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江姐,江竹筠是每一个人都很熟悉的革命烈士,不幸被捕之后,她未曾屈服于敌人的威逼利诱,最后壮烈牺牲。熟悉江姐故事的人都知道,江姐是有一个孩子的,那么,在母亲离世之后,这个孩子有没有逃过敌人的毒手,又能不能平安长大?对于革命烈士的后人,我们总是
江姐,江竹筠是每一个人都很熟悉的革命烈士,不幸被捕之后,她未曾屈服于敌人的威逼利诱,最后壮烈牺牲。
熟悉江姐故事的人都知道,江姐是有一个孩子的,那么,在母亲离世之后,这个孩子有没有逃过敌人的毒手,又能不能平安长大?对于革命烈士的后人,我们总是格外的关心。
年幼丧母
江姐的孩子叫做彭云,这个孩子是她和丈夫彭咏梧唯一的一个孩子。江姐和丈夫都是年纪轻轻投身革命的义士,原本他们相识,是为了掩护工作扮作了一对假夫妻,但是,共同的革命理想让两个人慢慢"假戏真做",成为了一对革命爱侣,并且生下来一个健康的男孩。可是,残忍的战争之火烧遍了全中国,哪里还有一个小家庭和乐融融的时间?
彭云出生不久,父亲便为了革命事业牺牲了,江姐擦去眼泪,强忍悲痛,接替了丈夫没有完成的工作,可是,1948年,江姐也身陷囹圄。那一年彭云是一个两岁的孩子,他还没有好好和父母相处过,便永远地成为了一个孤儿。
母亲的样子,彭云已经很难记得,他只知道母亲告诉自己最后的话:"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这是江姐的遗言,在牢狱之中,江姐明白自己的牺牲已成必然,作为一个革命者,抛头颅洒热血对江姐来说,并不是一件多么值得恐惧的事情,到了最后的时刻,江姐心里所放不下的,一则是尚未完成的救国救民之大业,第二就是自己年幼的孩子。
早已决心以身许国的母亲,已经不能再陪伴在儿子的身边。于是江姐在牢房里将棉絮烧成灰充作墨水,用磨细的筷子一点点蘸着写下托孤的遗书,希望自己的战友谭竹安在自己死去之后,可以代为抚养自己的孩子,并且把他教导成一个优秀的人,写下遗书不久,江姐便被敌人残忍地杀害。
彭云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长大之后他以高分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习机械工程,毕业之后他成为了工厂的技术人员,并且顺利的结婚生子,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失去父母是彭云心里永远的一个遗憾,他时常也想,还是父母还在,一家三代共享天伦,一定会很幸福。
远赴重洋
结婚几年之后,彭云得到了恢复高考之后第一批公派留学生的资格,远赴美国求学,为了生活方便,他把妻儿也接了过去,毕业之后,彭云选择了留在美国生活和工作,如今的彭云在美国高校任教,过着安定的生活。
彭云的儿子彭壮壮却做出了和父亲不同的选择,在美国长大之后,他就冒出来了强烈的回到祖国生活的念头。彭壮壮整个童年加上青少年时期,都是在中国度过的,直到初中毕业,才被父亲接到美国,虽然在美国的日子也同样的安逸快乐,但彭壮壮的心里始终认为,中国才是自己真正的归属。
其实,彭壮壮在美国称得上是前途无量,他是鼎鼎大名的哈佛大学毕业生,成绩非常优秀,并且还有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学位,博士毕业之后,彭壮壮受到了很多高校和大公司发来的邀请函,但是学业完成的彭壮壮却觉得自己该回去了。
儿子大了,应该拥有自己的天地,但是身为父亲的彭云依然不免担忧,父母亲都在美国,儿子一个人回去,能不能照顾好自己?但是彭壮壮和父亲保证,自己回到中国之后,一定会过得很好,很快,彭壮壮就买好了回国的机票。
在美国彭壮壮只是一个优秀的学者,但是在中国,除了学者之外,他还有另一层身份,那就是革命先烈江竹筠的后人,刚刚回国的彭壮壮见到了许多奶奶从前的老战友,这些老人见到年轻的彭壮壮都激动万分,对他们来说,英雄有后,真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
虽然从来没有见过奶奶,但是彭壮壮也很好奇,奶奶的一生究竟是怎样的呢?在他心里,奶奶的形象是无比高大的,他无法想象在那样的绝境之中,奶奶是以怎样的意志在坚持,这样的精神,让彭壮壮想到就觉得骄傲,他身上流着一个英雄的血。
