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院士为吴孟超院士送来花圈挽联,两者在医学界的地位如何?

领导 0 75

钟南山院士为吴孟超院士送来花圈挽联,两者在医学界的地位如何?,第1张

钟南山院士为吴孟超院士送来花圈挽联,两者在医学界的地位如何?
导读:       5月26号,吴孟超院士遗体告别仪式上,有人看见了钟南山院士送来的花圈挽联,写着“沉痛悼念吴孟超院士”。2021年5月22号13:02分,吴孟超院士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吴孟超院士在医学界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称为“中国肝胆

       5月26号,吴孟超院士遗体告别仪式上,有人看见了钟南山院士送来的花圈挽联,写着“沉痛悼念吴孟超院士”。2021年5月22号13:02分,吴孟超院士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吴孟超院士在医学界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称为“中国肝胆之父”。他的去世也让人们感到悲伤,这也是医学界的一大损失。希望吴老能够在天堂安好。

       钟南山院士给吴孟超院士送来花圈挽联其实一点都不奇怪,两人都是医生,也是同行,且都是院士,虽然没有我们表面看到的交集,但是两人总归会有一些交流的。像这种花圈挽联并不意外。在5月22日13:07分去世的袁隆平院士的遗体告别仪式上钟南山院士也送去了他的花圈挽联。在5月22号下午,我们痛失两位院士。

       吴孟超院士从艺70余年,做过无数台的手术,在他手下被挽回的生命有16万多。也因为他长时间的拿手术刀和止血钳,他的手指关节严重变形。他也非常关心患者的用药问题。他也向助手发过脾气,因为他没有选择最有效最便宜的药品给患者用。他觉得要对患者负责,人家到了这里就是把命交给了你,是相信你,要对得起他们都信任。吴孟超院士也在专业领域方面成果显著,他的学生在从业者里面高达80%。他担得起“中国肝胆之父”的称号。

      钟南山院士大家应该都很熟悉,无论是2003年的非典,还是去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都有钟南山院士奋战在一线的身影,也因为他的努力和付出,才有了现在相对稳定的生活。钟南山院士和吴孟超院士都为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

你不能把钱看得太重。

在某些人眼里,似乎袁隆平很有钱,但他是拿国家工资的科学家。他每月的总收入,包括工资和补贴,总计超过4000元。他乐呵呵地说,收入不低,够我花,于是把国际上几乎所有的奖项都捐给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表彰和支持那些为农业科研做出贡献的人。此外,他还在教育方面做出了贡献。

他对钱的看法,一是不小气,二是不奢侈。在袁隆平看来,钱的多少无非是一个数字。他说,“钱是必须的,我们需要生活和生存。没有钱,我们就不能没有食物。”但是钱足够一般日常生活开销,有积蓄就够了。你不能把钱看得太重。如果你太看重金钱,被金钱蒙蔽了双眼,你就很容易迷失自我,成为一个自私自利,对社会和他人漠不关心的人。如果人成了金钱的奴隶,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袁隆平对人生、金钱、地位甚至家庭都有透彻的理解。他对自己一直很吝啬,但对别人却很热心肠,很侠义。只要他能,他会尽最大努力帮助别人。他是博士生导师,带了很多博士生,其中一个是农村的,家庭生活比较困难。有一次,这个学生给他打电话,说他爸爸病重住院,急需用钱。他非常同情这个学生,从他的工资收入中给了他两千美元。

回复一个盲童。

作为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袁隆平自然成为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心中的偶像,每年都会收到很多来信。有一次,他收到一封上海盲童的来信,信中既表达了对他的尊重,也透露了孩子对未来的迷茫和困惑。看着孩子们真挚的来信,袁隆平深受感动,立即铺开纸,拿起笔,动情地写道:

