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一送寒衣的话语

爸爸 0 75

十月一送寒衣的话语,第1张

十月一送寒衣的话语
导读:十月一送寒衣的话语介绍如下:1、寒衣节,点燃蜡烛,闭上眼睛,低下头,双手合十,让我们深切的缅怀逝去的亲人。2、送一件寒衣,愿天堂的亲人,不再孤冷;燃一段心香,愿逝者安息,生者平安;寄一份哀思,愿天堂的亲人,一切安好;点一盏心灯,照亮天堂的路

十月一送寒衣的话语介绍如下:

1、寒衣节,点燃蜡烛,闭上眼睛,低下头,双手合十,让我们深切的缅怀逝去的亲人。

2、送一件寒衣,愿天堂的亲人,不再孤冷;燃一段心香,愿逝者安息,生者平安;寄一份哀思,愿天堂的亲人,一切安好;点一盏心灯,照亮天堂的路,让天堂的故人不再孤冷,送上对故人的缅怀之情。

3、逝者已逝,驾鹤西游,如梦如幻,人世浮屠。

4、阴阳似见把福祈,平安吉祥最欣慰。

5、不知道天堂的风是否寒冷?不要怕,我为你燃段心香。

6、逝者已逝,唯有缅怀,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身边的亲人,多花点时间陪陪他们,别留下让自己遗憾的事。

7、寒衣节到来,倍感思念已故的亲人,你们在那边过的好吗?

8、写我的亲人们,其实只是写自己,写自己在经历许多不幸,面对了许多死亡后的痛与思,怀念我的亲人们,让我今天用这滋意流淌的泪水,用这蘸泪写成的文章祭奠我逝去的亲人,祭奠我们已经流逝的光阴。

9、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炜。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10、就让我们化悲痛为力量,化哀思为坚持,继承遗志,踏着他的足迹继续前行,告慰他在天之灵。

寒衣节当天送寒衣是最合适的。但并不是说一定要在当天进行,如果节日当天有事不方便的话,也可以提前送寒衣。提前会显得比较周到,如果推迟就是错过了寒衣节的日子。所以可以提前,但不可以拖后!

送寒衣有什么讲究:烧焚要干净

凡属送给死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烧寒衣,要特别认真细致。这种行动虽然看来好笑,却也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属于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十月一日,为送寒衣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

  民间传说,孟姜女新婚燕尔,丈夫就被抓去服谣役,修筑万里长城。秋去冬来,孟姜女千里迢迢,历尽艰辛,为丈夫送衣御寒。谁知丈夫却屈死在工地,还被埋在城墙之下。孟姜女悲痛欲绝,指天哀号呼喊,感动了上天,哭倒了长城,找到了丈夫尸体,用带来的棉衣重新妆殓安葬。由此而产生了“送寒衣节”。

  春夏秋冬往复循环,十月为孟冬。十月一日是进入寒冬季节的第一天。由生者的御寒加衣,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

  “十月一送寒衣”如何送寒衣

  晋南地区送寒衣时,讲究在五色纸里夹裹一些棉花,说是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

  晋北地区送寒衣时,要将五色纸分别做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甚至还要制作一套纸房舍,瓦柱分明,门窗俱备。这些纸制工艺品除体积缩小之外,看上去比真房院还要精致漂亮。

  凡属送给死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烧寒衣,要特别认真细致。这种行动虽然看来好笑,却也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属于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民间送寒衣时,还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布帛类。用意是救济那些无人祭祖的绝户孤魂,以免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

  焚烧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坟前进行,讲究在太阳出山前上坟。有的地方习惯在门前焚烧祭物。雁北许多地方及晋中的平遥等县,傍晚妇女要在门外放声大哭。临县旧日传有一诗:“粘纸成衣费剪裁,凌晨烧去化灰埃。御寒泉台果否用但闻悲声顺耳来!”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对其传说效应提出了质疑。

  儿女们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满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换穿常服。

  先人的迁坟合葬等仪式,民间也总是习惯在十月一日进行。

  民间在十月一日,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也要督促儿女、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男人们则习惯在这一天整理火炉、烟筒。安装完毕后,还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

  十月一日,妇女忌出行。民间改善生活,山区兴吃荞面、莜面。

  十月一送寒衣禁忌

  送寒衣的一些禁忌除了上面有提到的一些,下面这些也可当做参考。

  一、上坟,表达哀思。

  1、准备供品:

  一般要有三柱香、三样单数水果、单数点心、一瓶酒(打开瓶盖儿)、三颗烟点燃放在供台上、适当的糖果、纸钱或金元宝(元宝数以带3、6、9数字为吉,比如330、660)、黄表纸三打或七打、五色纸、包袱(里面可以放一些先人平日喜爱的物件)。

  2、上坟时间:

  上坟、扫墓,最好在上午9点---中午12点这个时间段,这时候阳气充足,一般下午不可以去上坟。记得去年回家乡因为时间的缘故,就是在下午去给哥哥上的坟,当时有乡亲看见还诧异怎么会下午去呢。

  3、上坟的其他禁忌:

  身体欠佳的人不要去坟地;老人孩子不要去坟地;路上遇到不顺的事不要去坟地;天黑以后不要去坟地;不要在坟地嬉笑游戏;不要在坟地有不敬的言语;不要在坟地方便解手;离开时不要回头。

  二、合葬,让逝去的先人团圆

  人都需要有个伴,正所谓“生要同衾死则同穴”,曾经是古代人对爱情婚姻的誓言。由此可见古人是把同穴当成了生死相依的象征。民俗中一直很重视合葬,即便生前孤寡的人,其亲属也要尽量想方设法为其结“鬼亲”,让其死后不再孤寡。

  夫妻先后去世后,如果因为当时无法合葬,就需要等到可以合葬之后的十月一,再进行合葬事宜。

  三、迁坟,为先人寻求更好的安息之所。

  出于某些原因,坟墓必须要迁移的,也只能在十月一和清明节进行。比方说,原来坟地风水不好需要改善的,或因为坟地被占原因被迫迁坟的,也都不可在平时日子随意迁移,而要在十月初一择时进行。

  迁坟还有很多的禁忌,不是随便就可以迁的,一定要请专业的法师来处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身边已经有很多例子,因为迁坟不当导致家破人亡。

  四、修缮坟墓,为先人遮风挡雨。

  经过一夏天的雨季,春夏的灌溉,动物打洞穴等,容易引起坟墓进水、塌陷、裸露,搅扰先人地下的安宁。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坟墓进行修缮。但是,平常的日子是不可以进行坟墓修缮的,只有在一年的清明节、十月一这两个日子才能进行。

  所以,十月一,很多人会为墓地拔草、清理树木、修葺,以保证先人在地下不受风吹雨淋之苦。

十月送寒衣,伤心之情涌上心头,既是自然的萧瑟之象,也是人心的孤独之痛。

每年的十月,随着秋风逐渐加剧,寒意袭来,人们开始准备冬季的衣物。而“送寒衣”这一行为,不仅仅是对身体的保护,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它是对亲人的关心,对朋友的惦记,也是对远方故人的思念。

然而,为何“十月送寒衣”会带上伤心的色彩呢?一方面,随着天气的转冷,大自然的景色也变得萧瑟,树叶飘落,草木凋零,这种景象自然会唤起人内心的孤独与伤感。杜甫在《登高》诗中写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正是十月时节的真实写照,人们在为亲人送寒衣的同时,不禁想起那些已经离去的人,或是远在他乡不能团聚的亲人,伤心之情难以言表。

另一方面,人们在这个时节也常常为逝去的亲人或友人送上寒衣,这是一种纪念,也是一种情感的寄托。这种情境下的“送寒衣”更增添了几分伤心与哀思。同时,对于那些远在他乡,不能亲自为亲人送上寒衣的人来说,心中的愧疚与思念也如同这十月的寒风,一阵阵袭来,让人心痛不已。

总的来说,十月送寒衣的伤心之情,既来自于大自然的萧瑟景象,也来自于人们对逝去亲人和远方亲人的思念与愧疚。这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交织,既有对生命的敬畏与感慨,也有对亲情的珍视与怀念。

  十月一日,为送寒衣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

  民间传说,孟姜女新婚燕尔,丈夫就被抓去服谣役,修筑万里长城。秋去冬来,孟姜女千里迢迢,历尽艰辛,为丈夫送衣御寒。谁知丈夫却屈死在工地,还被埋在城墙之下。孟姜女悲痛欲绝,指天哀号呼喊,感动了上天,哭倒了长城,找到了丈夫尸体,用带来的棉衣重新妆殓安葬。由此而产生了“送寒衣节”。

  春夏秋冬往复循环,十月为孟冬。十月一日是进入寒冬季节的第一天。由生者的御寒加衣,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