后继有人
回到中国之后,彭壮壮一心想着把自己的学识奉献出来,给国家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同时他也认识了很多革命老兵,他的妻子之所以和他认识,就是因为两人的祖母当年是亲密的战友,没想到祖母辈的友谊促成了一场孙辈之间的良缘。
彭壮壮也用了很多时间去搜集祖母生前的资料,也去过江姐的纪念馆参观,对于他来说,这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那个出现在历史书上的巾帼英雄,和自己血脉相连,望着那些画像和照片,彭壮壮感到陌生但又亲近,虽然从没有机会和祖母好好说上一句话,但是彭壮壮总是在想,如果人死去之后真的会有灵魂,祖母看到自己一家人都平平安安的活着,自己也能够回到祖国,也会感到欣慰的。
在彭壮壮看来,自己之所以对祖国魂牵梦萦,也有祖母江姐的原因,自己在中国度过了自己的人生最年轻的十五年,这十五年的时光,他是在一个和平的环境下长大的,但是看着迎风飘扬的国旗,他就会想到,这一面旗帜,是英雄的鲜血染成的,这些英雄里有他的祖母,那个巾帼英雄生活在一个国家将亡的年代,却从来没有放弃过去挽救这个国家的未来。
他能够平安的长大,背后是许许多多如同江姐一样的人,付出了自己的一生,才支撑起了这份和平,所以在美国的时候,彭壮壮就时常思索,祖母在绝境之下,尚且心怀报国之志,自己今日有这样好的条件,又怎么能不心怀祖国呢?
所以,彭壮壮坚定的选择了回国,参与到新中国的建设之中,虽然比起一个成就极高的学者,大部分人对他的身份认定仍然是江姐的后代,但是彭壮壮很高兴,人们这样看待他,说明大家还没有忘记江姐,自己背负着江姐后人这个身份,也会好好的继承祖母的遗志,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脚下的这片土地。
江姐
姓名:江竹君
别名:江竹筠
生辰:1920820
民族:汉
忌日:19491114
籍贯:四川
地区:四川
国家:中国
职业:中共地下工作者
信仰:中共党员
江竹筠(1920-1949)女,四川自贡人,1939年加入中国***,1940年任中共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负责学运工作,后经组织安排考入四川大学。1947 年,与丈夫彭咏梧一起到万县组织下川武装起义。 1948年1月,彭咏梧不幸牺牲,她谢绝了党组织的照顾,坚持到“老彭倒下的地方”继续战斗。1948年 6月14日,因挺进报事件被叛徒出卖,在万县被捕,后与李青林、李承林、石文钧、唐篡陶、黄绍辉、李明辉、黄玉清、陈继贤、雷震一起转押渣滓洞看守所。徐远举和张界多次对她进行拷问,使用竹筷子夹手指酷刑,但她始终坚贞不屈,被狱中难友称赞为“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陈丹墀、何雪松、蔡梦慰等组织了对江姐的慰问活动,为了鼓舞狱中战友斗志,提出“坚持学习,锻炼身体,迎接解放”的口号,与李青林、春其芬、曾紫霞等凭着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的记忆,组织女牢难友学习,讨论,并积极进行狱中策反工作,参加狱中追悼会和春节联欢会。 1949年11月14日与李青林,杨虞裳等三十人牺牲于电台岚垭
江竹筠,又名江竹君、江志伟,1920年旧历八月二十生于四川自贡。在她8岁时,性格刚强的母亲与游手好闲的父亲不能相处,便带着江竹筠姐弟到重庆投奔兄弟。江竹筠10岁到重庆的织袜厂当了童工,因为人还没有机器高,老板就为她特制了一个高脚凳。11岁时,她又进了重庆的一所教会办的孤儿院,边做工边读书。在苦难的生活经历中,江竹筠对当时的社会制度充满了憎恨,同时也养成了刻苦学习的精神。她在上学时非常用功,记忆力超群。后来据同牢难友讲,在狱中,她背诵和默写下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和刘少奇《论***员的修养》,供难友们学习。
江竹筠于1939年考入重庆的中国公学,秘密加入了***。1944年秋,江竹筠又考入四川大学农学院植物病虫系,翌年转入农艺系。1946年,她毕业后回到重庆,参加和领导学生运动。1947年春,中共重庆市委创办《挺进报》,江竹筠具体负责校对、整理、传送电讯稿和发行工作,只几个月的时间,报纸就发行到1600多份,引起了敌人的极大恐慌。
