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刘墉书法真迹对联是:金钟大镛在东序,冰壶玉衡悬清秋。从书法的角度,刘墉的笔法显得厚重而有力,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深思熟虑,笔画之间的连接充满了韵律感。他运用了丰富的笔划技巧,如“金”字的撇捺之间流露出一种沉稳的力量,“东”字则以一种流畅的弧线
刘墉书法真迹对联是:金钟大镛在东序,冰壶玉衡悬清秋。
从书法的角度,刘墉的笔法显得厚重而有力,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深思熟虑,笔画之间的连接充满了韵律感。他运用了丰富的笔划技巧,如“金”字的撇捺之间流露出一种沉稳的力量,“东”字则以一种流畅的弧线展现出动态的美感。整幅对联的结构严谨,字与字之间相互呼应,给人以美的享受。
对联的诗句“金钟大镛在东序,冰壶玉衡悬清秋”则表达了一种高洁、清雅的意境。“金钟大镛”象征着庄重和崇高,“在东序”则暗示了东方是万物生长之地,也是希望和新的开始。
“冰壶玉衡悬清秋”中的“冰壶”象征着清澈和纯净,“玉衡”则代表了恒久和稳定,“清秋”则代表着清爽和静谧。整句诗表达了一种清新、高雅、恒久、纯净的意境,也寄寓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刘墉书法的特点
刘墉的书法风格独特,自成一家。刘墉在书法艺术上有着深厚的造诣,他的书法作品既有古朴典雅的韵味,又有清新自然的气息。他的运笔方式灵活多变,字体结构严谨而不失生动,线条流畅而富有弹性。
刘墉的书法作品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他的作品内容多以诗词、名言警句为主,通过书写这些内容,他能够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使观者在欣赏书法作品的同时也能够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
刘墉的书法作品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他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性,而且在内涵上也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推敲而成,因此都堪称精品。
以上内容参考-刘墉
刘墉的书法,貌丰骨劲,笔短意长,墨浓势厚,具有雍容端庄的风骨,并且结体严谨、墨色浓重而沉郁、富有"静"趣的艺术风格,典型"墨猪"风貌。
书体玉润丰圆,章法规整疏朗,墨色深厚浓重,笔划粗细随意,结体严谨而又舒展,既符合古法而又有新意,书风学智永乃至魏晋而又有创新,不愧为刘氏草书佳作。刘墉书法的结体严谨而又舒展,绝少连带飘动、流畅华美的形态,而是每个字自成回合,劲气内敛,且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关系处理恰到好处,最后达到以稚拙求生动,以端严求变化的高水平。
刘墉的书法,如按时代划分,还有早、中、晚年的变化:
早年,约20岁左右,书法学赵孟頫、董其昌,笔法稚嫩妍美,正如徐珂《清稗类钞》所云:“文清(刘墉)书法……其少年时为赵体,珠圆玉润,如美女簪花”。《艺舟双楫》说:“文清少习香光”。代表作有刘墉《行书扇面》,此书纸本,款“庚申六月三日,天香深处书。刘墉。”“庚申”为1740年,时刘墉22岁,书风学赵、董而又有自己的特色。
中年,约30岁以后,书学苏东坡、颜真卿、钟繇等,笔法雄深雅健,骨肉相兼,气苍韵遒,独具一格。故《艺舟双楫》、《清稗类钞》说他“壮迁坡老”(苏东坡),“中年以后,笔力雄健,局势堂皇,迨入台阁,则炫烂归于平淡,而臻炉火纯青之境矣。”代表作有故宫藏刘墉57岁(1775年)作《送蔡明远叙》轴。
晚年,约70岁以后,书法北朝碑版,正如《书林藻鉴》引《艺舟双楫》所云:“文清(刘墉)……七十以后,潜心北朝碑版,虽精力已衰,未能深造,然意兴学识,超然尘外。”又说“盖山东多北魏碑,能见六朝真相,此诸城(刘墉)之所以或过华亭者”。代表作品有作于1797年刘墉79岁时的《行书轴》。此书纸本,墨迹,款署“嘉庆丁巳二月,刘墉”。钤“御赐海岱高门第”、“刘墉印信”等印,该书体丰肥骨劲,结体严谨而又舒展,为刘墉79岁时精作。