生活是美好的,我们的世界是美好的,而且会越来越好。虽然看不到,但是心里能感受到。爷爷,你身边的叔叔伯伯都在关心你,帮助你。你是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孩子。好好学习,长大后你会比别人有更光明的未来。我想知道你是否听说过这位伟大音乐家的故事。虽然双目失明,但这位伟大的作曲家从小就努力工作,在钢琴的键盘上创作出了美妙的乐章,使音乐伴随人类达到了一种史诗般的痴情状态。努力工作,儿子。虽然你是盲人,但你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可以看出,袁隆平对这封信的回复充满了真情实感。对于一封从未谋面的远方来信,袁隆平能够认真对待,动情而真诚地写了一封信。由此,我们不难理解这位科学家的心是多么善良,他的社会责任感是多么强烈,他的情操和人格是多么美好。

为小报做顾问

2001年8月21日下午,《致富快报》的记者走进袁隆平的办公室。袁隆平热情地招呼记者坐在沙发上,让秘书给来访者泡茶,递上香烟。他知道来访者是江西老乡,也是一家服务三农的实用型报纸的记者。他向农民传播党的惠农政策,为他们提供信息和可操作的技术。方向很对,农民喜欢。长期坚持,报纸才有生命力。

他说:目前农民朋友的生活还不是很富裕。相当多的农民朋友渴望脱贫致富,却暂时找不到门路。你们这些高级职员肩负着沉重的负担。据说《致富快报》的价格全年不到50块钱,一天不到一包美雀烟。我觉得农民朋友买得起。你的报纸是给穷人和弱势群体的,所以你注定也是穷人。也是媒体中的弱势群体。在现阶段,这是正常的,但不是很正常。在我看来,我们不能低估穷人。毛主席有句名言:卑微的人最聪明,因为富人和城里人是由亿万穷人养活的。

当他意识到记者大热天千里迢迢代表报社来请他做报社顾问,请他题词时,他欣然同意:好。反正我有60多个头衔,多一个也无妨。但是,头衔太多,累到反而成了负担。但是你的报纸是给农民朋友看的,我愿意当顾问,没有军衔。

然后,他伏在桌子上,很认真地在白纸上写下了两个字:祝农民朋友们早日富裕,祝《致富快报》有更好的未来。

随后,在记者的要求下,袁隆平和参观人员在办公楼前的台阶上合影留念。

一位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多次辞职,卸掉了许多著名的头衔,却欣然为一家默默无闻的小报担任顾问。这个故事很快作为美谈流传开来。

中国最富有和最贫穷的人

接近袁隆平的人说,袁隆平穿着随便,根本没注意。

有一段时间,他购物的欲望非常强烈,每个周五下午,他都会去商场购物。但是他有一个怪癖。他只买便宜的东西,对贵的东西不感兴趣。有一天,他和妻子邓哲逛街,看到集装箱里有打折到10元一件的衬衫。他说,太便宜了。加2元,每个12元。售货员笑着说,你是个奇怪的同志。人家讲价要东西,你就增加,不讲理,不讲理。他笑着回答,一口气买了10多块。这件衬衫很好,所以去田里的时候很容易穿。不用担心弄脏。笑着对妻子说。对生活习惯了如指掌的邓哲不多说,只是微笑。

他穿的最贵的西装也不会超过800元的;他不可能买200元以上的皮鞋。他穿着这些昂贵的奢侈品,比如意大利老人头,鳄鱼牌,感觉不舒服,不舒服。但国内某权威评估机构报告称,袁隆平身价超过1000亿元。所以,就个人物质财富而言,除去脑袋里的智慧和知识,袁隆平确实是中国最富最穷的人。

而最富最穷的人,对自己漠不关心,对社会却极为慷慨,有极大的忧患意识。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将125万美元的世界粮食奖捐给了由他发起的科技奖励基金会,用于帮助新人。

装修要花钱,何必浪费呢?

