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马来西亚的首相国父东姑阿都拉曼。出生日期 1903年2月8日出生地区马来亚(今马来西亚)吉打州阿罗士打逝世日期 1990年12月6日逝世地区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吉隆坡妻子第三任妻子诺扎克·巴拉克巴哈马来西亚首相任第一任首相首相任期 1957年8
马来西亚的首相
国父东姑阿都拉曼。
出生日期 1903年2月8日
出生地区
马来亚(今马来西亚)吉打州阿罗士打
逝世日期 1990年12月6日
逝世地区
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吉隆坡
妻子
第三任妻子诺扎克·巴拉克巴哈
马来西亚首相
任
第一任首相
首相任期 1957年8月31日 - 1963年9月16日
马来西亚联邦首相
任
第一任首相
首相任期 1963年9月16日 - 1970年
东姑阿都拉曼,或阿卜杜勒·拉赫曼 (Tunku Abdul Rahman Putra Al-Haj ibni Almarhum Sultan AbdulHamid Shah,1903年2月8日-1990年12月6日) 是马来西亚的第一任首相。
1951年,东姑阿都拉曼不顾家人及朋友的劝告,辞去政府法律部门的职位,出任巫统全国主席,接下领导巫统的重任。
1954年, 东姑阿都拉曼成为了马来亚的首席部长。独立前,东姑阿都拉曼在已故陈祯禄及敦李孝式合作下,提出“联盟”的理想,即是巫
统、马华及印度国大党的合作协约。
那时起,东姑开始竭力为争取马来亚独立而奋斗,之后东姑率领我国独立代表团赴英国,与英国政府谈商马来亚独立问题,经过谈判后,双方达致协议,马来亚
终于在不流1滴血的情况下,取得独立。
领导独立成功的东姑阿都拉曼,从此成为马来西亚国父,并且出任我国第1任首相。国父于1990年在吉隆坡中央医院与世长辞,享年89岁。
东姑阿都拉曼在位13年期间,对各民族一视同仁的政策,促进各族和谐的精神,受到世世代代的大马子民爱戴与尊敬。他在1970年时辞职。
马来西亚第二任首相-敦拉萨
任职: 马来西亚第2任首相
任期:1970年9月22日 - 1976年1月14日
出生日期: 1922年3月11日
逝世日期: 1976年1月14日
出生地点: 北根, 彭亨
逝世地点: 伦敦, 英国
妻子:拉哈诺雅
职业:律师
政党:巫统
敦拉萨于1970年9月22日从国父兼第1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手中接棒,成为我国第2任首相,但于1976年1月14日病逝。
敦拉萨在位时,宣布实行为期20年的新经济政策,主要是不分种族提高人民收入及增加就业机会,尤其是改善贫苦人民的生活素质,并且极力通过联络土地发展计划( FELDA)及他惠民计划,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准,发展国家经济,因此被喻为“发展之父”。
在国民团结及稳定政治方面,敦拉萨也功不可没;在外交方面,敦拉萨的努力令马来西亚在国际上“冒起”。
1972年,敦拉萨改变大马的外交政策,开始与共产国家接触,并致力促进东南亚成为和平
、自由及中立区域。1974年5月,敦拉萨访问中国,促使马中邦交关系一直持续至今。
马来西亚第三任首相-敦胡申翁
马来西亚第3任首相
任期
1976年1月15日– 1986年7月16日
出生 1922年2月12日
马来西亚柔佛
逝世 1990年5月29日
美国旧金山
政党
巫统
专业领域
律师
敦胡申翁于1976年出任我国第3任首任,直到1981年7月16日以健康为理由卸下首相一职,将这重要棒交给敦马哈迪。
敦胡申翁上任后,除了继续完成敦拉萨生前未完成发展我国的一些重大计划,同时也采取多项措施,使我国经济和社会稳定繁荣。
敦胡申翁较著重国民团结,他认为,人民团结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因此,当敦胡申翁在位时的国庆日主题,总离不开“团结”,如1977年的“团结进步”主题、1979年的“团结守纪”主题等。
在敦胡申翁领导期间,马来西亚的经济与政治更加成熟;尽管不同种族和多元文化,全民与敦胡申翁达致共识,共同朝向团结道路。
马来西亚第四任首相-敦马哈迪
