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同胞也有圆梦的机会空。
日前,我国启动第四批储备航天员选拔工作,首次在香港和澳门选拔载荷专家(承担空之间实验任务的技术人员)。香港行政长官李称之为“令人兴奋的消息”和“国庆期间国家送给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礼物”。香港本地招聘将于10月6日至27日进行,然后由内地有关部门进行遴选。
看起来离香港的航天还很远,其实不然。继首位中国游客杨利伟之后,费、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刘旺和刘洋均曾访港。2021年“嫦娥”登月采集的月壤已在香港展出;今年7月,航天员陈东在泰泰空给港生回信,“中国空在等你出差”。
更重要的是,香港队已经参与了国家航天事业。田文一号的监视摄像机、嫦娥三号的摄像机瞄准系统和嫦娥五号的月球土壤采样器都是许多香港研究团队的幕后推手。2016年,天宫二号空站进行了三次由香港学生设计的实验。
即便如此,直到现在,香港对国家航天工程的参与还停留在地面层面。所以,如果真的有来自香港的载荷专家,那么香港与泰太空的关系将实现飞跃——从过去的见证,到今天的技术参与,再到未来的飞天泰太空。正如有媒体所说,“香港人能成功当选,这将是香港人第一次去台湾空做研究,这是载入史册的事情”。无疑,这将极大地激发香港同胞对祖国的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和向心力。
更高兴的应该是那些梦想太空飞行的香港年轻人。几乎每一个年轻人都会仰望星空空,憧憬浩瀚的泰空,但过去受制于客观条件,无法实现。如今,在祖国的关心、信任和支持下,梦想正逐渐变为现实。相信可以激发香港青年的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热情,激励他们用自己的力量为香港的需要做贡献。正所谓“青年兴港兴”,他们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在成就香港。
如果再往深里看,国家为港澳地区选派载荷专家,不仅仅是为国家航天工程选材,更是为相关地区的科技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长期以来,香港经济深度依赖金融服务、商贸物流、旅游、工商、专业服务四大支柱产业,导致产业空工业化,经济转型困难。国家和香港都把科技创新作为香港“突围”之路——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林郑月娥提出在香港北部建设以科技为核心的都市圈;李家超竞选行政长官时提出“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他上任后表示要把香港建设成国际科研之都,成为香港经济转型的新引擎。
这一切显然离不开中央的支持,离不开香港与内地的深度融合。在具体的航天领域,如果香港专业人士、相关企业、相关高校能够深度参与国家航天事业,不仅可以培养技术人才甚至航天员,还可以将香港的相关产业融入国家航天事业的大局,进一步壮大香港的科技动能。用香港理工大学校董会主席林大辉的话说,“为香港争光,足以证明香港有能力在国家的探索和科研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概括地说,我们常说香港最大的优势是背靠祖国。这次航天员选拔向香港社会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有祖国的支持,每个人都有实现梦想的舞台。把握好国家发展机遇,与国家发展产生共鸣,我们就有机会在祖国发展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我们都将找到实现梦想的土壤和施展抱负的舞台。展望未来,随着香港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香港社会的机遇将像宇宙中的星星一样多。
据媒体报道,负荷专家的相关遴选工作需要一年多的时间。外界不妨耐心等待最终结果。正如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所说,“如果香港有一个人能够获选,全港市民都会感到无比荣幸”。我们甚至可以大胆地梦想,在未来,将会有来自香港的航天工程师甚至太空飞行员乘坐中国的宇宙飞船去探索神秘的星海。
来源:作者:洪军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