由于工作需要,学院几次决定给袁先生一个大点的办公室,装修一下,但袁先生不同意,说,这个办公室挺好的。习惯了,有感情了。况且装修要花钱,何必浪费呢。我们打不过他,只好算了。他是袁隆平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每年拿着几千万。按理说,为了公私目的,弄个更大更装修的办公室是合理的,但他就是不同意,让人在一开始不理解之后恍然大悟。这才是袁隆平的本色。梅花高洁,香自苦寒。

骑摩托车去试验田

袁隆平手握数千万美元的科研经费,生活却异常简朴。

长期的习惯,他喜欢去田埂。一有时间,他就去试验田里观察,呼吸田野的气息。如果说事业的成功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改变,那就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去试验田的交通工具从最初的自行车变成了摩托车。他认为它又轻又快。没想到,玩摩托车和赛车成了他生活中的一大乐趣。

地里的幼苗正在枯萎、抽穗、开花和结果。他骑上摩托车,冲到马路上,拐进小路,溜上山脊。他矫健的身影闪现在绿色或金色的稻田里。十几年来,他换了八九辆不同品牌的摩托车。现在,虽然他已经70多岁了,但他仍然经常骑着摩托车在田野里转悠。

2001年底,在朋友的劝说下,袁隆平买了一辆赛欧家用车。一个朋友告诉他,骑摩托车是铁裹肉,开车是铁裹肉,还是开车比较安全。他渴望学车,感觉很好。有时,他把车开到田边。他还笑着说要去考驾照。

在钱上好商量的人

2001年12月初的一天,袁隆平刚刚结束对委内瑞拉的应邀访问,飞往香港参加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的仪式。通常,他根本不打领带。为了出席正式场合,他和同龄人一起逛街买领带。他的同伴都建议他买一条金利来领带。他嫌太贵,拒绝购买。他带着他的同伴到小摊上买了一条100元的领带。他接过领带,在胸前试了试,笑着说:

挺好看的。怎么样?精力充沛。这叫物美价廉。比名牌差不了多少。来,来买吧。

不,不,当然是袁先生?身份不一样,就算穿在你身上最差的东西,都成了名牌,我们做不到,还得靠名牌撑场面。

看到同伴不愿意买,他只好自己买了一些。他调侃道,哦,原来如此。不买就舍不得付钱。我是个大方的老袁。送别人一个免费的怎么样?

当时,袁隆平的三儿子和三媳妇都在香港中文大学读书。听说这件事后,他们在街上买了一条金利来领带,晚上在爸爸住的酒店给他系上。他们让爸爸明天参加典礼的时候买这件,但是第二天他就把在地摊上买的那件绑好了,去了香港中文大学。事后,他把媳妇买的领带留给了儿子。

可能有人会说,花自己的钱疼,但是花公家的钱不一样。这个说法差!应该说他对公家的钱比对自己的钱更吝啬。他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2006年2月25日,他飞到北京,为3月3日召开的一年一度的两会开了个头。临行前,他沉下脸告诉买机票的人:

不买头等舱,只买经济舱。就算买了头等舱也要退。

原来有个买机票的同志,曾经考虑到自己工作好几天,为了能在飞机上舒服地休息,买了头等舱。登机前,他发现是头等舱,就逼着他的秘书退头等舱,改经济舱。上飞机后,头等舱有一个空座位,空姐很了解他,也很尊重他,所以几次邀请他去头等舱。因为没花什么钱,他就去了。事后身边的同事都嘲笑他坐免费头等舱。他说空的时候浪费资源很可惜。

中心主任袁隆平坐飞机花钱很小气,审批费更是小气。当初中心给分子实验楼装修铺地砖的时候,经理给他提交了一份购物清单。他一看,一块600x600的地砖单价50元,太贵了,就仔细问怎么回事。经理回答说,分子实验楼的实验经常用到化学溶液,而这种地砖耐酸、耐碱、耐腐蚀、防滑,材质不同,所以价格贵。袁隆平同意购买。