敦马哈迪于1925年12月20日,在吉打州亚罗士打诞生,50年后,他成为我国第4任首相,并领导大马迈向先进国,成为备受尊祟的政治家。
1981年以前,很多外国人并不认识马来西亚。然而,自马哈迪于1981年出任首相后,马来西亚广为全球注目。
如今,大马不仅在经济的杰出表现,更因为成功克服种族的障碍,成为多元民族、多元文化国家的典范。
1991年2月28日,马哈迪提出了划时代的宏愿∶马来西亚将在2020年成为先进工业国。
1970至1990年的“新经济政策”结束后,马哈迪在国家经济展现蓬勃力量时,提出在2020年先进工业国宏愿,拟定了国家未来30年的发展蓝图。
这个宏愿以实际条件为基础,而且是1项超越种族、政治和宗教的国家发展大计划。
马来西亚第五任首相-阿都拉巴达威
我国第5任首相拿督斯里阿都拉巴达威(昵称Pak’lah),亲民形象深入民间。
阿都拉深受父亲的影响,生长在1个政治世家,由于父亲的关系,年轻时的阿都拉对宗教及政治产生浓厚兴趣,为日后政治旅程的辉煌成,奠下稳固基础。
阿都拉性格冷静、温和及亲民形象,深受人民爱戴,无论在外交平台及平时出席民间活动,都显露其***的风采,人民坚信他能发挥所长,带领马来西亚迈向另一高峰。
上任后,阿都拉马上采取肃贪行动,他曾说:“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努力(肃贪),因为没有人要和1个贪污的国家接触
。”赢得全国人民的喝彩。
马来西亚自独立以来一直都有华人出任部长。英殖民时期,代表各族的政党(代表马来族的巫统、代表华裔的马来亚华人公会(简称马华)及代表印度裔的国大党)联合起来向英国人争取独立,独立后共同组成政府,分配部长职位给各政党。如马华就被分配了交通部部长、卫生部部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位,所以历年来都是由马华代表出任这些官职。
一直到2013年全国大选,由于华人不满政府以及马华的表现,纷纷把选票投给反对党阵营,希望把政府换掉。最后还是由执政党联盟获胜,不过马华以失去华人支持为由拒绝入阁。原属马华的部长职位被分配给其他政党(如卫生部部长就给了印度国大党,不过教育部副部长还是找了一个华人出任),只保留了交通部部长给马华(所以处理MH370事件的希山慕丁只是代理交通部部长)。后来马华党选换了领导,决定再次入阁,交通部部长职还给了马华,首相也找了几个官职给马华代表出任。
此外,在华人人口占多数的槟城州,首席部长(州政府***)一直以来都是由华人出任。
大选投票现场
11月19日,马来西亚第15届大选落幕。根据选举委员会20日公布的初步结果,无单一政党或政党联盟赢得国会下议院简单多数席位。
实力最强的三大阵营中,希望联盟和国民联盟势均力敌,曾长期执政的国民阵线遭遇惨败。
有评论称,这是马来西亚历史上首次选出“悬浮国会”。到目前为止,组阁前景仍未明朗,地方性小党或将成为“造王者”。
“马来海啸”
作为国家最高立法机构,马来西亚国会由上议院和下议院组成。下议院议席共222个,议员任期5年,由大选选举产生。在下议院占多数的政党或联盟可组建政府,其领袖出任总理。
马来西亚上届大选于2018年举行,选出的议员任期至2023年结束。不过,总理有权在任期结束前随时寻求解散国会。今年10月,现任总理伊斯迈尔发表讲话称,因社会经济和政治受到严重冲击,准备解散国会、举行新一届大选,已获最高元首阿卜杜拉同意。
11月20日,选举委员会公布了国会下议院219个议席的归属情况,另有1席延期选举、两席因天气原因推迟公布结果。
总的来看,三大阵营均未达到112席过半数门槛。希盟继续保持国会“老大”的位置,拿下82个议席;国盟拿下73席,被视为本次大选“最大惊喜”;国阵吞下历届选举中最大败绩,仅获得30席。
地方层面,东部沙巴、沙捞越两州的三个地方性政党发挥稳定,拿下除三大阵营外的大多数席位。
这是马来西亚历次大选后首次出现无一方过半的局面。结果出炉后,希盟和国盟均声称有足够的支持来组建政府;国阵则表示,将接受人民的选择,但也未承认选举失败。有消息称,国阵虽然只有30席,但仍有可能与国盟联手,重新掌权。
舆论认为,与民调预测大体相符,没有任何一方拥有绝对优势。国盟表现抢眼、国阵遭遇惨败、地方党举足轻重,可谓本次大选的主要特征。
