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关于林浩的报导: 一、·12地震发生时,映秀镇上一名年仅9岁半的小学生林浩成为了孤胆英雄。他在逃生时,接连将两名昏迷在走廊上的同学救出教学楼,帮助同学安全脱险。但令人惋惜的是,地震发生后,他就与父母失散了,双亲至今仍下落不明。 《央视》供稿
关于林浩的报导:
一、·12地震发生时,映秀镇上一名年仅9岁半的小学生林浩成为了孤胆英雄。他在逃生时,接连将两名昏迷在走廊上的同学救出教学楼,帮助同学安全脱险。但令人惋惜的是,地震发生后,他就与父母失散了,双亲至今仍下落不明。
《央视》供稿 石凯峰 整理
5月12日那天,映秀镇渔子
溪小学二
年级的31名学生中,仅有10人在地震后幸免于难。这10名学生中,有两人都是被同班同学林浩冒险救出的。年仅9岁半的林浩,也成为了汶川地震中,年纪最小的救人英雄。
在接受四川电视台记者采访时,林浩告诉记者,地震发生时,他与小朋友一起逃出了教室。“逃到走廊上时,我被两名同学压倒了。当我使劲爬了出来后,发现两名同学都昏迷了。我拉出其中一人后,把他背出去。这名同学之后与母亲团聚。”将一名同学救出险境后,林浩又勇敢地折身回到走廊上,再次抱起另一名同学,逃出险境。这期间,身材瘦小的林浩由于力气不足,还不幸弄伤了手臂。
在背完同学后,林浩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父母,他14岁的姐姐很快找到了他,同时他的妹妹也跟他们在一起。
经过几天的寻找,3个孩子还是没有找到父母,他们开始与映秀镇转移的群众一起朝都江堰走。“我们在路上走了7个多小时,走的全部是小路,桥下面有条小路可以走”,林浩说起艰辛的7个小时显得轻描淡写。
“真不敢相信,就那样一个小娃娃居然比很多大人还坚强”,给林浩检查的医生昨天告诉记者。一直到昨天,姐妹3人还没有自己父母的消息。
二、废墟下唱歌为大家鼓劲 自救后折返拽出俩同学
5月12日地震发生时,9岁半的林浩与同学一起被压在了汶川县映秀小学的废墟下。为了鼓励哭泣的女同学,他在废墟下给同学唱歌。后来他爬出废墟,但没有离开,而是返回废墟,将两名同学拉了出来。走了7个小时的山路,他逃出映秀,后来被安置到了四川省儿童活动中心。听到小林浩的事迹后,中心决定在六一儿童节时,带他到北京来。
废墟中救出两名同学
小林浩是映秀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地震发生时大家都往外跑,但被板子砸倒在地。“当时石板后面传来一个女同学的哭声。我就告诉她,别哭了,我们一起唱歌吧。大家就开始唱学校教的歌。最后一首《大中国》唱完后,女同学不哭了。”
两个小时后,小林浩开始慢慢挪动身子向外爬。由于个子小,他几经努力终于爬出了废墟。
逃出生天的他没有跑,而是又爬了回去,连拖带拽地将两个昏迷的同学拉出废墟。
他在映秀留守了两天,找到了自己的表妹和两个姐姐。走了7个小时的山路后,他们来到了都江堰,而后又辗转到成都找到了在那里的堂哥。
19日,小林浩和姐姐、表妹被送到了四川省儿童活动中心。
志愿者都叫他小班长
被问到为什么要这么做时,小林浩说:“我是班长。”从那天起,儿童中心的人都叫他“小班长”。
因为救同学,小林浩的头部多处被砸破,左手臂严重拉伤,志愿者每天都用热毛巾为他热敷。志愿者张朝芝透露:“小林浩刚来时和父母联系不上,情绪很不好。后来联系上了在外打工的父母,孩子才平静下来。”
昨天上午,小林浩用泡沫围起一个直径约两米的圆圈,随后把被子和枕头放在里面。“这是我搭起的新家。”他说。
六一将来京参加活动
儿童中心的崔主任表示,他们已经决定,六一儿童节时带小林浩和另外几名灾区小朋友一起到北京,参加由中国儿童中心、全国少年儿童“双有”主题活动组委会举办的儿童节活动,但这个决定还没告诉小林浩。
儿童节毕竟还有些遥远。昨天14点,小林浩皱着眉,认真地折着小白花。他要在14点28分默哀时,用小白花悼念那些在地震中死去的人们。
三、“因为我是班长!”