1948年4月,《挺进报》的发行机关被伪装进步的特务打入,以顺藤摸瓜的方式破坏了重庆市委,6月间,江竹筠被逮捕。在押往重庆的码头途中,她碰巧遇到了已经成了叛徒的原中共川东地委书记涂孝文,立即机智地大声呵斥叛徒,使得叛徒无法再伪装害人。江竹筠被送到重庆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渣滓洞”监狱后,惨遭手指钉竹签等毒刑的残酷折磨,仍坚贞不屈,并领导狱中的难友同敌人展开坚决的斗争。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被特务秘密枪杀,然后被用镪水毁尸灭迹,时年29岁。
■她最崇拜苏联女英雄“丹娘”;狱中难友则把她称为“中国的丹娘”
在亿万中国人的心中,江姐是革命意志坚强的代表。她的一句名言曾激动了无数人的心——“严刑拷打算不了什么,竹签子是竹子做的,而***员的意志是钢的。”
江竹筠这位看似文弱的女性有那样坚强的表现,是由于对旧社会及其代表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度仇恨,也是由于对***领导的新中国的无限向往。当新中国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升起时,她和渣滓洞里的难友们虽不知国旗的图案,却也以憧憬的心情商议着绣制这面代表解放的旗帜——尽管她们知道自己已看不到胜利的那一天。
在四川大学期间,江竹筠学会了俄语,并阅读来自苏联的书籍和报刊。1944年暑假回到重庆时,她参加了中苏友协招待会,会上放映了苏联故事影片《丹娘》——英勇不屈的卓娅成了江竹筠心目中的楷模。在狱中她受酷刑后,难友们把她称为“中国的丹娘”。当年的革命需要这种时代精神,而后人在为理想而奋斗时,同样能够从江竹筠身上得到教益。
■并肩战斗了两年的假夫妻,终于结成了真伴侣。唯一的爱子寄养在别人家里;为了革命工作,她做了绝育手术
■江竹筠路过城门时突然看到丈夫头颅,一时心如刀绞,为防旁边的敌人发现,还要表现得镇定自若
在江竹筠身上,寄托了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两种精神的融合。她是一位坚强的战士,也是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最后为了革命事业又舍弃了她难舍的一切。
1943年4月,党组织派23岁的江竹筠以假夫妻的身份,配合地下党重庆市委***之一的彭咏梧开展工作,主要任务是负责通信联络。他们二人只有夫妻之名,实际上还是领导与被领导、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在工作中,老彭十分关心江竹筠的安全。为了躲避重庆特务的跟踪,翌年,老彭让她报考成都的四川大学——那里号称民主堡垒,比较安全。江竹筠只读过一年高中,却向老彭保证:“为了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我愿意拼命!”经过3个月的复习,她终于考上了四川大学,老彭则经常以丈夫的名义去看望并布置工作。
1945年,经组织批准,并肩战斗了两年的彭咏梧和江竹筠结为夫妇。一年后,儿子彭云出世。夫妇俩把孩子寄养在别人家里。江竹筠为了在地下斗争中轻装上阵,毅然做了绝育手术。1947年秋,彭咏梧、江竹筠夫妇奉中共南方局的指示赴川东打游击。翌年春节前夕,彭咏梧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头颅被敌人割下挂在城门上示众。江竹筠路过城门时突然看到这一情景,心如刀绞,为防旁边的敌人发现,还要表现出镇定。此后,她继续战斗在川东的门户万县。
江竹筠被捕后仍时时惦念着自己的儿子。1949年初秋,她利用一个难友出狱的机会,事先用竹签蘸着棉花灰对水调成的“墨汁”,给同样是***员的哥哥江竹安写了一封信:“假如不幸的话,云儿(指彭云)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毛泽东看到江姐牺牲那场戏时,曾动感情地说:“为什么不把江姐写活?我们的人民解放军为什么不去把她救出来?”