  “十月一送寒衣”如何送寒衣

  晋南地区送寒衣时,讲究在五色纸里夹裹一些棉花,说是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

  晋北地区送寒衣时,要将五色纸分别做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甚至还要制作一套纸房舍,瓦柱分明,门窗俱备。这些纸制工艺品除体积缩小之外,看上去比真房院还要精致漂亮。

  凡属送给死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烧寒衣,要特别认真细致。这种行动虽然看来好笑,却也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属于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民间送寒衣时,还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布帛类。用意是救济那些无人祭祖的绝户孤魂,以免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

  焚烧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坟前进行,讲究在太阳出山前上坟。有的地方习惯在门前焚烧祭物。雁北许多地方及晋中的平遥等县,傍晚妇女要在门外放声大哭。临县旧日传有一诗:“粘纸成衣费剪裁,凌晨烧去化灰埃。御寒泉台果否用但闻悲声顺耳来!”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对其传说效应提出了质疑。

  儿女们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满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换穿常服。

  先人的迁坟合葬等仪式,民间也总是习惯在十月一日进行。

  民间在十月一日,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也要督促儿女、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男人们则习惯在这一天整理火炉、烟筒。安装完毕后,还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

  十月一日,妇女忌出行。民间改善生活,山区兴吃荞面、莜面。

  十月一送寒衣禁忌

  送寒衣的一些禁忌除了上面有提到的一些,下面这些也可当做参考。

  一、上坟,表达哀思。

  1、准备供品:

  一般要有三柱香、三样单数水果、单数点心、一瓶酒(打开瓶盖儿)、三颗烟点燃放在供台上、适当的糖果、纸钱或金元宝(元宝数以带3、6、9数字为吉,比如330、660)、黄表纸三打或七打、五色纸、包袱(里面可以放一些先人平日喜爱的物件)。

  2、上坟时间:

  上坟、扫墓,最好在上午9点---中午12点这个时间段,这时候阳气充足,一般下午不可以去上坟。记得去年回家乡因为时间的缘故,就是在下午去给哥哥上的坟,当时有乡亲看见还诧异怎么会下午去呢。

  3、上坟的其他禁忌:

  身体欠佳的人不要去坟地;老人孩子不要去坟地;路上遇到不顺的事不要去坟地;天黑以后不要去坟地;不要在坟地嬉笑游戏;不要在坟地有不敬的言语;不要在坟地方便解手;离开时不要回头。

  二、合葬,让逝去的先人团圆

  人都需要有个伴,正所谓“生要同衾死则同穴”,曾经是古代人对爱情婚姻的誓言。由此可见古人是把同穴当成了生死相依的象征。民俗中一直很重视合葬,即便生前孤寡的人,其亲属也要尽量想方设法为其结“鬼亲”,让其死后不再孤寡。

  夫妻先后去世后,如果因为当时无法合葬,就需要等到可以合葬之后的十月一,再进行合葬事宜。

  三、迁坟,为先人寻求更好的安息之所。

  出于某些原因,坟墓必须要迁移的,也只能在十月一和清明节进行。比方说,原来坟地风水不好需要改善的,或因为坟地被占原因被迫迁坟的,也都不可在平时日子随意迁移,而要在十月初一择时进行。

  迁坟还有很多的禁忌,不是随便就可以迁的,一定要请专业的法师来处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身边已经有很多例子,因为迁坟不当导致家破人亡。

  四、修缮坟墓,为先人遮风挡雨。

  经过一夏天的雨季,春夏的灌溉,动物打洞穴等,容易引起坟墓进水、塌陷、裸露,搅扰先人地下的安宁。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坟墓进行修缮。但是,平常的日子是不可以进行坟墓修缮的,只有在一年的清明节、十月一这两个日子才能进行。

  所以,十月一,很多人会为墓地拔草、清理树木、修葺,以保证先人在地下不受风吹雨淋之苦。

十月初一送寒衣,儿子女儿送都行。

寒衣节禁忌事项

1、凡属送给死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烧寒衣,要特别认真细致。这种行动虽然看来好笑,却也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属于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2、送寒衣时,还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布帛类。用意是救济那些无人祭祖的绝户孤魂,以免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

3、焚烧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坟前进行,讲究在太阳出山前上坟。有的地方习惯在门前焚烧祭物。雁北许多地方及晋中的平遥等县,傍晚妇女要在门外放声大哭。临县旧日传有一诗:“粘纸成衣费剪裁,凌晨烧去化灰埃。御寒泉台果否用?但闻悲声顺耳来!”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对其传说效应提出了质疑。儿女们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满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换穿常服。先人的迁坟合葬等仪式,中国民间也总是习惯在十月一日进行。