脸上,擦伤的痕迹依然很清晰;头顶上的一块鸡蛋大小的疤,头发还没有长出来。眼前这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就是救了两名同学的小英雄――林浩。
6月7日,在四川省资中县的一个村子,记者见到了正在和其他孩子玩耍的林浩。
9岁的林浩,是汶川县映秀镇中心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这几天,林浩爸爸带着他来到资中,看望身患重病的爷爷;而林浩的妈妈,还在映秀镇当志愿者,为受灾群众做饭。
学习成绩很好的林浩,一直是班上的班长。
地震发生的那一刻,班上正在上数学课。林浩刚跑到教学楼的走廊上,就被楼上跌下来的两名同学砸倒在地。
“那个同学压在我背上,我怎么都动不了。当时,垮下来的楼板下,有一个女同学在哭,我就告诉她,不要哭,我们一起唱歌吧,大家就开始唱歌,是老师教的《大中国》。唱完后,女同学就不哭了。后来,我使劲爬,使劲爬,终于爬出来了。”
逃出来的林浩,并没有跑开,而是去救还压在里面的同学,“爬出来后,我看到一个男同学压在下面,我就爬过去,使劲扯,把他扯了出来,然后交给校长,校长又把他交给他妈妈背走了。后来,我又爬回去,把一个昏倒在走廊上的女同学背出来,交给了校长,她也被父母背走了。”
说起自己救人时的情景,林浩显得很镇定,稚嫩的童声中,还带有几许乡音。
连续救了两个同学的林浩,再次跑进教学楼救人时,遇到垮塌的楼板,又被埋在了下面,“我使劲挣扎,后来,是老师把我拉出来的。”
说起自己身上的伤,林浩说:“我开始爬出来的时候,身上没伤,后来爬进去背他们的时候才受伤的。”
林浩所在的班级,共有32名学生,在地震中有10多人逃生。这其中,就包括林浩背出来的两个同学。
被问到为什么去救人时,林浩平静地说:“因为我是班长!如果其他同学都没有了,要你这个班长有什么用呢?”
林浩的父母一直在外打工,林浩和外公外婆住在一起。小小年纪,林浩会做很多家务,还会做饭。
父亲林大坤告诉记者,因为是班长,林浩一直管着教室的钥匙。每天早上6点,闹钟一响,他会准时起床,自己炒碗蛋炒饭吃,然后走半个小时山路去上学,“他从来不迟到,说要是迟到了,同学们都会在外面等。”
救完同学后,林浩一直没找到自己的父母,直到5月21日,才和在汶川县草坡乡打工的父母联系上。
在映秀留守了两天后,表妹和两个姐姐找到了他,姐弟几个与映秀镇的群众一块,开始往都江堰转移,“我们走了7个小时,走的全部是桥下面的小路,路上只歇了一会儿,一直都在走。”
从都江堰被安排到成都后,林浩和其他同学一起,被安置在四川儿童活动中心。知道了林浩的事迹后,那里的人都叫他“小班长”。
中心的老师告诉记者,刚到中心时,林浩被送到成都市儿童医院进行检查,所幸只是额头和右手有些擦伤。检查完后,林浩不用救助站老师帮忙,自己翻身从床上爬起来,迅速穿好衣服,走出了医院,“真不敢相信,就那样一个小娃娃,居然比很多大人还坚强。”
在儿童中心的几天,林浩生活得很好,志愿者叔叔每天都会用热毛巾为他热敷受伤的部位,还交了很多新朋友,“我们每天都一起上课,我最喜欢上体育课,可以学跆拳道;我还很喜欢白老师,他是个志愿者。”
“六一”儿童节,林浩和另外几名灾区小朋友一起,到北京参加了儿童节活动,还参观了奥运场馆。第一次离开大山的林浩,对一切都充满新奇。