几十年来,“江姐”要比烈士本名——江竹筠的知名度高得多,她身穿旗袍外罩毛线背心的服装样式也曾被人称为“江姐式”。这虽然要归功于艺术作品的形象塑造,更重要的还在于烈士本人的事迹感人。
重庆刚解放时,罗广斌在一本小册子中发表了《江竹筠烈士小传》。罗广斌是由江竹筠介绍入党,并在她的领导下工作。他被关入“渣滓洞”监狱后,江姐通知狱中的难友“此人可靠”。1951年纪念建党30周年时,重庆《大众文艺》发表了杨益言所写的《圣洁的血花》征文,也是以江竹筠烈士为题材的。195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了28万册的《在烈火中永生》。此后,罗广斌、杨益言以3年的艰苦创作写出长篇小说《红岩》。此书仅国内就先后发行800多万册,可以说影响了一代人。
烈士的事迹不仅被作为长篇小说的素材,而且还被搬上了舞台、银幕和屏幕,很多著名的表演艺术家都以能够扮演江姐为荣。如歌剧《江姐》,是1964年由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首度排练和演出的,公演后很快在全国引起轰动。在风风雨雨的35年间,她经三代演员四度复排,前后共演出460余场,被赞誉为中国歌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其中的唱段如《绣红旗》、《红梅赞》等脍炙人口,被广为传唱。
老一辈革命家也深深为江姐的英雄事迹所折服。据《红岩》作者之一的杨益言回忆,当年毛泽东观看空政文工团演出的歌剧《江姐》时,看到壮烈牺牲那场戏,他禁不住动了感情,曾感慨而又不无遗憾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为什么不把江姐写活?我们的人民解放军为什么不去把她救出来?”
抗日战争时期出现了很多的爱国人士,他们为了抵抗敌人的侵略,纷纷奔向前线,哪怕付出生命也没有丝毫退缩。除了很多热血男儿之外,还要很多爱国女子也立下了很大功劳,比如说江姐。
江姐原名江竹筠,也是穷苦人家出身的孩子,在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里,她对生活的意义有了更深的了解,随着接触的人越来越多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江姐加入中国***,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江姐出色的工作表现,为我军提供了很多的重要情报,后来与彭咏梧结婚,婚后还生了一个儿子,丈夫为了革命献出生命后,江姐接替了丈夫的工作,后来因为叛徒的出卖,江姐也被捕了,面对敌人的严刑逼供江姐宁死不屈,最终遇难了。
在江姐被捕后,她知道自己的下场会怎样,于是在狱中偷偷用筷子磨细了做成写字的笔,然后用棉花灰和水制成墨水,写下了一封留给儿子的“红色遗书”,遗书中江姐的慈母之心悠然可见,如今这封遗书存放在重庆三峡市博物馆中,很多人读后都潸然泪下。
江姐牺牲后,彭云在母亲的光环下慢慢长大,学校也对彭云格外关心,彭云继承了父母的聪明才智,学习成绩很好,后来还成为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前往美国进行深造。
到了美国后的彭云,用了几年的时间获得了硕士学位,后来又拿到了博士学位,逐渐在学术界崭露头角。
按理说彭云这个时候应该回到国内工作,因为母亲牺牲前对他抱有很大的期望,但是彭云获得博士学位后,只是回国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再次去了美国,随后他被美国的一所大学聘请为终身教授,随后定居美国。
彭云如今也74岁了,在母亲的忌日时,彭云偶尔也会回国给母亲扫墓,有记者曾经问过彭云,为何不回国工作?彭云给出的解释是:“总在想该不该回去,曾经努力过,但想不好回国做什么,原来是想着做出大东西就回来,但是还没等到做出来,自己就老了。”
彭云还说,母亲的遗愿自己没能完全实现,他说自己在做人方面达到了母亲的要求,为人正派,做学问时也很努力。只是为祖国做贡献方面,自己确实做得太少。不过对于彭云究竟回不回国,别人并没有发言权,也不必计较什么,毕竟谁都有选择的权利。
我们的祖国日益繁荣富强,我们的生活幸福美满,但是,这都是革命烈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啊!