“三方都没有获得简单多数,并不让人意外。”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东南亚和大洋洲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骆永昆指出,从最终结果看,三方的席位与选前差别不大。如外界所说,国盟较之前进步不少,但这一结果并不让它完全满意。国盟此前希望能实现单独执政,现在虽是第二名,但未达到预期目标,只是转圜的空间较国阵更大。
“国阵表现这么差,还是出乎我的意料。”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许利平说,从之前一些地方选举看,国阵选情明显占优,但这次大选一败涂地。究其原因,可能有两方面。
一是,国阵***在策略上的败笔。其主席扎希德在确定候选人时出于个人利益考虑,排斥现总理伊斯迈尔阵营的人选,破坏了内部团结。二是,“马来人的海啸”20版比预期更强劲,新一轮政治力量的分化组合正在进行。
自2018年上届大选开始,因为对巫统长期执政和腐败丑闻的厌恶和不满,马来人内部表现出分裂、求变的倾向。巫统的传统票仓严重流失,其长达60年的统治也被掀翻。更多年轻群体将希望寄托在同样以捍卫马来人权益为口号的国盟身上。“比如,国盟中的土著团结党异军突起。”许利平说,2018年仅有6席,后因吸引巫统等其他政党的“跳槽”议员,一跃成为非常重要的国会大党。
廉颇老矣
同样让人意外的是,现年97岁的政坛元老、前总理马哈蒂尔也在兰卡威选区落榜。这是他在过去53年里的首次选举失利。
据选举委员会介绍,马哈蒂尔在上述选区的五方争夺中排名第四,仅获得4500余票,较胜选者差距逾2万票。他不仅丢掉席位,还因得票偏低损失了选举保证金。此外,他领导的政党“祖国行动阵线”的参选者也是全军覆没。
“马哈蒂尔不仅输了,而且还以惊人的方式输了。”半岛电视台称,作为马来西亚政坛常青树,马哈蒂尔曾多次担任总理达24年之久。在其任内,马来西亚修建高速路、港口,创建工业园区,吸引外国投资,逐渐从“一潭死水”变身为世界最大的高科技产品出口国之一。他也因此获得“现代马来西亚之父”的称号。如今,他本人及其政党的全线溃败,也标志着马来西亚一个时代的结束。
对此,许利平指出,马哈蒂尔落选,仍是马来人分裂、转向的结果。他们正在重新寻找真正能组成政府、维护其利益的政党。马哈蒂尔本人年事已高,其所在政党大多是新面孔,且影响力有限。土著团结党和伊斯兰党已成为马来人重要的选择方向。
骆永昆认为,马哈蒂尔的失利不难理解,自2020年2月下台起,其影响力一直在减弱,政坛也需要年轻力量来补充。“但他所在政党无人当选,仍让人意外。这反映出一个事实,在马来西亚,仍是三大联盟控制整个局势。小党派想要掀起波澜,仍比较困难。”
斗而不破
在马来西亚面临增长放缓、通胀上升等压力下,民众希望通过选举,结束一段时间以来的政治不确定,为经济复苏提供更大动力。如今,“悬浮国会”状态下,这个朴素的愿望能实现吗?
有东南亚学者持乐观态度:对马来西亚政局稳定来说,“悬浮国会”“合纵连横”不是坏消息。
从全球范围看,欧洲和几个英联邦国家的“悬浮议会”屡见不鲜,也为它们带来政治稳定、经济活力和社会包容。
从马来西亚国内看,近年来之所以政局动荡,一大原因就是围绕腐败案件的权力争夺。现政府拥有的过度优势,可任命司法部长,后者有权选择性起诉或撤销指控。这无形中助长腐败,煽动党内斗争。如今,各方相互牵制,或有助于接受彼此长期共存的现实,并营造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
两位分析人士指出,各大阵营正在幕后谈判,组阁正在推进中,国会僵局不太可能出现,国盟形势更好些,胜出的概率更大。一种可能的方案是,希盟与沙巴州地方政党或国盟合作;另一种潜在方案是,国盟与国阵合作,并拉拢地方政党一起组阁。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谁上台,马来西亚政局波动、国会争斗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持续。
“从最近的选举看,马来西亚政治的格局已经变了,种族、宗教问题不再是最核心的矛盾。最激烈的争夺是几个马来人政党之间的内斗,尤其是政治精英之间的斗争。”骆永昆指出,没有一个党能有单独执政的资格,未来的反对党肯定会不服。最终组成的执政联盟仍然只是国会的简单多数。上台组阁的未必是席位最多的政党,各股力量的竞争仍然激烈。
许利平指出,如果国盟、国阵、沙捞越政党联盟三家联合执政,就回到了目前看守政府的组合。联合政府的结构没有变化,只是主导派别发生变化。新总理可能由国盟***穆希丁担任。现有的内外政策基本会延续。但未来的联合政府、政坛的分化重组,并不具有稳定性。