林浩告诉记者,地震后,他就没见过班上的同学,“我很想他们,很想上学。以后,我要当工程师,要造震不垮的房子。”
地震发生时,映秀镇上一名年仅9岁半的小学生林浩成为了孤胆英雄。他在逃生时,接连将两名昏迷在走廊上的同学救出教学楼,帮助同学安全脱险。但令人惋惜的是,地震发生后,他就与父母失散了,双亲至今仍下落不明。
6月22日,绵竹市一处活动板房工区的电线杆上,一位头戴安全帽、腰挎帆布袋的青年军人,正在线杆顶部缠着电线。
他,就是第二炮兵某工程技术总队变电连送变电专业士官杨勇。他腰间系一条白色宽大的安全钩带,红色的安全帽下,脸庞显得越发黝黑。
杨勇是山西省屯留县余吾镇人,1998年12月入伍就被分配到变电连。2006年,回家探亲的他通过朋友认识了裴素芳,两人一见如故。
之后,杨勇忙于国防施工,彼此再也没见过面,联系只能靠手机。2007年,两人在电话里商定2008年元月结婚。
当年腊月二十三,杨勇休假回到老家。由于大雪封门,无法上街购买结婚用品,他便与裴素芳商量,把结婚时间改为春节后大年初六。
那段日子,两人忙得不亦乐乎,各自通知自己的亲朋好友前来庆贺,还忙着布置洞房、购买新婚用品。
腊月二十八晚11时许,杨勇的手机突然响起:“明天7时前务必赶到连队,赴湖南郴州参加抗冰雪战斗。”
军令如山,杨勇只好把消息告诉了裴素芳。电话里,她“呜呜……”地放声大哭。
母亲劝说杨勇:“你跟部队领导说说,能不能把婚结了再回去,亲戚都通知了,结婚没有新郎哪行呀。”
面对早就盼着自己成家的母亲,杨勇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向她解释。这时,曾经当过兵的父亲说:“作为一名战士,不能临阵脱逃。”
从老家到部队有500多公里的路程,途中还要翻越太行山,怎么办?归队心切的杨勇,好不容易找到一辆出租车,于第二天6时赶到了连队。
当天8时,他和战友们一起登上了飞往郴州的飞机。到郴州后,杨勇被任命为郴州电力抢修大队三分队一组组长,担负通往郴州城前岭和北湖工业区等电力设施的抢修任务。
城前岭110伏高压线路关系到郴州市民能否在除夕用上电、看上春晚。杨勇带领10多名战士,不惧严寒,爬上电线塔装线……经过12个小时的顽强拼搏,终于在大年除夕的18时合闸通电,比预计时间提前1个小时通电。
3月30日,杨勇所在团党委决定在部队营区为他举办一场隆重的婚礼。那天,一身戎装的杨勇将一枚二等功军功章别在了身着白色婚纱的裴素芳胸前,感动得她热泪盈眶。
4月14日,团里批准杨勇回家休婚假。
5月13日凌晨3时,正在度蜜月的杨勇再次接到部队紧急电话:“到四川绵竹执行抗震救灾任务,速归队。”
这一天,离他休假结束还有25天。
这时,裴素芳更加理解丈夫。她默默地帮助丈夫收拾行囊,流着眼泪握住杨勇的手说:“注意安全,记住每天给我发个短信……”
杨勇按时归队,与战友们一起紧急驰援绵竹。到灾区后,他带领全班战士担负起绵竹市区主要街道和部分乡镇受损电路抢修任务。
5月22日,在什地镇抢修3台变压器时,由于装变压器所在位置离公路有200多米距离,运货车进不去,只能靠手抬肩扛。杨勇便和班里的战士找来麻绳,一点一点地往里抬。
这一天,他带领全班共装卸、安装变压器3台,立8米水泥电线杆3根,保障了什地镇3个村及相关区域恢复通电。