扩展资料:

寒衣节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是我国北方百姓祭扫祖先送寒衣的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实际形成不早于宋代。寒衣节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不少北方人会在这一天祭扫烧献,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我国北方地区民众将寒衣节与每年春季的清明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合称为中国的三大“鬼节”。

寒衣节一般在上午进行。供品张罗好后,家人打发小孩到街上买一些五色纸及冥币、香箔备用。五色纸乃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薄薄的,有的中间还夹有棉花。晌午吃过饭,主妇把锅台收拾干净,叫齐一家人,这就可以上坟烧寒衣了。

寒衣节可谓是北方特有的祭祀节日,毕竟寒冬腊月不仅活着的人要添衣加裤增温暖,我们也要为已失去的先人送去温暖,所以每年阴历十一都有送寒衣这一说,下面我就同大家一起看看十月一送寒衣布寒衣还是纸寒衣好吧。

十月一送寒衣布寒衣还是纸寒衣好

十月一送寒衣布寒衣还是纸寒衣好主要看地方的讲究,两者都可以,不过在烧的时候要注意凡属送给死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烧寒衣,要特别认真细致。这种行动虽然看来好笑,却也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属于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2、汉族民间送寒衣时,还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布帛类。用意是救济那些无人祭祖的绝户孤魂,以免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

烧寒衣烧几套有讲究吗

烧寒衣烧几套并没有什么特定的讲究,看你所在地区的讲究、按照习俗,是在寒衣节这一天给逝去的亲人朋友送寒衣,是最合适不过的日子。如果因为有事情,寒衣节当天不能前往送寒衣,提前几天其实也是可以的。

十月一送寒衣寒衣是什么样的

目前市面上大多数的寒衣都是纸质的。

寒衣节大家都不陌生,一因其与每年春季的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合称为中国的三大“鬼节”。所以讲究很多,寒衣节的习俗是以烧寒衣的形式纪念逝去的亲人,与清明节、中元节不同的是,因为正逢进入寒冬季节的第一天,此后天气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

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作“送寒衣”。

诗词类

1、

离家久无信,又听捣寒衣。

(离家这么久,却无家乡的书信传来,只是,又听到江边洗衣的妇女们捣寒衣的声音,就像在提醒我,该回家了。)

——张籍《宿临江驿》

2、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江边的渡口,月儿初上,邻居家外出打鱼还没有归来。我思乡之心没有尽头,何处有家乡的捣衣声,慰藉我内心的寂寞。)

——刘长卿《余干旅舍》

3、

谁知别后身宽窄,欲送寒衣未敢裁。

(大雁南来北往已经几度春秋,可是,情郎还是没有回家,连音信都没有,不知道情郎的身体胖与瘦,连寒衣都没有剪裁。)

——王镃《征妇词》

4、

今朝朔风欺远客,又还无处寄寒衣。

(想到自己丈夫从温暖地方去苦寒之地,心急如焚,想给她寄寒衣,可是苦于没有丈夫的地址。)

——释文珦《思还人四方》

5、

寒衣剪就金刀冷,云母屏空对孤影。

(一个女子在闺房里做寒衣,天气开始冷起来,她裁剪好衣料,金剪刀都冰冷了。她床前的云母制作的屏风空空地对着她孤独的身影。)

——郭武《闺中曲》

6、

欲寄寒衣上帝都,连宵裁剪眼模糊。

(想寄寒衣到帝都去,给在那里的丈夫,通宵达旦剪裁,视线都开始模糊,寒衣做好了,可是没有人试一试寒衣大小是否合适,只希望泪水追逐着西风,洒在丈夫远去的路途。)

——邓氏《寄衣》

7、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回到家里,看到母亲缝制寒衣的针脚密密麻麻,家书里的字迹墨痕犹如新的一样。)

——蒋士铨《岁暮到家》

8、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寒衣,寄的是思念。

(一个思妇,丈夫离家,或征战,或行役,天气转凉了,妻子就给丈夫寄寒衣。可是,在寄的时候,妻子又犹豫了,给你寄冬衣,怕你不想把家还;不给你寄冬衣,又怕你过冬要受寒。是寄还是不寄,让我千难又万难。)

——姚燧《凭栏人·寄征衣》

9、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一场惨烈的战斗过后,兵士们战死过半,再也不能回家了。可是早上已有家里人寄来书信,给他们捎来了过冬的寒衣。)

——许浑《塞下曲》

10、

鸳瓦已新霜,欲寄寒衣转自伤。

(屋外的瓦上已经结了一层霜,孤灯之下,一个女子对着寒衣暗自心伤。在外戍边的人受尽苦寒,容易消瘦,真想好好看看你。)

——纳兰性德《南乡子·捣衣》

11、

秋斋独卧病,谁与覆寒衣。

(这一天,韦应物病了,躺在床上,火盆里的火已经熄灭了,灯影也越来越小。生病了,独自躺在床上,谁来为我盖上寒衣呢?)

