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过去,中国人是大家族聚居,加上礼仪之邦,亲戚辈分称呼分得非常细致,而且礼节上也有很多讲究。不过随着 社会 现代化转变,大家族聚居早就变成了小家庭,所以当出现“辈分差”的时候,很多人就会觉得非常新奇。 最近一位宝妈跟大家分享了自家
过去,中国人是大家族聚居,加上礼仪之邦,亲戚辈分称呼分得非常细致,而且礼节上也有很多讲究。不过随着 社会 现代化转变,大家族聚居早就变成了小家庭,所以当出现“辈分差”的时候,很多人就会觉得非常新奇。
最近一位宝妈跟大家分享了自家宝贝的新鲜事,原来这位宝妈比较年轻就结婚了,婚后不久怀孕,而几乎是同一时间,二胎开放,她的爸妈也还年轻,身体很 健康 ,于是响应号召,生了二胎。结果就是宝妈的弟弟跟自己的儿子几乎一样大,但论起辈分,一个是舅舅,一个是外甥。
现在两个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了,没想到上的是同一所,还被分到同班,儿子拉着舅舅的手,到处给其它小朋友介绍:“ 这是我的小舅舅 。”把老师们都乐疯了。
更让宝妈感到可爱的是,虽然两个小宝宝年纪一样,但可能平时在家的时候,大人们经常拿他们的辈分打趣,让外甥尊敬舅舅。小外甥就听到了心上,不但平时一起玩的时候,对舅舅非常谦让,在幼儿园甚至主动承担起“照顾”舅舅的责任。
到了吃饭时间,这位男孩自己吃完了,还不忘拿起勺子给小舅舅喂饭,动作非常体贴 。幼儿园老师们把这有爱的一幕拍了下来,发给了宝妈,把宝妈笑晕了。
在人们的印象中,“长辈”往往都是年龄比自己大上许多的人,但现实生活中,有时候的确也会出现年纪小而辈分高的情况。像这位宝妈的弟弟和她的儿子,明明年纪差不多,都是奶娃娃,却是舅舅和外甥的关系,这样的“反差萌”,当然让网友觉得十分有趣了。
1、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
以前的中国,血缘关系是社交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多都是由血缘远近来定义的。因此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衍生的辈分称呼就显得非常重要,除了可以马上识别出双方的关系之外,礼仪礼节上也有很多讲究,所以过去大家都很重视辈分称呼,是不能随意的。
不过随着小家庭取代大家族,血缘关系在社交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淡薄,在以小家庭为主的城市,辈分称呼已经没那么严谨,很多称呼甚至都丢失了,很多人都是回到农村探亲,偶然才发现自己在家族中的辈分。
2、二胎开放下的大龄生育
在辈分称呼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加上二胎开放后,很多大龄夫妇生了二胎,就发生了“辈分差”这样的情况。因为父辈生的孩子,辈分比子辈生的孩子要高,但年龄上,父辈的孩子跟子辈的孩子却可能相差无几。
1、大人平常心对待
其实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很多反应都是受大人的影响。辈分称呼对孩子来说都没什么差别,喊舅舅跟喊哥哥对小孩子来说,感觉没什么不一样,反正都是大人让他们怎么喊,他们就怎么喊。只要大人之间不要总拿孩子的“辈分差”来开玩笑,引起孩子的羞耻和不适,小孩子对这些事基本不会有不良反应。
2、了解传统文化
如果出现了“辈分差”,家长也不妨趁此机会对孩子解释一下“辈分差”是怎么来的,让孩子可以了解中国的这种文化,再进一步就可以跟孩子讨论为什么应该尊重长辈,如果孩子的身份是“长辈”的话,就可以引导孩子身为“长辈”的自豪感,让孩子给“小辈”做榜样,激励小孩子积极向上。
看到这个新闻,我终于明白了一个困惑我已久的问题,就是我发现下午放学站在门口拿着话筒的幼儿园老师,见着家长,都能一个个叫出家长要接的小孩名字,太厉害了吧,我之前还在想想有这个必要吗?现在我明白了,这样肯定能第一时间发现送错小孩,或接错小孩的事情发生。这样尽责的幼儿园我们应该给它点赞!