农民米菩萨

曹,1960年出生,湖南郴州市北湖区花塘镇踏水村农民。他小时候吃了很多苦,因为他出生在粮食饥荒的年代。自从改革开放的春风温暖了大地,有着一副活泼脑瓜的曹率先在村里种上了杂交水稻。他家责任田的粮食产量年年丰收。此外,他的蔬菜和水果比其他人更好,他培育了无籽苦瓜的新品种。90年代后,他把地里的活交给妻子,自己改行养蜂,口袋渐渐鼓了起来。不久,他被郴州地委表彰为科技致富典型。

怀着对袁隆平的感激和敬意,他萌生了自费为袁隆平雕刻一尊汉白玉雕像的想法。为了得到袁隆平的照片,他给袁隆平写了一封信。收到曹的亲笔信后,袁隆平让他的同事回信。袁隆平在回信中说,你和农民的心愿,在我看来,比诺贝尔奖更光荣。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但是我为人民为国家做一点贡献也是应该的。因此,请不要浪费你的钱为我雕刻任何石像。我真的受不了你那种爱。请尊重我的意见,原谅我没有给你发照片。

后来,曹为了表示对这位米菩萨的敬意,拿出自己的五万元积蓄,请袁隆平雕刻了一尊真人大小的汉白玉雕像。工程完工时,村民们放鞭炮,跳秧歌,并在雕像前献上象征长寿和祝福的桃子。在村民眼里,袁隆平是恩泽村的米菩萨。袁隆平听后很不高兴。但后来,当我听说曹家因为自然灾害而陷入困境时,袁隆平很快就找人给他送去了2万元。由于日晒雨淋,曹无力维护雕像,老实的农夫只好再次来到长沙,希望袁隆平能给它一些支持,但这一次碰壁了。袁隆平听说要钱维护雕像,他坚决不肯出一分钱。

荣誉不属于我个人,而是属于整个中国。

袁隆平拿了很多奖回来后,有媒体记者问他:你怎么看待自己的贡献?

他平静地说: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而是中国的荣誉。我只是一个领导,一个学科的代表。我给你讲个故事:1997年8月,我去墨西哥参加作物遗传与杂种优势利用国际研讨会,被授予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来自60多个国家的600多名科学家参加了会议,其中12名来自中国。因为签证的原因,我晚到了两天,在典礼的第一天下午就到了。当我到达时,来自中国的12个人欣喜若狂,说:袁**,你终于来了。我们很焦虑。你来了以后,我们的地位提高了。因为被授予先驱科学家称号的5人中,剩下的4人都是美国人。那一刻,我深深地意识到,荣誉不属于我个人,而是属于整个中国。

一位坦率而直率的科学家。

2004年10月下午,袁隆平应邀为爱荷华大学的师生做了一场

一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问:“虽然我们在国外,但我们总是关注国内的新闻。我们早就听说你为我们国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们也知道你的一些背景材料。”我们想知道,你从小就喜欢农业吗?

袁隆平乐呵呵地回答:小时候很贪玩,爱好很多。我学习,认真听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考试得高分;如果对课程不感兴趣,只需要三个好点,通过即可。大学毕业的时候,同学给我的评价——爱好:自由;特长:慢。散散步,我一个人。至于学农业,是从一个偶然的机会开始的。小学一年级,一次郊游,老师带我们去参观一个私人园艺场。我看到树上的桃子红红的,葡萄一串串的,花儿很美。当时看的是卓别林的**《摩登时代》,正在上演。影片中有一个场景是窗外有葡萄,两者的印象是叠加的。感觉真的很田园,长大了想学农业。如果当时老师带我们去的是真正的农村,又苦又穷又脏,那我肯定不会去学农业。

观众哄堂大笑,为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坦率和坦诚鼓掌。他毫不掩饰自己人格的长处和短处,让中外大学生感到更加可敬可亲,完整真实地展现了伟大与普通科学家的完美统一。

就这样,他的学术报告在轻松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遗体告别仪式程序及主持词,欢迎大家阅读。更多遗体告别仪式程序及主持词请关注主持词栏目。