——韦应物《郡斋卧疾绝句》

12、

命仆安排新暖阁,呼童熨贴旧寒衣。

(刘克庄笔下的冬日,没有哀叹流逝的岁月,也没有对寒冬的畏惧。有的是冬天平凡的乐趣,在暖阁里,熨好寒衣,喝初熟的酒,吃肥美的蟹,一切都是那么平淡自然又美好。)

——刘克庄《初冬》

13、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你守卫在边关,我却在吴地,想念你啊!想念你,我寄上一封简短的书信,信中每一行字上都浸透了我的眼泪,当寒气来到你身边的时候,我寄出的寒衣不知收到没有。)

——陈玉兰《寄夫》

14、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15、

寒衣补灯下,小女戏床头。

(妻子在灯下补寒衣,小女儿在床头嬉闹,真是温馨。家庭清贫,但诗人依然苦中作乐,诗朴实无华,患难夫妻也能温暖寒冬。)

——白居易《赠内子》

16、

征人最愁处,送寒衣时节。

(黄花开了,谁又能与我共折呢?远方的征人们,最伤感的,就是送寒衣的时节了。)

——朱敦儒《十二时》

17、

征客近来音信断,不知何处寄寒衣?

(今夜灯下衣已不见流萤踪迹。远征的丈夫近来没有消息,棉衣做好了不知该寄向哪儿了。)

——张纮《闺怨·去年离别雁初归》

18、

白骨已枯沙上草,家人犹自寄寒衣。

(边塞沙漠中的累累白骨,都已经将草覆盖的枯萎了,家人还依旧在给打仗的亲人寄去御寒的衣服。)

——沈彬《吊边人》

19、

故园今夜里,应为捣寒衣。

(今夜故乡的人在自己的家园里一定都在捣寒衣吧。)

——宋之问《江行见鸬鹚》

20、

街头今夜送寒衣,亏欠亲情心自知。

(今晚是十月初一,街头上人们烧衣献故人,大多数人的心中自知自己对逝去的亲人是有亏欠的。)

——杨降《七绝·寄哀思》

21、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亡者在昏晦的黄泉中听不到我们的哭声,来祭奠的人在傍晚潇潇的雨声里回去了。)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22、

未到乡关闻早雁,独于客路授寒衣。

(人还没到家乡,就听见了早归的大雁声声鸣叫,独自走在客路上,要把寒衣带给思念的人。)

——杜牧《中途寄友人》

23、

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

(芳草不在柔艳,寒冷的霜露催着快置寒衣。)

——李白《秋夕旅怀》

24、

问道玉门千万里,秋深何处寄寒衣。

(旧时每年入冬前,女人们都要给一家老小,亲手缝制冬衣,然后过个暖和的冬天,如亲人已去世,就以纸做寒衣在这一天为他们烧掉。)

——朱无瑕《秋闺曲·寒衣节》

25、

行客念寒衣,主人愁夜织。

(人还在路上,种种惆怅、悲愤难以化解,出京时还是炎夏,如今已是漫天飞雪,想添件衣服。)

——刘长卿《桂阳西洲晚泊古桥村住人》

26、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忘怀,坟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地方能诉说心中的悲伤凄凉。)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7、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想你在黄泉之下,泥土侵蚀你的骨肉,最终化作一抔黄土,而我如今虽在人世,却也是两鬓苍苍。)

——白居易《梦微之》

28、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再次来到苏州,只觉得物是人非。曾与我同来的妻子为什么不能与我同归呢?自己如同霜打的梧桐半死半生,又像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

——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29、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犹记得去年五月梅雨时节,家中粮断,只好典袈裟籴米回家,奉养母亲。如今,却又再也见不到满头白发的老母亲倚靠着柴门盼望我了。)

——与恭《思母》

30、

高盖山头日影微,黄昏独立宿禽稀。

(母亲已经去世了,诗人在傍晚独自站在母亲坟前,为母亲祭奠洒酒。盖山头映射在落日余晖下,只有几只鸟儿归宿窝巢,后悔没用,母亲走了。)

——陈去疾《西上辞母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