不过,尽管斗争仍是一条主线,但两位分析人士仍提到两个稳定点。
其一,马来西亚政局的大方向是总体稳定、局部波动,不会有太大的乱象。自2018年以来,马来西亚经历三任总理,相互斗了三次,政局仍在可控范围内,未现激烈震荡。
其二,未来几年,中马关系会维持持续向好的局面。包括国盟***、前总理穆希丁在内的几个主要政党***都与中方***有过多次接触。中马关系仍会维持稳定状态。
第一届
姓名:东姑阿都拉曼
任期:1957年8月31日 - 1963年9月22日
尊称:国父 或 独立之父
简介:东姑阿都拉曼(Tunku Abdul Rahman Putra Al-Haj ibni Almarhum Sultan Abdul Hamid Shah,1903年2月8日-1990年12月6日)是马来西亚的第一任首相。同时亦被视为「马来西亚国父」。1954年, 东姑阿都拉曼成为了马来亚的首席部长。马来亚在 8月31日,1957年马来亚独立时,他成为了马来亚的第一任首相。他在1970年时辞职,阿都拉萨就成为第二任首相 。1990年因病逝世,享年87岁。
第二届
姓名:阿都拉萨
任期:1970年9月22日 - 1976年1月14日
尊称:发展之父
简介:敦阿都拉萨(Tun Abdul Razak bin Haji Dato' Hussein Al-Haj,1922年3月11日-1976年1月14日)是马来西亚第二任首相。自从1951年东姑阿都拉曼接任巫统主席职位之后,阿都拉萨便出任巫统副主席。长期以来,他是为人所熟知的东姑的有力助手和承继人。独立后,他出任副首相兼国防部长,一直到1970年东姑阿都拉曼宣布退休之后,他乃坐上巫统主席之职位,并且出任首相之职位。
第三届
姓名:胡先翁
任期:1976年1月15日 – 1981年7月16日
尊称:团结之父
简介:敦胡先翁(1922年2月12日——1990年5月29日),又译做敦胡申翁,是一名马来西亚政治家,也曾经是一名律师。胡先翁曾於1976年1月15日至1981年7月16日任职马来西亚第三任首相,被称为“团结之父”。由于胡先翁生在一个富有民族主义与政治思想的政治世家,深受其家族影响,所以在担任公务员的同时,他也积极地投入了政治活动。1972年,胡先翁在巫统代表大会中获选为巫统副主席。1973年8月8日,被巫统最高理事会任命为代理署理主席(即第一副主席),以接替8月2日逝世的副首相敦伊斯迈医生。13日,晋升为副首相兼贸易与工业部长。1976年1月14日,首相阿都拉萨在伦敦病逝。15日,胡先翁在国家皇宫宣誓,就任马来西亚第三任首相。17日,在巫统最高理事会的紧急会议中受确定为巫统代主席。1978年,在巫统党选中不劳而获,成为巫统主席。
第四届
姓名:马哈迪·莫哈末
任期:1981年7月16日 – 2003年10月31日
尊称:现代马来西亚之父
简介:敦马哈迪·莫哈末(1925年12月20日—)生于吉打州的亚罗士打,曾任于1981年至2003年间担任马来西亚首相一职,后于2003年10月31日正式把首相的职务转交于阿都拉·巴达威。1964年,马哈迪·莫哈末以医生的专业身份代表巫统竞选国会议员,竞选获胜后进入国会,历任各种内阁职位,1976年担任副首相,1981年出任首相。2003年,他在举行巫统大会上,宣布退休。马哈迪·莫哈末是一名深具争议性的政治领袖,他在担任马来西亚首相期间,被认为是马来西亚现代化的工程师。无论如何,他也备受批评,特别是他的权威式的领导方式及其裙带作风。拥有“Dr M”之称的马哈迪·莫哈末,在国际舞台上也非常积极,特别是以热切推动「亚洲价值观」著称。
第五届
姓名:阿都拉·巴达威
任期:2003年10月31日 -
尊称:廉洁先生
简介:阿卜杜拉·艾哈迈德·巴达维(Abdullah bin Haji Ahmad Badawi,1939年11月26日-),马来西亚第五任首相。1999年1月8日,前任首相马哈迪改组内阁,委任原外交部长阿都拉·巴达威为副首相兼内政部长,中止了外界对副首相人选的猜测,也使阿都拉一跃而为万众注目的政坛明星。阿都拉作为巫统元老及资深内阁部长,的确具备了出掌这两个重要职位的资格;而且,基於政治现实,马哈迪也有必要尽快委任一名副手,以填补权力真空;温文尔雅,形象清廉的阿都拉,遂成为马哈迪的选择。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