刘墉的款题
书画作品中,作者本人的署款和题记是借以表明此件作品是自己的亲笔,以取信于人,它是书画鉴定的重要依据。但后人可以将款题进行拼配,真书画配假款层出不穷。代笔书画往往又是书画假款真,故使书画中款题的鉴定作用降低。款题又是假手下功夫最多的地方,因此牢记作者的不同款题,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刘墉的书法也是如此。谈到刘墉的名款,见于记载的有“刘墉”、“石庵”、“日观峰道人”、“石盒”、“木庵”、“青原”、“香岩”、“东武”、“溟华”等。见于传世作品中的有“刘墉”、“石盦”、“石庵弟墉”、“石庵刘墉”、“石庵居士”、“晚香堂刘墉”、“弟墉顿首”、“日观峰道人书”、“刘墉志”、“石庵书旧句”、“十一兄墉”、“臣刘墉敬书”等。这些署款,不仅是刘书鉴定的重要依据,而且是研究刘墉书法和生平的重要史料,比如“十一兄墉”,说明刘墉兄妹多,他排行第十一。又如“臣刘墉敬书”,说明他是宫廷书家。
刘墉的印章
刘墉的印章数量,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约有50多方,有的还是印文相同,而篆法、刀法、大小、朱白文不同的印章。如仔细分,又有名号、斋名、御赐等不同之印。
1名号印:有“刘墉”、“刘墉印”、“镏墉之印”、“石庵”、“刘庵之印”、“青原”、“东武”、“石盦”、“日观峰道人”、“刘墉印信”、“香岩”等。
2斋名印:有“老桂山旁”、“云明馆”、“仙舫”、“清爰堂”、“梅花书屋”
“字如其人”不是空穴来风。
刘墉晚年的字融合佛道,生平洒脱之心性往往浸透字里行间,因此王公贵胄总欲得之。但刘墉极少以字酬人,士大夫也很少能得到刘墉的真迹。因此之故,刘墉的字当时即价值连城。
物以稀为贵。刘墉的字越是难得,人们越是千方百计地想得到。刘墉有爱吃零食的嗜好,当时和他同在南书房的一位大臣便以此为计,取得刘墉真迹。这位大臣经常给刘墉送来精品饮食,而且送来的这些小吃方方正正,包装也十分讲究。刘墉享用后,都要致函相谢。数日后,这位大臣如法炮制,又送一些新的品味,刘墉笑纳享用一番后,又致函以谢。大臣的“游戏”玩了一年多,也不知疲倦,刘墉则因为每次都能品尝到新口味,也乐此不疲。
当然,致谢函是不会漏掉的,因为既吃人家的东西,总要道谢一二句嘛。
一年半后的一天,刘墉应邀前往这位大臣家中作客,正好还有一位僚友座陪。席间,这位僚友向刘墉请字,刘墉虽然喝了不少酒,但一听说向他索要书法字帖,立即板起面孔,认真起来。请客的大臣见宴席颇为尴尬,就开玩笑说:“石庵公的书法是要换食物吃的,岂能平白无故为你书写!”刘墉闻言,大为惊愕。这位大臣诡秘地一笑,走进自己的书房。不一会儿,大臣拿出一大册装裱好的书册,僚友一看,全是刘墉的手迹。大臣说:“这诸多珍迹,全是我用食物换来的呀。”刘墉走近一看,全是自己写的谢函,遂与大臣抚掌而笑。
刘墉无论是对名公巨卿,还是对同僚友好,都不轻易以书字相酬,甚至对至亲昆弟,也是如此。只是直到晚年,刘墉亲族众多,为官又清廉,需要周济的人不少,因此专门写一些字寄给兄弟们让他们卖字做零用。
刘墉按族辈排行,为十一,他上有十个哥哥,下有十五个弟弟,因此家信中多以“十一兄”自称。一次,他的五弟请十一兄刘墉写几个字,但几年过去刘墉也没给写。后来五弟为此与刘墉斗气,刘墉自知理亏,便写信一封,表示歉意。家信说:
五弟要字,近中必寄。所有之字尽寄五哥,因五哥屡要,近来不要,或是恼了。极没要紧之事,不得不应,有发财者惠我胶州之武彝茶,京城店货大不如也。再报不尽。十一兄墉寄。
刘墉晚年经常将卖字所得银两,交给家中的弟弟们分享,或买瓜子,或买炒豆。如九月二十六日信: “银十两,卖字得之,诸弟分用(瓜子、炒豆)。”二十三弟给他寄来豆豉,刘墉收到后,回信说“味佳”,并将滇茶以奉。
一次,他自江南回京,路上“稍闲”,于是利用这一闲暇写了不少字给家中弟兄,并说他的字“北京、江南价多甚贵,高贵者欲求多不与之,乃向琉璃厂买去,真假相半。刻下写小楷,不失规矩。”
信中又说:
石庵写字不坏,颇苦应酬。谁有好纸来,为写可存之字,劣纸王羲之亦写不好,所谓不择纸笔者,不刻意求好。古人纸笔之精,今人想不到也。
十月二十五日,他又去信说:卖字一册,得十金,寄回,分吃炒豆可也。
并说:“石庵字颇贵,如得价,仍如寄。”
可见刘墉直到临终,不改滑稽之性,他给兄弟们寄字书,也不忘了讨茶吃,而目还说北京的不如地方味真。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