 遗体告别仪式程序:

 随着治丧工作的改革,遗体告别这种相对比较简便的仪式越来越多地被采用。告别仪式的场 所设在殡仪馆和其他适合的公用场所,其仪式一般程序为:

 一、组织悼念人员

 本程序:组织到场人员、戴白花、黑纱。

 二、就位肃立

 本程序:主持人召集全体参加仪式的人员就位于遗体前。领导及主要来宾纵队站在左排,家属纵排站于右侧,其他来宾依次站若干排横队。

 三、宣读讣告

 本程序;1、主持人宣读讣告;2、宣布参加告别仪式的领导、主要来宾、逝者病重住院期 间到医院看望以及逝世后到家慰问家属的领导;3、宣读送花圈、花篮、挽联、唁电的单位和个 人。

 四、行默哀礼、奏哀曲

 本程序:主持人宣布默哀三分钟、奏哀曲。

 五、行三鞠躬礼

 本程序:默哀三分钟毕,接着行三鞠躬礼。

 六、介绍生平

 本程序:主持人宣布请单位领导介绍逝者生平,生平一般不加评价。

 七、向遗体告别

 本程序:单位领导介绍完生平,主持人召集全体参加仪式人员向遗体告别。次序按先遗属、领导、主要来宾、参加告别仪式的其他人员。向遗体绕3/4圈告别,与遗属握手表示慰问。

 遗体告别仪式主持词一

 同志们: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在这里举行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同志年月日逝世后,我们先后收到唁电件;发来唁电、唁函的单位有:。

 发来唁电、唁函的个人有:。

 今天参加同志遗体告别的市领导和老干部有:。)

 二、宣读向同志送花圈(篮)单位或个人、亲朋好友名单:

 同志逝世后,送花圈(篮)的单位和个人有:。

 三、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开始:

 (一)请全体肃立、奏哀乐、默哀(三分钟),哀毕;

 (二)向同志遗像三鞠躬(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

 (三)请同志(单位、部门领导)作同志生平介绍;

 (四)由同志亲属代表讲话;(可有可无)

 (五)向同志遗体告别(先亲属、领导及其它人员);

 四、与遗属握手、慰问。

 遗体告别仪式主持词二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在这里举行仪式,向倍受尊敬的同志遗体告别。同志是月日下午点因病医治无效去世的,为了表达对同志的哀思,等单位以及其生前好友同事等敬献了花圈。

 前来参加今天告别仪式的有同志生前工作的中心、公司、等单位以及同志生前好友、同事、亲属。在这里我代表亲属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一项:鸣炮奏哀乐;

 第二项:向同志三鞠躬: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

 第三项: 向同志默哀3分钟(默哀毕);

 第四项: 请同志介绍同志生平;

 第五项: 请亲朋好友代表同志致告别词;

 第六项: 请长女同志致答谢词;

 第七项: 向同志遗体告别。奏哀乐

 告别仪式到此结束。

 遗体告别仪式主持词三

 各位领导、亲友、同志们:

 青山无语、水呜咽。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在这里举行老师遗体告别仪式。

 敬献花圈的单位有:区教育局、区教研室

 下面,请大家脱帽,奏哀乐,默哀(三分钟);

 哀毕。

 请老师生前单位同志(主要领导)致悼词;

 请老师生前好友同志代表好友表达哀思;

 请老师亲属同志代表亲属表达哀思;

 向老师遗像告别(奏哀乐),三鞠躬:

 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

 瞻仰遗容,向遗体告别(奏哀乐)。

 遗体告别仪式到此结束。

 遗体告别仪式主持词四

 列位率领、列位宾客,列位亲朋:

 今日,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神色,在这里进行同道尸体辞别典礼。老老师年月日 因 ,经急救无效,于当天上午时分不幸与世长辞,享年岁。

 前来祭悼并敬献花圈的有:

 