她身高只有1米45,娇小的身躯中却有着刚烈的性格和顽强的意志力。她把革命当作她生命的全部,为了革命,承受着丈夫牺牲的悲痛和骨肉分离的苦楚。面对残暴的敌人种种变态刑罚,她咬紧牙关,百折不挠宁死不屈。
她是江姐,她叫江竹筠。
网络配图
1920年江姐出生在四川自贡一个普通家庭,自幼性格刚强,从小自立自强。19岁离开家,外出求学,在重庆上学期间,秘密加入了***。此后,一直投身于革命事业。
1948年6月14日,由于叛徒出卖,江姐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敌人用尽各种酷刑:老虎凳、辣椒水、吊索、带刺的钢鞭、撬杠、电刑 ,甚至残酷地将竹签钉进她的十指,为了地下情报网,为了信仰,她咬紧牙关,说出“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我们的信仰是钢铁!”
遗憾的是,1949年11月,在重庆即将解放前夕,江姐被杀害,牺牲时年仅29岁。
江姐一家合影
江姐,在被杀害之前,给她的表弟写下了托孤遗书,当时,江姐自己把竹子磨尖,当作笔,没有墨水,便把棉花烧成灰,用水调成墨汁,她是这样制作出了笔墨,写了这封遗书,信里满载着江姐作为母亲对儿子浓浓的思念之情。她希望儿子能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贡献,成为有用的人。
遗憾的是江姐儿子彭云定居美国,为计算机系终身教授。后来,江姐孙子彭壮壮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到中国发展。也算是圆了江姐的梦吧。
1革命烈士江竹筠
江姐
江姐是著名的革命烈士江竹筠的爱称,曾用名江志炜,江竹筠1920年8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山铺镇江家湾的一个农民家庭,1939年加入中国***。1945年与彭咏梧结婚,婚后负责中共重庆市委地下刊物《挺进报》的组织发行工作。1948年,彭咏梧在中共川东临时委员会委员兼下川东地委副书记任上战死,江竹筠接任其工作。1948年6月14日,江竹筠在万县被捕,被关押于重庆军统渣滓洞监狱,受尽酷刑仍坚不吐实,1949年11月14日被敌人杀害并毁尸灭迹;同志们习惯称她江姐,以表敬爱之情;另有同名歌剧、评剧、越剧以及电视连续剧等。 中文名:江竹筠 别名:江姐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四川省自贡市 出生日期:1920年8月20日 逝世日期:1949年11月14日 目录人物简介革命事迹中国丹娘江姐遗书姓名演变怀念江姐编辑本段人物简介江姐(1920年—1949年),原名江竹筠,曾用名江志炜、江雪琴,出生四川自贡市。[1] 江竹筠烈士[2]1944年夏,江竹筠经组织安排入四川大学农学院学习,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入党后,按党组织的要求,与***员彭咏梧扮作夫妻,组成一个“家庭”,作为重庆市委的秘密机关和地下党员学习的辅导中心;1946年底至1947年初,参加领导重庆学生抗暴运动,并为市委机关报《挺进报》做了大量工作。1947年,在“反内战,反饥饿、反压迫”的学生运动高潮中,受中共重庆地下市委的指派,1947年冬随彭咏梧到下川东开展武装斗争,担任下川东地区地工委和川东临委的联络员。负责组织大中学校的学生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1947年,彭咏梧任中共川东临时委员会委员兼下川东地委副书记,领导武装斗争。江姐以川东临委及下川东地委联络员的身份和丈夫一起奔赴斗争最前线。1948年,彭咏梧在组织武装暴动时不幸牺牲。江姐强忍悲痛,毅然接替丈夫的工作。她说:“这条线的关系只有我熟悉,我应该在老彭倒下的地方继续战斗。”1948年6月14日,由于叛徒涂孝文的出卖,江姐在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集中营。受尽了国民党军统特务的各种酷刑——老虎凳、吊索、带刺的钢鞭、撬杠、电刑……甚至把竹签钉进她的十指。
