

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亚细亚集团开始迅速衰落。

1996年广州仟村百货开业时,顾客没有售货员多。当年11月,天津分公司倒闭,西安分公司胎死腹中;1997年,广州、北京分公司相继倒闭。

亚细亚分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了。仅郑州亚细亚商城就拖欠供应商货款1亿元,银行贷款7000多万元,已经资不抵债。

王遂舟被众多债权人压得喘不过气来,不得不辞去亚洲集团总经理一职。

2000年,郑州中院判决郑州亚细亚破产。中国零售业最耀眼的明星从此落幕。

王遂舟是商界的人才。他抓住了计划经济转型的重大机遇,带领亚细亚商场走向时代前沿,创造了商业奇迹,在中国商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是,英雄也有局限性。“生也旺,死也骤”。无论如何,一艘曾经的明星商业巨轮倒下了,还是很尴尬的。

2020年9月,王遂舟突发脑溢血去世。王遂舟和他所领导的亚细亚,都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他们曾经的辉煌只能从记忆中寻找。

张庭夫妇对手下的员工非常好,好到为自己手下的员工包下一艘船来做动员大会,好到林瑞阳亲自上阵为这些妹妹们进行女装表演,好到林瑞阳不惜出卖色相和妹妹们近距离接触,好到为了这些妹妹们曾经还举行一场盛大的婚礼让她们前来参观昔日明星的婚礼。当然了金钱这方面不用多说,只要你有能力那么多少钱我都可以给你,毕竟这个品牌独属于张庭的。

张庭夫妇可以被称为中国好老板了,要知道他们对手下员工的好很多老板都做不到。他们是真的拿手下的代理们当自己的家人的,毕竟只要这些家人努努力,那么他们就可以多吸点金。

张庭夫妇走的是微商模式,既然是微商那么自然要有微商的套路。所以他们必须给这些代理们进行动员,动员的方式很重要,所以他们为此也是花样百出。他们包了一艘船,然后邀请这些代理来参加,他们就在船上当船长来进行讲话。林瑞阳也没有一点架子,在节目中也是不惜穿上女装为大家表演。

林瑞阳在和代理拍照的时候两个人脸对脸亲密的接触,就算是这样张庭也很大度的认为没有关系,这些都是自己的妹妹们。估计这些妹妹们听了之后简直是感恩戴德,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就是一家人。既然是一家人那么自然更应该卖力的卖产品。

代理们在工资上面根本就不用考虑,只要你能够卖出去产品,那么我就会给你发高额的工资。毕竟这个产品就是张庭私人注册的,再加上价格可以媲美一线化妆品的价格,所以就算是给代理很高的工资,最终挣钱的大头还在张庭这里。也正因为如此张庭夫妇对待自己手下的员工自然非常的豪爽。

其实,我们倒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待在工资收入不高的岗位上面,也未必就没有享有开豪车的可能。

1、啃老+分期付款能圆豪车梦

我认识一个环保公司的90后员工小杨,父母退休后收入属于中上水平。在小杨看来,好多朋友都开着好车,自己也不能太落后,否则就会抬不起头,在朋友圈会被边缘化。

于是小杨就与父母商量后,拿了父母的积蓄付了车贷的首付款,然后他准备每个月节省一些,通过一二年的时间把车贷的钱给还了。

2、拆二代员工为了炫富

在上海现在很多老房子要动迁,有的人在被动迁后,选择货币安置,有的人选择多要一二套房产这很正常,而拆迁户家庭在一夜暴发后。父母担心孩子待在家里会学坏,或者惹麻烦,就随便给他们找了一份普通职员的工作。

而拆二代也觉得待在家里很没趣,想体验职场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不那么无聊。但是家里有钱,随便就买了一辆豪车作为代步工具了。

3、开豪车上班的富二代

我有一个亲戚,在游戏公司当销售主管,他告诉我,他们公司的楼下停了好多豪车,而开这些豪车的人,都是拿3500-4500元的职员。他们之所以开得起豪车,主要是父母是有钱人。

他们与这家游戏公司有着千丝万缕业务往来。有钱人送儿女到企业来上班,并不看重工资多少,他们也没准备为企业出多大力量,而是企业能够替他们缴纳五险一金。所以,企业通常对这样来混日子的富二代,基本上是放任不管。

4、开豪车是工作的需要

我认识一个80后女强人,她进公司没几年就升了销售主管,后来由于业绩完成突出,又被提职为销售总监,分管全公司的销售部门,算是高管了。为了能更好的和一些老板洽谈商务。

去年底,她一咬牙就买了一辆奥迪A8,但像她这样刚刚升职上来的高管,开奥迪A8还是有些奢侈了。

但她的解释却是:日常工作接触的老板不是开法拉利就是开保时捷,如果我买的车太次,都不好意思参加一些客户的饭局,只能咬咬牙买一辆奥迪A8。显然,一些人买豪车是为了工作需要,撑撑门面。

在现代社会上,工资不算太高,但照样开豪车的人有很多。因为现在消费金融升级,年轻人可以贷款买豪车。同时,现在又是独生子女,很多家庭又比较富裕,花点钱买辆豪车也不算什么大事儿。

更关键的是,一些过去不算富裕的人,通过动拆迁变成了有钱人,他们也要买豪车,过上富豪的瘾。当然也有部分企业的职工,出于做业务,出成绩的需要,不得不咬牙去买国内豪车,否则客户就会瞧不起你。

总之,出现这种现象,大家不要感

开豪车降低身边员工的幸福指数,无形中增加员工跳槽的概率。公司为了提高凝聚力,必然需要投入更多成本。

然而开豪车也有优点。假如你是企业的业务人员,开豪车能提高企业形象,增强团队开展业务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