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退学上私塾现象?

孩子026

如何看待退学上私塾现象?,第1张

如何看待退学上私塾现象?
导读:又到一年开学季,可就在孩子们纷纷迈进校园之时,却有一些家长反其道而行之,将孩子送进私塾读经练武,接受所谓的“新教育”。教育部相关人士表示,此举与义务教育法相抵触,敦促这些家长保证辍学学生尽早复学;情节严重或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近年

又到一年开学季,可就在孩子们纷纷迈进校园之时,却有一些家长反其道而行之,将孩子送进私塾读经练武,接受所谓的“新教育”。教育部相关人士表示,此举与义务教育法相抵触,敦促这些家长保证辍学学生尽早复学;情节严重或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近年来,国学热了,市面上各种“读经班”“私塾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些家长让孩子退学上私塾的新闻时而见诸报端。可纵观这些“新教育”,很多都荒诞不经。

这些教育方式之荒诞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为何还有这么多家长执迷不悟?或出于对学校教育的不满,故采取一种近乎反智的方式“纠偏”;或出于对传统文化的迷恋,把这种情愫强加于孩子头上。总之,在部分家长眼里,现行教育就是没有过去好。只是,他们并没有把国学本质的内容学进来,却把传统文化玩笑化了。

现行学校教育真的有那么不堪吗?当然不是。现代教育体制虽说不是最优,却是相对成熟和科学的一种安排。从教学内容来说,过去私塾教材以《三字经》《论语》《孟子》等传统经典为主,主要教孩子吟诗作对,为将来考科举打基础。而发轫于新文化运动的中国现代教育体制,不仅教材内容拓展到算术、历史、地理、语言等多门学科,学制上也采取“初中高”三级制。这是历史发展之必然,是与时俱进的选择。如今新文化运动已走过百年,一些人突然跳出来搞复古,呼吁孩子们回到私塾里去,无异于冬行夏令、宋衣唐服。

更要看到的是,学校教育对于人之成长的夯基垒台作用。这里的“基础”内涵十分丰富,天文地理、数理化生、政史人文、常识常理,皆是一个“社会人”理应具备的学识。多年后,这“十八般武艺”或许渐渐杳然生疏,但分析方式、自制能力、处事心态等素养已经形成,为获取更多知识铺就了路径。而这,也恰是素质教育的本意。私人学堂的走红也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此依然存在一定认知误区。好像一说到学校的基础教育,就是题海战术、死记硬背,一说到素质教育就是吹拉弹唱、琴棋书画,从而人为制造出“学校教育”与“体制外教育”的简单二元对立,着实过于偏颇。

《在家上学引争议 美“私塾教育”利弊并存》由11月19日报道。

新华网讯: 近日,涵盖幼儿园至高中“私塾”教育又引起了热议,有不少父母把孩子送到这些“私塾”接受国学教育,但他们的出路又在何方,引发不少人的关注。

事实上,类似“私塾教育”,美国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兴起。不少家庭出于各种原因,让孩子在家里接受教育,但这种教育的优劣,至今在美国引起广泛争议,甚至还导致了社会冲击和文化冲击。 

历程:从非法到合法

目前,美国家庭通过“家庭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人数不低于200万,全美中小学(微博)学生总数有5000万,也就是说每25个学生中就有1个学生在家庭学校接受教育。

上世纪50、60年代,人们在享受美国工业化带给人们高效、快捷、大规模培养人才带来红利的同时,也开始反思这种学校教育在培养人才的呆板、机械化、模式化的弊端。

在这种反思中,家庭学校应运而生,但从一开始就遭到广泛质疑,因为这与美国义务教育法相抵触,只能处于半地下状态。直到上世纪80年代,经过一系列法律程序,“家庭学校”教育模式最终朝着有利于家长的方向发展。1983年,美国“家庭学校权益保护协会”成立,在一系列努力下,“家庭学校”最终在全美取得合法地位,只是各州在具体操作上稍有差别。