蓝丽娜国画《江竹筠烈士像》[3]国民党特务妄想从这个年轻的女***员身上找到“缺口”,以破获重庆地下党组织。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江姐始终坚贞不屈,“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组织是没有的。”“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她关怀难友,参与领导狱中斗争,被亲切地称为“江姐”。1949年11月14日,在重庆即将解放的前夕,江姐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杀害于歌乐山电台岚垭,为共产主义理想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4]编辑本段革命事迹 少女时期的江姐江竹筠同志8岁时,性格刚强的母亲与游手好闲的父亲不能相处,便带着江竹筠姐弟到重庆投奔兄弟。江竹筠10岁到重庆的织袜厂当了童工,因为人还没有机器高,老板就为她特制了一个高脚凳。11岁时,她又进了重庆的一所教会办的孤儿院,边做工边读书。在苦难的生活经历中,江竹筠对当时的社会制度充满了憎恨,同时也养成了刻苦学习的精神。她在上学时非常用功,记忆力超群。后来据同牢难友讲,在狱中,她背诵和默写下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和刘少奇《论***员的修养》,供难友们学习。江竹筠于1939年考入重庆的中国公学,秘密加入了***。1944年秋,江竹筠又考入四川大学农学院植物病虫系,翌年转入农艺系。1946年,她毕业后回到重庆,参加和领导学生抗暴运动。1947年春,中共重庆市委创办《挺进报》,江竹筠具体负责校对、整理、传送电讯稿和发行工作,只几个月的时间,报纸就发行到1600多份,引起了敌人的极大恐慌。1948年4月,《挺进报》的发行机关被伪装进步的特务打入,以顺藤摸瓜的方式破坏了重庆市委,6月间,江竹筠被逮捕。在押往重庆的码头途中,她碰巧遇到了已经成了叛徒的原中共川东地委书记涂孝文,立即机智地大声呵斥叛徒,使得叛徒无法再伪装害人。江竹筠被送到重庆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渣滓洞”监狱后,惨遭手指夹竹棍等毒刑的残酷折磨,仍坚贞不屈,并领导狱中的难友同敌人展开坚决的斗争。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被特务秘密枪杀,然后被用盐酸毁尸灭迹,时年29岁。2009年9月14日,她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编辑本段中国丹娘江竹筠这位看似文弱的女性有那样坚强的表现,是由于对旧社会及其代表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度仇恨,也是由于对***领导的新中国的无限向往。当新中国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升起时,她和渣滓洞里的难友们虽不知国旗的图案,却也以憧憬的心情商议着绣制这面代表解放的旗帜——尽管她们知道自己已看不到胜利的那一天。 在四川大学期间,江竹筠学会了俄语,并阅读来自苏联的书籍和报刊。1944年夏天回到重庆时,她参加了中苏友协招待会,会上放映了苏联故事影片《丹娘》——英勇不屈的卓娅成了江竹筠心目中的楷模。在狱中她受酷刑后,难友们把她称为“中国的丹娘”。当年的革命需要这种时代精神,而后人在为理想而奋斗时,同样能够从江竹筠身上得到教益。 并肩战斗了两年的假夫妻,终于结成了真伴侣。唯一的爱子寄养在别人家里;为了革命工作,她做了绝育手术。 江竹筠路过城门时突然看到丈夫头颅,心如刀绞,为防止旁边的敌人发现,还要表现得镇定自若;在江竹筠身上,寄托了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两种精神的融合。她是一位坚强的战士,更是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最后为了革命事业又舍弃了她难舍的一切。