11月17日云南一幼儿园就发生一起妈妈将小孩错送幼儿园的事件,但是妈妈放下小孩走的前后,都没有人发现小孩送错的问题。生活当中谁有大意的时候,而且妈妈是第一次送,两家幼儿园又离得近,所以搞错幼儿园虽然让人哭笑不得,也可以理解的。
最后幼儿园通过报警的方式,很快地找到了这位妈妈,让妈妈避免了一场虚惊,值得称赞。但仔细想想,这种事情的发生难道一开始就不能避免吗?而且幼儿园发现之后采取的做法我有自己的看法。
三岁陌生男孩怎么进幼儿园的?
对如何发现男孩不是自己幼儿园的说法,好像网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说小班老师点名的时候发现多了一个小孩,还有就是早上做运动时,发现孩子根本不会做,站那一动不动,才发现他不是该幼儿园的。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幼儿园怎么就让两个陌生的人进了幼儿园?
我相信大多数读者有过送小孩进幼儿园的经验,早晚幼儿园门口都是有站校门的老师,每天早上送去,都有打招呼问好,放学时也互相说拜拜(我两个小孩,一个读公立,一个读私立,私立幼儿园的这方面明显做得要好),既然幼儿园有这个制度,肯定就会要求站岗的老师熟悉学生的姓名,和来接的家长吧?,对陌生的肯定会询问下,这事也就不会发生了。
即使妈妈带小孩进了校门,难道不是把小孩送进教室亲自交给老师吗?是直接进了幼儿园扔下孩子就走了?所以,只要幼儿园的管理更完善和人性化一些,妈妈做事更用心一点,这种啼笑皆非的事根本就不会发生。
事后处理方法是否有点小题大做?
再谈谈幼儿园发现并报警这件事,我说小题大做,大家不要急着喷我,听我细细说来。据报道,早上8点10分发现陌生男孩后报警,10点来钟民警通过朋友圈,微信群,微博等渠道发布寻人启事,两个小时后,也就是12点来钟找到了小孩妈妈。
看似幼儿园的处理方式没问题,但总怎么感觉是不是浪费警力呢,这多了一个小孩怎么搞得像少了一个小孩那样紧张,是来了外星人吗?幼儿园是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自己解决的。
试问,究竟会是什么原因,会故意将一个小孩扔进幼儿园而弃之不管呢?要抛弃也不会选择幼儿园吧,大家看到新闻的都知道,据被找到的妈妈说,附近有两个幼儿园,是自己送错了。
再说,3岁小孩是可以开口说话的,在哪里读书,是谁送你来的,幼儿园的门口是有监控的,男孩一指认说视频中的就是妈妈,那答案就明白了。
而且,在附近还有家幼儿园,带过去问下也不难吧;从一发现到查实,也许半个小时就能找到孩子妈妈。说到这里,我想我已经解释得很清楚了,你们会说半个小时和四个小时有什么差别,最终不是找到了吗?但有一个问题,如果在这三个半小时的时间里,男孩有什么安全问题发生,到底算谁的责任呢?
各个幼儿园都有自己的方式安全防范措施,不知道有没有规定说幼儿园上下学学一定要有老师在门口站岗,站岗这种方式让人感觉更暖心,孩子在上下学都有跟老师问好的习惯,是一种礼仪教育,开开心心上学,欢欢喜喜回家。
这种事发生的概率很小,但事情就实实在在发生了,幼儿园送错小孩比弄丢小孩严重性要轻很多,至少到下午放学家长接的时候家长总该发现了把;其实,男孩自己的幼儿园发现男孩没到校,正常也会第一时间联系家长的。
总而言之,这件事从头到尾实际上就是一个安全问题,一个学校除了抓文化知识的学习,教师更要将真心关怀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才不会将“教育要以人为本”变成一句空话。教育无小事,安全责任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