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去世第一年烧寒衣纸吗

老人 0 76

老人去世第一年烧寒衣纸吗,第1张

老人去世第一年烧寒衣纸吗
导读:农历十月初一是寒衣节,是给故事的亲人烧寒衣。它与三月清明节,七月中元节并称为民间三大悼亡的节日。寒衣节的主要习俗有煮红豆饭以夜奠在十字路口或坟上焚烧纸钱或纸糊的衣裤鞋帽,并用新土覆盖,俗称圆坟,取意为亡人房屋保暖。奠祭时,有的地方的规矩是,

农历十月初一是寒衣节,是给故事的亲人烧寒衣。它与三月清明节,七月中元节并称为民间三大悼亡的节日。

寒衣节的主要习俗有煮红豆饭以夜奠在十字路口或坟上焚烧纸钱或纸糊的衣裤鞋帽,并用新土覆盖,俗称圆坟,取意为亡人房屋保暖。奠祭时,有的地方的规矩是,男要磕头,但不准

哭,女要哭,但不许磕头。清佚名《燕台口号一百首》有诗云:“寒衣好向孟冬烧,门外飞灰到远郊。一串纸钱分送处,九原尚可认封包。”写出了当时寒衣节的祭奠仪式。

民间传说,寒衣节源起于秦朝,说的是民妇孟姜女的丈夫杞梁被征役去修长城,孟姜女在十月初一这天启程,给远在千里外的丈夫去送御寒的衣服,待她来到筑城工地,方知丈夫已劳累而死,埋于长城脚下,遂号啕痛哭,哭倒长城,使她得以收葬丈夫尸骨,然后投海自尽。百姓闻知无不动容,以后每到十月初一这天,便焚化寒衣,代孟姜女寄送给亡夫,后逐渐成为追悼亡灵的寒衣节。

又有人认为,寒衣节是从先秦的迎冬礼仪脱胎而成。农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这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返回后要奖赏为国捐躯者,并抚恤他们的妻子儿女,对死去的人。送寒衣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上行下效,遂民间相沿成习。

还有人认为,寒衣节与秦之岁首习俗有关,寒衣节的悼亡主题其实源于古代十月的年节祭祖礼,也是古人视十月为“正阴之月”观念延续。在阴气正甚时祭祀亡灵,可谓合乎时宜。

在冬寒到来的时节,人们在加衣避寒的时候,自然会联想到暴露在郊野的亡灵,特别是自己的祖先长辈。因此,帮助亡人度寒便成为生者义不容辞的孝行。同时,这也符合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终,指父母亲;远,指祖先。是说居父母丧要尽礼节;祭祀要尽虔诚)传统祭祀活动的要义。

上坟目的是给已经去世的家人,报平安,并告知一年之中的收获等等。同时会烧点因此祭拜纸钱撒点黄酒之类的,

因此祭拜太爷爷,太奶奶,可以说一些寄托哀思的话,告诉他们活着的人生活的很好,没有将他们忘记,以安慰逝者,同时也可以说一些庇佑自己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有成之类的祝福语。

秦朝时候,孟家和姜家是邻居又没有女儿。孟爷爷在墙角种了一粒葫芦籽,到了秋天,瓜成熟了。孟爷爷切开一看,里面有个又白又胖的小女孩,她是两家的后代,所以就叫她孟姜女。

孟姜女渐渐长大了。一天,孟姜女和丫环在逛花园时,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小书生。小书生说他叫范喜良,秦始皇为了修筑长城到处抓人,他是来逃难的。因为这次逃避官府抓人,两人一见钟情。征得父母同意后就成亲了。可是过了不久,范喜良就被押去北方修长城了。

孟姜女一心想着范喜良,想给他送棉衣,就动身上路了。她不分昼夜地走,走了三天二夜,在一座破店里休息了一会又走了十天十夜,终于到了修长城的工地,她赶紧问了一个人那人说范喜良死了,尸首都填城脚了。孟姜一阵心酸,哭了起来,她哭了三天三夜,一段长城就被她哭倒了,露出了范喜良的尸骨。

后世纪念:

新乡市区有孟姜女河,孟姜女路,孟姜女桥等名称。后人为了纪念她,便修了贞女祠,俗称孟姜女庙。孟姜女庙是国家首批5A级景区,著名的文物游览胜地。1956年,被公布为河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3年,在姜女庙北侧,新兴建了大型园林式庭院建筑——孟姜女苑。以孟姜女千里寻夫的民间传说为依据,以具有秦、明代建筑风格的宫殿、瓦舍、衙署、城垣、水榭、楼廊等为依托,运用现代化的声、光、电等控制技术,修建了许多场景,将“孟姜女寻夫”这一历史传说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孟姜女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隆重授予山海关为“中国孟姜女文化之乡”和“中国孟姜女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