6月4日,杨勇奉命到汉旺镇柏林村执行10KV高压电缆架设任务。为让灾区群众早日用上电,他带领全班加班加点工作,在挖电线坑时双手磨出了血泡,却始终不肯停歇,终于在第二天使这个村的300户群众用上了照明电。
据杨勇所在团的团长常建伟介绍,在抗震救灾一线连续奋战的30多天里,杨勇用破了30双手套和4套迷彩服,和战友们开挖管道沟7500多米,架设电线杆457根,敷设电缆4090米,架设电线2万多米。
几天来,有关地震的和救灾过程中涌现出的一个个动人故事,正在世界范围内流传。
在地震中痛失妻子的男子用绳子将妻子的尸体绑在背部,送她去太平间。在极大悲痛的折磨中,他努力要给予自己的妻子死后些许的尊严。但是在中国地震后的混乱中,这名男子坚持认为妻子不应该遗弃在那些尖利的碎石中。
因此,他包含着深情,将她的身体与自已绑在一起——然后用摩托车载着他前往当地的太平间
这是大毁灭后存在的人性的象征。
毫无疑问,优先级:供电公司——超高压输变电——送变电。送变电说白了就是个基建工程队(哪里有变电站建设项目哪里就是一线),超高压输变电纯生产单位(乏味),供电公司生产营销都有,发展较好,尤其在上海!
问对人了,我来解释
1)电网调控运行:调度岗,电力系统核心生产部门,负责地区电网调度,指挥变电站、电厂等,是个责任权利集中的部门,需要三班倒,个人认为这是电力系统中最好的岗位,核心部门成长快,提拔快,均在市局大楼的最好位置办公。调度员一般生活很光鲜,岗位也一般比普通高两岗,经常能见到领导。不过调度大部份的人是为调度员服务的,比如方式处,方式处的人要多于调度处,一般也很累,总体来说调度每天坐高大上的地方,不用出差,岗位高,不用下现场、技能强,一个非常好的地方,不过现在调度非常难进,一般要有关系的技术大牛。
2)输电运检:街上看到最多的就是他们,开着供电局的车一般都是他们,他们在巡线,总体来说这个部门一般般,比较辛苦,线路班要巡线,忙得时候很忙,比较苦逼。
3)变电运检:俗称守变电站的,一般毕业生都从这里开始,在离市区较远的地方,在深山老林中,过着上2休2,或者是上2休4的养老日子,这里一般没有城市的喧哗只有鸟儿的叫声和电晕的吱吱声,生活特别无聊!闲得时候特别闲,没事故就盯着调度系统看,或者巡查一下,晚上说也在上班,不过没事故都可以睡觉的,休假时间也长,升迁机会最低了,一般变电站的人都抱怨人就这么废了,领导也看不见,也很难做出成绩,不过好处是只要没什么事故,真的很清闲。
4)城区配电:就是城区内检修部门,啥公变坏了呀,啥环网柜、开关柜坏了呀,都是你去修,师傅带着你,穿着蓝色的工服,真正的蓝领~~比较苦逼。
5)电力营销:我觉得这个岗位已经不是电力专业待的地方了,就是在营业厅,与客户打交道,不过毕业生都是在编的,营业室好多不在编的,地位相对较高,一些朋友都做到经理了,可以欺负或爱护小手下的mm,感觉和沟通100类似,这个岗位不辛苦,不过想获得大提升基本不大可能,因为不是电力的主业。
6)乡镇及农村配电营业:就农村城镇的供电所,以后进去了就感觉比市局的同学低一级,见面要叫人家领导了,小地方事也不会很多,不过进去的人都不甘心,不甘心没去市局。
7)信息通信运维:电力辅助部门,一般在总部,一般招信息专业,感觉这个部门吧,像是一个非生产部门,虽说是生产部门但一般都是指挥别人干活,叫设计院什么、厂家什么干活,一般办公在市局大楼里,相比其余岗位高大上很多,过着坐办公室,朝九晚五的生活,除个别进取心非常强的人以外,幸福满意度是非常高的,没压力,不辛苦。不过作为电力辅业,想从这个岗位做到大领导很难,不过又有几个能做到大领导呢?进去这个部门的人总比被分配乡村镇里,或者守变电站好吧。