 前来纪念和介入辞别典礼的有:

 

 在此,我代表老老师家眷向前来介入辞别典礼的列位率领、亲友挚友和各单元暗示诚挚的谢意;向为举行老老师丧事提供了人力、物力的村两委和长者乡亲,戚族亲朋暗示由衷的感激;向老老师的孝眷暗示密切的慰问,请孝眷节哀顺变。

 下面,请各人庄严,老老师尸体辞别典礼此刻开始:

 向老老师默哀三分钟。(奏哀乐)

 默哀毕。

 请同道宣读老老师平生简介。

 向老老师三鞠躬。

 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此刻,企盼遗容,向老老师尸体辞别。(奏哀乐)

袁隆平(1929年8月13日-2021年5月22日),江西德安人,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于1960-70年代对杂交水稻品种的研究,令中国大陆和世界各地的粮产增加,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主要贡献

1、袁隆平在中国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他撰写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论与研究实践是对经典遗传学理论的挑战,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

2、袁隆平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一是提出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的技术方案,终于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径,于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

二是育成强优势的杂交水稻“南优2号”等一批组合,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

三是突破了制种关,过去的研究认为,水稻异交率仅24%,杂种一代种子产量极低,离生产要求相距甚远;国际水稻所1971年开始研究,1973年放弃,原因也就是当时在该所没有人相信可以解决制种难题。而袁隆平领导的课题组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制种产量逐渐提高,现在高的已达亩产300公斤以上。

3、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发展战略,即方法上由三系到两系再到一系,程序越来越简单而效率越来越高;杂种优势水平上由品种间到亚种间再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优势越来越强,促使杂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台阶迈进。这一思路已被国内外同行采用,并成为杂交水稻育种发展的指导思想。

4、袁隆平解决了两系法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如1989年在两系法研究遇到重大挫折的时候,他提出了选育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导致不育的起点温度指标和选育的技术策略,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走出了低谷。

后来又研究并提出了核心种子生产程序和冷水串灌繁殖等重大技术,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最终取得成功并推广应用。他1987年起担任“863”项目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专题责任专家,主持中国性协作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成功,两系杂交稻比同熟期三系杂交稻增产5%~10%。

5、袁隆平设计出了以高冠层、矮穗层和中大穗为特征的超高产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级杂交稻的技术路线,并在超级杂交稻研究方面连续取得重大进展。1997年,袁隆平又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

已于2000年、2004年、2012年分别实现中国超级稻百亩示范片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标。2013年,他启动了百亩示范片亩产10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第四期目标攻关,计划到2020年前实现目标。

同时实施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促进科技成果的生产应用。自2007年以来取得巨大的增产、增收效应,中国已有7个省市实施,其中湖南省全省参加的县(市、区)由20个增加至2012年50个,面积达882万亩。

截至2012年,累计示范推广面积2000多万亩,增产20多亿公斤,为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做出了新的贡献。

病逝

2021年3月10日,袁隆平在三亚杂交稻研究基地跌倒。4月7日,转院至湖南长沙治疗。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逝世于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享年91岁。

悼念

2021年5月24日上午10点,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举行袁隆平同志遗体送别仪式。虽然袁隆平本人生前曾希望丧礼从简,殡仪馆不接待群众入内悼念,但由于他本人极高的声望,长沙市仍然有大量的群众在湘雅医院、明阳山殡仪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本部进行自发性悼念;

此外,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位于海南三亚的研究基地、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西南大学袁隆平塑像等地也有众多群众前往悼念。此外中国警方通报有7名网友因为侮辱袁隆平而被逮捕。

中共中央总书记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党和国家多名高层人士分别发来唁电或送花圈表示悼念,泰王国公主玛哈扎克里・诗琳通,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马达加斯加共和国农业、畜牧业和渔业部长拉纳里韦卢,东帝汶民主共和国农业渔业部长佩德罗・多斯雷斯等送花圈或表示悼念。

以上内容参考 -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