但学校教学与家庭教学之间引起的争议至今仍没有平息。

原因:信不过学校

总体来说,美国实施家庭学校教育主要有以下四点原因:

1 学校教育制度化、机械化,不能满足个别儿童的需要,教学效率低下,有调查也显示美国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连年下降。

2 宗教问题。许多公立或私立学校所传授的知识和价值观,与某些家庭所持有的宗教观念完全相悖,使得保守或宗教信仰强烈的家庭难以接受。

3校园暴力、吸毒、酗酒、低俗文化泛滥等恶劣现象,让部分家长对学校的安全环境产生怀疑。

4 美国社会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家庭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较多空暇的时间,能对孩子进行家庭教学。

这些原因,导致不少中小学生纷纷“撤回”家中上课。

出路:仍离不开考大学

对于家庭学校,多数家庭关心三个问题:1 能否融入社会?2 学习成绩如何?3 最终的出路?

“家庭学校”学生整天与父母待在一起,不像公立学校的学生一样经常与同龄人在一起,能否真正融入社会?

不少家长也注意到这一点,让自己的孩子经常与邻居的孩子在一起,到社会上当义工,带孩子参加朋友的聚会,社会活动并不少,而且接触的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于实验课程,可以轮流到具备条件的家庭上课,但需要给上课的家长付钱。

对于第二个问题,有意向统计显示,1~4年级的学生,“家庭学校”的学生平均水平比公立学校的学生高一个年级,在8年级阶段,“家庭学校”学生的平均水平要比全国公立学校的平均水平高出4个年级。

这些接受“家庭学校”教育的学生,没有高中毕业文凭,没有学校推荐,没有排名,更也没有平均分数。只能通过全美大学入学考试SAT(相当于高考(微博))的成绩。SAT的主办机构调查发现,“家庭学校”的学生SAT成绩平均为1083分,比全国平均成绩高出67分,考上大学的学生比例高达2/3,高于全美平均水平。

虽“家庭学校”的学生总数不少,但相比全美的中小学学生比例,仍只占很小一部分,而且最终的出路还是要考大学,进行学校教育。

记者观察

“私塾”看上去美

实际存诸多弊端

从“家庭学校”产生开始,与正规学校间的争议就没有停息过,家庭与学校相互对峙,甚至为争夺教育权闹上法庭。

尽管最终“家庭学校”合法化,显示了独特的优势,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家庭学校”弊端也相当明显,最严重的问题有以下两方面:1、社会化冲击;2、文化冲击。

学生社会化受冲击

正规学校教育反对“家庭学校”教育,最突出的理由就是社会化问题。

中小学学生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个性发展、智力发展、兴趣发展,同时更重要的还有情感教育、团队合作和社会适应力。虽然“家庭学校”教育中也安排的有不少社会活动,但这些刻意的安排,并不足以让一个人全面发展。融入社会所需要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活动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是在与周围同龄人之间长时间的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模仿中得到,并得到认可。

同时,美国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但“家庭学校”在培养学生竞争性方面值得怀疑。有研究发现,“家庭学校”培养的学生更安静、更有耐心,但缺乏竞争性。不难推测,这样的学生在融入竞争激烈的社会时,很难脱颖而出。

国家的文化冲击

一直以来,美国社会都在为整合多元文化不断努力。而公立和私立学校更是整合这样文化的平台。学习共同的历史,打造共同的价值观,从而从整体上整合不同的文化,使其共存。

但“家庭学校”很明显不是这样一个平台,学生受教育过程中,家长很明显的会把自己的价值观传递给孩子,从而影响其对社会的看法。某些有不良心理或价值倾向的家长,把自己相对狭隘的思想、价值观传递给孩子,那么,孩子成年融入社会后,就很有可能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造成的损失也是难以估量的。