8)送变电施工:我理解的是局里的基建部,因为送变电设施一般在省公司或者是超高压公司,你要搞清楚这个到底是不是供电局岗位,还是送变电公司,如果是送变电公司就很惨,就真的是去深山老林里去拉线,你将看到热气球拉高压线的壮观场景。如果是供电局的基建部,那么基本不用自己干活,都是指挥别人干活,现场肯定要下的,不过也是带着安全帽指挥别人干活。
PS各个局情况不同不过大同小异,一线下现场的职工工资是基准工资的11倍,不下现场的生产员工工资为基准工资,非生产部门如人资部工资为基准工资的09倍,一般高大上的部门早就人满为患,一般是哪里最辛苦,哪里招人最多,还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去报。比如营销专业报变电运行就等被bs吧~
13日下午6点200名来自天津的特警赶到现场救援,截至14日下午2点,已经成功营救出困在北川县县城、景家村、苦竹坝水库、电站等地的400余名被困人员。然而,却因为手上的施救工具只有铁锹和钢钎而无能为力。特警们对压在废墟中求救的孩子束手无策,他们不敢乱撬楼板,担心整幢楼垮塌下来;也不敢采取粗鲁方式实施救援。特警们无能为力,他们在安慰孩子的时候落泪了,在走出操场的时候放声大哭。(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
14日12时20分,15名空降兵写下遗书从4999米的高空一跃而下,最终成功伞降茂县,并在第一时间首次传回了茂县灾情。而这些空降兵平时训练中只需在数百米高度跳伞。这是空军首次在高原复杂地域,无地面指挥引导、无地面标识、无气象资料条件下运用伞降方式参加抗震救灾,这15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抗震勇士,在危难时刻向我们诠释了“人民子弟兵”的终极意义。(冒着生命危险的一跳,解放军总是在关键时刻冲锋在前,奋不顾身)
一个军人在天涯上的求救信
“为什么现在电视上不播报江油地震受损失的情况,我老婆现在7个月的身孕,没有食物和水,,今天上午联系了一次,已经饿的不行了。。。急需求救。。。现在也没有救援队伍去江油,,电视上一次江油的灾情也没有报,我也是军人,我们部队现在待命准备去四川汶川救灾,我愿意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去救灾区的老乡。。。
可是我老婆确没有人救。。。。我马上就要出发了,也许很难联系她,,,,虽然无论怎样我会尽全力去抢汶川救灾区老乡,,,可是希望在江油的老乡也能跟她带点吃的,哪怕一瓶矿泉水也行,,,求求老乡了,,,她现在在马路湾中国电信的门口公路上的一辆货车上。。。叫王琢,,是老师,,求各位老乡帮忙,,,
一个去汶川救灾的军人的恳求
知道江油肯定没有人能见到这个帖子,希望在外的人们能联系上江油的同胞们帮
帮忙发下,谢谢了就1分钟(当代最可爱的人,也是舍小家为大家的一例,很欣慰的听说他老婆得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