编辑本段江姐遗书 遗书手迹(部分)江姐在临刑之前还写下了一封托孤遗书,是写给安弟(江姐的表弟谭竹安)当时江姐是用筷子磨成竹签做笔,用棉花灰制成墨水,写下这封遗书,“信里满载着江姐作为一名母亲,对儿子浓浓的思念之情。”而这封遗书现在保存在重庆三峡博物馆。2007年11月14日,在江姐牺牲58周年这天,这封人称“红色遗书”的文物终于向世人揭开尘封已久的秘密,信中大概说道:“我们有必胜和必活的信心,自入狱日起(上一年6月),我就下了两年坐牢的决心,现在时局变化的情况,年底有出牢的可能……我们在牢里也不白坐,我们一直是不断的在学习……我们到底还是虎口里的人,生死未定……假若不幸的话,云儿(指江竹筠、彭咏梧两烈士的孩子彭云)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孩子们决不要骄(娇)养,粗服淡饭足矣……” 江姐的这封遗书展示了江姐鲜为人知的柔情一面。 江竹筠与彭咏梧及孩子合影遗书提到儿子这封遗书是江姐写给表弟谭竹安的,约十二厘米左右,纸面粗糙,因年代久远,已开始泛黄。“这是江姐就义前最后的一封信件。”三峡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江姐既是一位革命者,同时也是一位普通女性,一个孩子的母亲。她在信中屡次提到儿子彭云。工作人员说,人们都认为革命战士是钢铁铸成,其实英雄也有温柔的一面,江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除了革命事业外,最牵挂的就是自己的孩子,“遗书字迹相当潦草,不时出现涂改墨迹,可见当时江姐心中对孩子的牵挂之情。”竹筷削笔烧棉做墨 江姐唯一的孩子—彭云在阴森恐怖的渣滓洞监狱里,江姐是怎样悄悄写下遗书,又是怎样把遗书送出监狱的?三峡博物馆有关人士揭开了谜底。当时,江姐住在渣滓洞监狱女二号牢房,工作人员说,在遇难前两个月,江姐给表弟谭竹安写下了这封遗书。当时,监狱中对犯人的控制十分严密,江姐根本无法弄到笔墨写信。后来江姐偷偷藏起一根竹筷,在看守不注意的时候,把竹筷一端磨尖当笔,然后拆开棉被,把一些棉花烧成灰,调些清水,就成了墨水。用自制的笔墨,江姐在一张草纸上写下了此信。遗书写好后,江姐通过一个看守,悄悄把信带出了监狱,辗转交给了她的表弟谭竹安。解放后,谭竹安将这封宝贵的遗书交给了博物馆并保存至今。编辑本段姓名演变江姐的本名其实叫江竹筠,后来她到万县工作,就化名为江志炜(可能是志在光明的意思)。当她被捕的时
永远的丰碑:江竹筠[5]候,敌人问她的名字,她说“我叫江志炜”,狡猾的敌人冷笑道:“别以为我不知道,你真名叫江竹筠。”这时,江姐听到了审讯室外风吹竹林的声音,想起了家乡的竹林那种顽强。每当狂风暴雨来临,它们个个精神抖擞,毫不畏惧。即使狂风吹落它们的枝叶,暴雨折断了它们的“脊梁”,它们仍然不肯向暴风雨低头,高高地挺立着,将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它们像一排排坚强不屈的士兵一样,不肯向敌人投降屈服,为了晚一点暴露身份同时又表达自己忠诚,她灵机一动,大声对呵斥敌人:“对,我是叫江竹筠,不过我那个筠,是上面一个竹字头下面一个平均的均那个筠字,你们不要写错了。”可谁知,这一改,竟然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叱咤风云的千古英名。编辑本段怀念江姐怀念江姐在革命斗争年代牺牲的诸先烈之中,有这样一位女性,不管老人还是孩子都尊称她为“江姐”。吟唱她高尚品质的歌曾经成为特定时代的流行曲,她舞台上的艺术形象更深入人心。这位牺牲于重庆“中美合作所”的女烈士的名字,就是江竹筠。 江姐在狱中受酷刑拷问之后,难友诗人蔡梦慰用竹签蘸红药水在草纸上写下了《黑牢诗篇》,表达了对江姐的敬佩。截取片段,以慰烈士:可以使皮肉烧焦,可以使筋骨折断,铁的棍子,木的杠子,撬不开紧咬着的嘴唇!那是千百个战士的安全线呵,用刺刀来剖腹吧,挖得出来的,也只有又红又热的心肝!词条图册更多图册参考资料




售价50元…….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礼物清单-50份礼物为大家备齐).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