此外,再加上那些保守家庭或宗教家庭,“家庭学校”教育不仅会导致无法融入社会,更严重的是造成整个国家文化上的裂痕。而日益庞大的“家庭学校”队伍,会对美国多元文化整合造成强大冲击力,挑战对美国社会的凝聚力。

学生的课桌是类似于日本榻榻米式的无腿方桌,坐椅是略高于地面的无腿方凳;先生穿着一袭无领、巨袖、对襟、束带的长袍,左手持经书,右手附于身后,一边度步,一边带领学生朗诵,私塾里便响起朗朗读书声。

“菊斋私塾”学堂讲台上方挂有一幅孔子画像,对面墙壁上则是一幅“论语”汉隶书法作品。学生的课桌是类似于日本榻榻米式的无腿方桌,坐椅是略高于地面的无腿方凳。“先生”张志义穿着一袭无领、巨袖、对襟、束带的长袍,据说是明代儒生服饰,八名学生盘腿分行而坐。先生左手持经书,右手附于身后,一边度步,一边带领学生朗诵,私塾里便响起朗朗读书声。

这是10月11日下午,苏州市一家私塾上试听课的场景。一个月前,9月28日,也就是至圣先师孔子诞辰纪念日和首次全球联合祭孔之日,这家“菊斋私塾”在苏州市宣布开馆。

应该说看到这样一个新闻,已经很难再让人大惊小怪——早有两个比较大的背景已经在做铺垫了。就在不久前的10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国学院开学典礼暨揭牌仪式。此前,该校纪宝成校长在《人民日报》和《南方周末》上分别发表了《接续文脉重振国学》和《重估国学的价值》两篇文章,似乎可以作为该校重振国学的宣言。纪校长认为研究国学、重振国学是恢复文化自信力的需要,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需要,是提高中国人文学术创造力的需要。对于中国人民大学创办国学院以及推行国学教育,社会上也存在着不少质疑的声音,毁誉不一,一时成为舆论的焦点。

另外一个背景就是目前学校的大班上课现象,特别是研究生仍然如此。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中直言不讳:多少年来,我们的外语教学一直保持着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且多数是大班上课,满堂灌,黑板加粉笔,笔记加作业,完全是传统的单向式的课堂教学。特别是在扩大招生以后,这种状况更加突出,据两年前对340所高校调查表明,40人以下的教学班只有37%,三分之二的高校的英语教学班都是40人以上的,甚至有20所高校教学班人数在80人以上。

因此,对待只有在古代社会才可能见到的私塾教育,不能简单视之。一方面,国学有人提,书院有人办(复旦大学已经创办了书院性质的复旦学院),再有就是私塾了,现在联系起来看似乎把古代社会的各种教育形式都办完了。另一方面,针对当前教育不可忽视的大班上课现状,“菊斋私塾”好像弥补了这一缺陷。

正如该私塾“先生”声称,以私塾命名,并冠以“现代”二字,其出发点仍在国学上。创办私塾主要目的是弘扬国学,培养儿童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主要教学内容以讲授蒙学、经学、韵文,穿插讲授古乐、书画、茶道。

然而,从目前的招生情况看,似乎没有多少人感兴趣。记者在采访时,苏州市教育局的一位官员表示,就目前情况看,所谓现代私塾还不必作为一个问题来谈,因为它还只是一个处在萌芽期的个案,不足以成为研究对象,更不会对苏州的教育市场造成什么影响。如果作为教学点考评,它必须起码具备两个条件,即有一个合乎教学和安全要求的场所,还要有具备教师资格的授课人。而人们更感兴趣的是不仅仅为该私塾教什么,更在于他们的衣着,以及这个精心布置、精心准备,却又难以达到该市教育局官员所提出的起码条件的私塾,所持的竟然是一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护照”。

由此可见,教什么内容,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于拘泥于古代私塾的形式有无必要?

当然,也因此派生出一种滑稽:学生不知该称张志义为“先生”,还是喊颇具现代时尚意味的公司总经理?此举在教育制度创新的同时,难免会被人称做是文化复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